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十个儿子里,寿命最长,经历最复杂,为人也是最聪明机智的。他善于保全自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全身而退,获得皇帝的尊敬,得到了藩王中最高的礼遇。

一,长寿的襄王

永乐四年三月十六日,太子妃张氏为朱高炽诞下第五个儿子。朱高炽很是欢喜,这是他与张氏的第三个儿子,于是便为他取名为朱瞻墡。

朱瞻墡长大后谦和机敏,言行举止庄重谨慎,受到许多人的赞誉。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驾崩。

随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太子妃张氏也升级为皇后,长子朱瞻基封为太子,十九岁的朱瞻墡则封为襄王。

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大概是出于对朱瞻墡的喜爱,在封为襄王后,仁宗并未打发他出京就藩,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明仁宗共有十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朱瞻基(宣宗)寿 36岁

次子:朱瞻埈(郑王)寿63岁

三子:朱瞻墉(越王)寿35岁 —— 绝嗣

四子:朱瞻垠 (蕲王)寿15岁 ——绝嗣

五子:朱瞻墡 (襄王) 寿73岁

六子:朱瞻堈 (荆王) 寿29岁

七子:朱瞻墺(淮王) 寿35岁

八子:朱瞻垲(藤王) 寿16岁 ——绝嗣

九子:朱瞻垍(梁王) 寿30岁 ——绝嗣

十子:朱瞻埏(卫王) 寿22岁 ——绝嗣

襄王一直活到了明宪宗成化十四年,终年七十三岁,历经永乐,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宪宗六朝。而且一生中身体康健,备受礼遇和信任。这在仁宗十个儿子里可谓是福寿双全了。

二,深受宠爱

明仁宗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此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是汉王朱高煦。

汉王是永乐帝的次子,仁宗的二弟,他的性情勇猛好斗,早年随朱棣起兵靖难,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暗示他夺得江山后会立他为太子,故此朱高煦也早就将自己当成了大明王朝的诸君。但是由于他性情粗暴,多有过失,与大哥朱高炽的仁厚宽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朱棣最终放弃了他而选择了长子朱高炽做继承人。

这样的遭遇在朱高煦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准备等待时机夺取帝位。仁宗的突然驾崩,如果传到汉王的耳朵里,势必会再次出现靖难之役藩王夺位的变局。

仁宗的皇后张氏非常聪明,她先是下令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派人到南京接太子朱瞻基到北京继位。同时命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一同监国北京,处理仁宗的丧事,负责京师的防守和各种事务。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仁宗驾崩的事情依旧传到了朱高煦那里,他在半路设下伏兵想要截杀太子,却没能成功。躲开截杀的朱瞻基顺利到达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继位后,汉王直接扯旗造反了,宣宗也亲自率军离开北京前往乐安平定叛乱。大军离开京师后,郑王和襄王继续留守北京,处理朝廷各项事务。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打虎还靠亲兄弟

仁宗崩,皇后命与襄王监国,以待宣宗。宣德元年,帝征安乐,仍命与襄王居守。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平定了汉王之乱后,宣宗为郑王和襄王挑选了王妃,其规格在诸王中为最高,可见宣宗对这两位弟弟的重视,

庚申,命太子太保阳武侯薛禄,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正副使,持节册中兵马指挥张本女为郑王妃。

太师英国公张辅,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女为襄王妃。 ——《 宣宗实录卷三十二》

宣德四年五月,宣宗命人在长沙修建宫室。八月,襄王朱瞻墡离开北京前往长沙就国。

虽然郑王,襄王和宣宗同是张太后所生,但郑王性情暴戾,而襄王则个性柔和,温良恭俭。所以,宣宗也更加疼爱这个弟弟。对于襄王在长沙所犯过错也百般回护,可见这哥俩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丁未,敕襄府纪善,长史曰:“朕帝襄王,聪明贤达。比者左右小人不守法纪,干犯宪章,以玷王之令名,而王实不知。尔等职专辅导,皆当言之,庶几尽尔之职,今姑略尔前过。自后但王左右敢有慢王,擅做非为,据实奏来。如隐不奏,事觉同罪。”

《宣宗实录卷八十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襄王府的下人在长沙为非作歹,我那弟弟根本不知道。都是辅佐襄王的官员不够尽职,让襄王的名誉受到玷污。以后谁敢欺瞒襄王干违法之事,我就要对你们这些辅佐官员严惩不贷了。

在众多弟兄中,能得宣宗如此宠爱的,唯有襄王一人。

三,襄王与皇位

1,京城的谣言

襄王的德行在诸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丝毫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但因为名声太好,终于成为了谣言的对象。

朱瞻墡到长沙就国的第六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三十六岁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病而亡。此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根本无法主持国家大事。于是皇城内外纷纷谣传,张太后将派人去接襄王朱瞻墡到京师继承皇位。

谣言的起因已经无从查考,但在当时却闹得京城官员沸沸扬扬,最后张太后亲自对文武百官辟谣,这次谣言才算平息下去。随后,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太皇太后张氏临朝摄政。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对这次京城的谣言却一无所知。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诏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明史——后妃列传第一》

2,主动拒绝皇位

英宗继位后,襄王提出迁国请求,英宗准许。于是他便于正统元年迁国襄阳。大概是想到皇帝年幼,襄王也开始飘飘然起来,不像宣宗时期那样恭谨小心。然而英宗却多次赦免他的过犯。

英宗正统四年二月,朱瞻墡因为王府多次被盗而责打相王府侍卫。怀恨在心的侍卫便向湖广三司揭发检举襄王十四件违法之事,其中最厉害的一条就是说襄王常常和道士混在一起预测天数。

这次的检举很快传到京师,英宗仍旧只是去书警戒一番,然后就啥事也没有了。

事下行在督察员覆奏,上以聚等所告于法难容,特念亲亲,姑置不问。仍以书戒喻王。 《英宗实录》

英宗的告诫书让襄王从此收束自己的行为,恢复了此前谨小慎微的样子。大概他也知道,作为一个藩王,最好不要跟皇权发生任何交集,还是明哲保身方为上策。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朱瞻墡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探望母亲。当他赶到时,张氏已经驾崩。襄王痛哭一场,并向侄儿朱祁镇替自己的儿子们讨要了封号和爵位。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襄王的精明。

张氏死后,英宗开始亲政。他重用宦官王振,对其言听计从。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撺掇下,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

朱祁镇被瓦剌抓住做了俘虏,此时明朝已经群龙无首。而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此时才两岁,根本无法继位。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不是自己所生,孙太后不愿让江山落入朱祁钰手里。于是孙太后想到了襄王朱瞻墡。

襄王是宣宗皇帝最宠爱信任的藩王,而且年长有贤名,大臣多有称赞。又是自己的小叔子,如果让襄王登基的话,与国与家都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孙太后命人带着象征帝位的玉符金册前往襄阳,诏襄王入京继位。

然而襄王得到诏书后,将金符供奉起来,拒绝了孙太后的要求,并上书朝廷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郕王朱祁钰监国。

襄王主动拒绝了皇位,并妥善地将孙太后的诏书和金符供奉起来,这是他最为聪明的举动,也赢得了后来复辟的英宗的尊敬。或许他早就看透了一切,不愿蹚皇权的浑水。

在襄王拒绝皇位的同时,北京城内的文官则在于谦的带领下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

3,感动英宗的皇叔

景泰帝继位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率军民保卫京师,击退了进犯北京的瓦剌大军。瓦剌首领也先见俘虏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便将他送还给明朝,朱祁镇回京后被囚禁在南宫之中。

皇位就这样被弟弟抢走了,他心里很是不甘心,对于自己被俘虏后想要迎立郕王或者襄王的人也恨之入骨。

此时朱瞻墡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小心,他担心朱祁镇会记恨自己,常常上书劝诫景泰帝应该尊敬兄长,不可怠慢:

英宗还京师,居南内,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勿忘恭顺。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联合宦官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夺回帝位,史称:英宗复辟。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当年迎立郕王的于谦等大臣,并将病死的朱祁钰以亲王之礼下葬,赐恶谥曰“戾”。

于谦保卫京师居功至伟,然而复辟的英宗却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杀害,而这个外藩指的就是襄王的儿子。

污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之子。

《明史——于谦传》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英宗不光仇恨朱祁钰,也对襄王恨之入骨。

正在他相对襄王报复的时候,在宫中发现了当年朱瞻墡请求孙太后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的奏疏,英宗看完后对襄王的猜忌从此冰消瓦解。后来又探知当年襄王拒绝入京继位,并将金符合诏书供奉的事情后,朱祁镇对这个皇叔感激不尽。

他怀着感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到襄阳问候朱瞻墡,并将他比做周朝的周公旦,希望叔叔能进京来看望自己。

一场危机从此消失,反而赢得了英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感激。这不得不说是朱瞻墡深谋远虑的结果。而朱瞻墡接到英宗的信后也前往京城,叔侄二人诉说离别之情。

同时,朱瞻墡上奏英宗:景泰帝的妻子杭氏的陵墓是按照皇后的规格建造的,这不符合祖制。既然景泰已经被废,那么杭氏的陵墓应当捣毁。

朱祁镇见到叔叔如此忠于自己,龙颜大悦,下令捣毁杭氏的陵墓,并下旨褒奖:

襄王宗室至亲,贤德可重。特与设护卫,以表朕褒进之意······改群牧所为中千户所,摘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又所,全伍隶焉。 《英宗实录卷二八七》

自此以后,英宗和襄王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宗复辟后,襄王曾多次进京朝见皇帝,每一次离二人都依依不舍。天顺四年,朱瞻墡离开北京回襄阳,英宗与叔叔握手泣涕不已,亲自送行。二人在文武百官面前上演了一场叔侄情深,君正臣良的大戏:

及归,帝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顿首曰:“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帝拱谢曰:“敬受教。”

目送出端门乃还。四年复入朝。命百官朝王于邸,诏王诣昌平谒三陵。及辞归,礼送加隆,且敕王岁时与诸子得出城游猎,盖异数也。六年又召,以老辞。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明成祖当年为预防藩王做大威胁朝廷,曾规定藩王府中人员只得在藩国的都城中活动,决不允许出城的。以至于后人把永乐之后的明朝藩王比作是圈养的猪,除了吃喝玩乐和生孩子外,基本没有任何自由。

然而英宗却特批襄王和世子们可以每年都出城游玩几次,这在明代藩王中算是最高的礼遇了。

四,富贵安荣,终其天年

襄王和英宗的亲密关系,自然也被英宗的儿子继承了下来。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三十七岁的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

五月,五十八岁的襄王朱瞻墡上奏请求皇帝早日大婚。宪宗在给这位叔祖的回复中说:

王为国家至亲,劝朕早行婚礼,以尊遗命为孝。宜从所请,还写书报王。 《宪宗实录卷第五》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宪宗与他的父亲一样,是发自真心的尊敬朱瞻墡。而襄王也时常上书问候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换来了宪宗更大的好感和尊敬。

不得不说,朱瞻墡在处理与帝王的关系中,就像是一个精明无比的商人,怎么都是赚的,就凭这一点,他也可谓是众王中的牛人了。

又愉快的享受了十多年富贵尊崇之后,七十三岁的襄王朱瞻墡寿终正寝。宪宗知道叔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流涕,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思。

总结:

在仁宗十个儿子里,襄王朱瞻墡寿命最长,藩王中得到的礼遇最高。历经六帝而始终得到皇帝的信任与尊敬,的确算是牛人一个。《宪宗实录》这样称赞他:

能守礼法,远嫌疑,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这样的评价确实是很中肯的,毕竟一生中能多次卷入皇权纷争的藩王并不多,卷入纷争而始终没有翻船的就更少。而朱瞻墡不光做到了,还安乐富贵的活到了古稀之年,他的确牛啊。




大明最牛皇叔朱瞻墡,一生数次被往皇位上推,但每次都被他拒绝。按道理说,朱瞻墡应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但神奇的是,他每次都安全着陆,而且越发受到皇帝的厚待的敬重,他最后享尽荣华富贵,高寿而终。

说起来,朱瞻墡有地位有头脑也有贤名,但有时候做事也很荒唐。比如说,朱瞻墡曾提出挖绝户坟这种无耻的建议,也容不下景泰帝的孤儿寡母,这一点让他饱受诟病。但朱瞻墡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保,他在这方面堪称是大明第一高手了。


那么,朱瞻墡是何许人也?

