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兵权掌握在谁手中?

论实权,当然是九门提督更大。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兵部尚书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因为兵部尚书早期权力的确很大,但后来慢慢被架空了。借此机会,我尽量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职位的由来,以及其之间的对比。

兵部尚书是怎么来的?

先说一下“尚书”。“尚书”这个官职很早就有了,大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朝建立之后,宫中不仅有“尚书”,还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都是属于很低级的官员。“尚书”的主要职责是在殿中发布文书,和权力二字根本不沾边。

事情的转机突然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将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允许别人分享。但汉朝的制度是沿用了秦朝的官制,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所以丞相的权力非常大,汉武帝当然就很不满意,于是进行了改革。

怎么改呢?汉武帝除了正常的上朝议事之外,又设立了内朝,也叫中朝,而参与内朝议事的人,则都是由皇帝挑选出来的,并不以职位高低为标准。而这帮人参与朝廷大事,总得有个名目吧,于是汉武帝就任命这些人为尚书,意思大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在汉武帝的亲自加持下,尚书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者。

东汉时更进一步,汉光武帝刘秀成立了“尚书台”,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两个副职叫做左右仆射,再往下就是六个分管的尚书。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尚书才能参与朝廷机密大事,就算是执政重臣,也必须加一个“录尚书事”的官衔才能参与机密政事。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篡汉称帝之后,他觉得尚书们的权力又太大了,于是提拔身边的另一个服务职位“侍中”参与机密,以分掉尚书们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中书省的前身。这样,中央就有了两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同样在皇帝的亲自加持下,中书省的权力慢慢大过了尚书台。而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设立了门下省,这样中央有了三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并且门下省的权力又慢慢超过了中书省。尽管“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在名义上尚书台还是最高的。

三国之后,就是两晋南北朝,这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乱世,期间建立了无数的小政权,各个政权的制度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势却是尚书台渐渐式微,而门下省、中书省则渐渐壮大。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实行了新的官制,叫做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而尚书省就负责具体执行。但一个帝国的事务何其繁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于是尚书省根据分工不同,下设了六个部门,即所谓的“六部”。

“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六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吏部尚书,兵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兵部尚书。但这里的“尚书”和两汉时的“尚书”可就不是一回事了。不少朋友在看史书时,经常会将两者搞混,所以在此作详细说明。

兵部尚书的地位

从兵部尚书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到,兵部尚书其实是尚书省的一个下设部门,那么自然归尚书省的长官管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成为尚书令,这个职位由于太过重要,所以一般由皇子兼任,比如隋文帝时的尚书令是杨广,唐高祖时的尚书令是李世民,这两位后来都做了皇帝。唐太宗之后,干脆就不设尚书令了,而是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尚书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仆射,再加上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侍中(门下省最高长官),并为唐初宰相,比如房玄龄就是左仆射。但为了保持权力的平衡,唐朝又搞出了一个叫“政事堂”的机构,要进了这个机构才能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机密大事,而进这个机构必须加“同平章事”的官衔。刚开始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是要加这个官衔的,但后来就看皇帝的心情了,到了唐朝后期,也有贵为尚书省左右仆射,但却进不了政事堂的,十分尴尬。就这样,尚书省慢慢地不再参与决策,而只负责执行,权力大幅度缩水。

尚书省权力缩水,就意味着“六部”的权力也要缩水,本来应该交给六部办理的具体事务,皇帝偏偏不交给他们办,而是临时成立一个机构,或者设立一个职位来负责此事,比如唐玄宗设立的劝农使、度支使、营田使……就是分走了本是户部的工作。那么,至于负责军事的兵部,皇帝就更信不过,新设的职位更多,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到了“一饭而归,竟日无事”的地步,几乎沦为闲职。

