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很多中国父母终极焦虑: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特别难”对此你怎么看?

你听过李玫瑾吗?

教育内卷化的时代,几乎每个家长都逃不过焦虑。

神奇的是,越是教育资源优质的地方,父母越是焦虑得不行。

三线城市的父母不如一线城市的父母焦虑,朝阳的父母不如海淀的父母焦虑。海淀妈妈坐拥全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却每天都像火烧屁股一样焦急。

当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时,就相当于硬逼着孩子削足适履,一个个塞进应试教育加工厂,合格的产品送进大学,优质的产品送进985,特优免检产品送进清华北大。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有的孩子数学天赋高,有的孩子运动细胞发达。现在的问题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最后都必须要变成规格统一的产品,才能令老师和家长放心。

教育专家李玫瑾把人的能力分为3种,第一种是认知能力,也就是“智商”,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学好文化课。

第二种能力叫特殊能力,也就是天赋。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擅长音乐,有的孩子擅长表演,甚至有的孩子特别擅长打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天赋。天赋说通俗一点就是“老天赏饭吃”,这种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孩子的优势。

第三种能力叫技能,就是通过重复训练能学会的能力。比如各种体育运动,各种琴类等等,不一定要天赋很高,但通过时间和努力可以学会的技能。

这三种能力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初始能力点数也都不同。只有这三种能力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个性格,才能真正定义一个孩子。

天无绝人之路!

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无论父母有多着急,多焦虑,都不能代替孩子走。

学习不行的孩子,天赋突出,说不定也能成名成家,至少也能确保衣食无忧。

学习不行,还没有天赋的孩子,说不定特别喜欢、擅长某个技能,比如弹琴,比如跳舞,也能养活得了自己。

哪怕以上能力统统没有,但孩子性格好,到哪都受欢迎,吃得开,也有属于他的路走。

那还是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北京有句俗语,叫: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哪怕是只麻雀,瞎了眼老天都会给留条活路。何况健康健全的孩子呢?

家长不要成为孩子的绝路。无视孩子的天赋、技能、性格,逼着孩子死读书,最后书没读出来,天赋也没了,技能也没了,连性格都被逼到扭曲了。这样的孩子,才真的叫走投无路。

李玫瑾自己的女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数学就不行,及格都做不到。成绩单发下来,女儿报分数,一路从高报到低,报到数学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玫瑾笑着点头。女儿轻声说:只有15分哦,满分150分。

李玫瑾依然不为所动,说:这不赖你,是遗传基因不好。

见女儿还是有点低落,李玫瑾又说:要不你看看你有什么学科,成绩能排到全班前三,咱们下学期的目标就是:不拘什么学科,只要有一门能考到全班前三就行。

过了一学期,女儿果然回来报喜,说:妈妈,我地理考到了前三。

李玫瑾很高兴,告诉女儿:你去给你们班数学课代表说,你看,我数学虽然不如你,但是我地理比你强。

因为女儿的数学实在太差了,老师跟李玫瑾直言:你这孩子肯定考不上大学。

李玫瑾当时就怒了,直接怼回去:据我所知,丘吉尔数学不及格;据我所知,戴安娜数学不及格,这不影响他们成为名人和伟人。

事后,班主任悄悄给李玫瑾说:年级组长说了,你的孩子你自己管,我们不管。

作为一个母亲,李玫瑾也不是没犯过愁,她设想过,万一实在不行,可以让女儿去当导游,因为她觉得导游这职业每天走很多路,可以锻炼身体。她也想过让女儿去做文秘,整理整理档案这种活挺适合细心的女孩子。她还想过让女儿开个小店,因为她女儿喜欢做手工。李玫瑾甚至想过送女儿出国读书。

结果没想到,女儿比她靠谱,非常肯定地说:我不出国,我在国内都学不好,出去也好不了。妈妈,我将来要当音乐老师。

李玫瑾一听就乐了:当老师挺好的,能自食其力,孩子的性格也适合当老师。于是她就大力地支持女儿当老师。

后来李玫瑾就真的不要女儿学数学,而是通过艺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大学。她女儿是那所高中里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女儿毕业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音乐老师,且她刚毕业就结婚生子,让李玫瑾抱上了外孙。

李玫瑾说她们那一届大学同学,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最大的同学比她大12岁。同学们的孩子个个都很优秀,读书很好,结果李玫瑾是最早抱上第三代的。好多同学的孩子读书虽然好,可三十五六岁都还没对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李玫瑾的女儿职业虽然普通,但她早早结婚,还打心眼里热爱自己的职业:她是音乐老师,没有语数外老师的心理负担,却拥有快乐的寒暑假,孩子们还特别喜欢她。

这样的人生,也很圆满。

虽然读书是最稳妥的一条路,可就算是读书也有很多选择,像数学不好可以选择艺考;只能考上二本甚至专科将来也可以继续考研。

父母如果非在孩子脑子混沌、糊涂的时候要求他们必须考好不可,孩子就真的能如父母所愿吗?