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一共育有三个儿子,朱瞻基是老大,朱瞻墉是老二,朱瞻墡则是老三。朱瞻墡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嫡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是十分尊贵的。

朱瞻墡出生于1406年,18岁的时候被爷爷朱棣封为襄王。在次之前,朱瞻墡的哥哥朱瞻基已经被朱棣封为皇太孙了,提前锁定了皇帝之位,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瞻墡此生是没有任何可能成为皇帝的。

但问题是,大明王朝最缺的就不是意外,隔三差五就来点什么事,让人猝不及防。所以朱瞻墡虽无心惹事,但经常有事惹他,让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后不久,祖父朱棣就去世了,其父朱高炽继位为帝。因为朱高炽想要还都于南京,所以打算派遣朱朱瞻基到南京担任监国,筹措还都事宜。大臣们曾极力建议朱高炽只需要派遣一个亲王去就可以了,但朱高炽坚持让朱瞻基去,这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一些隐患。

朱瞻基于朱棣去世后第二年四月来到南京,但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朱高炽就因为病重将亡而传诏他回北京继位。然而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他在得知哥哥朱高炽生病之后,便决定造反,还打算将朱瞻基杀死在回北京的半路上。

但朱高煦谋划不周,他起兵谋反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引发了朝廷的恐慌,大明朝一时间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没过多久,朱高炽又去世了,但朱瞻基还未回来,所以国家暂时陷入到无主的地步,大臣们为了稳定局势,便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


值此危难之际,张皇后站了出来,她一方面派人去迎接朱瞻基回来继位,一方面又下令二儿子朱瞻墡成为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就这样,大明朝同时在北京和南京有了两位监国。这就意味着,朱瞻墡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一旦朱瞻基真的被叛军杀死,那么朱瞻墡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了。

所以,监国这件事对朱瞻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他愿意,他是很有机会的。但这件事对朱瞻墡来说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朱瞻基一旦回来了,那他势必遭到猜忌,所以他并不像争夺皇位,只想当个王爷。

朱瞻墡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很聪明,为了减少麻烦,他基本上不管事,所有事情都是由夏原吉处理的,这就大大减少了朱瞻基回来之后给他带来的风险。张皇后也知道这件事的敏感性,所以她只是秘密让朱瞻墡监国,并没与下诏公布此事,只有少数几个大臣知道这件事。

果不其然,后来朱瞻基回到北京继位,他对弟弟朱瞻墡监国的事情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时机成熟了,张皇后才将此事告知于他,他也没有责怪朱瞻墡,反而越发信任。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就亲自领兵叛乱,朱瞻墡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镇守北京的职责,大致相当于监国。朱瞻墡心里苦啊,自己明明不愿意抢皇帝的风头,但干嘛一次次将自己往上推呢?


朱瞻墡监国期间,大事就让人送到前线交给哥哥处理,小事就让大臣们商量着办,自己则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就跟母亲张太后聊聊天,日子过得也不错。

实际上,朱瞻墡年纪虽然小,但是政治觉悟还是很到位的,这之所以不管事,就是为了故意先是自己的能力低,没有威胁。正如朱瞻墡所料,朱瞻基回去之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拿钱不办事,反而对他称赞有嘉,不但说他贤明豁达,还赏赐了他很多财物。

叛乱被平定之后,朱瞻墡就迫不及待地上奏朱瞻基,说自己早就该去封国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就放我去吧。朱瞻基装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朱瞻墡便带着大量财宝来到襄阳,再也不过问朝廷的事情了。

朱瞻墡虽然走了,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贤名就开始在朝廷传播开来。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一个本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人,但最后却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人是皇帝喜欢的人,皇帝愿意将他树立为贤明之人的典范,臣子们自然就对他称赞有加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朱瞻墡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个富贵王爷,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但奈何大明朝的屁事就是多呢,朱瞻墡不惹事,但事情总是惹到他,因为当皇帝的机会再一次砸到他身上了。


朱瞻基虽然贵为“好皇孙”,但他只当了十几年皇帝就于1435年去世了,他死前留下遗照让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朱祁镇那时候只有九岁,根本就不懂怎么治国,而朱瞻墡素有贤名,就有人开始向张太皇太后建议,应该让朱瞻墡当皇帝。

没过多久,关于张太皇太后支持朱瞻墡当皇帝的消息就开始疯传,这可吓坏了远在襄阳的朱瞻墡,他赶忙写了一封信给张太皇太后,说自己并不想当皇帝。张太皇太后便召集群臣,说自己并没有扶持幼子的打算,然后亲手将朱祁镇送上皇位,是为明英宗。

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拒绝当皇帝了,但这一次的机会显然比第一次好得多,但他还是果断拒绝了,可见他确实是不想当皇帝。

过了几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明英宗也逐渐长大了,曾被张太皇太后死死压制的大太监王振也开始逐渐得势了。1449年,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他本人还被被俘,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这才中国开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但在明朝还是头一遭。

国家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朝廷也开始理论纷纷,是营救朱祁镇呢,还是另立新君呢?众大臣都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站了出来,她深明大义,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当另立新君。


孙太后仔细思考之后决定,朱瞻墡是皇室宗亲,德高望重,年龄也合适,让他当皇帝他可以迅速稳定朝政。孙太后便派人去襄阳传朱瞻墡入宫继位,朱瞻墡得知消息后忧心如焚,适合当皇帝的人那么多,怎么老是看上我呢?

这是朱瞻墡第三次有机会当皇帝了,这一次机会其实也挺好的,但他觉得风险还是挺大的,毕竟自己是朱祁镇的叔叔辈,朱祁镇还有弟弟和儿子,怎么都轮不到他,一旦自己贸然登基称帝,指不定有性命之忧。再者说了,朱瞻墡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说,朱瞻墡不准备去北京当皇帝,所以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回去交给孙太后,这封信写得非常有水平,大意是说,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为帝,让朱祁钰(朱祁镇的异母弟,也是唯一的弟弟)担任监国,并派遣得力干将去营救朱祁镇。

朱瞻墡说的话其实是十分得体的,主要体现出三层意思:

第一,朱瞻墡没有想当皇帝的意愿,这样就不至于引起朱祁镇的怀疑;第二,建议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也可以使自己免于被朱祁镇猜忌;第三,让人去救朱祁镇,生为人臣,这是应该做的。

可以说,朱瞻墡此时的政治头脑已经逐渐成熟了,他写的这封信非但表明自己是个无欲无求之人,还十分尊重皇帝的权威和皇位继承的传统,非常有说服力。孙太后看到这封回信后,果然打消了让朱瞻墡当皇帝的想法。

当时的情况是,瓦剌大军还包围着北京,他们为朱祁镇开出了巨额赎金,但以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并不打算满足瓦剌的要求,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一方面建议孙太后立年龄稍长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


孙太后迫于压力,于是下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朱祁钰之所以得以继位,是因为他跟大臣们达成了一个约定,那就是他继位后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自己只是代替朱祁镇管理天下的,将来皇位还是要传给朱祁镇的后人。

后来北京包围战取得胜利,明军又先后数次击败瓦剌军队,瓦剌见在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便想到了一个狠毒的计策,那就是放朱祁镇回去,让明朝内部生乱。

1450年8月,朱祁镇回到北京,被朱祁钰封为太上皇,在南宫居住。朱瞻墡见朱祁镇回来了,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万一朱祁镇复辟了,那么情况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给朱祁钰,嘱咐他一定要善待朱祁镇,不但要保证他的生活,还要时常去给他嘘寒问暖。

朱祁钰表面上答应了朱瞻墡的要求,其实心里开始另打算盘了,因为他尝到了当皇帝的好处,所以不打算让侄子朱见深当太子了,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朱祁钰一方面派遣锦衣卫监视朱祁镇,一方面着手更换太子事宜。


听说朱祁钰要换太子,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就连汪皇后也出面阻止。朱祁钰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怒之下废掉了汪皇后,让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当皇后,然后废太子朱见深为藩王,立独子朱见济为新的太子。

然而朱见济在成为太子之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祁钰受了很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生了重病,还开始卧床不起。朱祁镇找准机会,在大臣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趁朱祁钰生病的时候发起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这件事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在被关押七年之后才成功复辟,心中的怨恨自然是很大的,他开始秋后算账,下令将扶植朱祁钰的于谦和王文等人,以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处死。朱祁镇对叔叔朱瞻墡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朱瞻墡虽然远在襄阳,但什么事他都知道,他见侄子朱祁镇复辟成功,还对自己产生了疑心,心中就有些害怕。不久之后,朱祁镇还派使者去襄阳,说要朱瞻墡到北京去商议大事。

朱瞻墡知道自己该采取一些行动了,他左思右想之后上了个奏折,说朱祁钰为杭皇后修建的陵墓是在太豪华了,比皇陵的规模还要大,这是一种僭越的做法,应当毁掉。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

朱瞻墡为了跟朱祁钰撇清关系,连毁绝户坟这种建议都提出来了,他为了自保确实是不择手段啊。不过朱瞻墡的建议得到了朱祁镇的认同,他后来排了三千人去毁掉了杭皇后的陵墓。


事实上,那时候杭皇后已经去世并且下葬了,可怜杭皇后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死后不但不被朱祁镇承认名分,连葬身之所都被朱祁镇给掘了。所以说,朱瞻墡算是提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朱祁镇完全消除对朱瞻墡的怀疑,但他得以不用去北京了。后来朱祁镇在一次跟孙太后聊天的时候,意外得知朱瞻墡之前拒绝当皇帝这件事,还看到了朱瞻墡当初写给孙太后的信。

朱祁镇这才完全明白了朱瞻墡是无辜的,于是尽释前嫌,还派人去向朱瞻墡道歉,并将他请到北京参加宴会。朱瞻墡临走前,朱祁镇又赏赐给他大量钱财,他再次全身而退。

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瞻墡担心朱见深不会像他父亲朱祁镇一样对待自己,便开始表忠心,他这次将矛头对准了朱祁钰(那时候已去世)的汪皇后。

朱祁钰被废之后,汪氏被降为郕王妃,跟女儿一起居住在郕王府。朱瞻墡上了一个奏折给朱见深,请求将汪氏母女赶出郕王府。但朱见深性格仁厚,不准备穷追猛打,于是拒绝了朱瞻墡的请求。

朱瞻墡就有点慌了,以为朱见深对他有意见,好在朱见深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派人去襄阳安抚他,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和土地,他因此才安下心来。


1478年,朱瞻墡在襄阳去世,死时七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朱瞻墡一生小心谨慎,守礼法,远离漩涡中心,虽然几次差点当了皇帝,还常常被别人议论,但他都可以做到不被皇帝猜忌,还受到厚待和尊重。

之所以称朱瞻墡为大明朝第一皇叔,是因为他一生历经六位皇帝,见证了明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大事件,而且他几乎都卷入其中,但他最终却能全身而退,还成为让包括朱瞻基在内四位皇帝都敬重的人物,最后还以73岁的高龄去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另外,襄王这个爵位一起传到明朝灭亡才结束,一共传了十一代,其子孙无不是享尽荣华富贵,知道明朝灭亡为止。




朱瞻墡是明朝最为贤明的王爷,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一代贤王,朱瞻墡历经七朝六位皇帝,最为传奇的是他曾经两次监国且两次有机会继承皇位,但就是这么与皇位无限接近的王爷却没有受到皇帝猜疑,最终以72岁高龄善终,因此说朱瞻墡是明朝最牛的皇叔也毫不为过,下面就来说一说朱瞻墡的传奇人生。

