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王郭子仪和太原有什么不解之缘?

郭子仪,老太原的戏迷们并不陌生,晋剧《打金枝》就是以郭子仪和唐代宗为原型而改编的重头戏,还有《单骑退回纥》《满床笏》等剧目,讲的也是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祖籍太原。他虽然出生于华州郑县,也就是今陕西华县,却与太原有着不解的渊源,他的亲人还与太原有着生死之恋。太原不仅是郭子仪祖籍及长期作战必经之地,而且在很多方面亦与郭子仪有着密切联系。

据后世诸多考证,郭氏之姓源于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裔孙序受封于太原阳曲,封号为“郭公”因“虢”与“郭”音相近,“虢”音转为“郭”,因此郭氏得姓之地为阳曲。阳曲在今太原北,因地处汾水之阳,故西汉时在此设置署衙称为汾阳。根据唐王朝“封号随籍贯”的原则,郭子仪后来被封爵“汾阳王”,就是出于其祖先得姓之地阳曲曾称“汾阳”之故。

夫人王氏与郭子仪天缘凑合,祖籍亦为太原,她出生于太原王氏名门,曾被封为太原郡君。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所生子女也皆贵显朝廷,所封爵号亦多取自山西地名,有些爵号与太原有关甚或直接取名于“太原”二字,如长子郭曜封太原郡公,三子郭晞封赵国公,四子郭昢封清源县开国男,七子郭曙封祁国公,八子郭映封寿阳县开国男,郭子仪侄郭晛、郭昫亦分别被封晋阳县、太原县开国男。可见后世子孙也多在太原工作或居住,还有一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战死于河东(太原)前线。

如果说郭子仪及郭氏家族与太原缘分巧合,那么郭子仪几经太原平叛则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安禄山身兼河东节度使,控制了河东道北部,对北都太原构成严重威胁。唐朝皇帝慌忙想起了被闲置多年的郭子仪,于是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全力解除安禄山对太原的威胁。公元755年,郭子仪首次奉诏讨伐,第一战役就是率领朔方军直扑太原门户——阱陉关。在这里,他打了叛将史思明一个措手不及,几乎生擒。此后,故乡太原就成了他的平叛“根据地”,他在河东(太原)多次部署战略计划,东征西讨,实现着“手提两京还天子”的雄心壮志。

史书虽然没有过多记载郭子仪在太原作战的情形,这可能是一方面战事吃紧,郭子仪来往匆匆,无暇逗留或欣赏自己的故土家园;另一方面出于安全,作为主帅的行迹是要保密的,加之烽火连天,这也为后人编辑史料增添了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南下直逼洛阳,唐朝大势眼看已去,很多官员或逃或降,或被擒杀。

这时,你要想让有实力的官员挺身而出去平叛,恐怕就要与朝廷讨价还价,要这要那。但郭子仪非常爱国,也非常爱自己的故乡,为了这一切,他二话没说,马上带着部队第一时间奔赴平叛战场;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安全,他又以大局为重,舍弃太原既得的局部利益,披星戴月赶回了朔方。几番来往太原,不仅体现了他作战勇敢,而且也体现了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

正史记载不多,但老百姓关于郭子仪在太原的传说是很丰富的。最质朴的就是李白以自己的前程勇救郭子仪的故事。传说,郭子仪20岁时在太原当兵,因犯军纪,按律当斩。就在开刀问斩之际,被当时的文艺青年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魁梧,仪表非凡,按今日的流行说法,是块“小鲜肉”,且一番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惺惺惜惺惺,李白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于是高喊“刀下留人”,并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生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以“特长生”的名义参加了“体育专业”的高考,一举中了武状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汾阳   太原   寿阳县   华县   河东   阳曲   朔方   安史之乱   节度使   不解之缘   作战   封号   祖籍   朝廷   李白   唐朝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