更何况读书还真不是唯一的出路。

李玫瑾有个朋友,每次聚会,别人一提起孩子就眉飞色舞,说孩子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在某某小学读书,某某中学读书,都是出名的重点中学。

只有他每次都抬不起头来,因为孩子的学校不是菜小,就是菜中,成绩还不好。

最后,这孩子初中毕业也没考高中,而是进了一所学做西餐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以后外交部招西餐大厨,因为这个孩子手艺过硬,性格老实,就把他给招去了。

往后朋友聚会,他爹就扬眉吐气了,经常带些儿子孝敬的高档红酒来给大家品尝。

风水轮流转,这下换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犯愁了,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读硕士、博士,将来会找什么样工作,还不知道呢。

时代变迁,父母眼中的铁饭碗,一直在变化。我记得有一部讲述英国虎妈的纪录片,片中的华裔,无论男女,从事的职业大部分都是会计,因为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会计是铁饭碗,不管开啥公司,最后都得有个算账的。

没想到这才二十多年,会计已经不是最吃香的职业了,今后更是面临着下岗之虞。

而这一代的父母依然不吸取教训,还是孜孜不倦地“鸡娃”,时刻给孩子灌输:长大后一定要当上牙医的观念。因为他们觉得牙医收入高,人人都得看牙。

可是将来的事谁知道呢?万一今后出现什么黑科技,不用补牙,直接换副牙齿就行,牙医纷纷下岗,这可怎么整?

这并非绝无可能。现在有很多职业,20年前听都没听说过。谁会知道,除开创业老板,最挣钱的人会是文化水平一般般的李佳琦和薇娅呢?谁又知道写写公众号也能挣钱?

真要较真起来,无论什么天赋、技能做到极致,都能挣钱。就连专门闻螺蛳粉的味道的“闻臭师”,这种奇怪的职业,都能达到年薪50万。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焦虑的父母们,是时候停下脚步想一想了。

不是让你们停止鸡娃,而是别把孩子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能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下一条道去罗马。如此一来,这条路真的要挤死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很多父母自己不怎么样,就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优秀的父母更是如此,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更优秀,一代更比一代强。

欲望越大,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焦虑。

孩子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否优秀,受多方面的影响,不是父母希望他怎样,他就能怎样。

有的父母不爱学习,却希望孩子能在学习方面出类拔萃;

有的父母不努力工作,却希望孩子能有一番事业;

有的父母冷漠无情,却希望孩子能够感恩有爱心。

……

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根本就不考虑现实条件,盲目要求孩子,孩子实现不了,父母就焦虑。

有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人活得痛苦,都是因为欲望太多了,欲望太高了。

我们都是凡人,要承认孩子也只是个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么就会有不完美,这样自然不会焦虑。

孩子是影响出来的,不是父母要求出来的。父母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自己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的。可是最终很多的父母会失望的。因为他们没有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多,优秀的人寥寥无几。可是家长们却永远沉浸在自己美丽的梦里,不肯醒来。老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可是现实却很打脸。叫很多家长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真的很难,因为那就等于认输了,承认自己这父母当的不行,家长们怎么可以承认自己不行呢!

很多父母都会对别人家优秀孩子很是羡慕,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怎么就那么优秀呢。你再看看你,除了会吃,会玩,你还会什么呢……

你看到了人家孩子的优秀,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很聪明,怎么就比不上别人家孩子优秀呢?嗔怪孩子不努力。

我接着问一句,你比别人家的父母优秀吗?既然你也不是优秀的人,为啥孩子就必须优秀呢?再说你知道一个优秀的孩子的背后,父母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吗?