朱瞻墡两次监国却从未受到哥哥明宣宗朱瞻基猜忌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他是朱高炽的嫡子,是朱高炽原配妻子张皇后所生,与明宣宗朱瞻基和朱高炽第三子朱瞻墉以及长女嘉兴公主都是一母同胞。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作为长孙,他也十分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喜爱,所以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定为皇太孙,是朱棣为朱高炽亲选的皇位继承人。因此朱瞻基的两个亲弟弟朱瞻墉和朱瞻墡自幼也就对皇位不抱有任何想法。

早在朱棣的永乐时期,朱瞻墉被封为越王,朱瞻墡被封为襄王,但是由于二人当时年幼并未赴封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北京。

朱瞻墉虽然没有野心且心地还比较善良,对父母极为孝顺,但为人却是十分庸庸碌碌。朱瞻墡比哥哥朱瞻墉要优秀得多,朱瞻墡不仅心地比较善良,没有太大野心,关键还十分有才能,他少年老成,为人既庄重又不失聪明机智,当时内外朝臣对朱瞻墡无不交口称赞,因此他的父亲朱高炽和母亲张皇后都十分喜爱他。

朱高炽即位之初就册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子,并且想让朱瞻基效仿自己当年留守北京的事迹让他去南京监国,众朝臣都劝朱高炽不能让太子去南京监国,但朱高炽坚决不同意,于是朱瞻基就离开北京前往南京监国。

不过朱高炽绝没想到自己的寿命这么短,他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不到一年便即驾崩,这一下可就坏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监国,北京皇帝驾崩,一南一北在那个时代往返就需要小半年的时间,而且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十分有野心,尤其是朱高煦更是密谋想在朱瞻基回北京的路上将其暗害,所以当时局势非常不利,稍有不慎政局动荡就一触即发。

在这种局势下,朱高炽的妻子张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张太后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她决定暂不对外公布朱高炽死讯,她一面下令全面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一面秘密快马派人密报南京太子朱瞻基让他秘密从南京回北京接位,同时她又让在京城中最为庄重且有才能的亲王朱瞻墡为襄王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元吉辅政。

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夏元吉)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汉王朱高煦)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监国,这一次监国也开创了明朝的历史先河,这是明朝首次出现以宗藩监国局面,同时由于朱瞻基当时并未正式即位,因此他的名号是南京皇太子监国,所以朱瞻墡监国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同时出现南北两京两个监国并存局面。

不过朱瞻墡非常谦逊,他深知皇位本不属于自己,离皇位越近对自己反而越是灾祸,于是当朱瞻基秘密从南京回北京之后,朱瞻墡第一时间跑出老远去迎接哥哥朱瞻基,并且第一时间跪地交还监国权力,恳请朱瞻基登基即位。

朱瞻墡如此表现,朱瞻基对这个弟弟十分满意,因此朱瞻基即位后也并未立刻要求朱瞻墡去封地就藩,而是将他继续留在北京。

朱瞻基继位不久,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就效仿朱棣来了个第二回“靖难之役”,朱瞻基在重臣夏元吉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那皇帝不在北京谁来监国呢?

当时朱瞻基尚未生育子嗣,他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直到第二年才出生,所以朱瞻基就想到了弟弟朱瞻墡,于是朱瞻基御驾亲征叔叔朱高煦,命弟弟朱瞻墡留守北京监国,当然朱瞻基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让朱瞻墡监国,同时他还让二弟郑王朱瞻埈协同朱瞻墡监国,不过即便如此朱瞻基也算是非常信任弟弟朱瞻墡了。

之后朱瞻基很顺利地就平定了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囚禁起来,朱高煦兵败被囚禁也震慑了朱瞻基的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于是朱高燧从此变得对侄子朱瞻基极为恭顺,主动交出赵王护卫兵权,因此朱高煦叛乱被平定,朱瞻基的帝位得到了巩固,之后在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墡赴封国长沙府就藩,朱瞻基也在此后开启了“仁宣盛世”。

朱瞻墡两次有机会继承皇位却没受到侄子朱祁镇的猜忌

朱瞻基算是明朝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很可惜他寿命很短,宣德十年(1435年)年仅38岁的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瞻基去世时遗诏命母亲张太后处置国家大事。

朱瞻基去世时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正是主少国疑之时,当时朝野内外流言四起,都认为少主不能继位,理应由朱瞻基年长且有才能的弟弟朱瞻墡继承皇位。

因此不少朝臣建议张太后以太后懿旨宣朱瞻墡继位,但这个决策被张太后否决了,张太后决心由嫡长子一系继承皇位,因此她在朱瞻基驾崩后,立刻对朝臣宣布太子朱祁镇继位,在朝会上悲痛的指着朱祁镇对众朝臣说此乃新君,众臣速速朝拜新君。因此年仅9岁的朱祁镇才顺利继位,是为明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尊母亲孙皇后为太后。

此时朱瞻墡已经赴长沙府就藩,朱瞻墡事母至孝,他知道母亲希望皇位在哥哥朱瞻基一系中传承下去,他在长沙听闻朝臣有拥立他继承皇位的消息之后,朱瞻墡立刻给北京的母亲张太皇太后写信,信中谦逊隐晦的表达了自己无心皇位,希望母亲能继续拥立辅佐朱祁镇处理国事,自己也是十分拥立大侄子朱祁镇。

朱瞻墡一番谦逊家书让母亲张太皇太后大为感动,为此她将朱瞻墡的书信交给年幼的朱祁镇阅读,并教导朱祁镇日后一定要尊重爱护叔叔朱瞻墡。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而很快朱瞻墡又迎来了第二次继承皇位的机会。

朱祁镇即位之初由于年幼,众朝臣都请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被谦逊的张太皇太后所否决,不过国事决策大权还是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中。

张太皇太后很有政治眼光,她继续重用以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首的贤臣。在张氏决策大权,三杨内阁辅政期间,朱祁镇在位初期明朝国力十分强盛。但随着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开始亲政,一直被张太皇太后和三杨所打压的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开始祸乱大明。

当时蒙古瓦剌太师也先借口大明减少赏赐为由,率大军进逼大同,严重威胁到北京。朱祁镇决意效仿父亲朱瞻基,要大展拳脚御驾亲征瓦剌,众朝臣和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都不建议朱祁镇御驾亲征,无奈王振在一旁怂恿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因此朱祁镇力排众议率大军御驾亲征。

于是在王振的怂恿下热血上头的大明战神朱祁镇披挂上阵上演了千里送人头的了土木堡之变,在土木堡之变中大明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宦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大明战神朱祁镇也被瓦剌所俘虏。

朱祁镇被俘虏后,北京一时之间没有了皇帝局势非常混乱,很多朝臣都建议孙太后下懿旨迁都南京,另有一些主战派大臣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赶紧另立新君以对抗瓦剌。

孙太后毕竟是跟随朱瞻基多年的女人,还是有一定的见识,她决定另立新君在北京对抗瓦剌,这时候另立新君立谁呢?朱祁镇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年仅2岁,怎么能当皇帝呢,如果朱见深继位那肯定是主少国疑的混乱局面。

于是孙太后想到了小叔子远在长沙的朱瞻墡,这就是因为朱瞻墡在诸多藩王之中较为年长且有才能,素有贤名,还曾经两次监国,因此孙太后想册立小叔子朱瞻墡为新君,于是她派人取襄王金符,命人去长沙召朱瞻墡进京。

朱瞻墡非常谨慎也很明智,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不能趟皇位这趟浑水,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嫂子孙太后,于是朱瞻墡反给孙太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朱瞻墡建议孙太后以朱见深为太子,立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再想办法营救朱祁镇,如果朱祁镇能救回来那皇位还归朱祁镇,如果救不回来就让朱祁钰监国摄政到朱见深成年后再还政。

但是朱瞻墡的办法没有被孙太后采纳,孙太后把朱瞻墡的建议给于谦看,于谦认为与其让朱祁钰监国,不如直接让朱祁钰先继位,名正言顺才能击退瓦剌大军,于是孙太后和于谦商定拥立朱祁钰继位,以朱见深为皇太子。

于是郕王朱祁钰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并改元景泰,是为景泰帝。朱祁钰继位之后,团结主战派,凝聚人心,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大军。

此后朱祁钰一面肃清王振党羽,将王振定罪追究罪责,一面重用贤臣于谦、王文等人治国,一时之间朝政清明,社会稳定。

朱祁钰虽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明君,但美中不足,他贪恋权位,气量也差一些。瓦剌后来被明朝击败,为了求和释放了朱祁镇,在哥哥朱祁镇平安而归后朱祁钰却不肯再还位于哥哥,而是将其软禁起来。

朱瞻墡虽在长沙却时刻关心着京城大事,当他得知朱祁镇被瓦剌释放之后朱祁钰非但不肯再交还皇位,反倒将其软禁起来,于是朱瞻墡以皇叔的名义给朱祁钰上书劝他善待并尊重哥哥朱祁镇,毕竟他的皇位源自于哥哥朱祁镇,不可对其失却恭顺。

其实朱瞻墡这番话也是为了朱祁钰好,做人太绝对自己没好处,不过朱祁钰却没听叔叔朱瞻墡的话,他不止软禁朱祁镇,后来他又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他不顾孙太后和于谦等重臣反对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朱见济为太子。

结果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被封为太子不久之后就夭折了,朱祁钰此后就一直将太子之位悬空,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年仅29岁的朱祁钰病重垂危,朝臣都以为朱祁钰熬不过来了,于是都请朱祁钰尽快确立皇位继承人选。

但朱祁钰认为自己正当壮年能挺过来,于是坚持不肯确定皇位继承人,这时候大将石亨和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就想着趁朱祁钰病重做一把投机的事情,他们在请示了孙太后的懿旨之后,就内外合谋将大明战神朱祁镇放了出来,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复辟为帝。

朱祁镇复位之后朱祁钰就惨了,当初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于是朱祁钰反被朱祁镇软禁起来,之后朱祁钰莫名其妙的病重去世,留给后世无限猜想。

朱祁镇复位之后,奸臣石亨和徐有贞把持朝政,二人诬陷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贤臣擅自册立新君的责任,致使朱祁镇怒斩于谦和王文。后来朱祁镇在清理于谦和王文时想起了土木堡之变时很多朝臣企图拥立皇叔襄王朱瞻墡为帝,于是朱祁镇开始猜忌叔叔朱瞻墡。

后来孙太后向朱祁镇出示了朱瞻墡给自己写的回信,那信中建议先册立朱祁钰为监国摄政,以朱见深为太子,先图营救朱祁镇再说,是孙太后和于谦坚持先册立了朱祁钰为帝。后来朱祁镇又看到朱瞻墡给朱祁钰的上书以皇叔之身份劝告朱祁钰善待尊重朱祁镇,再加上之前张太皇太后给年幼的朱祁镇看的朱瞻墡给她写的书信,张太皇太后曾经殷勤嘱咐朱祁镇要善待叔叔朱瞻墡。

这些往事交织在一起让重新复位体验了俘虏生涯和人间冷暖的朱祁镇十分感动,于是朱祁镇对叔叔朱瞻墡怀疑尽释,他非常感动每当自己困难之时这位叔叔都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所以朱祁镇下诏请皇叔朱瞻墡入宫吃饭,他要当面感谢叔叔朱瞻墡。当朱瞻墡来到皇宫之后,朱祁镇对朱瞻墡非常热情,朱瞻墡但有所请朱祁镇无所不准。

宴会散后,朱祁镇更是亲自送朱瞻墡出宫,朱瞻墡拜辞而别,朱祁镇却拉着他的手一边哭一边不舍得叔叔离开。朱瞻墡再三辞拜,然后临别时劝告朱祁镇:天下人都渴望有大治犹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朱祁镇向朱瞻墡拱手鞠躬表示受教了。

此后朱祁镇又召朱瞻墡来京城相见,朱瞻墡再度来京城拜谒了祖父、父亲、哥哥三人皇陵,这回在离京时,朱祁镇更是一路亲自将朱瞻墡送到卢沟桥。

当时朱瞻墡的马车在前面,而朱祁镇的御驾马车反而在后面,朱瞻墡十分不好意思,一再推辞,并说:以臣先君,大乱之道也。朱祁镇却说:今日非君送臣,乃是侄送叔,何乱之有!

