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人为什么不喜欢京剧了?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京剧于清朝初年流行于江南一带,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后得到空前发展,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京剧以其夸张的艺术手段、独特的美学形象、歌唱和动作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京剧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生一般指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相貌等方面有特异性的男性人物;丑俗称小花脸,扮演喜剧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艺术形象上各具特色。


近代,京剧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他在京剧表演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完美演绎了京剧的精髓,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促进了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声誉。


京剧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中国的文化艺术品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近年来,喜欢京剧的人确实不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文艺形式空前丰富,京剧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冲击、甚至取代。


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内心趋向浮躁,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京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年轻人被各种网络游戏、视频、电视剧等吸引,京剧成为极少数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专利。


三是京剧作为一种高雅、也很高难的艺术形式,难学难炼,年轻人不愿刻苦学习,一些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没能很好地流传下来。


四是京剧自身艺术特点,比如缓慢的节奏,抑扬顿挫、余韵悠长的唱腔,不适合现代社会,不适合现代人欣赏、享受。


五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京剧没能找到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普及程度不够,极大限制了京剧的传播和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京剧作为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已经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国家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还会有广阔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剧一定会重新绽放独特的光芒。




我认为是“品”不了京剧了,这就和现在很多人读不懂古文是一样的,历史典故不了解,人物背景的不清楚,对于京剧艺术的曲调的表达和细节也不知道,听起来可不就是听天书了。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同时艺术形式多元,观众选择空间大,加上京剧剧目基本上是传统遗存,与现实生活脱节,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唱三叹、“步履维艰”的慢三拍格调和脸谱辨忠奸、程式加套路的固定化格局,现在许多人

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京剧是中国国粹,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和挑战,肩负起这个艰巨而神圣的使命。一方面,要让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民众了解京剧、喜爱京剧,营造学习京剧(唱做念打等)、观赏京剧(剧情、表演)的良好氛围和条件,把学习和传播京剧作为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京剧自身也要做好传承与创新。在继承好历史传统经典剧目和各流派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和开拓京剧题材内容,并做好艺术表演创新,提高京剧观赏性和吸引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至今有不少唱段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剧目《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极左年代的烙印,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切实做好传统京剧艺术的推陈出新,让京剧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进而改变如今京剧爱好者减少、传播面萎缩的状况。民族的艺术就是世界的艺术,京剧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国力包括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京剧艺术也将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更多忠实观众和“粉丝”们的喜爱与追捧!




除了京剧特别难掌握的原因,国家对京剧的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一大原因。老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国家大力推广样板戏。那时候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至今仍在一部分人中流行。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国人不可冷落了它。其实只要稍加用功,入了京剧之门,会逐渐入迷的。京剧的魅力是不可阻挡的。我觉得爱京剧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

京剧中涵盖了爱国、爱情、孝道、伦理、法理、助人、奉公...非常丰富的内容。是做人、进取、抑恶扬善极好的教材。




京剧的基础只局限在京津地区,听众基础本来就薄弱。就是像豫剧这么大的地方曲种,河南山东苏北安徽北部群众都喜欢听,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即使如此,豫剧的生存空间都大大缩小,更何况京剧,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咿呀咿呀、节奏拖沓脱离现实的京剧连京津地区的年轻人更少有人听了。

京剧主流们都靠国家拨款养着,没有生存压力,所以也不思进取,京剧都搞成非文化遗产了,这让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年轻人更不喜了。没有年轻人的喜欢 所以京剧的没落是注定的了。




70年代到80年代,京剧出了那么多样板戏,特别是那时的唱腔唱词都非常的好听好记,反观现在舞台上的京剧,真的是看不懂,唱腔不好听,剧情更是让人看不懂特别是年少年一代,喜欢京剧的更是少至又少!就是因为现在的京剧不通俗易懂,给现代的生活脱节,要想让京剧从新在中国大地发扬光大,就必须改革,以实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开始!京剧也才有希望!




舆论导向决定着当代潮流,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京剧样板戏疯魔全国,看的电影都是样板戏,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灯记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样板戏,唱腔优美,人人都能唱几句,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注入所谓的新思潮,特别是这几年,电视里看不到播放京剧。为了收视率,为了流量,各电视台都在造星,小鲜肉,小仙女轮番登场,电视节目误导青少年追星,崇拜明星。前几天报道,中国粉丝为了一个韩国明星,一小时捐款250万装点飞机造势,看了太让人寒心。没有主流传媒引导,年轻人看不到京剧,自然也就不喜欢。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该反思吗?





其实是人们太浮躁了,追求快、大什么的,虚头巴脑的心里,利益心已经放不下灵魂的东西了,但是,迟早会回归的,虽然那时候遍体鳞伤。




我认为现代人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喜欢。大家都知道京剧是国粹、是老祖中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但有谁带着我们去入门呢?又有谁教导我们如何欣赏呢?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我们这一代人是具有历史传承义务的。但现实中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轻人,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也繁杂多样,形式多种多样,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曲艺传承下来,这些地方性曲种在当地有传播优势、易于受到当地人认可。而且,先入为主观念会阻碍我们接受新鲜事物,这使京剧传播发展受阻。

  2. 传统艺术都是具有时代背景的,是在特定时期萌发并逐渐形成、发展得来的。中国在近代是大变革时期,经历了许多跳跃式的发展阶段,多种已经成型的外来文化蜂拥而至,本国文化的比重突然大规模下滑,这种始料不及的巨变是造成现实情况的主因。

  3. 京剧是一门有丰富内涵的高雅艺术,想喜欢京剧首先要了解京剧手法、表现形式、历史背景、唱腔长调等等方面,这需要耗费极大精力和时间。而欣赏这门艺术更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心境修为,这些更加不易得到。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能促使大家了解京剧的环境、一个能使京剧走进普通人生活、心灵的环境。一个能使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对其进行宣传、传承的环境。




  • 京剧作为当之无愧的国剧,是众多国粹文化里的一颗历久弥新的耀眼明星。
  • 京剧有辉煌的历史,得到了上至帝王将相 文人雅士,下到三教九流 市井小民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从清朝同治年间"徽班进京"京剧形成以来,首先得到了皇帝官家的认可。慈禧太后就是京剧的第一批铁粉和赞助人!
  • 说到现在为什么一些人不喜欢京剧了,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 主观原因有:1.任何事物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京剧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但尚未到了衰败期。现在只是个平台期。2.京剧的行腔道白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口语化的话剧 电影 电视剧,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入京剧的门,还是有一些门槛的。3.京剧演员里面目前像四大名旦: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 谭富英 杨宝森 奚啸伯,这样有极大号召力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大师级别的京剧艺术家并不多。
  • 客观原因是:1.清末民初时期,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匮乏,京剧无论从艺术含金量,还是受众人数,都是当时排名第一的老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娱乐艺术形式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电影 电视 电脑 移动互联网…这肯定会对传统舞台艺术的京剧带来极大的冲击。2.现在的受众群体更倾向于"快餐文化",越方便 越简节 越省事,就越好。能够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比较高大上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京剧   梅兰芳   样板戏   剧目   国粹   唱腔   中国   角色   年轻人   形式   传统   原因   艺术   喜欢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