即使父母很优秀,但是不等于自己的孩子一定也优秀,父母优秀孩子很笨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家长不愿面对现实。

就算家长愿意面对现实,可是现实也逼得家长必须焦虑不堪。目前的考试模式还是优胜略汰,小考看成绩,中考看成绩,高考更是分分要命。社会看成绩,学校看成绩,老师看成绩,家长你能不看成绩吗?所以层层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孩子们身上。因为不堪学习重负的孩子,他们又没有反抗不了,所以就会消极对待,会出现厌学,逃避的现象,甚至严重地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不都是因为太重视成绩造成的后果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可是你能怎么做,只有选择随波逐流吧。

学习带给很多孩子的根本就不是快乐。所以很多孩子因为被迫学习,没有动力也不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说到这里,想起了著名的教育家陈美玲。我给大家分享下她育儿故事。

跟年轻的90后,00后说起陈美玲来,很多年轻人都应该感到陌生。陈美玲是香港人,62岁,真是冻龄美女。岁月好像很善待她,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任何痕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4岁的陈美玲就出道成为歌手了,到17岁时已经是红遍整个东亚地区的著名歌手。那时的她红到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丝。

可是就在她歌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宣布暂别歌坛,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1978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她再次赴日并重新进入娱乐界。1985年,她在日本举行婚礼,嫁给了自己的经纪人,翌年生下大儿子。当了妈妈后,她仍然每天接五六个通告,常常在工作中带着儿子在电视台里喂奶。

有人说她太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结婚,又要小孩。这在当时的日本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论——“Agnes争论”(陈美龄的英文名叫Agnes),认为你结婚生小孩应该回家,要是你喜欢工作的话,那就不应该有小孩。她也因此登上1988年的《Times》杂志。

陈美玲的事引起了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注意,于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主动邀请她修学经济学或教育学,1989年,陈美龄带着大儿子和肚里的二儿子毅然飞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1994年取得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又生下第三个儿子。

一边工作,一边教育孩子的陈美玲,虽然付出很多,但是她收获也很多。在她教育下,他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陈美玲在自己写的分享育儿经验的文章中,曾经说过,一定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没有孩子是天才,但是只要家长教育得当,就会出奇迹。

陈美玲就是在践行这句话,对于孩子的付出很多,但是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学习

进步,自己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你说现在很多焦虑的家长们,你们除了焦虑,怕孩子的成绩低之外,你做过什么帮助孩子的事情。或许有的家长说,我教不了孩子,我给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其实你再报再多的补习班也没有的太大的效果。

教育需要百分百的爱和正确的方法。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身心两方面综合人格形成的过程。人格形成的教育,不是学校和老师培养的,而是家长教育孩子的。

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个懂得教育的优秀家长。所以成就了优秀的孩子。

家长们是需要转变自己的观点的。不要焦虑,不要把教育看得那么功利,教育和学习是终生的事,并且成功的含义也没有那么狭窄,不是考取了高分就是优秀,人的一辈子要经历很多事情,而学习只是你人生中的其中一段经历,绝不是全部。

再就是要理智的承认人与人的差距,五根手指有长短,人的大脑的确有差异,但是人总有自己的特长,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孩子这方面不行,就会在别的地方有特长,那么你还焦虑什么。未必考试成绩好的,将来就过得比别人好。高考只是让你多了一个选择的平台,或者你可以选择的途径多了一条,但是将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谁走的更远,更高,也未必可知。

坦然接受自己孩子是普通人,不等于不管孩子,只是不给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优秀的人有优秀人的幸福。只要你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即可。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有一颗平常心,有勇气对孩子说:孩子,无论你是否优秀,我都会永远爱你。希望你活成你自己,健康快乐,拥有平凡的人生和平淡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推到社会前进的还是绝大部分的普通人。而不是极其优秀的那几个人。并且那些在社会上取得很大成绩的成功人士,也大多不是学习非常优秀的。可见成绩不是决定一切的。

不过很多家长还是想要孩子变得很优秀,因为现在竞争激烈,只有自己的站的平台高,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你就要从改变自己入手,一个不爱学习,不爱阅读的家长还会培养出读书优秀的孩子吗?