此后朱祁镇又多次召朱瞻墡来京城相见,但朱瞻墡恐去的次数多了引起猜忌,因此之后都以身体老迈为由婉拒了朱祁镇的邀请。朱祁镇为此则经常给朱瞻墡赏赐宝物,并且朱祁镇特许朱瞻墡每年可以与诸子带护卫出城游猎。

允许藩王每年可以出城游猎,这在明朝藩王之中可谓是一大异数,因为明朝自朱棣之后削除各地藩王权力,将明朝各地的藩王都变成富贵闲散王爷,严格控制明朝各地藩王出行且一举一动都是处在地方官监控之下,尤其是出城游猎这种行为在明朝藩王之中严禁杜绝的行为,所以朱祁镇允许叔叔朱瞻墡出城游猎这是明朝自朱棣之后对藩王破天荒的一次特例。

朱祁镇此后在复位的七年之中都对朱瞻墡恩宠赏赐礼遇有加,后来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朱见深为人宽厚仁慈,对叔爷朱瞻墡依旧是礼遇隆宠不断。后来朱瞻墡在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2岁,后被朱见深追谥为“宪”。

写在最后

其实明朝官方对这位襄王朱瞻墡评价非常有意思: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即朱瞻墡生母张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出自《明宪宗实录》)。

守礼法,远嫌疑这句话最能概括朱瞻墡的一生,他一生以藩王身份监国两次,还两次都有机会继承皇位,这本身在皇家就已经触犯了皇帝大忌,但朱瞻墡能平安无事寿终正寝主要得益于他善于明哲保身,身处嫌疑之地,能谨守礼法远离嫌疑,这是他最为可贵之处。

其实朱瞻墡也是有自知之明,他深知在皇家只要把自己的野心克制下去,那么当一个富贵王爷享受人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朱瞻墡选择了压制自身的野心,也因此保全了自身。所以朱瞻墡最终能得以善终,成为明朝历史上高寿的王爷之一。

朱瞻墡一生两次监国,两次都差点成为皇位继承人,关键是还不受皇帝猜忌,这样的传奇人生也是明朝历史上藩王中极为少见的事情。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作为明仁宗的嫡次子,朱瞻墡活了七十二岁历经六位皇帝更替,算是眼睁睁看着从朱棣开始大明的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这还不算传奇,传奇的是他三次被谣传为皇储,但却依旧逍遥自在的活到了最后。



永乐四年朱高炽的嫡次子朱瞻墡在顺天府出生,如果在其他朝代的话虽然嫡次子不如嫡子受到的关注多,但最起码不会被人无视,而朱瞻墡就是被无视掉了。

朱瞻墡被无视掉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有一个好哥哥,他哥哥便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好巧不巧,朱棣对自己这个大孙子是异常的喜爱。

当初朱棣为立太子这事犯了难,到底是应该立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熙,于是便让大学士解缙给自己出出意见,解缙只说了三个字便把朱棣给折服了,当即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说的三个字便是“好圣孙”,由此可见朱棣真的是喜欢朱瞻基这个大孙子,真是疼爱到骨子里面了,可以说在他眼中朱高炽都没自己这个孙子重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朱瞻墡了,就是朱高炽其他任何儿子几乎都被朱瞻基给压的没有一点知名度,历史关于他们童年的记载都是少之又少。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称帝,按照惯例朱瞻基被封为太子,而其他孩子则是被封为亲王,朱瞻墡一行人这才有了露脸的机会。



朱高炽登基同年,朱瞻墡便被封为襄王,因为此时的朱瞻墡才不过十八岁,所以便没有立即去就藩,但没曾想刚被封为襄王没多久其父亲朱高炽便去世了,在位时间满打满算连一年都没有。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为了封锁消息防止汉王朱高熙蠢蠢欲动,张皇后便让襄王朱瞻墡代为监国,另一边则是让太子朱瞻基快速返回北平。

虽说朱瞻墡此次监国过程极短,并且还是为了防止朱高熙有所察觉而临时封任的,但这也算是开了明朝藩王监国的先例。



在京城做襄王和监国这段日子中,朱瞻墡用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方式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于是便有了后面令朱瞻墡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朱瞻基登基的第四年,朱瞻墡终于离开了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长沙府,朱瞻墡本以为自己可以在这里不问世事度过后半生,但没曾想很快他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宣德十年,也就是朱瞻墡在长沙府的第六年,其哥哥朱瞻基病逝,临终传位于长子朱祁镇,但此时的朱祁镇才不过是八岁。



年幼的朱祁镇自然是引得朝臣们的怀疑,毕竟当初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就是欺负朱允炆没有多少朝政经验,如今朱祁镇年幼必然也不能服众。

于是不知何时流传出了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太子年幼应该让襄王朱瞻墡登基,恰巧朱瞻墡在一众藩王中确实以贤德著称。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说的就是襄王朱瞻墡了,从后面几件事可以看出朱瞻墡是真的不乐意当这个皇上。



在孙太后的辅政下朱祁镇算是慢慢可以执掌朝政了,但所有天下平衡不外乎一个盛极必衰的道理,仁宣两位明君之后必然是要迎来一位昏君。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的话对边境瓦剌发动进攻,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朱祁镇特意将朱见深封为太子,意思就是如果我回不来了,那朱见深就是新皇帝。

只能说朱祁镇料事如神,在经过土木堡之变后他果然是回不来了,明军的精锐在这一站近乎全部折损,朱祁镇算是凭借一己之力把父亲和爷爷留下的基业给败光了。



朱祁镇被抓事小,现如今国家内部群龙无首才是大患,虽然朱祁镇留下了个朱见深,但朱见深此时还不到两岁,这如何掌管大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重新另立新君,原本朱祁钰是最佳选择,但孙太后临时想立襄王,因为襄王朱瞻墡无论是能力还是名望都不算低,最主要的是如果立朱祁钰为帝,那朱祁钰的母亲吴妃势必会重新得权从而对孙太后进行打压。

在家歇得好好的朱瞻墡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京城的诏令,诏令出自孙太后之手,内容也是简短明了,就是让你襄王入朝登基为帝。



如果朱瞻墡对皇位有窥探之心的话恐怕这时候就连夜收拾好行囊出发了,但朱瞻墡没有,非但没有还回送了一封信,心中表明自己能力有限难以胜任,郕王朱祁钰无论哪方面都不弱于自己,应当让朱见深登基让郕王监国。

这番说辞虽说是拒绝了孙太后,但却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算是两者都不得罪,这朱瞻墡真不愧是一个聪明人。

后来被瓦剌抓走的朱祁镇竟然平安返回,这下算是难为了朱祁钰,好在朱祁镇愿意退居幕后做一个太上皇,这才没能爆发内乱。



原本朱祁钰登基的时候是订好誓言自己做完皇帝之后让朱见深登基,但后来朱祁钰反悔了,不顾一切将朱见深降为王爷将自己儿子朱见济封为太子。

不巧的是朱见济在被封为太子没多久后便去世了,此番打击对朱祁钰来说不可谓不大,让他年纪轻轻就身患重病时日不多。

可就算如此朱祁钰也依旧是对朱见深不理不睬的,丝毫没有将其复任为太子的想法,于是民间就又有了这样的传言,说是景泰帝朱祁钰时日不多,准备不日将皇位传给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对此真是有苦说不出,自从宣德四年进入封地长沙府后,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这怎么天下稍微有点动静就到处传我要登基的消息?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谣言差点让朱瞻墡为之丧命,在朱祁钰病重之时石亨等人趁机发动政变让被囚禁在南宫之中的朱祁镇再度登基称帝。

二次登基的朱祁镇对世间万物都是充满了疑心,其中对襄王朱瞻墡的疑心最重,在处理完于谦等人后便亲自召襄王朱瞻墡入朝。



朱瞻墡也自知此行凶多吉少,于是在见过朱祁镇后也是连忙拿出自己的底牌,就是曾经孙太后希望他做皇帝,而他拒绝并推荐朱见深登基,朱祁钰监国的那封回信。

朱祁镇看完之后疑心这才彻底消除,此后对朱瞻墡也是百般信任,看到朱瞻墡的遭遇后是真觉得谣言害死人。

后面登基的朱见深对朱瞻墡倒是没什么敌意,恐怕朱瞻墡都没想到自己还能亲眼见证明朝六代皇帝的兴衰。



成化十四年,朱瞻墡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年纪本就算是传奇了,再加上这短短七十年中三次被谣传为皇储,最终还能落得一个善终,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中的传奇!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作为三度错失皇位的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三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胞弟,生母为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作为皇孙,被明成祖册封为湘王,但直到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才就藩于长沙。据史书记载,朱瞻墡庄重警觉、颇有令誉,因此深受父母和兄长的喜爱。



明宣宗是个短命鬼,在位仅10年便驾崩,终年38岁,时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由于太子朱祁镇年方9岁,根本没有能力治国理政,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朝臣倾向于拥戴朱瞻墡为帝,而宫中也开始讹传张太后亦有此意。然而,还没等朱瞻墡做出表态,张太后便召集群臣到乾清宫,声称自己绝没有扶立幼子登基的打算,并亲手把孙儿朱祁镇扶上龙椅。由此,朱瞻墡第一次错失皇位。


明英宗登基后,对皇叔甚是礼遇,在正统元年(1436年)进封他为襄王。对于侄儿的礼遇,朱瞻墡甚是满足,也并没有再进一步的打算,然而“土木堡之变”的爆发,却再一次将他推上风口浪尖。正统十四年(1449年),20万精锐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军队的围攻,几乎全军覆没,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也被俘,成为瓦剌太师也先的阶下囚。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着明英宗侵犯中原,并向明朝勒索人口和财富,而为了断绝也先的念想,留守京师的朝臣们,以大学士王文、兵部侍郎于谦为首,请求孙太后尽快册立新君。按照于谦等人的意见,担任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最有资格继位,但孙太后却因朱祁钰不是自己的亲儿,所以倾向于立襄王朱瞻墡为帝,甚至还准备派使者前去襄阳迎奉。


然而,由于王文、于谦等人反对,加上瓦剌大军已进逼北京,形势迫使孙太后不得不做出妥协。当年九月六日,朱祁钰被册立为皇帝,是为明景帝(又称明代宗)。由此,朱瞻墡第二次错失皇位。不过,朱瞻墡原本也没有承继大统的打算,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不久,他便上书朝廷,请求册立太子朱见深(明宪宗,明英宗的庶长子)为帝,而由朱祁钰继续担任监国,并派遣使者迎回明英宗。



然而,朱瞻墡的奏折到达京城时,明景帝已经即位数日,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虽则如此,等到明英宗被迎奉回朝后,朱瞻墡还是上书朝廷,请求明景帝善待太上皇(即朱祁镇),切不可刻薄寡恩,从而让天下人寒心。明景帝虽然对朱瞻墡的奏请不屑一顾,但基于朝廷礼节,还是下诏褒奖他一番。


明英宗在南内被幽禁7年时间,最终在太子太师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趁着明景帝重病在床之际,成功地逃出南内、复辟帝位,史称“夺门之变”,时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明英宗复辟后,大肆封赏石亨、徐有贞等人,而石、徐等人因与于谦、王文等人不和,遂诬陷他们试图迎立朱瞻墡为帝,并成功地说服明英宗处死于谦、王文等人。



于谦等人被杀后,明英宗对朱瞻墡也开始心生怀疑,直到他亲眼看到叔父当年给朝廷上的两封奏折后,方才明白误会了朱瞻墡。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明英宗下令厚赏朱瞻墡并将其召至京师,当面夸奖他所上奏章堪比周朝的《金滕》(周武王病重时,周公向祖先祈祷,请求自己代武王而死时的立下的誓言)。此后,明英宗多次召见朱瞻墡进京,对他的礼遇比之前更高。