宋朝时也有兵部尚书的职位,但宋朝的官制有个特点,那就是官名和职位是分离的,所以兵部并不管军事,管军事工作的机构叫做枢密院,兵部本部就只剩仪仗、武举以及义勇弓箭手名籍。兵部尚书也不管兵部事务,具体由“判兵部事”负责,兵部尚书唯一的意义就是代表了官员能拿多少俸禄而已。

兵部尚书的春天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六部的权力就又大了起来,尤其是明初对外战争不断,兵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仅次于吏部。然而很快,明朝的皇帝们就对繁重的工作表示不堪重负,组建了内阁帮助处理具体事务,因此兵部的地位又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兵部的权力并没有被分掉,内阁也只是做出决策而已,具体执行还是要靠兵部。

清承明制,所以清初的兵部和明朝差不多,但雍正时期,因为对青海用兵,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特别设立了军机处,从此之后兵部甚至内阁的权力,都被军机处架空,兵部又沦为一个纯粹的执行机构了。到了光绪年间,彻底裁撤了兵部,分为海军部和陆军部。

兵部尚书的权力

兵部的权力很大,依照《大清会典》记述,兵部尚书“掌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兵部下设的四个组织 ,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各自解决不一样事务管理。

武选清吏司主要负责武职官员的人事任免升迁。清朝的时候,武职官员的任免退休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交由兵部负责。兵部会考核武职官员在任时的功绩,确立他们退休后可以享受到的相应待遇。

职方清吏司主要负责对绿营军武职官员进行功过赏罚。如果绿营官兵出现伤亡,职方清吏司照例要进行抚恤。

车驾清吏司掌管全国的马政和文书传递工作。马匹除了对国防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在平时的时候,主要还是用来做驿站传递文书等事务。

武库清吏司主要负责掌管全国的兵籍、武器,以及选拔武举,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有机会直接送到皇帝身边当侍卫。

兵部四个清吏司所处理的事务,全部由兵部尚书统一审批负责。不过,清朝的六部尚书都是设两个,一个满人,一个汉人,而汉人兵部尚书位在满人兵部尚书之下,其权力还要大打折扣。

如此看来,兵部尚书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也看得出来,清朝的兵部尚书只负责和军事有关的后勤工作,手中是没有兵权的。那么兵权在哪呢?在皇帝手里!如果要调动军队,那么通常的做法是皇帝下命令,地方上的将军负责执行,而兵部只是按例发一道文书而已,只不过是一个中间环节而已,最重要的两头都没兵部尚书什么事。

那么,为什么大家印象中,会觉得兵部尚书的权力很大呢?这是因为,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很大!

按照明朝的权力分配设计方案,明朝的兵部尚书其实也是没有兵权的,虽然可以调动军队,但必须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行,不过在明英宗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兵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

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朝廷紧急立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登基,而朱祁钰登基之后,为了打退瓦剌,保卫京师,于是立即提拔当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一改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祖制,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最后,于谦不负众望,打赢了京师保卫战。

从此之后,明朝的兵部尚书就有了兵权,成为六部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由于类似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大司马一职,所以别称“大司马”,地位显赫。明朝的军队之中,往往有一支军队,比如提督团营,就是交给兵部尚书掌握的。即便到了明朝后期,兵部尚书也往往被授予另外的职务,实际上掌握兵权,至于兵部的具体事务,则一般交给兵部侍郎负责。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焕、洪承畴都是手握兵权的重臣,他们都兼任着兵部尚书的职务。

所以,从历朝历代来看,唯有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有兵权的,也可以调动一部分的军队,权力非常大。由于大家相对对明朝的历史比较熟悉,所以就有了兵部尚书权力很大的印象。

九门提督的是什么职位

相比较于兵部尚书的历史,九门提督就简单多了,因为这个职务是清朝才设立的。

所谓“九门”,就是指北京内城的九道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在此代指“京城防务”。

