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吗?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像是很有道理,但也不尽然。一个人本事的大小,还要仰仗一个家庭,好的家长教育、好的家风影响、好的家德熏陶。主要的还是看个人对人生的悟性、对事业的勤奋、对理想的追求。

我记得小时候和几个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有个大人指着我们评头论足,说这个长大没出息,那个长大有本事,指着我说长大后会当官,当时我心里乐滋滋的,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长大后混个一官半职的,好“光宗耀祖"。对于他的"预言"也还算八九不离十,玩耍的时候是个“娃子头",上学后由小组长到当"大"班长,稳坐班长这把交椅到高中毕业。在学校第一个戴上红领巾,第一个加入共青团。在工厂里也是由班长、车间主任到厂长。最后由一个普通工人当上了公务员,成为一个科级领导干部。实际上个人奋斗和付出也远远超过我那几个儿时的伙伴,我也受过挫折和磨难,下过岗、失过业,务过农、打过工,但我勇于面对现实,敢于与命运抗争。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对双胞胎他们自幼生活在同一个家庭,过着一样的生活,而且都一样只读了小学五年级。可是长大后哥哥经过努力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而弟弟却成为一名靠偷盗抢劫维生的瘾君子。有意思的是当记者分别问到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果时,他们的回答居然惊人的相同"我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有一个冷酷的爸爸,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打我妈妈,最后因为杀入坐牢。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流浪。我有这样一位老子和家庭,我还能怎么样呢"?为什么一对孪生兄弟,有同样的遭遇会有不同的人生呢?因为他们对人生的信念不同,一个甘愿堕落,一个勇于与命运抗争!

从以上经历和故事看出,人不是天生的有出息、有本事,而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奋造就了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能否成才其实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外国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跟家里的孩子尝试一下做个试验:

1、首先,你的孩子必须已经对时间有一定的概念,而且确实喜欢某一样事物。我建议测试年龄大约在3~5岁比较好。

2、然后,你在孩子的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跟他说明,如果你在15分钟内不吃掉这块棉花糖,你将获得2块。如果吃掉了,那就没有了。然后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3、最后,观察一下15分钟以后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够在15分钟内不吃掉那颗棉花糖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大部分的孩子,只要悉心培养的话,那么成功的几率更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几率更高,而非绝对成功。

成功和失败,很多时候并不单靠工作努力或脑瓜聪明,而更有赖于是否具备“延迟享乐”的心理素质。那些不急着吃掉棉花糖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而肯于忍耐,所以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则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图一时痛快,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偷偷吃掉了那颗棉花糖,也不必过于灰心。孩子的天性虽然一般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试图去培养他们更加有计划性和延迟享受的习惯,这样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学习,避开一些松散和负面的环境,也能慢慢养成品德,只是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罢了。

车辆有问题,欢迎关注:隔壁店老张,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吗?


有书君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本事,是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得出的。


1、什么是本事


本事,一般来说,即是本领,是指个人或集体的办事能力。


本事的释义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社会背景下所指的本事各不相同。在当下社会,指的是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及自食其力的程度如何。


本事更多强调完成某一件事所需的全部资源,包括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对其他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有本事更多强调对事情的完成,有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味道,所以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是有本事。


2、本事与本领、能力有关


本事包括本领,几乎等同于本领,又与本领不完全一样。本事可以是有本事,学本事,本事大。 本领则是指技能、能力;有本领,本领高强。



常人的理解似乎有本事的人要比有本领的人有办法。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就是有本事的人。


总的来说,不管你怎么做,只要把事办成了,那就是本事了。当然,如果办事时主要凭借自己的某方面的技艺,那么可以说是很有能力。


3、确实存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情况


1)有本事的人从孩子时就不简单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影、投票计数器、普用印刷机、同步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等。小时候因为总是状况不断,又不能考出好成绩,被学校劝退回家,在妈妈的引导下走上发明之路。


小时候的他就自己到鸡窝里孵蛋准备孵出小鸡来,他还问邻居小伙伴想不想飞起来,小伙伴很向往能飞,他就让吃泻药,因为他认为泄空了肚子里的食物应该可以飞。


在人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后来他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发明家和企业家。

小时候听过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小司马光利用了逆向思维,砸缸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伙伴的命,他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成为了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受家庭环境所迫:这些孩子生活贫困,能吃苦耐劳,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长大之后敢于承担责任,会比受到家庭溺爱的孩子,有本事有出息。


