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有南北两个镇抚司,两者谁的权力更大?

茶馆回答,喜欢的点点关注。

很多人应该刷到过一个视频,电影《绣春刀》中有一组对话很是有趣。

“公公要杀谁呀?”
“北镇抚司小旗官,靳一川。”
“谁?公公不知道他是我师弟吗?”
“你这样的人,还在乎这些?”
“公公你误会了,这个人可是我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啊。”

那么北镇抚司在古代是个什么机构?小旗官又是什么职位呢?

镇抚司的设立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设立了“拱卫司”,后来改称“亲军都尉府”。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于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下设镇抚司。但是锦衣卫和镇抚司仅存在了五年,便被朱元璋废除了。

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为了搜寻明惠宗朱允炆的下落和加强统治,又恢复了锦衣卫。锦衣卫和镇抚司的存在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时间长达290年之久。

南北镇抚司的职责和权力

朱元璋时期,锦衣卫仅下设北镇抚司,主要专理皇帝钦定案件。而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将锦衣卫镇抚司分为南、北两司。“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纠;“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又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般军士称为校尉力士,雅称为“缇骑”(帝王出巡时护卫的骑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骑兵)。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崔之世,凡属凶网,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大意就是魏忠贤、崔应元掌权的时候,凡是遇到一些重大的案件,便派锦衣卫去捉拿“犯人”,随后便扔到镇抚司,这些“犯人”会遭到一系列的严酷的刑罚,苦不堪言,倘若被送到三法司,则是有种上了天堂般快乐。而这里所指的镇抚司则是指代的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外部任务较多,经常出差全国。北镇抚司外出特务皆为“钦差”。由于北镇抚司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地方官员见到北镇抚司的人都是恭恭敬敬,一点不大意,称呼为“上差”或“钦差”。

因此,北镇抚司负责的主要事务要比南镇抚司的主要事务范围更加广泛,因此权力也比南镇抚司大得多。

明代最有名的锦衣卫即为北镇抚司十三太保。而这十三人是嘉靖年锦衣卫北司镇抚使刘大刘镇元,南司镇抚使何二,北司管狱千户金三金百万,南司治军千户姜四,南司随扈千户韩五,北司查检百户贺六贺平安,北司稽查副千户徐七,北司管档千户王八王石龟、南司巡城千户薛九,北司掌刑千户严十,司理刑副千户李十一李子翩,北司勘察千户赵十二、南司传旨百户齐十三。

镇抚司的品衔

镇抚司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三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




北镇府司负责具体干活,南镇府司负责监督北镇抚司干活。南镇府司类似于纪检,权力很大但没啥存在感。从组织结构上看南镇府司更有权力。但北镇抚司的头头一般是皇帝的亲信,更受皇帝重用,而且干的是抓人、审讯的活,看上去更威风。而且南镇府司往往不敢轻易得罪北镇抚司。毕竟撕逼起来要皇帝当裁判,更加受皇帝宠信的北镇抚司往往更有优势。所以很多时候,南镇府司成了一个养闲人的地方。这在历史上很少见的。具体干活的权力比监督干活的还大。综上,组织结构上南镇抚司权力大,但实际上北镇府司权力更大。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原仪鸾司改置为锦衣卫,部门首脑指挥使官职为从三品。下设七个副职,皆为正六品。内设经历司,掌管各种秘密情报,外设镇抚司,负责各种刑侦案件和军械开发。

锦衣卫权势熏天,不守法纪被告发 被朱元璋废除,到明成祖朱棣时再次启用。镇抚司分为南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也就是皇帝钦定的案件。因此,北镇抚司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嫌疑人,不必经过大理寺,刑部等一般司法机构。除此以外,北镇抚司还经常开展全国性的巡查,为皇帝办理各种事情。

南镇抚司主要负责锦衣卫内部的法纪,军纪。是管理自己人的。




你真的了解锦衣卫南北镇抚司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也就是他的特务机关。他能够通过锦衣卫,知道任何一位大臣的所有琐碎事务,显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才设立的。

  锦衣卫旗下,又设立了镇抚司。镇抚司的主要工作,那就是负责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说暗查官员的私事,逮捕、审问一些有疑点的官员。

  他们办案,不需要金国三堂会审,全部都在私底下进行,所以说他们见不得光。镇抚司还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南北镇抚司。