所谓“提督”,就是管理、督管的意思,你不要把它看成名词,而是要看成一个动词,所以九门提督应该读作“提督九门”,也就是“管理京师防务”。

“提督九门”,那手底下得有兵啊,清初这支军队为八旗的步兵营,清朝军队的长官叫做“统领”,所以最早的时候,这个职位官方称呼为“步军统领”。

康熙年间,人员增加为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于是把原本属于兵部的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职能,加到了步军统领身上,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于是职务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时期,又增加了两个营,于是又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就是“九门提督”最后的官方称呼。

九门提督之所以地位高,是因为他手里有一支长期保持在三万人左右的军队,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按说对动辄百万的国家军队来说,三万人不多,但可别忘了,这是在京师,三万人的军队足以左右京师的一切事务,甚至包括皇权的更替,雍正继位时就是靠着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才在众多兄弟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基。后来八阿哥胤禩搞八王议政,打算逼雍正下台,也是靠了隆科多的支持。

兵部尚书和九门提督谁的权力大

说实话,这是一个无法比较的命题,兵部尚书在清朝为从一品,九门提督也是,但兵部尚书负责的繁冗的具体事务,且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而九门提督手中有一支足以左右皇帝宝座的军队,地位自然要比兵部尚书高得多。

甚至到了嘉庆时期,皇帝认为九门提督权力过大,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所以增设了左翼、右翼总兵各一人,作为九门提督的助手,实际上是分化了九门提督手中的权力。相比之下,兵部尚书则对皇权没有丝毫威胁,因为他完全不能调动军队。

但从社会地位上来说,兵部尚书依然代表着极高的荣誉,清朝地方官最大的就是总督,而总督往往会领兵部尚书衔,当然不用具体处理兵部事务,只是挂个名。但这也从侧面证明,兵部尚书在名义上还是一个极高的职位,只是实权不大罢了。

然而,如果拿九门提督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那可就不行了,明朝的兵部尚书不仅地位高,而且手握重兵,实权极大,远远超过九门提督以及类似的职务。因为虽然明朝没有九门提督这个职位,但有类似的官职,通常由宦官担任,叫做内官提督九门,是没有品级的。随便举几个明朝的兵部尚书,于谦、夏言、胡宗宪、孙传庭、史可法……哪个不大过所谓的九门提督?

综上所述,我最后给出结论:在清朝,九门提督的实权大过兵部尚书,社会地位上略有不如,但如果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则远远不如。




九门提督是清朝特设的,而兵部尚书自隋唐时期就有。为了确保客观公正,我们在比较时就只能以清朝的兵部尚书为例,来与九门提督进行全面对比。

九门提督——不仅仅是看城门的

京城九门分布图

九门提督又称步军统领,康熙十三年设立,正二品官衔,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官衔。九门指的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清朝时有“九门走九车”的说法,正阳门走“龙车”、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走兵车、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西直门走水车、朝阳门走粮车、阜成门走煤车。

九门提督

这样看来,九门提督也就是个看城门的,只不过他看的这九座城门比较重要一点而已。其实不然,《梦蕉亭杂记》中就记载:“步军统领,又名九门提督, 即古之执金吾。管理京师地面,权势重要,驺从尤极煊赫。”

九门提督不光负责京师戍卫,还兼任京城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清朝时,驻扎在京师的八旗兵不过十万人,而九门提督一个人就执掌其中的三万人,而且他这三万人驻扎在内九城,全是精锐,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兵部尚书(清朝)——仅仅是管后勤的

六部

隋唐以来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中以礼部最贵,吏部最牛(又称天官),户部最富(掌管钱袋子),兵部最盛气凌人(没人敢得罪)。

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正二品官衔,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的兵部尚书于谦。

兵部尚书

到了清朝,兵部尚书的官衔从正二品升到从一品,好像权力越来越大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的六部很奇葩,各部尚书均设两名,满汉各一人,以便互相牵制。兵部也不例外,兵部尚书设左、右尚书两名。