接受孩子的平凡,努力创造属于孩子的辉煌就可以了,不要非拿自己的孩子去和优秀的人比,只要孩子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知道孝顺父母,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知道努力,就算孩子很平庸,那么这孩子也是你的骄傲,干嘛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呢。

这是我的一点你看法,不知道你对于“很多中国父母终极焦虑: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特别难”这句话怎么理解。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我只有一个孩子,但是我当过学霸的妈妈,也当过学渣的妈妈。女儿曾经是小学毕业时的全级第一,上了重点中学,还是全班第四。后来一落千丈全级倒数。现在只上了职中,我很快就接受了,比女儿自己还要快,女儿现在听到别人说都大学,出国留学什么的还会伤心,我告诉她,哪怕再差也要全盘的接受自己,在我的开导下她的心态好多了。很多父母接受不了孩子不够优秀,最后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首先,可以理解。其次,并非坏事。

一、往最好处期待和努力符合常理。

无论父母是什么出身,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基于这样的期待,父母想拥有一个非凡的孩子,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也符合人类社会的竞争需要。

二、父母常夸大孩子的优秀。

孩子最初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能力没有太大差异,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模仿能力尽管只是人类遗传和本能,但父母却常常会夸大对孩子基本认知行为的评价。等到学习、理解、综合能力表现出差别时,才如梦初醒,难以理解和接受孩子的不足。

三、父母会感受到孩子成长的痛苦。

父母其实是和孩子一同诞生的,所以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孩子经历的成长痛苦自然会折射到父母身上。孩子在接受自己不如别人这个痛苦现实时,他的痛苦很自然地传递到了父母身上。而这恰恰是大多数人为人父母必须经历的痛苦。

四、为孩子焦虑是父母一生的情绪。

承认孩子普通是父母为孩子焦虑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唯一大事。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还要为他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等等一系列的事情焦虑,经历接受孩子当打工者的事实,承认孩子缺乏恋爱优势,甚至不得不接受孩子大龄单身、一生无子等事情的存在。为孩子焦虑是父母一生的情绪,不断接受孩子背离期望的种种现实是父母永远要面对的难题。

父母接受孩子是普通人其实只是父母成长的第一步,当父母艰难承认更多的事实之后,这第一次的接受其实并不算什么困难的大事。孩子的人生很长,比接受他普通更加让父母难以做到的事情其实很多。




这句话道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很悲哀的现象——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

1、现象的评价

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真命天子化身,于是望子成龙,寄予厚望。可现实往往很残酷,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人。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也是悲哀的。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普通人,从小承受了太多压力。

2、原因分析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层面看,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便是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培养过程中拔苗助长。

从个人的层面看,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少理性的认知,用成年人的认知去要求孩子,以成年人的标准看待孩子。

3、对策分析

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要多加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宣传,使孩子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从父母的角度看,要充分意识到孩子始终是普通人,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成长的规律。每一个孩子都是普通人,而且是普通人的未成熟阶段。




父母焦虑和承认孩子是普通人是两个问题。

现在社会的父母们普遍焦虑,引发他们焦虑的因素很多,第一原因是攀比心理,比学校,比特长,比成绩,比不过就心里很难受。第二是教育资源不对等引发的问题没能力处理。比如学区房的问题,钱的问题。第三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不爱写作业,顶嘴,早恋,网游。这三个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有社会导向问题,只要说到教育,就说家长是孩子复印机,榜样之类的话。话是没错,到听的人就会有压力,自家的孩子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什么问题,也不清晰,没地方倾诉,时间长了就会抑郁焦虑。

第二问题是孩子是普通人,我认为大多数的家长在这一点上看的比较清晰的,孩子是他自己生养的,什么样比谁都清楚,只是这个社会如此功利,他也必须要追赶着走,怎么着都要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最起码不能比身边人差。我班里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时都很客观。只是心里给予某种期望,希望父母的努力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而已。

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承认孩子普通,家长就不焦虑吗?显然客观事实不是。家长焦虑有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一定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有太过迫切的心态。孩子是否会成才,一方面看天赋,另一方面是努力。直白地说,如果天赋不够,再怎么努力,成就也有限。然后成就有限就失败吗?不是的,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最重要。

只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其他的就要全靠孩子自己努力,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态,不能奢望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天才。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会很任性地替孩子规划人生,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一心想要孩子替自己完成。比如父母没有考上的名校,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弥补自己的遗憾,而这其实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父母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会从中有自己的感悟。而这些感悟未必适合孩子。作为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分析其特长,通过密切交流,明白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给孩子。

除非极个别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人,按照普通的方式培养孩子,如果孩子天赋足够,那就一定可以出头。如果成绩一般,只要健康快乐,那也是父母的福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典型的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都希望在儿女身上,发生奇迹。

我之前也是如此的,但是随着孩子上了小学三年级以后,我的想法变了。孩子智力平平,就算天天努力做作业,也很难考到满意的分数,我就越来越能接受,她就是个普通的孩子,而她的父母我们也都是普通人。

