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还没有下葬,儿子心梗死亡,这家怎么办丧礼?怎么出殡?

父亲去世还没有下葬,儿子可能因心梗而死亡。这不是天灾人祸,而悲痛欲绝的事还是意外发生了。这样的事还是遇到了,就在前天,就在我身边。

事件回放:88岁的父亲去世了,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逝者从去世之日算起,到第五天下葬,第四天是办酒席并举行葬礼的日子,即过正事。没想到,在过事的这一天早晨,老人的大儿子,可能是心梗,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我来说说这家人是怎么办葬礼、怎么出殡下葬?

父子葬礼在同一天举行

正事这一天,依当地丧事礼仪,宾客及乡邻帮忙的,行礼的会纷沓而至。大家吃酒席,由相关执事人安排,亡者老小外家人、妻家,他们这些请客要行叩拜礼、鼓乐迎送,期间还有致悼词等,孝子披麻戴孝,迎合着种种礼仪。去世的老人很有声望,家境优越,也少不了丧事乐队。大家也想丧事当喜事办,送这位老人最后一程。岂料又传来儿子的噩耗,亲朋好友,特别是家人们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儿媳当场晕厥,住进了医院。

尽管这样,父子的葬事不得不办。经过“先生”的“推算”,父子丧事在同一天举行,即父亲世后的第四天,儿子去世的当天。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总不能先父亲,后儿子;再说,又有三期(21天)内一家不能办两桩丧事的忌讳。两个事搁在一起,又是件伤心透顶的事。鼓乐队撒了,自乐班退了,亲人们哭声震动天地。乡邻亲友没有一个人喝酒,甚至连大声说话的人也没有。都是象征性的坐坐,表示一下,走的人马上离去,需要帮忙的听候吩咐;丧礼议程也极其简单化。本来一场丧礼酒席要大半天的时间,而这家人安了82桌酒席,连三个小时也不到。

父子出殡下葬在同一天早晨

父子几乎是同时去世,未所未闻。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谁也没法改变。最后还是“先生”一锤定音,父子坟墓不要挖在同一地块。父亲的坟墓在老人去世的第三天已经开始挖了;儿子的过正事那天已有多人去帮忙。父子正事过罢的第二天,父子都停尸在家。既准备来日下葬时宜,又让刚去世的儿子赶上至少三天丧期的日子。出殡下葬的早晨5点,先将老父亲由一个门里抬棺而出,一行孝子随后而行;半小时后再将儿子由另一门里抬出,又有一行孝子跟随而去。

听说过老夫老妻有一前一后,几乎是“同时”去世的事。老辈们都说,父亲和儿子出现这种事,他们几代人都没有耳闻。去世的那儿子是我表兄,两儿子一女儿都干公事,他有两度担任村支书的经历,前年因年龄才退下来。家庭殷实,每年都体检,并没有心血管等病症;再说,他兄弟仨人,老父亲只有他照顾。父亲去世前不能行走,他每天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在附近转悠。他是出了名的大孝子。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




这种情况还真是不多见,可偏偏就有这么碰到一起的事!

前几年,我们这里就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70多岁的老父亲突发疾病,50岁的儿子去给请医生。儿子请医生的地方离家很近,步行来回也用不了半个小时。在家守着老父亲的家人,看着老父亲好想是在临终到期,只有吐出来的气息,不见了有吸的气力。于是家人们就趁老父亲有口气的时候,给他穿上寿衣。不知道是人们忙着为老父亲准备后事,而忘记了去请医生的儿子?还是被眼前的急事而忽略了老父亲跟前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当老父亲咽气归西的时候,人们才想起寻找长子来给他父亲报庙烧纸。可是,当人们去寻找请医生的长子时,却发现,这个儿子已经在请医的路上,走在他父亲的前头了。这样一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非常大的悲伤与痛苦。

村里按照当地的习俗,把父亲的尸体放在上首,儿子的尸体搁在下首。来吊丧的亲戚朋友们,只好双吊丧,哭了老的,在哭小的。儿女们在父亲的尸体前趴灵哭丧,孙男侄女就守在儿子的尸体旁守灵哭丧。这样的奇巧事,也打破了当地的一个风俗。因为,爷爷死了,爸爸不在了,打幡摔盆就是长子孙的事。可一家子爷爷和爸爸在一天去世,长子孙只好为爸爸打幡抱罐摔盆了。爷爷的引魂幡只好委劳叔叔代打了!