不仅如此,清朝的皇帝喜欢事必躬亲,兵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清朝的兵部尚书不掌握兵权。兵部尚书不掌兵,那他干什么呢?负责军队后勤补给工作。比如说哪里要打仗了,他就去找户部尚书,给军队协调点粮饷物资什么的。

谁的权力更大,谁执掌兵权

从官衔上看,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都是从一品官衔,俩人平起平坐,但是两人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九门提督高兴得睡不着觉,因为自己本来是正二品,后来被升为从一品,自己手中的权力也是越来越大,从管理京城九门事务,到兼管巡捕五营事务。而兵部尚书恨不得找个地方痛哭一场,从正二品升到从一品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尽人皆知那不过是“捧杀”,而自己的兵权也被皇帝收走了,自己沦为管后勤的。更可气的是,清朝设置九门提督的目的之一就是分化兵部尚书的权力,京城九门事务本来是兵部尚书负责管理的,结果被康熙皇帝硬生生地划分给了九门提督。

清朝兵部尚书

从掌握的实际权力上看,九门提督就更加看不起兵部尚书了。九门提督在四九城可是横着走的主儿,根本就不拿正眼瞧兵部尚书。平时九门提督在九个城门口到处转转,没事喝喝酒打打牌。到了关键时刻,皇帝都得巴结这个掌握京城三万精锐禁卫军的九门提督。嘉庆年间,嘉庆皇帝认为“步军统领为九门筦钥,统辖京营,总司缉捕,一人独理。不特事权过重,兼恐稽察难周。”九门提督权力过大,嘉庆皇帝晚上都不能好好睡觉了,所以他就增设了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作为九门提督的助手,实际上是为了分化九门提督手中的权力。

而清朝的兵部尚书着实可怜,曾经执掌天下兵马、运筹帷幄之中的大司马,如今沦为了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长。而且遇到战事,兵部尚书一般是插不上话的。首先是军机大臣出谋划策,其次是皇帝拍板,最后是地方上的总督负责执行并见机行事。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并没有兵部尚书什么事儿。清朝的兵部尚书有多水呢?我们再举个例子,嘉庆元年,手无缚鸡之力的纪晓岚就担任过兵部尚书。

所以,清朝的兵部尚书是比不上九门提督的。




看问题就知道说的是清朝,因为只有清朝有“九门提督”,至于和“兵部尚书”相比,肯定是“九门提督”权力大了,清朝的“兵部尚书”没有什么权力,兵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先说一下九门提督

清朝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叫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管哪九个门呢?分别是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个重要城门,这九个城门是内城门。

清朝初期,九门提督只负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营,所以叫步军统领。

康熙皇帝时期,把本来属于兵部管理的京城九门划归了步军统领,后来又把巡捕三营(京城绿营的马步兵)事务给了步军统领,这样名称也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

雍正皇帝时期,定官曙名“步军统领衙门”,后来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办理公务。乾隆时期,又增加两营给九门提督。

一开始九门提督为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改为从一品。

步军统领衙门有两军和警两种属性,也就是说步军统领衙门既是军队又是“警察”。

军队方面,九门提督要负责管理京师的军队,保卫皇城。

“警察”方面,九门提督还要负责京城的治安,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就连消防防汛也是九门提督管,还有像皇帝的出巡时,街道戒严和礼炮的鸣放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位高权重,必须是由满人担任,并且还得是皇帝绝对的心腹,因为整个京城的安危都掌握在九门提督手里。

九门提督管理多少兵力呢?

