过去的孩子也挨骂甚至还挨打,为什么心理问题没有这么多?

我将从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首先经常挨骂,甚至挨打的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

那些经常挨骂、挨打的孩子,内心是极度自卑的,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时时刻刻都被恐惧情绪笼罩,行事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被毒打一顿,一直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

孩子经常挨骂挨打,还会影响孩子早期性格的塑造,形成懦弱、心理压抑、精神焦躁,产生怪癖心理、学会撒谎、脾气暴躁等。

孩子长大后也会是不自信的,慢慢的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堆积,往往在青春期会达到瓶颈,也就是说,如果在小时候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青春期常常会出现叛逆。

二,为什么过去孩子也经常挨骂,甚至于挨打,出心理问题,没有现在这么多呢?

1.过去远的不说,五六十年代,没有计划生育的这个问题,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大都有七八个孩子,能不能吃饱饭,真的是问题,家长打孩子,那真的是家常便饭,那一代人几乎沒有不挨家长打的。

那时候,八九岁的孩子呢,要照看弟弟妹妹,要做家务,再大一点儿的呢,要到地里干活,还要打猪草,放羊喂猪上山砍柴等等,这些年代,基本上11、12岁的孩子被当作半个劳动力使唤了,那个环境成长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不太多。

虽然上学的不太多,但是他们什么事都做过,动手能力强,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那些人长大后基本上都能够成家立业,养活一家老小。

2.“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虽然父母在小时候经常动手,但这好像也没有妨碍我们成长,大部分孩子也没有出现心理创伤,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打是亲,骂是爱”的价值取向。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打过,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小孩都很调皮,说不听,教不听,父母常常一气之下,就动手打了。

正如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的刘星,《有你才有家》里面的小泥湫一样,常常被父母一顿胖揍,我们也是看的笑嘻嘻的,并不觉得父母打孩子是一种很过分的行为,因为我们的父母也常常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不会放在心上。

因此,我们大部分被打过的孩子,是在“打是亲,骂是爱”的这种价值取向下,来看待父母的行为,不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创伤。

第二,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虽然我们小时候会被父母教育,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他们都是用心良苦,是出于对我们的期望,并不是真的想伤害我们。

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是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才会动手教育孩子,因为父母讲的小孩不听,才一怒之下,打了孩子。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动手,都是因为小孩子做错了事。

所以,我们看到《家有儿女》的刘星被父母暴打以后不会记仇,还是会和父母快乐相处,因为他知道父母爱他,才管教他,所以大部分孩子都不会产生心理创伤。

第三,过去的孩子其实压力也不小,老师和家长很多时候还不是那么讲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课堂上被老师骂,回家被家长打都是常事,但是那会儿的孩子心相对大,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他们总有释放的出口有关。

被老师骂了,课间就出去疯跑了,被家长打了,接着就出门和小朋友玩了。

课间、课后、周末,放松的玩的时间相对多一些,孩子分解压力的受力面很大,压强没那么大,所以没那么容易被压垮。而且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接触泥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特别有好处。

三,我国自1980年左右实现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孩子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溺爱孩子的现象表现的是越来越严重。

孩子的责任心、感恩心、动手能力普遍的是越来越差。家长在学习上要求严格,总拿最好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打击自己的孩子。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敏感、多疑、没有安全、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困难挫折、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等,这些不好的性格特征。

四,心理创伤是错误的认知方式

我们发现少部分孩子被父母打了之后,会产生一种仇恨的心理,这种孩子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是会累积在一起,某一天会突然爆发。

心理创伤是个体在经历过巨大伤害事件以后,形成对现实的歪曲心理,这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被打以后,会产生心理创伤。

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是对自己的讨厌,故意伤害自己。在这种歪曲的认知下,父母的打和骂是具有重大伤害的行为,在孩子长大以后,孩子很难从这种惧怕的心理中走出来。

五,打孩子,终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它会让孩子产生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想法。教育方式有很多,动手打人,不太可取。

一,是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伤害;二,是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创伤。如果你真的打了孩子,也务必在事后跟孩子沟通,告诉他你为什么动手?让孩子明白你爱他的道理。

六,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了,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识都更强,这是社会民主进程很大的一个进步,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机会。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小的时候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父母、老师、同学都是施予者。

八十年代,我当了老师,那时候年轻气盛,遇到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学生也会惩罚他们,包括骂和打。到现在,一些挨过打骂的学生见了我,还道谢,说当年您不打我一顿,我怕考不上大学。说句良心话,经常打电话问候我的学生,大多是挨过我惩罚的学生。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心理问题很少呢?