这是前几年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




这有何难办的,亡者系父子关系,父故在先,子亡在后,且父未出殡,子又死亡,此等丧事应一並办理。父灵停堂屋(上房),子灵停耳房;灵堂以父为主,以子为次;祭奠先祭父后祭子;孝子除亡子子儿及亲朋为其守灵祭奠外,其他子女及亲友均为其父守灵祭奠;开吊日期父子择定同一日,出殡时间以父为主,父先起灵,子后起灵,一同出殡,父柩在先子柩随后;父子墓地选在临近,下葬先葬父后葬子;鼓乐用一套,宾客一起待,父子丧事一次同时操办,无可能也不必要父子分开发丧。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遇到这样的事家人肯定是十分的悲恸。不过伤心归伤心,事情该办还得办。

在我们老家关于办白事有这样一个说法:“一家不能挂两白,挂了两白还得走一口”,意思就是同一时间内,一家不能出两回殡,你要是办了两回丧事,那说不定今年家里还得再没一口人。

像题主说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父子二人同时办丧礼,一起出殡。当然子不压父,可以把父子二人的灵堂分开设置。父亲设置在正堂,儿子设置在偏堂。出殡时,父亲棺椁在前,儿子棺椁在后。当然,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自然还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好。由于题主的问题较为特殊,建议咨询一下当地老人后,再办理。毕竟有些忌讳是我们现在年轻人不知道的。




这种事情还真不多见,但时有发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村上的,和这个相似的。我们村上有一个队长,他家就他兄弟俩,俩人也就差着三四岁,大哥快有60了,家里老婆孩子都有,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

事情是这样的,他兄弟有一天中午在家睡觉,直到下午,家里人发现时,人已经没气了,就这样睡死过去了。已经这样了,也没办法,大哥就张罗着给办后事。

这个兄弟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会去他母亲哪里坐坐,也是一个孝子。办后事这几天,家里人也没敢把这事说给他母亲,她母亲也问家里人,为啥二儿子好几天都没过来看她,家里人也找借口瞒了过去。

好巧不巧,就在大哥给兄弟办后事的第三天,大哥晚上在母亲那里陪母亲,到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时,人也没气了,就这样,前前后后不到三天时间,兄弟俩双双离世。

大哥是在母亲身边没得,当然母亲是知道了,母亲还是很坚强的,她让亲戚朋友给帮忙张罗着办后事。就这样亲戚朋友把兄弟俩的后事给安排了,当然最后母亲也知道二儿子也没了,80岁的老母该有多伤心啊!我们是体会不到的,还好老母亲还是挺过来了,现在每天只能在痛苦中度过了。

后事是这样办的,先瞒着母亲把兄弟的后事办了,然后再办了大哥的后事,最后办完后事才把真相告诉了老母亲。

所以,人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过好当下,珍惜我们眼前人,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的精彩!





应该是父亲下葬后,回头再办儿子丧事。这真叫祸不单行哪!父子丧事同时办肯定不好,如果是父母二人的丧事,则可以同时办,正好同穴。




8O岁的父亲去世是高寿算是喜丧,本该办的热热闹闹送老人最后一程,可能孝子因伤心过度导致抢救无效随父而去,接我们家风俗一个堂屋七天之内不能做两场丧事,前不久我村上就一家嫂叔相隔两天,两人都病的很久嫂子八十岁,小叔七十六岁,嫂子去世的第二天小叔快不行,没办法用氧气保了两天,等上午嫂子火化回来小叔子就登仙了,而且小叔子生的是两个女儿,他哥家生了三个儿子老二过寄给他的,所以是这过世的两位老人一位是老二的妈,一位是他小叔即是爸爸,一家七天闪不能重丧,就只得把他爸爸装冰棺放在房中,等他妈妈过了头七才办丧事,我们在他家帮忙都呆了十几天




谁家出了这样的事情,真是伤心至极。

在我们家乡,若真是遇到这样的事,那就一起办了,那就叫“出丧不留丧,”人死以后入土为安。

假如你留一个在家中,那就预示着还一个人要出麻烦。

俗话说事不过三,本来你的家中连续去世了两个人,全村人都人心惶惶。

因为在我们那一带有一个现怪象,如果在一个月中连续去世两个人,在这一个月中必定还有一个人倒霉。

也就是说在这个月中必有三个人病故。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将已故的人送上山后,就要请高人安治,驱鬼避邪。