九门提督大约管理三万人左右,并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步军统领衙门下面设立了多个部门,包括步军衙门本部、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很多人觉得九门提督只管九门,那就错了,其实九门提督里的九门只是指的内九门,另外还有外七门,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下面设有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在内城,设有左、右翼尉(正三品)各一人,负责保卫内九门以内的事务。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在圆明园附近,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大约两三千人。

剩下的四营分别驻守京城四个方位,每营也有两千多人,并且每营设立参将一人,游击一人。

此外还有清朝初期在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五位,京城发生战乱,白塔山接到金牌奉旨发炮,这样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

乾隆时期,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由九门提督管理。

再来说一下兵部尚书

很多人都觉得兵部尚书应该是六部里面最牛的尚书,而实际上不是,最牛的是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而兵部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但是自古以来兵权就不可能完全放给兵部尚书,尤其是清朝,兵部尚书权力小的可怜,只能掌管一些兵籍和后勤事务。

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还大点。

明朝最早军事权力在大都督府,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把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

这样管理军队的领导多了,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将造反,大权都在皇帝手中。

其实五军都督府连自己的率领本部军队的权力都没有,朝廷规定他们不能擅自行动,调兵权在兵部,最后在皇帝。

明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这样可以有效的制约武将造反。

但是明朝的兵部有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之权,甚至兵部堂官都可以督军出征,其权力是比较大的。

清朝的兵部就权力小很多,“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

名义上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际上清朝的军权在军机处,军机处的权力在皇帝,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

清朝遇到战事,直接由军机处大臣商量,最后拟订一个好的方法,汇报皇帝,由皇帝定夺,最后皇帝派出大臣统兵。兵部只是负责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的工作而已。

所以清朝的军机大臣地位是很高的,权力也很大,甚至有“实权宰相”之说,而兵部尚书,确实和一般的尚书没有什么区别,权力小的很。

嘉庆皇帝时期,纪晓岚都当过兵部尚书,你说兵部尚书有多少权力?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哪个大?

从品级来看,九门提督在嘉庆皇帝之前是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才提升为从一品。

而兵部尚书,在清朝一开始就是从一品,所以这样来看,兵部尚书比九门提督级别高。

虽然按照规定步军统领衙门受兵部节制,而实际上九门提督,只对皇帝负责,尤其是被嘉庆皇帝提升为从一品后,毕竟九门提督位置太重要了。

再说清朝的兵部尚书有两个人,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尚书,两人相互制约,权力也相对的削弱了。

如果是平时,可能九门提督还会给兵部尚书点面子,毕竟兵部有对九门提督的考核权。但是如果遇到政权交替的时候,九门提督就是最重要的岗位了。

雍正皇帝为什么能顺利继位,全靠隆科多,因为隆科多当时是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负责京城的守卫,谁敢和雍正争皇位?

还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之所以敢于发起“辛酉政变”,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九门提督瑞常是他们的自己人。

由此可见,遇到政变,九门提督的位置尤其重要,就是放到平时,九门提督负责的皇城治安这一方面,就比兵部大多了,兵部只负责军队方面的,关键又皇帝管着,兵部能决定的东西太少了。

那么九门提督权力这样大,万一把门一关发动政变,威胁皇帝怎么办?

这种情况,你能想到,皇帝也早就想到了,先不说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根本就不会反叛。

即使被人收买,九门提督也不敢反叛,因为九门提督虽然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但是如果想造反,难免在官员任命、军队调动和粮草后勤等方面出现蛛丝马迹,这样就会提前暴露。

关键是皇城里面还有一个武装力量,那就是皇宫里的侍卫,他们大约有三千人,并且领导叫领侍卫内大臣,品级为正一品,比兵部尚书都大。

即使九门提督关闭城门,带兵杀到皇宫,皇宫的领侍卫内大臣还可以凭借高高的城墙坚持很长时间,为附近的勤王军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要知道清朝京师附近驻扎了很多的八旗军队,只要勤王令一下,部队立马就可以到达北京,九门提督就凉凉了。所以清朝九门提督没有敢造反的。

小结: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的区别就是,九门提督还有点兵权,当然这个兵权是皇帝赋予你的,随时可以收回。就像当年嘉庆皇帝收拾和珅一样,直接就解除了和珅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且负责乾隆皇帝的葬礼事务,连给他集结军队的机会都不给。

