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也很现实。《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这三经从现状来看确实是有些式微甚至落魄了。要究其根源,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是年代久远了,三经从产生到成熟的时期离现在几千年了,期间由于朝代更替,社会制度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多元,移风易俗,除了《黄帝内经》被医者看重外,其他二经知者渐少。二是运用由官方强制处庙堂之上,演变成流落民间成江湖以远。古代科举制三经是重要考试内容,凡入仕途之人必苦学三经,不然就会失去为官的机会。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下,读书人对三经颇有研究。三是三经对于现代人学习颇有难度。《周易》对于古人就是手表和日历,对于现代人就是天书。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时辰节气,农耕年代就是种地必须掌握的,现代农民不靠这些了,有手机就行,不懂就百度。《黄帝内经》、《道德经》现代很少人能深入,谈者甚多难求甚解。以至于迷信西医责难中医。《道德经》断句都遭质疑。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断句不同,意思天差地别。圣人之意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道德高尚的环境中,女子与小人就是弱势群体,应该扶持。年代久远,社会变迁,文化差异促其变也。




问微就说微。细微,微物质,性也。人性,药性,各生物动物,飞禽走兽昆虫,微生物都有性,性者小道也,小道可知之道。
微者小也,小无内,最小基点。比夸克还小。任何个体都是微物质组合而成的。现代微物质用仪器可以观察到,古人用灵性可以感知道。一切能量都是微物质发挥的作用而愚者不知罢了。
道大大大,未知有多大,小小小未知有多小,所以道不知道,无也,无既是有已知和未知。式微日下也,日下被洋奴否定了。
道不是物质,物质在其中。




谢邀应答!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是问到根源,恐怕问题还是出在《易经》自言自语的那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中”上!

其实,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都是在讲我们一个中国的“中”。

试想,如果我们:

1、认同“中”即十字坐标(“十字架”)的原点、源点、中点;(“上帝之先”: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2、认同文字的一笔一画都不过是作为点的“中”移动的轨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认同“中”就是“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的中华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核心;(一分为三:“一分为二”之后而不失其本体“中”)

4、认同“文以化之”的文化与“文以化之明”的文明,绝不能无原则地混为一谈;

5、认同原来西哲所谓造就“第一果”的“第一因”,就是我们凡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中”。

由上,我们是不是也就不难理解,几百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崛起与肆虐,我们历久弥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式微的了。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地球上未有人类之前太阳、月亮、星星、天空、地球、银河是不是已经形成?白天、黑夜是不是已经铸就?地球的万物是不是在一白一黑中出现并生存发展?

所以,中华文化的渊源就来自于自然。易经、皇帝内经、道德经等精典著作就发展于自然。他们将夜晚标注为阴, 将白天标注为阳。将化育万物的一切元素划分为五类,即木土火金水。世间万物就是在阴阳中根据木土火金水的特点和特性,相生相克而成。人的人体五脏也具有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故用百草调节,予以防病和治病。

《易经》以阴阳为核心,以五行为元素,结合人体小宇宙融入大宇宙的循环,形成人生六十四吉凶定数,用以指导人的言行,实现趋利避害。

《皇帝内经》则将自然的阴阳、五行、四时八季等对应于人体,找出人体阴阳失衡和平衡的规律,再以自然界对应阴阳特性的百草填充或抑制致其平衡。从而实现人身健康之目的。

《道德经》则是将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四时八季等自然规律引入国家和社会治理,其目的是想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久共存。故而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柔克刚;上善若水;道生之,德蓄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法网恢恢,疏而不失;大邦下礼小邦,实现互惠等等治国、安邦之术。

上述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为元素,就是以太阳、月亮主宰下的四时八季的变化之变化,就是让人学会应天而变的思维,就是树立因势利导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追随!