3)心理学实验证明


有人在幼儿园做过类似"延迟满足"的实验。老师把糖块发给孩子们,跟他们说,等老师回来再吃的,老师回来会给没有吃的小朋友加发一块糖。


然后老师到隔壁教室观察:看到有的孩子根本没忍住就吃了;有的孩子忍了一会儿,后来还是吃了。有些孩子一直等到老师回来,得到嘉奖后才吃。



后来心理学家跟踪调查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们,50年后得出结论。那些忍不住马上就吃的孩子生活状态不佳,那些忍了一会儿再吃的孩子生活状态一般。而那些忍住了,等老师回来才吃的孩子们,基本上成为了成功人士。


这个实验证明:如果从小就能克制自己的人将来获得的成就更大。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根据的。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有书君提醒家长们: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是有从小看大的因素存在,这跟家庭环境的影响分不开,更与孩子自己的努力分不开。



作为家长不要完全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可能的话,有必要尽量"延迟满足",可为孩子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人生做准备。但请不要忽视孩子成长中对亲情温暖的需要。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则来自情商。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情商与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有重要关系,主要是我们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玩伴、老师等,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影响着我们与领导、同事、合伙人、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

1. 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从小可以看出有没有本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是最有灵性的生物,模仿是人类行为最主要模式,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管是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他接收到的就会认为是对的。孩子0-18个月为完全依附期,孩子需要完全依附在妈妈身边,不能离开妈妈,若妈妈很好陪伴,孩子容易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安全感差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害怕、嫉妒、仇恨、恐惧等心理。孩子18个月-36个月为探索期,探索期是探索能力建立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能力以探索为基础,父母应允许、陪伴、鼓励、协助孩子探索,孩子探索时通过多次试错,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培养对生活的乐趣,提高对事物的专注力,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允许孩子探索,会让孩子自闭、注意力不集中、责任缺失,成为现代巨婴。孩子3-4岁为自我认同期,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时期,孩子喜欢各种角色扮演,扮演医生、老师等,父母应认同模仿、鼓励模仿、协助了解、建立自信。孩子4-7岁进入竞争期,经常与玩伴进行游戏、打架等活动,特别喜欢赢的感觉。若竞争缺失,长大后害怕竞争,父母应帮助孩子创造竞争机会,创造赢的感觉。孩子在七岁之前,建立了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从小就看出的。现实生活存在一部分人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欠妥,或者不爱,或者不亲。重要他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们喜怒哀乐和行为方式,以一种近乎魔法的力量,种植在我们心灵中最隐秘的地方,生根发芽。比如,有人绝对需要获得周围环境的认可,特别是获得每一位重要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尽管不可能,但有人笃信这个不合理观念,千辛万苦取悦重要他人,结果往往是另自己沮丧、失望、受挫、被伤害。

2.情商是可以改善的,成功靠自己努力。

小孩的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会被打上深深的烙印。但对成年人来说,可以重新梳理自己与重要他人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则和模式。如果是合理的,就成为金帆,助自己远行。如果是晦暗荆棘,就自己努力将它铲平,这个过程是痛苦而艰辛的,有时力不从心,需要借助心理咨询,求助自己周围新的生命贵人。我们不会辜负别人对我们的爱与信任,但我们不是为别人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并对自己负责,自己是生命的第一责任人。

3.学会自我觉察,调节情绪

每天记录一天内情绪的变化,特别是情绪有大的波动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处理方式,关注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过度反应。每次在情绪波动的时候给自己短暂的冷静缓冲时间,渐渐学会管理情绪,可以通过运动、饮食或者一些减压的措施,但是一些情绪难以释放,也要学会将这部分转化成动力。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难以相处的人,虚情假意、横行霸道、无理傲慢,总归让人讨厌而浑然不知,情商的提高在人际相处中锻炼最有成效,平时多主动和人相处,更迎难而上在和这些人相处的时候学会克制情绪,学会灵活应变。

(作者:陈一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系系主任

马增春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没有本事,是不是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我确定回答,“能”!而且从古至今还不少!但我们要明确一点,“有本事”指的是哪一方面,是功成名就,封侯拜相,还是道德楷模,人人敬仰,千古流芳.估计大多数中国人不外乎名利高位称为有本事.那我们今天就以此举例说一说!


第一位“有本事”,大名鼎鼎,七岁孔融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本事   加减法   棍子   本领   大爷   棉花   小时候   父母   成绩   努力   能力   老师   孩子   标准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