朱瞻墡虽然无意于帝位,但3次被动卷入皇位风波的现实,却让他必须变得更加低调,并时时作秀、表忠心。朱瞻墡很清楚,虽然明景帝已经病故,但明英宗对他依然恨入骨髓,所以便十分知趣的上书,以违反礼制为由,建议皇帝毁掉明景帝为早亡的杭皇后建造的寿陵。明英宗见到奏疏后很是认同,遂派有司毁掉寿陵



不仅如此,朱瞻墡还向明英宗提议,将废后汪氏(明景帝发妻,因反对废黜太子朱见深而被废黜,明英宗复辟后,复封为郕王妃)驱逐出郕王府,但明英宗可怜弟妹的遭遇,加之后者有回护朱见深之功,所以并没有听从。等到明英宗驾崩、宪宗朱见深登基后,朱瞻墡旧事重提,但依旧遭到皇帝的拒绝。由此来看,朱瞻墡也有其卑鄙无耻的一面,实在是令人不齿。



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王朱瞻墡病死,终年73岁,明宪宗闻讯后下令举哀,并赐谥号为襄宪。朱瞻墡死后,明朝官方评价道“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见《明宪宗实录》),这也算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史料来源:《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




最牛皇叔不是开玩笑的,朱瞻墡,一辈子没当过皇帝,但却干了不少皇帝干的事情,在他的晚年,明英宗礼遇有加,就连明英宗都不再自持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侄子的身份面对朱瞻墡。

朱瞻墡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不是什么同父异母,就是一个母亲生的,生母乃是明仁宗的张皇后。

在朱棣驾崩之际,天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朱棣之子朱高煦、朱高燧蠢蠢欲动,想要夺皇位。

明仁宗残病之身,为了主脉和儿子们不被“虐待”,毅然登基,明仁宗的登基,只是稳定了一定时期的大明,在几个月后他驾崩、大明再次处于混沌。

所幸的是,明仁宗的儿子们都成长起来了。

首先是太子朱瞻基,随军过北伐,又有监国的经验,在乱局中有着能力即位。

不过光是朱瞻基还不够,公元1425年,苟延残喘的明仁宗龙驭宾天,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因为他的仁慈之心仍旧势力强大,贼心不死,朱瞻基面临着皇位被夺的危机。

所以这个时候,朱瞻墡就被派上了用场。

在明仁宗驾崩之前,便提前发了命令让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明仁宗时期,他想要一改父亲迁移国都到北京的举措,将大明首都继续搬迁回南京,因此让朱瞻基在南京监国。

不过在朱瞻基返回北京之际,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有难以预料的事情会发生,所以北京也同样需要有人监国。

对于张太后而言,朱瞻基是自己的儿子,朱瞻墡也是,所以让朱瞻墡在北京监国,这算是做了两手准备。

在大明初,说是监国,权力实则远超太子,朱标当年监国、朱高炽当年监国,权力都不下于一位皇帝,所以朱瞻墡一监国的时候,整个朝堂自动转换成辅佐皇帝的模式,也是这个监国的经历,给朱瞻墡人生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不久之后,朱瞻基安全归来,朱瞻基和朱瞻墡兄弟二人感情很好,而朱瞻墡不是什么野心家,他有着很高的政治能力,却没有想过争权夺利,这就好比当年唐玄宗与其兄长李成器一般的关系,兄友弟恭。

朱瞻墡等同于朱瞻基的一道防线,朱瞻基登基数年后,才把朱瞻墡安排到湖南长沙就藩,一开始时局不稳,朱瞻基很需要人才,所以把朱瞻墡留在身边,由此也反映了朱瞻墡是具备一定的能力的。

在朱瞻基去世后,朱瞻基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朱瞻墡也因此升格为“皇叔”,乃是当今天子的叔叔。

朱祁镇第一次登基时,做人做事较为稚嫩,其中就有因为宦官玩乐导致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也是大明的转折点,明英宗朱祁镇被擒,北方草原以皇帝为人质逼迫大明,大明顿时乱成一锅粥。

要人稳定大局,这是必然的。

于谦再厉害,他也只是臣子,皇帝这东西,只能朱家人来做,在一开始,孙太后还没有想到让朱祁钰来做这个皇帝,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当年监过国的老皇叔:朱瞻墡。

危难之下,朱瞻墡自然要进京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这位皇叔当时的号召力很强,因为人缘好,脾气好,朱瞻墡有着“贤明”的称呼,换个角度来说,孙太后想要朱瞻墡来当这个皇帝,不仅仅是适合,也是当时的人心所向,比起朱祁钰,朱瞻墡显然稳重多了。

不过于谦当时支持的是朱祁钰,于谦站在礼法的角度来看,如果立了朱瞻墡,那么麻烦事未来将会很多,而且于谦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他不在乎皇帝是不是强大,他需要的是有一个皇帝在明面上,然后自己力挽狂澜。

幸好朱瞻墡也是看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顺着大家的意思走,不然大明将会产生分裂。

于是乎,朱瞻墡建议孙太后听于谦的,把朱祁钰立为皇帝,以此来打消草原对大明的威胁,而自己则是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回家待着。

就这样,朱祁钰登基,帮助大明做过渡阶段,而朱瞻墡,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个时候的他在京城帮助朱祁钰处理了一系列事务,当年监过国的实力就展现出来了,再之后,便是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北京保卫战后,便是明英宗回归之事务,草原看拿大明无果,而中原王朝恢复力惊人,若是全力恢复,很快就会以明英宗为理由杀上草原。所以出于阳谋和外交,瓦剌向大明表示,要把大明的太上皇朱祁镇送回北京。

瓦剌此举的意义很明显,他们知道中原王朝讲道德礼法,把朱祁镇送回来,中原王朝不可能拒绝,而朱祁镇可不是省油的灯,回来之后,不可能真的闲着,要做的事情,首先肯定是夺回皇位。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事情,都如瓦剌所想。

所以在明英宗回来后,朱瞻墡多次向朱祁钰表示,要对太上皇礼待,千万不要在道德上遭受骂名。

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让朱祁钰用人性化的方法善待朱祁镇,不要闹出内部斗争,若是争权夺利,大明就会虚弱,就会中了瓦剌的下怀。

可惜朱祁钰没有听,而且还一步步地想把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本来说好的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做储君被违背了。

久而久之,被“囚禁”的朱祁镇愤怒无比,对于弟弟朱祁钰,他没有了感情,随后便是一系列支持明英宗之人,一同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处死,朱祁钰卧在病榻,也将要死去,大明的变故来得很快,让人没反应过来。

夺门之变是幸也是不幸,幸运的便是速度很快,没有拖泥带水,瓦剌没有机会趁虚而入,不幸运的是,朱祁镇开始改变,做人开始冷血。

这场政变,也成为了明英宗滥杀的乐园,百般猜忌的他还对自己的皇叔朱瞻墡产生了怀疑和怨恨,原因无他,朱瞻墡当年就是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主要人物。而且朱祁镇还听说当年朱瞻墡差点登基,于是乎他也想着对自己的皇叔出手。

可一次偶然让明英宗知道了当年朱瞻墡是主动拒绝皇位,这件事情才让明英宗知道错怪了皇叔,便设宴款待皇叔。朱瞻墡面对明英宗的邀请,自然是欣然前往,其实叔侄到了这个地步,也该见一面,看看以后的关系该怎么走了。

朱瞻墡依旧是那么会做人,该遵守的礼法还是遵守,没有逾越,明英宗看得出自己的这个皇叔为人克制,没有因为自己的示好而飘飘然,也是这种状态,让明英宗彻底认同了这位皇叔,在和朱瞻墡对谈时,明英宗表示他只是侄子,不是皇帝。

而朱瞻墡也没有虚伪,该给朱祁镇的建议还是给,朱祁镇也很给面子,一一都听了进去。

从此之后,朱瞻墡经常被朱祁镇请到北京吃宴席,每每结束,朱祁镇都要亲自送朱瞻墡到城外,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朱祁镇对这位皇叔的确是真心的,偶尔回想,这位皇叔的人生经历也是足够精彩,让人不禁回味。

被称为最强皇叔,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在朱棣进行了大肆的削藩之后,大明亲王几乎成了吉祥物,而像朱瞻墡一样数次问鼎大明权力顶峰的王爷可是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他还忍得住,没有逾越界限。

所以这位皇叔在大明乃是传奇,也是宗室们膜拜的榜样,最强皇叔可能在历史的对比下并不强,但做人那是真的很睿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也是明朝最为传奇的王爷,之所以称他是最传奇或者是“最牛”的王爷,就在于他是明朝比较高寿的藩王,历经七朝六帝,两次监国,三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曾经与皇位无限接近的王爷,最终却没有受到任何一位皇帝的猜忌,而得以安享晚年,以72岁高寿善终。

第一次监国稳定政局,开创了明朝藩王首次监国的先例

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共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即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第三子越王朱瞻墉也是张皇后所生,襄王朱瞻墡则是朱高炽的第五子,还有朱高炽长女嘉兴公主,这四人都是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所生。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他自幼就被祖父朱棣所钟爱,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称帝之后,他曾经考虑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做抉择,后来朱棣认为朱瞻基自幼聪慧机智是好苗子,因此朱棣决定传位朱高炽。

朱棣在继位之后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并册立嫡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就是说朱棣直接替朱高炽把继承人选好了,这意思就是皇位必须由朱瞻基所继承,否则这皇位都不一定轮到朱高炽手里,因此朱瞻基的名位非常稳固。

也因此朱瞻基的两个亲弟弟朱瞻墉和朱瞻墡自幼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皇位不抱任何想法。朱瞻墉心地纯良,待人宽厚,对父母更是重孝义,但朱瞻墉能力比较平庸,虽然为人宽厚,却并不机智,对父母重孝义,却并没有太多主见,所以朱瞻墉在政治上没有太大作为。

朱瞻墡与哥哥朱瞻墉性格上比较相近,也是为人宽厚,极重孝义之人,但他比朱瞻墉更加优秀,他少年老成,气度庄重又兼具聪明机智,朱瞻墡在成年之后深得朝臣称赞,朱高炽夫妇也十分喜爱朱瞻墡。

朱棣去世之后,皇位就由朱高炽所继承,朱高炽继位之后立刻就册封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并且朱高炽命朱瞻基赴南京以皇太子身份监国,其实这是朱高炽有意锻炼儿子朱瞻基处理政务的能力,他怕朱瞻基在自己身边施展不开,于是特意让朱瞻基去南京监国。

朱高炽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这么短命,他老爹朱棣去世仅10个月之后,朱高炽也跟着老爹朱棣去了,在位不到一年,仅10个月。

朱高炽去世得很突然,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不能及时回北京,而朱高炽非常有野心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一直对皇位垂涎不已,早在封地乐安州摩拳擦掌等待机会篡位。

所以朱高炽去世后北京城内一时之间政局动荡,这时候是朱高炽的嫡妻张皇后出来主持大局,张皇后十分明白小叔子朱高煦的野心,因此她命令紫禁城中任何人不得对外公布朱高炽死讯,并派人秘密去南京通知朱瞻基回北京继位。

张皇后对外只宣布朱高炽病危不能处理朝政,北京城内政务一切交由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由户部尚书夏元吉辅政。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监国,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藩王监国的先例,当时由于朱瞻基并没有正式即位,也是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所以这也是明朝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现南北两京两位皇子同时监国的事情。

朱瞻墡虽然获得母亲张皇后青睐被委以监国重任,但他十分明白皇位并不属于自己,作为皇子距离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越近也就越危险,所以当哥哥朱瞻基从南京千里赶回北京时,朱瞻墡赶忙率文武大臣出二十里外相迎,见到哥哥朱瞻基后,朱瞻墡立刻痛哭跪倒在地,并将监国权力交还朱瞻基,同时跪请朱瞻基立刻登基即位以安天下之心。