有一次记者采访王一博,他就说“当你努力过后,你就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了”,确实如此,高度极致一定是建立在遗传天赋的基础上的。

“大可报国,小可报恩”,各有各的使命,没什么好坏之分,只不过现在的教育都把大家赶到一条独木桥上去了,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十年代初,有一段时间是“读书无用”论,那个时候很多十几岁就出门做生意发家的,同龄人分化严重,学习不好的都买房娶媳妇了,而学习好上大学的还在穷困潦倒中。很多都后悔上学。

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实体不好做了,可选择的路径太少了,不得已,考大学吧……

不管现在的大环境如何,努力自然是不会错的,只有努力过,平凡不平凡,普通不普通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我们只需接受就好了!





就在到处对孩子教育充满焦虑声音之时,刚被评为时代楷模的张桂梅校长PK清华副教授,喊出:“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表象看是两种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但这也代表了我们----撕裂的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困惑。

张校长的那句:“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看上去说的是农村的孩子怎样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跃龙门的跃升,实际上这何尝不是城市中新中产一代的终极焦虑呢?

我家大宝经历的小升初才刚刚过去,当年的战役还历历在目。处在这个大环境中,不焦虑很难,在小升初的五下阶段,我们象其他家长一样想尽各种途径推着孩子往前走,但是我们的焦虑带给的孩子是痛苦,反思我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如何做到不焦虑,总结如下:

佛系孩子带给佛系家长的惊吓和惊喜

在当下的中国,上一个好大学已经不能像从前一样对命运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同“海淀妈妈”式的抚育相比,我家的孩子养得很粗放。我家大宝直到小学四年级了,还没上过补习班,后来一个家长说:你咋这么淡定,要想在中国这个高考体系混下去,三年级就是分水岭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佛系',那就是放弃了国内体系的斗争路线,彻底放羊了。我家孩子的妈妈一听,才开始着急,四升五的暑假,试着给孩子报了奥数培优班,从此,那两年,为了所谓的五下六上关键期,我家真正有过河东狮吼,但是效果可想而知,大宝的佛系小宇宙一直在她脑子里盘旋,直到小升初来临。

我仍对那个“黑色四月”心有余悸,班上个别孩子已经收到名校初中的邀请了,我家还啥也没收到,那个日子真叫惊吓,生怕错过重要电话,结果卖楼的、借贷的、推销保险的、早教的电话个个都接了,就是没接到某某学校招生办的,四月结束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个普通孩子了。但接下来的日子又给我和太太带来太多惊喜,我号称这是我人生中让人难忘的“红色五月”,一个接一个的所谓名校的邀请函来了,奖学金来了,直到这个城市排名前三的名校的入场券都拿到手,我们才发现,可能孩子是个佛系孩子未必不是好事。

切勿盲目跟风,找准孩子的定位

今年开始 ,佛山市开始了小学和中学全面摇号,于是学区房的价格蹭蹭开始往上涨,象某实验小学,因为可以直升某实验中学,周围的楼盘交易频繁,户型再差的两居室也涨了至少10%。周围邻居有时讨论这个话题,要不要换房时,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大部分的小学老师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教小学这点知识没问题,学区房可能机会比较多,但如果只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普通学校就够了。能摇初中的优质学位就去,没摇上,就认命。如果孩子在地段初中仍能保持领先,将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有多大的力就出多大的力,能多陪伴孩子就绝不偷懒,能引领孩子走多远就走多远。恐惧很多都是想象出来的,学校好不好,竞争激烈不激烈都属于干扰项,核心是孩子自己有没有上进动力。

不焦虑并不代表忽视教育

不焦虑并不代表忽视教育,不追求考试成绩也不代表家长们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跟标准化刷题 ,送补习班相比,这需要更加动脑筋和有耐心。我家元宝刚上幼儿园时,专注力不够,总是这动动那动动,我就给他报了个画画班,画的怎样我不关心,只要他能坐的住就行,结果孩子坐住了。在教育孩子往前追赶之路上,肯定有挫折。学东西都是从非常差开始,你可以从非常差,到比较差,再到一般般,挺好,最后到高手、顶尖高手。没关系,只要孩子一直努力,有一天会成为高手。

把成功看作概率,把成长看作一件终身的事情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充盈、自信、有趣的人,家长也许就没那么焦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普通人   焦虑   父母   孩子   中国   天赋   对此   家长   女儿   成绩   努力   能力   妈妈   优秀   老师   数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