而兵部尚书就连皇帝赋予他的兵权都没有,也就是说兵部尚书没有一点兵权,皇帝要想拿下兵部尚书,都不用忌惮什么,直接拿下,不会有一个兵提出反对,因为兵部尚书一个兵都不能调动,当然家奴可以调到,但是正规的军队,兵部确实没有调动权。




在权力结构里,大家都是“从一品”,不过早期的【九门提督】是“正二品”。论非常时期,无疑是【九门提督】比【兵部尚书】拳头硬。遥想当年,慈禧老太太要对付维新派,危急时刻把亲信“荣禄”调到北京城,先是担任【九门提督】,再来兼任【兵部尚书】。

九门提督是何官职?步军统领衙门(简称“步军营”)的最高长官,正式的官名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负责守卫北京内外城,并负责辖区的保安工作,实际的职权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

“九门提督”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不过他可不仅仅管理9个城门,而是挂着16座城门的钥匙。清代的北京,共有4座城墙24道城门,外城7城门、内城9城门、宫城4城门、皇城4城门。九门提督不仅掌管内城,还掌管外城,控制的总兵力超过3万人,军事实力绝不可小觑。

九门提督的武装,包括八旗兵、绿营兵,八旗兵守卫外城七门、内城九门,绿营兵是“巡捕五营”,相当于现代的警察。所以,九门提督换算到今天的官职,你就明白有多么重要,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北京武警总队队长,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所以,九门提督向来是朝堂大佬拉拢的对象,不仅仅因为他是皇帝的亲信,更缘于他的特殊作用。可以想象,外面的人要进来都要先过他这里,一旦把外面的军队放进来,那么绝对要出大事。

因此,皇帝对挑选九门提督的人选,可谓是非常上心。他要经过反复考察,还要在任命前谈一次话,既要确定自己的选择,还要对这个人来点感情投资。

再来看看清朝的【兵部尚书】,属于六部尚书之一,是统领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最初兵部的头头是“贝勒”,清兵入关后逐渐改为“尚书”,人数也逐渐定为满、汉各一人。

雍正年间,地方总督兼任兵部尚书成为常例,只不过总督只领虚衔,方便处理地方军务。全国性的军务,仍旧归于朝廷的兵部尚书处理,地方想要调兵需要申请中央调令。

军机处成立后,兵部的权力被架空,成为一个专门的执行机构。不过,兵部尚书并不难堪,因为他有很大几率被提拔到军机处工作。比如和珅,肩负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还加上大学士。

总体而言,九门提督、兵部尚书,哪个权力更大?还真不是简单可以回答,比如和平时期,九门提督就是开城门、关城门、搞治安,兵部尚书管理军事部署明显揽权;到动荡时期,当然兵部尚书会更忙,但九门提督护卫京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还有,九门提都就一人,兵部尚书不止一人。后者还有实职、虚衔之分,在权力的金字塔里,不同身份加持的兵部尚书也就会不同。幸好双方还有一致性的东西,官职都是从一品,从这里看算是平手。

至于谈到兵权,九门提督实打实掌握步兵统领衙门的3万部队,兵部尚书又是比较复杂。朝廷的兵部尚书离皇帝太近,实质上掌握不到太大兵权,军机处成立之后更只是军事决议的执行者。反而,那些兼任兵部尚书的地方总督,根据相应的地盘掌握一些地方军权。




九门提督相当于京城的卫戍司令,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显而易见是兵部尚书权利大




兵部尚书级别和待遇都比九门提督高,协助皇帝管理军事方面,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智囊团成员之一,但也无权私自调动军队;九门提督级别虽然不及兵部尚书,但他是绝对的皇帝亲信,而且有权正常调动提督府所辖兵马,负责京城安保。




九门提督权利大,兵部尚书不掌握兵权!