朱瞻墡这番表现做得非常到位,他对皇位没有野心,但身处监国之权,那就得先打消哥哥朱瞻基的猜忌,因此跪迎和跪请朱瞻基回京继位则是最能显出他的诚意,朱瞻墡的这番表现也让朱瞻基十分满意,对弟弟毫无猜忌。

朱瞻墡的这番表现也使得朱瞻基很放心得让他在将来继续委以第二次监国的重任。

朱瞻墡第二次监国让朱瞻基后顾无忧的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瞻基继位不久之后,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就想学老爹朱棣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瞻基在与重臣夏元吉以及杨溥、杨荣、杨士奇等人商议,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御驾亲征。

朱瞻基到乐安州御驾亲征朱高煦,那北京留谁监国呢?当时朱瞻基尚未生育皇子,朱瞻基决定留弟弟朱瞻墡在北京监国,由此可见朱瞻基对朱瞻墡的信任。

听闻朱瞻基御驾亲征的消息朱高煦直接被吓怂了,朱瞻基大军兵临乐安州城下,朱高煦连打都没打,直接就把自己绑起来向朱瞻基请罪投降。

朱高煦的叛乱很顺利的就被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叛乱被平定使得新君朱瞻基的帝位更加巩固,而朱瞻墡再度很谦谨恭顺地归还了监国权力,这也让朱瞻基对弟弟更加满意和放心。

后来朱瞻基又继续留朱瞻墡在北京待了几年,朱瞻墡直到宣德四年(1429年)才离京赴封地长沙府就藩。此后朱瞻基也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

朱瞻墡三次被传闻继位却都得到了侄子明英宗朱祁镇的信任和礼遇

朱瞻基是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不过他很可惜就是执政时间太短,寿命也太短了,朱瞻基在位十年,去世时年仅38岁,而他去世时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因此朱瞻基在临终前遗命母亲张太后处置国家大事。

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如果继位势必会让朝臣不能信服,所以当时朝廷内外流言四起,很多大臣都认为张太后极可能会改立年长且贤能的朱瞻墡继位,因此朝廷内外流言四起,都认为襄王朱瞻墡会继位。

甚至有朝臣上书建议张太后下懿旨命朱瞻墡赴京继位,不过张太后却执意要由嫡长子继位,因此张太后力排众议命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是为明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生母孙皇后为皇太后。

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对北京的事颇为关心,因此他听闻朝臣都有拥立自己继位之声,他却明白母亲是想让朱瞻基的嫡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墡为了避免侄子朱祁镇将来对自己猜忌,他就给远在北京的母亲张太皇太后写信,在信中朱瞻墡表达了自己无心皇位,坚决拥护母亲决意让朱祁镇继位的决定。

朱瞻墡这封书信让张太皇太后十分感动,此后她将这封书信一直保留,并在朱祁镇逐渐长大之后让他观读,并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善待叔叔朱瞻墡。

这就是朱瞻墡第一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朱瞻墡万没想到自己这一生居然与皇位这么有缘,后来他又两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

朱祁镇在位初期由于年幼,国家大事都由张太皇太后决定,此时永乐时期的重臣夏元吉已经去世,而张太皇太后就继续重用杨溥、杨荣、杨士奇这三位重臣,在三杨的辅政之下,朱祁镇在位初期明朝依旧保持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随着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逐渐长大成年独揽大权,他就开始重用奸宦大太监王振,而很快大明也迎来了一次险遭灭顶之灾的“土木堡之变”。

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朱祁镇亲政之后很有雄心壮志,他不把瓦剌放在眼里,因此对瓦剌每年进贡的赏赐减少很多,也先就以此为借口率瓦剌大军进犯大明。

朱祁镇听闻也先攻打过来,他不仅不害怕反而还十分兴奋,因为这正是他大展拳脚证明自己的好时机,当然朱祁镇盲目自信的背后也有着大太监王振的吹捧和怂恿之功。

于是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去对抗也先,当时朝廷众臣和他的母亲孙太后都不建议他御驾亲征,唯有王振不断怂恿和支持朱祁镇御驾亲征,因此朱祁镇在王振的吹捧和怂恿之下热血上头,不顾所有人反对,坚决御驾亲征。

人在极度的自我膨胀之下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朱祁镇就付出了代价,“土木堡之变”可以说他是千里送人头,大明全军覆没,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则被瓦剌生擒活捉。

作为皇帝的朱祁镇被俘之后,消息传到北京就乱成了一团,皇帝被俘天下无首,瓦剌大军又直逼北京,很多朝臣都建议孙太后赶快下懿旨迁都南京以保全皇室血脉,但主战派大臣以于谦为首的大臣都建议孙太后另立新君立刻组织部队在北京抵御瓦剌。

孙太后毕竟是跟了朱瞻基二十来年的女人,她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的决策力,因此她听取了主战派大臣意见决定另立新君在北京组织军队对抗瓦剌大军。可是朱祁镇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只有2岁,如果立他为新君怎么会有号召力,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因此孙太后想到了曾经两次监国,在朝臣中有一定威望的小叔子朱瞻墡,于是孙太后立刻派人去长沙府宣朱瞻墡入宫继位。

朱瞻墡很谨慎,他知道这次宣召继位是稳定混乱局势,吃力不见得能讨好,所以他婉拒了嫂子孙太后的懿旨,而且他连办法都给孙太后想好了,他给孙太后回信,建议以朱见深为皇太子,让朱祁镇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然后尽快组织军队抵抗瓦剌大军,先救出朱祁镇再说,如果能救出朱祁镇就让朱祁钰交还监国权力,如果救不出朱祁镇,就让朱祁钰以摄政王叔的身份辅佐朱见深直到成年再还政。

这就是朱瞻墡第二次被传闻要继承皇位,不过朱瞻墡并没有接受嫂子孙太后的宣召。反而他到给孙太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也是处处为朱祁镇着想,但当孙太后把他的这个建议交给于谦等重臣观看时,于谦则认为与其让朱祁钰监国,不如让朱祁钰直接继位更有号召力,毕竟朱祁钰当时已经成年,他继位之后的号召力肯定要比年仅2岁的朱见深大得多。

因此孙太后采纳了于谦的意见,她以太后懿旨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继位,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其意就是朱祁钰将来大行之后皇位在归还到朱祁镇这一支上。

朱祁钰也因此坐上了皇帝宝座,当年改元为景泰元年,朱祁钰是为明景泰帝。朱祁钰继位之后重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积极组织军队护卫京城,很快就凝聚了人心,瓦剌大军也顺利的被于谦指挥军队击退。

瓦剌战败之后,也先又想重新修复与明朝的关系,他就琢磨着朱祁镇再留着也没用了,于是为了修复与明朝的关系,他释放了俘虏皇帝朱祁镇。

朱祁钰继位之后肃清奸宦王振党羽,任用贤臣于谦、王文等人,使得明朝国力逐渐恢复,社会稳定。朱祁钰也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即便如此,朱祁钰也不希望朱祁镇回来,不过在孙太后和于谦等人的施压之下,朱祁钰只得接纳哥哥朱祁镇回国。

不过朱祁镇回来之后很快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他不止将朱祁镇软禁,还废除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如此不顾当初与孙太后之约废除了朱见深太子之位,这让孙太后对他十分不满。


朱见济后来夭折,朱祁钰已经暂时没有儿子了,即便如此朱祁钰宁可让太子之位一直悬空,他也不肯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他这些举动都让当初扶立他的孙太后和于谦等人失望,也为他日后在“夺门之变”中被废除皇位埋下了伏笔。

朱瞻墡虽然人在长沙,却也关心着京城局势,当他听闻朱祁镇被释放回来之后,他就立刻给朱祁钰写信,以叔叔的名义劝朱祁钰一定要善待和尊重哥哥朱祁镇,毕竟朱祁钰的皇位是源于朱祁镇。

朱瞻墡其实也是为了朱祁钰好,善待朱祁镇既能笼络人心,又能落得好名声,即便将来有什么变动,也不至于兄弟关系闹得太僵。不过朱祁钰并没有把叔叔朱瞻墡的话当回事,所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于是朱祁钰很快就吃了哥哥朱祁镇的亏。

景泰八年(1457年),年仅29岁的朱祁钰病重垂危,大将石亨和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贪图拥立之功,于是三人在请求得到孙太后懿旨的情况下发动了“夺门之变”。

在发动“夺门之变”前夕,其实朝廷中很多朝臣都传言应该废朱祁钰迎立襄王朱瞻墡继位,毕竟朱祁镇成为瓦剌俘虏威望大损,而且他已经成为过去式,不过石亨等三人还是觉得眼前的朱祁镇方便利用,因此三人拥立了朱祁镇复位。

这也是朱瞻墡人生第三次被传闻要登基为帝,不过这确实只是一场传言而已。

朱祁镇复位之后,他很快就将病重的朱祁钰软禁起来,当初你怎么对我,现在就该轮到我怎么对你了,朱祁钰就这么被哥哥朱祁镇软禁了几个月之后就莫名其妙的病逝了。

朱瞻墡三次与帝位接近,却没让朱祁镇猜忌,还受到了朱祁镇的礼遇

朱祁镇复位之后很快就开始了政治清算,于谦和王文被朱祁镇怒斩,在清理完于谦和王文之后,朱祁镇又想起了当年“土木堡之变”时孙太后想立朱瞻墡为帝,再加上自己当初继位时朝廷上下就有传言理应让年长且贤能的朱瞻墡继位,这回“夺门之变”又传出了让朱瞻墡为帝的传言,这让复位之后对皇位非常小心谨慎的朱祁镇十分猜忌朱瞻墡。

朱祁镇本想秘密监控朱瞻墡,随时找借口将其弄死,后来孙太后得知朱祁镇如此猜忌叔叔朱瞻墡,她赶紧向朱祁镇出示了当年自己想迎立朱瞻墡被其婉拒且提出的折中建议书信,并且后来朱祁镇搜查朱祁钰遗物时也发现了朱瞻墡写给朱祁钰,劝其善待和尊重朱祁镇的书信,再加上张太皇太后曾经殷殷叮嘱朱祁镇将来一定要善待朱瞻墡的嘱托,这时朱祁镇才终于明白朱瞻墡三次可以为帝的传言之中始终是坚持保护和维护自己,这让朱祁镇十分感动。

于是朱祁镇对朱瞻墡的怀疑尽释,他赶紧命人宣朱瞻墡入京,自己要当面好好感谢这位叔叔。

朱瞻墡应朱祁镇之邀请赴京,朱祁镇设宴款待了朱瞻墡,在宴会期间,朱瞻墡提出了一些革新国家利弊的政策,都得到了朱祁镇的批准,朱瞻墡临走前还殷殷叮嘱朱祁镇减少税负,减少百姓负担,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朱祁镇当即向朱瞻墡鞠躬拜倒,表示定当遵从叔叔建议。

之后朱祁镇又再次邀请朱瞻墡来京城相见,朱瞻墡于是再次赴京,这一回朱祁镇与朱瞻墡不谈国事,只谈家事,以叔侄之情相叙,在朱瞻墡临走时,朱祁镇亲自将朱瞻墡送到卢沟桥,并且一路上朱祁镇都让朱瞻墡走在前面。

让皇帝走在后面,这在封建礼制上是不合礼法,朱瞻墡再三推辞,朱祁镇都是不允许,朱祁镇告诉朱瞻墡,此次相送乃是行子侄之礼,叔叔作为长者理应先行,朱瞻墡推辞不过只得先行,可见朱祁镇对朱瞻墡的礼遇。

此后朱祁镇又多次召朱瞻墡来京叙叔侄之情,朱瞻墡担心去的次数多了容易引起流言蜚语和猜忌,于是他婉拒了朱祁镇的好意,朱祁镇见不到叔叔,就只能对叔叔大加赏赐,朱瞻墡是当时各藩王之中所获赏赐最多的藩王。