现在的人喜欢追求名利,聪明有余,智慧和灵性却在丧失,这样的心态是很难深入学习和领悟先贤圣典的。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都是范式的产物 。中文是范式文字。

在西方文化的冲来下。中国人开始不自信起来。把中文说成了汉字。于是汉字甲骨文这种关公战秦琼的事得解释。越解释越混乱。一些海归不静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文字构成。硬是把甲骨文当作象形文字。中国人连“中”这个字都认不得了。看见甲骨文“中”字,便望文生义的认为“中”来自旗斿,《说文解字》是错的。

中国近代的文字学家们居然连“中”这个字都解释不了。那么用“中文”写的《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又怎么能读懂呢?一些假洋鬼子更是逢中必反。在重重干扰下。读经典的人少了。能读懂经典的人更少了。



清朝的吴大徵看着甲骨文的“中”认为象旗斿。但搞不懂旗斿中间的字符表达的是什么。于是想象为两军对垒,中间为军事禁区。唐兰看了嘲笑吴大徵为响壁语。唐兰认为古人聚旗,聚旗即聚中。之后文字学家们纷纷表示支持唐兰。并认为《说文解字》作者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许慎是错的。康殷等一批文字学家,虽认同旗斿说,但同时也提出了质疑,表示搞不懂旗斿中间的字符表达的是什么。于是有人从中国起源中见到古人以土圭之法测中。土圭之法立表。以为表是“中”字的来源。我怀疑这些人都没有认真读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叙》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制易八卦以垂宪象。宪象便是典范式样,即范式。

囗表示阴,丨表示阳,阴阳下上通便是中字之范式。这是近取诸身的体现。

种子生根发芽丨下上通于种子外壳囗以内是中字之范式。这是远取诸物的体现。

至于甲骨文丨上象旗斿的东西或表示下上的动态,或表示生根发芽之形态。总之与旗斿无关。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囗从|,下上通也。凡中之属皆从中。”。

凡“中”字的意思都可以与“种”相对应关联。与旗或旗斿无关。

凡“中”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都可以与“种”相对应关联。与旗或旗斿无关。

比如《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犹记录把握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规律者是“史”字之范式。这是可以对应起来的。而旗斿说是没有印证的。

中国人没读懂中文的“中”。见证了中国人一个时代的迷茫。在迷茫中要读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很困难。不过相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人将很快走出迷茫。中国人觉醒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些国学经典也一定能发扬光大。




感谢邀请!

易示天变支相轮,

黄析经络外佐内。

道剖丛林法无知,

天地人徳共全息。

系出天道法广为,

论述有别互弥迹。




探其根源,有三大体系:一是以《易经》为源头的象数理思维;二是以《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医易人合一的医道思维系统;三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宇宙天地人“道”论。这是道学的三大核心理论支柱,后世的术数、医术、丹道、武术、艺术等等,无不是在此三大核心支柱上发展形成。




(原创)最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远古时代的祖先,凭借着当时能够依靠的科技水平,细心认真有耐心地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认真严肃地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试图破解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密码!

这些古人解读的成果就精炼地记录在古人流传千古的古代经典著作之中,例如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易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黄帝内经》,关于社会关系和天地之道的哲学问题思考的《道德经》,还有诸子百家千百年来存在着的争论不休………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谜诀,就在于今天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能把当今世界变幻莫测的局势之变,巧妙地联系老祖宗的哲理智慧破解难题,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是这么理解的。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经典,但终究很古老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功能已经完成,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促进作用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对减弱。“强弩之末”说得就是飞弩不可能永远在天上飞,总有落地的时候。易经就云“否往泰来”,“亢龙有悔”等等。所以,不论如何“经典”,都不用把他们神化,它们随着时间的式微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然而,这并不说明它们不是经典了,不影响专业人士或好事者继续研究它们。另一方面,它们影响力的式微,正好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我们的四箱,有利于我们的创新。所以这种式微无须哀悼,也无暇哀悼,因为我们正在既往开来,推陈出新。这才是我们正确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黄帝内经   道德经   易经   金水   根源   范式   甲骨文   中华   传统文化   中文   阴阳   古人   物质   思维   中国人   经典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