要是论官职,肯定是兵部尚书大,因为兵部尚书,在古代体制中,那是协调天下兵马的,但有个前提,兵部尚书虽然是一品大员,却没有直接调动兵马的权利,就是平时军队的管辖权,不在兵部尚书的手里。

没有皇帝的圣旨和兵符,兵部尚书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权利调动,兵部尚书那是在军事上,替皇帝出谋划策的角色,研究战争策略,协调粮草,奉命调动各地驻军,兵部尚书在平时,没有一兵一卒可以听他指挥。

九门提督那都是皇帝的心腹,才可以担任的,这九门提督,平时是保护皇帝安全的,守卫着皇帝住的地方,九门提督可以在平时,调动管辖的军队,不用皇帝直接授权,这是皇帝最精锐的外围军队。

九门提督不是指管辖京城九个门,而是管辖整个京城,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关系到皇帝的安危。

九门提督是个特殊的存在,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直接调动掌控的军队,进行武力协防,要论实权,九门提督比兵部尚书大,九门提督管着皇宫外围的安全。

皇帝的大内侍卫,是保护皇宫内的安全,这二股势力,都肩负着保卫皇帝的重任,也是皇帝最信任的军事力量,这二股军事力量,都可以超越一般地方的军事管辖。

在明朝时期的锦衣卫,那就是大内侍卫,这些大内侍卫,专办皇帝交代的案子,那权势滔天,九门提督管辖皇帝外围的安全,权利那跟大内侍卫统领是一样大的。

正因为九门提督的特殊性,皇帝才会把这官职,安排到心腹身上,皇帝才可以天天高枕无忧,所以这九门提督才是实权在握的人。

兵部尚书在大,不经过受命,没有权利去动用军队,如果敢私自下达命令,那就等于谋逆,兵部尚书要想指挥兵马,需要拿到圣旨,还要皇帝在朝堂上,直接口谕的授权,兵部尚书才可以管辖军队。

而大内侍卫,都有特殊的令牌,官服,代表着皇帝的侍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指挥地方官员协助,然后在上报给皇帝。

九门提督理论上,权利和皇帝侍卫统领是一样的,虽然没权利调动天下兵马,却可以不经过皇帝的授权,调动归自己管辖的军队。

但古代皇帝那也是精明的,虽然九门提督的官职特殊,但九门提督管辖的士兵总数,那也不是太多的,而且在京城周围,还有别的军队驻守,一旦九门提督有异心,皇帝一样可以调动京城周围的驻军,进行剿灭。




主要还是看在什么情况下,在和平年代兵部尚书的权利大,简单的讲就是文管武。如果在非常时期,九门提督就是皇帝的护身符,而且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负责保护皇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至于权利大小的问题就看谁在皇帝心中的份量重了




九门提督的清朝设置的在京高级武官,我们的讨论的应该的清朝时,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的权力大小比较。

兵部尚书,自古就是文职,并无兵权

尚书是古代的古老官职,秦朝及汉代早期隶属于少府,汉武帝以后,随着三公九卿职权的削弱,大将军权力逐渐强大,“录尚书事”一职成为行政首脑,尚书台成为皇帝的机要部门。

兵部尚书一职,设立于隋朝,属于“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中的一员,隶属于尚书省,正三品官职,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明朝时,六部地位升高,升为正二品,兵部尚书又被成为大司马,但是其相比于大司马的权势差距非常大,明初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相当于是将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门。

土木之变后,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被兵部侵占,兵部尚书开始既管军政又管战略了,但是兵部尚书并不管理军队事务,真正有兵权的是有总督军务实职,加兵部尚书衔的文官。

到清朝以后,兵部尚书的地位再度提高,成为从一品,但是清朝的尚书上满汉双规制,地位最高的满人尚书,但一般掌管兵部事务的是汉人尚书,满人主要监督汉人做事。

清朝的兵部尚书,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下降了,兵部主要负责为战争和军队训练提高粮草、补给,至于军队作战方面,兵部是很难插上手的。