除此之外,朱祁镇还特许朱瞻墡及其世子可以率护卫出城游猎,不要小看这个待遇,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对各地藩王监视很严格,明朝的藩王一举一动都处于地方官监视之下,像带护卫出城游猎这种娱乐项目是明朝时期藩王禁止的举动,因此朱祁镇允许朱瞻墡及其藩王世子带护卫游猎,这属于绝对的信任这位王叔。

朱祁镇去世之后,其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朱见深本身为人就比较宽厚,所以他也依旧对这位叔爷隆宠有加,朱瞻墡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3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写在最后

这就是朱瞻墡传奇的地方,他一生两次监国,三次被传闻可以登基为帝,但是他都凭借自身的谦谨没有受到皇帝猜忌,作为一个威望比较高的藩王,还是曾经无限接近皇位的藩王,他没有被皇帝所猜忌,没有被皇帝进行政治清算,这本身在帝王之家就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所以说朱瞻墡能安享晚年,平稳走完传奇一生,还成为明朝历史上比较长寿的藩王之一,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真的很“牛掰”。




朱瞻墡,是仁宗第五个儿子,嫡出。素有“贤”名,历经七朝,由于其嫡出的身份以及其贤的名望,先后三次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而被强行议储。身处风波中,仍能守住本心,小心应对,遵礼法,远嫌疑,赢得皇室的尊敬。故也是明代最后一个能对朝政具有有效影响力的藩王,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皇叔”

三次皇位候选人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大明首次迎来幼主当国的情况,难免会被人揣测主少国疑,也不知是从哪里产生的谣言,传太后欲召襄王朱瞻墡回京继位。一时间宫里宫外都有耳闻,而这件事的主角襄王朱瞻墡却远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长沙,对此事一无所知。

幼年朱祁镇剧照


实际上,不管怎么论都轮不上朱瞻墡,即便是担忧太子年幼,考虑由宣宗的弟弟继位,朱瞻墡上面还有一个嫡亲的哥哥越王朱瞻墉,而且一直居住在北京,继位也方便,不用千里召回。可见谣言传的委实离谱,笔者查阅史料,也并没有发现谣言中一丁点阴谋的气息。因为关于谣言的起始,《明史》中起自宫中,《明通鉴》中起自外廷,既然没有直接的利益指向者,笔者只能猜测此次谣言只是大明民众盼着有贤君执政的美好祝愿。因为朱瞻墡在就藩之前,曾参与过两次监国,一次是仁宗驾崩时,另一次是汉王叛乱,宣宗御驾亲征时,两次表现都比较得体,加之自身人品修养在宣宗的一众兄弟中拔尖,如果继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贤明人选。

仁宗朱高炽有十个儿子


当然朱元璋定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不存在假设的,宣宗遗诏也明确指明由太子朱祁镇继位,为了平息谣言,三杨率百官进宫要求面见太子,张太后也就当场宣布,朱祁镇为新任大明天子。

朱祁镇的确是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皇帝,正统十四年,朱祁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蒙古,兵败土木堡,自己也被抓了俘虏。明廷震惊,此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也只有两岁,更加无法担负起监国重任,关外铁骑还虎视眈眈,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一国之君带领。这时的孙太后又想起了襄王朱瞻墡。

这次不是谣言,孙太后已经命人将襄国金符取回宫中,以备随时召襄王入朝了。但是百官更属意的是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所以太后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太后的想法也颇为奇怪,朱祁钰虽然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也会尊自己这个嫡母为正宫太后,如果朱瞻墡做皇帝,那她这个嫂子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朱瞻墡此时已经44岁了,是朱瞻基这一辈的藩王中,最长且贤,如此国难当头,作为皇叔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于是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表明了自己并无染指皇位的意图。只不过奏疏到京时,郕王朱祁钰已经即位了,这个建议就稍显尴尬,不过朱祁钰也并没有在意。

代宗朱祁钰剧照


第三次风波是景泰八年,朱祁钰病危,膝下无子,且迟迟不愿将皇位交还朱祁镇一脉,于是朝臣们再次就继承人的问题展开讨论,一部分建议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太祖定下的规矩是“兄终弟及”,既然朱祁钰绝嗣,就应该往下从弟弟中找继承人,顺次下来就轮到了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慵。我想朱瞻墡知道此事一定会很无奈,怎么又轮到我这儿来了,不是惦记我就是惦记我儿子,皇位跟狗皮膏药一样,甩也甩不掉。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第三波投机取巧的人拥立囚居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风波结束。



备受尊敬的襄皇叔

襄王朱瞻墡虽然三次莫名其妙的卷入议储风波,但是坐怀不乱,坚守礼法,且心存善念,这也是他后来备受尊敬的主要原因。

朱祁镇复位后,翻阅景泰年间的诸多文书,发现襄王不仅没有觊觎皇位,还在自己囚居南宫时,上书朱祁钰“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在自己失势时还能表达对自己的关怀,这让朱祁镇颇为感动。襄王在宣德四年就前往封地了,那时朱祁镇还是两岁的小娃娃,想来自己继位这么久了,还没有见过这位嫡亲的叔叔,早就听闻这位皇叔有贤名,于情于谊,都要与皇叔见上一见。于是,朱祁镇下旨,请襄王进京一叙。

朱祁镇囚于南宫剧照


朱祁镇是个重感情的人,认准了你是对我好,我就会加倍回报过去,在北狩期间,伯颜帖木儿的一家待他很好,复位之后还送去不少礼物,何况是自己的亲叔叔。故此次襄王进京提出的各项建议,朱祁镇自是无有不允,还为襄王增设了护卫。

首先接风宴上,襄王提出,路过汴京的时候,有父老乡亲拦路说,按察使王槩是个好人,却被诬陷入狱,还望皇帝能够明察,朱祁镇二话不说当即下旨释放王槩,并晋升为大理寺卿。其次襄王祭拜祖灵之后,提出应毁掉代宗朱祁钰已故皇后杭氏的陵寝,因为此时朱祁镇已废除代宗朱祁钰的帝号,那么杭氏就不应该继续葬在皇室的陵寝中,属僭越。此举正中朱祁镇的下怀,立即采纳。

襄王作为宗室长辈,提出捍卫宗室礼法的建议,自是无可厚非。但是自朱棣夺位后,大力削藩,皇室是非常介意藩王参与政事的,甚至不愿藩王随意入京,可见朱祁镇对襄王的信任和尊敬。临别之时,襄王还不忘嘱咐朱祁镇要“省刑薄敛”,朱祁镇均受教。

天顺四年,朱祁镇再次召襄王入京,叔侄俩的情谊又增进了一步。特敕襄王父子每年出城游猎无需提前向朝廷报备,这是其他藩王没有的恩宠。此次离别,叔侄俩更是依依不舍,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想来也知道叔父年纪比较大了,经不起旅途劳顿,再见就难了。握着叔父的手,止不住的掉眼泪,襄王执君臣礼,朱祁镇执家人礼,坚持目送襄王离去,襄王只得几步一回头,几步一揖首,一直目送襄王之端门,方才离去。

襄阳襄王府


重感情如朱祁镇,当不是惺惺作态,发自真心耳!

其实在每次皇位更替中,朱瞻墡都不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只要没有妄想,坚持维护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就可以独善其身。直到最后,他依然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朱祁镇驾崩后,朱见深继位,襄王上书称希望新帝能遵行大行皇帝遗诏,尽快成婚。也因其守礼、有度,直到成化朝依旧得到尊敬,并得以善终。

享年73岁,谥号襄宪王。




历经六朝,从朱棣熬到朱见深,一生三次无限接近皇位,却最终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这就是史书中评价为“庄重警觉”的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


公元1406年4月,随着一声啼哭,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个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朱高炽为这个儿子取名为朱瞻墡。

朱瞻墡的生母是张皇后,因此,他虽然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个儿子,但按照嫡出排序,朱瞻墡是明仁宗的嫡三子,而嫡长子,就是日后的明宣宗朱瞻基。

出身的显贵,注定了朱瞻墡此生不会只是一个闲散王爷,事实上,在往后的几十年中,也深刻的验证了这一点,朱瞻墡围绕着皇权,几经沉浮。

朱瞻墡出生时,明成祖朱棣尚且在位,自此,朱瞻墡一路见证了皇位几番更迭,从朱棣到朱高炽,再到朱瞻基,以及朱祁镇,乃至到了他的侄孙辈的朱见深,朱瞻墡历经六朝,经历和参与了大明的数次重大事件。

之所以他会被称为“最牛皇叔”,是在朱瞻墡的一生中,曾经有三次,朝中上下传出要立他为皇储的言论,而面对这种极大的诱惑,朱瞻墡却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做出逾越之事,这为大明朝堂的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自己换来上下一致赞誉,最终在七十二岁那年,得以善终。


相对于大哥朱瞻基的备受关注而言,显然朱瞻墡的小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曾经在立皇储一事上纠结很久,对于是立朱高炽还是朱高煦,朱棣一直犹豫不决,但最终,却因为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皇孙”将此事确定下来。

解缙所说的好皇孙,正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小聪慧异常,并颇得朱棣的喜爱,因此,在考虑到日后大明会有一个好皇帝的基础上,朱棣最终,册封朱瞻基的父亲,也就是朱高炽为太子。

可以说,朱高炽能成为大明的第四个皇帝,其子朱瞻基功不可没,但这一切,与朱瞻墡并无关系,他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等待着封王就藩。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八岁的朱瞻墡被封为襄王,由于其年龄不足,因此,在封王后,并没有立即就藩,而是暂时留在了北京。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明仁宗是一位好皇帝,但遗憾的是,在在位不足一年便因病离世,皇位再一次空了出来。


此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而一直蠢蠢欲动的汉王朱高煦,便想趁此机会,夺取皇位,而朱瞻基返回北京则需要时间,所以,北京的局面一时有些凶险。

关键时刻,张皇后一方面命在京城中素有赞誉的襄王朱瞻墡监国,另一方面极力封锁朱高炽的死讯,并让朱瞻基快马加鞭的赶回北京继承大统。

这次监国时间并不长,但在这关键时刻,张皇后能够让朱瞻墡监国,足以可见朱瞻墡在朝中上下必须是一致认同,尤其是在这种政权交替期间,如果所托非人,那就会引起时局动荡。

幸好,朱瞻墡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监国的任务,并见证了大哥朱瞻基登基,成为了明宣宗。

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以宗藩监国,此前并未有此先例,当时在京城的藩王不在少数,但朱瞻墡能够在众多藩王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监国人选,除了他的身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庄重警觉”。

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的这位弟弟,也是十分信任和重视,在宣德元年,也就是朱瞻基继位不久,为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而大军开拔之后,留在京城总督诸官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襄王朱瞻墡身上。

同样,这次朱瞻墡也是圆满的完成了监国任务,在朱瞻基凯旋而归后,亲自为自己的皇弟主持了大婚典礼,将东城兵马指挥使靖安之女许配给朱瞻墡。

皇帝亲自主持婚礼,这是无上的荣誉,这也说明,朱瞻墡在宣德一朝,极为受宠。


而之前两次的监国历程,也让朱瞻墡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也在朝堂上下赢得了一致好评,但在深受皇恩的同时,也为朱瞻墡在日后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朱瞻墡正式就藩长沙,在到达藩地后,朱瞻墡本以为会远离朝堂,做一个逍遥王爷,但不曾想,还没安稳几年,自己再一次被推倒风口浪尖之上。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三十八岁的朱瞻基病逝,而在当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按理说,朱祁镇登基为帝是理所应当,但因其年幼,朝堂中部分人认为,九岁的朱祁镇显然是无法胜任皇帝的日常工作,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不断的逼近襄王朱瞻墡。

因为朱瞻墡之前在京城留下的好印象,所以在朝中,他有不少“拥趸”,在这种主少国疑的敏感时刻,有人提出,襄王朱瞻墡向来以“贤”著称,何不将他立为皇帝,况且,作为明仁宗的嫡子,朱瞻墡的身份也足以胜任,国家还是需要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来主政的。