第一,过去的孩子是多子女家庭,没有被娇惯,而且挨骂挨打的几率高,所以,习以为常了,故而皮实。

第二,过去的孩子没有手机玩,没有动画片看,所有的剩余时间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接受到的外界事物是单一的,所以,思想单纯。


第三,学校教育中,被老师惩罚,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惩罚就普遍存在。于是,学生不但看到任课老师害怕,而且遇到所有的老师,都会躲着走。怕老师是一种普遍心理,所以,挨骂挨打是有心理准备的。

总之,以前的孩子在打骂声中长大,现在更能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




这个问题挺好的,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主要教学生五六年级的数学,对于我们班上的男生们来说,没挨过打的人不多,女生们没打过,但也没少挨训。我教学主要以严著称的,如果在考试当中,出错的题是学生不会做的,这一点事也没有。老师会给你讲解的。如果这道题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那学生自己的责任就大了,男生们准备挨打了,但这里面有个前提,一是老师打你是为你好的,为你将来成才的。思想工作要做到位,然后开打,必须让他长记性,打得时候尽量打屁股,没事,记得我班上一个男生,才15岁,个子比我还高,语文老师不敢打,我说我来,教室里有讲台,抓住他一个错误,叫到讲台前,他在底下,这样形成一种威慑,直接一脚下去了。女生犯错误,不打,但挨训,挨骂,训哭是常事,因为她们脸皮薄,几年下来,没有一个学生记仇,挨打最多的男生现在看见我,非常尊重,那时候家长见到我,都一致说,xx要是不听话,狠狠地打没事。当然这种严于管教,效果明显,我教过的学生成绩非常厉害,在全乡,全县的教学成绩出名,还得过全县第一名。当然体罚学生值得商榷。那时学生单纯,易管。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提高,孩子少,每家都当宝贝供着,惯得不成样子了,当然难管,松了不听,严了出现心理问题,一句话,娇惯的。所以还是环境所致。希望以后家长们从小不能娇惯孩子,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过去的孩子,天真单纯,每天缺衣少食,在饥寒交迫中自得其乐!

记得小时候,没有玩具,玩具都是自制的。爸爸有一天回家,为我们带回了一个铁环,我和弟弟宝贝的不行,轮流在大队的院场滚着玩……

我的老家在陕南偏远的农村,每天早上起床,水都不喝一口,就去上学。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早餐"是咋回事。

每天放学回家匆匆跑回家,吃过饭,赶紧洗碗、擦桌子、收拾厨房,然后又去上学。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记得上初中时,每天晚上,我肚子都很饿的不行,可我从来都沒买过5分钱一块的面包——因为我的衣兜里从来都沒有5分钱。

记得上初二的一天下晚自习,我和弟弟还有同村的一个同学同行回家,在校门口,他买了5毛钱十个一版的那种小面包,他分了我一个,又分了弟弟一个,我拿着面包,心里很感动了一路。我觉得那个面包真是太香了、太香了!

上了高中,我的兜里才有了几毛钱的零花钱,我不会乱买东西,在学习和生活上,我很自律,不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我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我不愿给他们添乱。

小时候挨打那是太正常了,我小时候经常挨打,但我从不往心里去。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下午,我去上晚自习,没有去自己的树林打松果(松树结的果子,绿色椭圆形,里面有种子,每到秋天,有外地人来收购。),而松果又让别家的孩子打完了,勤劳节俭的妈妈很生气。

那晚我下晚自习回家,刚进家门,弟弟从门后探出头对我傻笑,我看着弟弟正莫名其妙时,妈妈手握一把细细长长的树条从门后出来,生气的让我跪下,我吓得赶紧双腿跪下,妈妈手里的棘条像雨点一样落在我的双臂和背上。

我吓得一动不动,任凭妈妈抽打解气……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打累了,她停下手,看着我伤心的哭了。

看着妈妈流泪,我心如刀割,很是自责。我只在心里想:是我不好,惹妈妈生气,妈妈打我是应该的……

小时候,因为家穷,兄弟姐妹多,妈妈很辛苦,她经常让我们跪下,用细树条子抽打我们。

但是,我从来没有记恨妈妈。小时候我经常想,自己快快长大,挣钱孝顺妈妈……

后来,我长大了,我挣的钱很少很少,在我还沒来得及孝敬妈妈时,她就走完了她辛苦的一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我常常思念妈妈,想她的辛苦、想她生活的不容易、想她对我们真诚的爱。每每想起,我都不能自己、泪流满面。













因为过去的家长,很多都是文盲和半文盲,讲不出那么多的道理,奉行黄荆棍下出好人。

再加上家中的小孩,又特别的多,家长每天都要去上班,通常情况下,都是家中的大孩子,带小孩子,家长每天下了班后,还有很多的家务事等着去做,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