  南镇抚司主要负责锦衣卫的纪律问题,是管理自己人的,相当于锦衣卫纪检委。而北镇抚司则是对外的,专门负责皇帝下达的各种命令,相当于天津站的行动处。

  北镇抚司是直接行动机关。

  老朱家的皇帝,所下达的命令,基本上都是由北镇抚司来完成。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属于出差比较多的差事。

  由于是皇帝派出来的,手里的权力又比较大,所以他们到了地方上往往都能够受到各地官员们的奉承,即使地方官职位比他们高,一般也要称呼他们为上差。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其属有等七员,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明史》

  时间长了,这帮人可就无法无天了,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他们办案子不需要经过刑部,所以不少官员都担心惹上锦衣卫。

  锦衣卫也因此不守法纪,最终被人告发,朱元璋索性就把这帮锦衣卫给废掉了。等到朱棣上台以后,还是需要监视手下官员,所以再次启用锦衣卫。

  朱棣时期,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就是他自己,到了朱见深时期,北镇抚司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可以越过锦衣卫长官,直接向皇帝复命。

  由此可见,锦衣卫中的实权派,其实就是这帮北镇抚司的人。他们直接处理所有皇帝下达的案子,不需要向皇帝以外的任何人负责。

  这种职业实在是太可怕了,为此明朝初年的官场,其实一直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人在位的时候,官员们人人自危,还不如回家种地来得实在。

  南镇抚司就是锦衣卫里的纪检委。

  跟北镇抚司完全不同的是,南镇抚司不负责到全国各地处理皇帝的案子,他们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管理锦衣卫内部的纪律问题。

  因为锦衣卫一家独大以后,朝中所有官员都管不了他们。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权力机构约束这帮人,那他们非要上天不可。

  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成祖时复置。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成化间,刻印畀之,狱成得专达,不关白锦衣,锦衣官亦不得干预。而以旧所设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明史》

  南镇抚司所需要做的,那就是加强锦衣卫的纪律管理工作。可以说这份工作任重道远,而且容易得罪人。

  因为他们要管的人,个个都是手握重权的锦衣卫。尤其是北镇抚司那帮人,更是直接行动单位,稍有差池,南镇抚司的这帮人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为此南镇抚司在管理纪律方面,基本就是个摆设。除非某些锦衣卫的领袖要倒台了,这帮人才会站出来说明他的各种罪状,否则他们一般只敢欺负一些小喽啰。

  后来他们估计是太无聊了,只好去开拓一些其他的项目。比如说他们也会去搜集一些情报,有时候还要搞军事武器的研发工作。

  锦衣卫和东西厂是有本质区别的。

  很多人在了解锦衣卫的时候,对他们有着很深的误解。认为锦衣卫就是东西厂那帮特务,完全没有区别。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东西厂是纯粹的特务机关,而锦衣卫却跟他们不同,锦衣卫的地位比东西厂的人要低。

  东西厂往往会从锦衣卫中挑选一些能干的,加入东西厂,以此组成特务机关。所以说东西厂是锦衣卫的成员组成的,地位比锦衣卫要高。

  东厂成立于朱棣时期,为了加强特务工作,在锦衣卫之外,特别设立了东厂。西厂成立于朱见深时期,权力高于东厂,地位也在锦衣卫之上。

  不过后来由于西厂的名声太臭,被皇帝给撤销了。他们的成员主要也是来自于锦衣卫,不过他们的领袖一般都是太监,这也就是明朝宦官弄权的由来。

  跟东西厂比起来,锦衣卫就显得没有那么坏了。因为东西厂没有所谓的南镇抚司负责监督他们的纪律,连个摆设都不设立,自然是权倾朝野了。

  总结:谁掌握了北镇抚司,谁就是锦衣卫里的老大。

  从职权上来说,南北镇抚司,看起来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上头都有平级的老大。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人物,其实就是北镇抚司的老大。

  因为北镇抚司手里的权力过大,谁掌握了这地方,谁就掌握了整个锦衣卫。为此南镇抚司也只能成为一个摆设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锦衣卫   小旗   权力   明朝   法纪   都尉   刑部   特务   案子   纪律   案件   官员   皇帝   时期   两个   东西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