最终,在朝野的巨大压力之下,张太后不得不将辅政大臣召集到一起,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的皇帝,才将局面稳定下来。

此时的朱瞻墡,身在长沙,对于京城的风起云涌并不知晓,他不知道,他会离皇位如此之近。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明史》

无论怎样,朱祁镇成了皇帝,对当年那个谣传,耿耿于怀很久,因此,也对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襄王朱瞻墡有一定的防范之心,毕竟当年朱祁镇可是差点被这个叔叔给替换掉,而朱瞻墡可真的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自古以来,落井下石的人从来不少,眼见襄王被猜忌,弹劾他的奏折便如约而至地送到的朱祁镇面前,其中,湖广三司的弹劾最狠。

在这封奏折里,提到襄王朱瞻墡在王府请来一个名叫萧道真的道士,让为为襄王扶鸾,所占的结果得出“天数玄玄,妙不可言”八个大字,而这几个字,直指襄王有做皇帝的心思。

这件事,最终因为张太后的存在,被不了了之,朱祁镇也以“特念其亲”为理由,没有再进行追究,实际上,襄王究竟有没有干这件事,或者说襄王有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都是未知,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件事理解为,朱祁镇对他这位叔叔的一个侧面敲打和警告。

如果这件事只是朱瞻墡藩王生涯的首次危机,那么第二个危机,将会比这个更为凶险。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于大太监王振的怂恿,再加上朱祁镇想效仿先祖雄风,便亲率大军,要御驾亲征犯边的瓦剌,而亲征的结果,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几十位大明重臣战死沙场,甚至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虏,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没有了皇帝,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立谁为皇帝就成了迫切但又棘手的问题,当时的皇太子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不过,朱见深年仅两岁,比当年朱祁镇登基时还小,况且情势危急,大明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这个时候,立一个孩子当皇帝,实在不合适。

最开始,有人提议立朱祁镇的弟弟,也就是郕王朱祁钰为帝,但很快遭到了反对,理由有二,其一是朱祁钰不是嫡出,其二是朱祁钰虽说年龄合适(当时朱祁钰22岁),但没有任何从政经验。

最重要的,朱祁镇的生母,也就是孙太后不乐意,为何?朱祁钰是当年朱瞻基一夜风流后的结果,本身孙太后就对此事耿耿于怀,如今若是让朱祁钰当了皇帝,那岂不是他的母亲吴贤妃地位就会水涨船高,和孙太后平起平坐?

这万万是不行的,思来想去,孙太后就想到了他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


论年龄,朱瞻墡显然十分合适,论经验,朱瞻墡两次监国,并且在朝中素来颇受赞誉,论身份,他是朱高炽的嫡子,也是朱瞻基一母同袍的弟弟,这前后加起来,没有任何毛病。

但孙太后同意,不代表朱瞻墡本人同意,更不代表朝中的文武大臣同意,在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坚持下,最终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景泰帝。

而朱瞻墡本人,对此也是并不同意,他连夜写了封奏折,在其中提到,应当立太子朱见深为帝,让郕王朱祁钰监国摄政,话里话外,就是自己毫无染指皇位的意思。

不过尴尬的是,当他的这封奏折送到京城的时候,朱祁钰已经登基好几天了,因此,朱瞻墡的表忠心,却让朱祁钰对其有些不满。

不过,朱祁钰并没有过多难为自己的皇叔,也可能是还没来得及难为他,但朱瞻墡却在惊惧之余,连连上疏请求赐他书籍和古琴,以示自己“一心向古”,不敢有妄图。

不过,在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并被朱祁钰囚禁在紫禁城南苑时,朱瞻墡还是硬气了一把,向景泰帝朱祁钰上疏,恳请朱祁钰不能怠慢太上皇朱祁镇,虽说景泰帝没听他的,但这份奏疏,却在日后救了朱瞻墡一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被囚禁八年之久的朱祁镇,在大臣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地复辟,复辟之后,朱祁镇除了对景泰朝的大臣清算之外,又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叔叔朱瞻墡。

自己小时候,就谣传叔叔要替代自己,而在自己被俘虏后,这种说法再次出现,不仅如此,在景泰帝朱祁钰病危时,其子朱见济夭折,皇位继承人又出现空缺,而朝堂上下,又将朱瞻墡推倒台前,若不是“夺门之变”成功,怕是这皇位真的是朱瞻墡的了。

在以“迎立外藩”等罪名将于谦等人处死后,朱祁镇便要对朱瞻墡下手,不过,朱祁镇在宫中发现了几样东西,最终让他打消了这个主意。

其中一个,就是朱瞻墡先前的两封奏疏,奏疏里,朱瞻墡已经言辞凿凿的表明要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并还请求朱祁钰善待朱祁镇,而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襄王的金符,在太后宫中一直没有动用,所以,朱祁镇也明白了所谓的“迎立外藩”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在明白之余,朱祁镇对自己的这位皇叔,也十分感动,因此,在不久,便下诏将朱瞻墡召到北京,叔侄二人在北京见面后,宾主双方猜忌尽消,朱瞻墡在表达自己忠诚的心迹同时,朱祁镇也送给他三份大礼以示恩宠。


第一,是让户部每年拨给襄王府上等精盐三百吨,解决王府买不到精盐的苦恼;

第二,封朱瞻墡的庶长子朱见淑为襄世孙,并赐予郡王冠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允许襄王每年可出城游玩五次,且世子、郡王也可随性,这在当时对藩王看管极严的明朝来说,这可是莫大的恩宠。

在朱瞻墡离开北京时,他与朱祁镇叔侄二人还上演了一出送别的苦情大戏,朱祁镇亲自将其送到了午门,并握住朱瞻墡的手,十分不舍,而朱瞻墡为表忠心,在离开时一路走一路拜,一直到朱祁镇的身影消失为止。

自此,朱瞻墡成为了藩王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存在,他深受皇恩,并多次被朱祁镇召见,到了其晚年,因其年老体衰,才不得不“以老辞”回绝了朱祁镇召见。

天顺八年,朱祁镇驾崩,其子朱见深登基,是为明宪宗,明宪宗对于朱瞻墡,同样是十分敬重,在成化年间,朱见深还将襄阳的良田,赏赐给襄王府。

成华十四年(公元1478年),襄王朱瞻墡病逝,享年73岁,在其死后,朱见深为自己这位叔祖停朝三日,并赐其谥号为“宪”,在明朝之后的皇帝中,对襄王府,一直是恩宠有加,直至大明灭亡。

朱瞻墡的一生,可以说历经了颇多的风风雨雨,而其本人,也围绕着皇权,几经沉浮,曾经多次无限接近皇位,但即便是在这么大的诱惑面前,朱瞻墡却能做到不敢逾越半分,时时刻刻的谨记自己的位置,并明白该做的事情,才会在历经六朝之后,不仅深受皇恩,还能得了善终。


朱瞻墡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小心谨慎。

作为嫡子,在明朝几次涉及到皇位的政治事件中,朱瞻墡是有机会更进一步的,甚至他若是登高一呼,就会招来大量的拥趸,形成自己的党派。

但无论是在监国期间,还是就藩之后,朱瞻墡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一直十分谨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门儿清,完全不借势胡作非为。

这种没有非分之想的做法,也让他赢得了包括皇帝、大臣在内的一致好评,这也是他能善终的原因之一。

其次,守礼法,远嫌疑。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但凡是牵涉到皇权,差不多都会出现流血事件,毕竟那个位置的吸引力,不是一般人能顶得住的。

而朱瞻墡却在这种诱惑面前,把礼法放在第一位,如在朱祁镇被俘虏后,国无长君,朱瞻墡却还是上疏,建议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祁钰摄政,他的这种建议,是完全符合礼法的。

明朝的皇位交替,历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原则,本着这个原则,朱瞻墡所提出的建议,也让他洗清了嫌疑,保住了富贵。

最后,笃于孝敬。

朱瞻墡的生母,是张皇后,张皇后共生有三子,长子朱瞻基,次子朱瞻埈,三子朱瞻墡。

朱瞻基自幼就生活在光环之中,而朱瞻埈向来身体羸弱,一直就是病恹恹的,因此,包括朱瞻基在南京监国,以及御驾亲征,大部分时候,留守在北京主事的,都是襄王朱瞻墡。

因此,除了料理政事之外,照顾母亲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到了朱瞻墡身上,据史料记载,朱瞻墡对母亲照顾的极为孝顺,而张皇后,也对自己这个幼子“钟爱有加”。

综上所述,襄王朱瞻墡,是一个求生欲望极强,更是一个明白大是大非的人。


小结:

由于朱棣是藩王起家,因此,明朝对于藩王管控极为严格,也对藩王极为敏感,而曾经多次无限接近皇位的朱瞻墡,却能在这种环境中全身而退,并没有因为猜忌而结局凄惨,他不仅亲眼见证了大明朝六代帝王的更替,还深受皇恩,这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也让他成为了“明朝最牛皇叔”。




朱瞻墡是明英宗、明代宗的亲叔叔,是两位皇帝正经的“皇叔”,说起来确实不同寻常,确实牛气。

我们先看看朱瞻墡的身份。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儿子不少,一共有十个。

明仁宗的张皇后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朱瞻基后来继承皇位,就是明宣宗。第二个儿子朱瞻墉在明仁宗的儿子中排行老三,第三个儿子朱瞻墡排行老五。

朱瞻墉和朱瞻墡是明宣宗的同胞兄弟,地位比别的亲王高出一头,长大以后分别被封为越王和襄王。

《明史》中说,朱瞻墡“庄警有令誉”,声望比较高,处事非常谨慎。他在宣德四年前往自己的封地长沙,明英宗登基之后,把这位叔叔的藩地向北迁移,改到了襄阳。

几个关键事件都把朱瞻墡推到前台,令人嘱目。

明仁宗之后的几十年间,明朝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朱瞻墡正巧都赶上了,而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明仁宗突然重病而死时,皇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在他赶回北京之前,朱瞻墡和同父异母的二哥朱瞻飐一起,暂时监国。

第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就死掉,当时他的大儿子朱祁镇只有八九岁,有传言说,襄王朱瞻墡可能继承皇位。这种传言本身,也说明朱瞻墡在大臣中间的威望,但他的母亲张太后及时澄清了传言,在乾清宫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当众宣布:“此新天子也。”

随后朱祁镇继位,就是明英宗,朱瞻墡成了他的皇叔。

第三,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皇位空虚。而明英宗此时还没有选立皇太子,当时的亲王当中,朱瞻墡比较年长,而且很贤明,“众望颇属”。所以《明史》说,“(孙)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

虽然最终没有选择朱瞻墡,但这个动作本身,也很说明问题。

第四,当明代宗重病时,太子之位空虚,有传言说,于谦、王文等人又打算迎立朱瞻墡。后来这也成为于、王二人被杀的罪名之一。

身为皇叔,朱瞻墡的牛气具体表现在哪里?

朱瞻墡贵为亲王,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知进退,这也是他牛气的地方。

明英宗出事以后,朱瞻墡从襄阳给朝廷上书,明确提出册立明英宗的大儿子为皇太子,同时,安排明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迎回明英宗。这些都显示他对皇位没有任何企图。

可以说,朱瞻墡的提议考虑得很周到,照顾到各方面的需求。但最终,郕王朱祁钰做了皇帝,就是明代宗。

随后,明英宗归来,被幽禁在南宫。做为长辈皇叔,朱瞻墡提醒明代宗朱祁钰应该充分尊重明英宗,要恭顺、守礼。但朱祁钰并没有做到,最后闹出兄弟相残的悲剧。

明英宗复辟之后,召皇叔朱瞻墡进京,礼遇隆重,叔侄之间消除了所有的误解,明英宗破格给了朱瞻墡许多恩宠。

最终,朱瞻墡死于成化十四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明朝   皇叔   景泰   汉王   大明   京城   皇位   南京   长子   太后   北京   太子   皇后   叔叔   皇帝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