清朝各地总督属于常设职位,地方兵权在各地总督、将军的手中掌控,八旗军在各旗的旗主、都统手中,京城的军队则掌握在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和丰台大营提督手中,乾隆十四年后还有西山锐健营的掌印大臣,这些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跟兵部完全不相干。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治安工作,京城三大军事将领之一

清朝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驻扎在京师的武官,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内外守卫和门禁,与汉唐时期的“执金吾”差不多。

九门提督设置之处,为正二品武官,后来升任从一品,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具体职责是分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九门提督所统领的队伍性质,决定了他既有“军队”的特性,又具有“巡防”的任务,职责相对一般军队更加的复杂。

因为九门提督掌握着京城治安与一部分作战军队,所以九门提督在清朝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几次著名的政治事变的成败都与九门提督的站队有关系。

比如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站在了四皇子雍亲王胤禛的一方,帮助雍正皇帝顺利登基帝位,其他皇子敢怒不敢言。

另一位是光绪年间的九门提督荣禄,身为慈禧太后的亲信,在戊戌政变中为慈禧太后清算变法派提供了武力支持,维护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将光绪帝彻底打成傀儡。

兵部尚书位高但权不重,在权势上无法与九门提督相比

从职权分工上来看,步军都统衙门管辖的八旗、绿营兵勇,都受到兵部的管辖,属于兵部下一级的单位,兵部尚书为从一品,九门提督为正二品,也能看出地位的高低来。

但是清廷在很多时候,九门提督的职务不是单独的,因为九门提督对稳定京城局势的关键作用,清朝在京城的军队由三个部分组成,掌管皇帝贴身上三旗的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京城治安和九门禁卫的九门提督、统领丰台野战八旗军的丰台大营提督。

这三股力量是决定王朝安危的关键性军事力量,因此一般都由皇帝的亲信大臣任职,但是皇帝能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就那么几位,所以经常就是一位亲信大臣兼任好几个职位,所以评价一个职位的权力时,更要考虑任职的人处在什么位置上。

以隆科多为例,康熙五十年升任九门提督后,五十九年,兼任理藩院尚书,雍正初年,又加官总理朝政,授吏部尚书,封爵一等公,位极人臣,远非兵部尚书可以比拟的。

清朝最后一位九门提督荣禄,在担任步军统领时,还兼任兵部尚书,随后又担任总理衙门大臣,不久又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老上级。

总的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执掌兵权的实职,而兵部尚书很多时候又是一个官员的附加的虚衔,其作用就是把官员的品级提升上去,所以兵部尚书的权力无法与九门提督相比。




二者完全是不同性质。

九门提督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级别正二品,后从一品。是整个满清政权中,唯二明确不授予汉族官员的重要职务,另一个是銮仪卫事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有过汉官)。

九门提督,不仅管理紫禁城九门,还负担整个皇城的治安,巡夜、保甲、缉盗、审理案件,关押犯人等工作。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内城卫戍司令,警察厅长、武装部长、巡警支队长、刑警支队长,市看守所长,轻罪法庭庭长。

最重要的是,九门提督及所属约3万军警直属于皇帝控制。

东直门

满清时期兵部尚书从一品,统管全国军政后勤选晋。但不管理八旗,也实际只能名义管辖九门提督及下属军警。

而且满清是双线体制,兵部有满汉的两套领导班子,满蒙尚书侍郎控制权力,汉族尚书侍郎不管事。

所以九门提督与兵部是两条线,无所谓谁的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九门提督等于皇帝的看门人。满族兵部尚书管理全国军政但没有调动兵马权。九门提督不仅统管3万军警也有具体调动权,可权力只在九门的皇城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提督   兵部   兵权   尚书   嘉庆   巡捕   权力   明朝   军统   京城   京师   大臣   清朝   军队   皇帝   手中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