于是,在村子里一个宽广的场地上大办法场,要办得轰轰烈烈。

那些高人有一帮弟子,他们衣着怪异,蒙面掉牙。

身份各异,阴兵天降,法台高筑,彩旗飘扬。

鼓声整天,杀声撼地,看上去是那样恐怖而神秘。

冲天炮震耳欲聋,此起彼伏。

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

假如村子里真有小鬼,早也逃之夭夭了,莫说是鬼,就是人也见到那阵势,也毛骨悚然。

保准你几天睡不着觉。

场面庄重而严肃,场外没有喧哗声,人们屏息凝视,尽观事态的发展,谁也不敢冒犯这神圣的场面。

大家的心随着事态的发展而起伏不定。

通过这一折腾,全村人的心里都得到了安慰。

大家都相信厉鬼已经被赶走,再不会有第三人发生不幸。

再加上人们外出都小心,尽量的避开这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人们不做危险的事情。

心情要保持平静,不要和人发生争执。

喝酒后一定不开车、不骑车。

尽量不在池塘里洗澡。

不要早出晚归。

开车心情要好,不开斗气车。

不攀高.不上树,不玩刀。

满一个月后,大家悬着的心都落了下来,一切平安了,人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那儿有一家五口人全部遇难。

他家的家门口黑压压的摆了一排棺材。

真是不幸,惊天地、泣鬼神!出殡那天,附近汇集了上万人。

大家怀着不同的心情 ,有的人是来送他们一程。

有的人是来目睹这人世间最惨的场景。

人们自发的跟随在送葬的队伍后面缓缓前行。

宽广的马路被挤得满满的,来往的车辆,自觉的停在马路边鸣笛让行。

哀乐声,鞭炮声 浑然一体,撼天动地。

感情再刚强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落下泪。

那一天我也在其中,我也随着黑压压的人群慢慢前行。

观比情景叫谁不心疼。

一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也许是前面的抬棺人故意放慢脚步,因为他们的心情很沉很沉。

他们迈不动脚步,谁见过一下子凑齐40个抬棺人,简直是绝了门。

这样也好,他们到阴间仍然是一家人。

如果有一个人有幸的活在人间,失亲之痛将伴随他一生,那样活着比死去更难受。

所以无论家里同时去世了几个人,都要一起办理。

只是出葬的顺序要安排一下,那就按长卑顺序,夫妻分析。

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入土为安,死者的亡灵得到的安息。

生者避免更加伤心。

村子里尽早恢复平静,


左邻右舍早日恢复安宁。




这样的事不稀罕,但怎么样办丧事还真没见过。个人认为,这大儿子60多岁了,也算是老人了,也应该有成年子女了,不能草率处置。应先把儿子亡故的事人为的隐而不宣,也即不大张其鼓地象平时死人一样按程序处理,先把遗体放置在一边,把老爷子的事处理完再说。老爷子的正日子长子不出面,别管别人知道不知道,一旦问及时一律答曰:身体违和不能出面。老爷子的后事由大儿之子也即长孙代为处理,若大儿无子由二儿子代长兄处理。等把老爷子出殡事完后,再宣布大儿子离世的消息,而后由大儿子家按程序处理丧事。有的地方忌讳连发二丧,说是不吉利。人死了是家庭中的最大伤心事,那里还有吉之可言。60多岁的人,有子女的老人了,虽死的不是时侯,但也别委屈他,给他应有的身后事,也算是他的丧中吉事了。




这真是祸不单行,太惨了,还是先把父亲丧礼办完,安当地风俗几天下葬就几天下葬,一般办丧礼都是早上下葬,吃过午饭让亲戚朋友都回家,下午家人都收拾一下,去洗个澡,晚上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把儿子死体弄回家,在通知亲戚朋友来奔丧,如果家里条件差,死体也可以不放太平间,也挺贵,可以先弄回家,在外边塔个棚先放一下,等父亲下葬后在做安排。

在农村有太多讲究,死体是不能直接进家的,要拿了几块瓦,就是看见天了,好像在外边办丧礼一样,在农村办丧礼隔几天不问,只要拿了几块瓦就没事了,在农村一般丧事都在家办,如果有别的房子,还是在別的房子办,一天没隔父子两去世,还是不吉利的。

要是城里人条件好的,还是把儿子丧礼弄到宾意馆办,在家接二连三办丧礼不吉利,发生这种事还是有点原因的,要不然不会这么巧,百年难遇,家里还是应该找人看看,太惨烈。谢谢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丧礼   儿子   父亲   丧事   孝子   老爷子   酒席   后事   父子   大哥   家人   伤心   老人   事情   母亲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