每当自己的小孩,在外面惹了事,或者闯了祸,再或者读书不用心,很多的家长就会用棍棒来当家法伺候。

再加上过去的小孩,一般都会家务劳动。极少有什么事都不干的,通过对孩子从小的磨练,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哪里。小孩子也变得不会那么娇气,那是因为孩子从小,就接受挫折教育的结果

特别是在家中排行老大老二的都普遍比较懂事,那是因为要起到,带头的示范作用。

哪里像现在的小孩?一出生就生活在蜜罐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小到大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自己的义务在哪里。

但现在的小孩儿,也有一个客观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孩,学习任务和压力,要比过去的小孩大得多。

过去的小孩,虽然生活过得很苦,但是很快乐,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这一块没有像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么高。

现在的小孩生活条件好了,日子过得挺幸福。可是学习任务重,压力也大。相比过去的小孩,快乐要少很多。

孩子从小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他今后的成长是有帮助的,长大成人后,绝对不会一遇到事就慌里慌张,摸不着头脑,缺少主见,寻死觅活的。




很喜欢这个问题,正中现在家庭教育要害

我出生在七零后,家里姐弟三人。小时候家务活都是母亲分配好,便和父亲去干活。我再把这些家务活按照轻重一部分分给妹妹和弟弟。等父母中午回家,我们会把屋子、院子收拾干净,水缸里担满水,饭做好,家里的牛、羊、猪、鸡都会一一喂过。父母就是吃饭、午休,家务活基本就不做,但我们做的家务活父母是会“检查”的。

当然如果这些事做不好,父母会生气地问我“为啥没做好?”有时候做不好还遭皮肉之苦。

小时候,院子里种着几棵杏树,每到暑假,正好是杏子成熟的时间。记得一次,因为和妹妹贪吃杏子而没有担水,中午父母回家,一看水缸里没水,罚我把水缸挑满,罚妹妹把院子扫干净。我吓得生怕遭父母打,午饭也没敢吃,就把打水缸挑满。直到下午父母上地干活,我才敢回到厨房吃了些剩饭。

有一次弟弟贪玩,把育苗地里的小树苗踏倒了几棵。父亲干活回来,看到踏倒的树苗,就如踏倒他的左手右臂一样,把弟弟用麻绳暴打了一顿。弟弟受打后,吓得钻进玉米地到半夜才回来。

总之,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做错事,挨骂挨打是常事。也还真没有发生过那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想一想现在孩子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如下:

一是独生子女家庭,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孩子遇到事情,没有自己处理的能力,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上的问题。

二是少子少女现象,让孩子没有玩伴。独生子女不能将自己的心理的一些烦闷或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以至孩子积郁成疾。

三是游戏生活的自动化,绑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玩具的多样化、成品化、电子化,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成品化玩具,缺少了自己创造和发泄的机会。

四是家庭教育唯成绩第一,让孩子压力剧增。现代教育受家长的空前受重视,家长过度重视,让孩子心理压力倍增。




不是当时的孩子心理问题没有那么多,而是根本没有关注!

我们爱把过去定义为改革前和改革后,其实还应该加上49年前。三个对比更明显。

最近的过去是什么状态:孩子多,父母忙,社会简单,教育水平整体不高,传统文化氛围不浓。

再早的过去是什么状态:孩子多,父母忙,社会复杂,教育水平整体不低,传统氛围浓。

而现在的状态是:孩子少,父母更忙,社会更复杂,教育水平整体高,传统氛围淡。

重点来了。

最早的过去,一部分孩子按照传统教育,一部分孩子按照新式教育,新式的教育关注到了心理问题,但是没有师资,留洋的老师都比较牛气,学生的心理他是不管的。所以看似孩子美心理问题,因为没记录。

最近的过去,全部采用了新式教育。到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学习前苏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在学校老师有心理教育的影子,但是很弱。在家庭,还是要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大部分孩子还是没有被关注,尤其心理问题。

改革后,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知道了心理这个词,于是就能发现真有问题。近年来理论越来越丰富,机构越来越多,父母越来越焦虑,孩子能不出现心理问题吗?

其实有问题没关系,关键是如何解决。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这是因为

一、过去的家长,大部分人都是文化水平有限。

他们讲不出那么多的道理,他们宁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大部分都是那用拳头说话,靠武力解决问题,不听话就是骂骂骂打打打,这样反而增加了小孩的心理抗压能力。

每当自己的小孩,在外面惹了事,或者闯了祸,再或者读书不用心,很多的家长就会用棍棒来当家法伺候,我家一个亲戚对他儿子就是用的棍棒教育。他儿子有一次出去上学,结果呢?偷逃学和几个小孩儿跑出去玩了。我这个亲戚发现后,把小孩儿找回家,一进门一个大嘴巴把这个孩子打得鼻子嘴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孩子   都会   棍棒   独生子女   创伤   小时候   弟弟   小孩   家长   父母   压力   妈妈   老师   心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