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从来不卖各种鸡汤,也没有加入各种圈子,把华为做成了中国的标杆,靠的什么力量?

人人都可以有鸡汤,但鸡汤的味道总是因人而异。

任正非的从容与包容,特别是包容,确实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面对巨大的困难,既能从容,又能包容,这就一种难能可贵的定力与自信。

5月21日,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采访,这一次采访长达两个多小时,一向低调的任正非“金句”频频。这些“金句"看似信手拈来、随口说来,却是他做人信念与做企业理念的中肯表述。从网友的热评中可以看出,认可的非常之多。

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的从容与包容,如果说面对困难还能从容尚有许多企业家可以做到,那么面对困难还能包容,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特别是大兵压境、拔剑四顾之时。

从任正非的表述里看得到,他包容了美国企业,包容了竞争对手,特别是理解了美国的合作企业。这种不极端的态度,显示了任正非的格局及视野,确实令人感受到了其中的不一般。比如,他说“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比如,他表示不能说“不用华为就是不爱国”,“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又比如,他说“谷歌是个好公司,而且是一个高度负责人的公司”,甚而他还披露了正在与谷歌“讨论变通的救济方案”。

真实而不作秀,常识而不拔高,可以相信的是,这一种信心,将会获取更多的信任。受到打压,受到抵制,甚而受到致命的冲击,就一般人而言,都应当怒火冲天,巴不得以牙还牙,把与对方有关联的一切都痛扁一遍。只是,以牙还牙可能有一时之快意,“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有一时的昂扬,但是唯有发展才是最终的硬道理。这一点任正非拿捏得极为精准。

这是一个全球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谁最能融合、融入而不是孤独、孤立,谁就最能借力于时代的变迁走得最远。

接受挑战,是企业与企业家的宿命。从常识上讲,没能人愿意轻意认输。毋庸置疑,现在的华为,虽然已经为最坏境况做好了准备,而且这种准备由来已久并不匆忙,但是毕竟巨大的困难还是来了。这时候的从容与包容,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正如任正非说的那样,要冷静,要沉着,最终要打得赢才行。

以开放的态度努力融入,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最大成果。虽然任正非这一次也说了“在5G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示了“美国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能看到爆点,又能看到弱点,这才可以说是冷静。有了冷静,才有可能沉着,才会有最行之有效的应对之路。

任正非的理念与态度,实际上也是华为企业文化的体现,华为能成为中国的标杆,或许可以说,首先是理念的独特,首先是理念的力量。

不用怀疑,独特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穿透性的力量。




作为领军人物,任正非的军人经历对华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可以从历年来的华为年报看出。领军人物一定要有战略洞察力、结构思维能力,这些任正非都具备了,并成功应用在实践中:

首先,重视实战和战斗力。华为早就制定了公司法,以作战人员为中心,做强弹头作战部,建立有序有力的组织队列。华为不空谈,组织去除不必要繁琐,减少协调,减少会议,减少队列中的非作战人员。

其次,华为尊重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有独特认知。任正非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主张华为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缩短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如果别人已经创新,就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得到别人的许可。华为现在87,805项专利中,其中有11,152项核心专利是在美国授权的,已经和很多西方公司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

第三,重视基础研究。华为拥有很多科学家,一大部分来自外国,因为华为工资高于西方公司,所以很多科学家都在华为工作。目前,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形成这种组合在前进。

在这种方阵组合中,在编的15000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把金钱变成知识,60000多应用型人才负责开发产品,把知识变成金钱。

目前,在电子、光子、量子这三者之中,华为有两者是走在人类社会前面的,在量子计算是跟在后面的。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华为可能有超额利润做战略投入,并领导社会前进。

第四,重视学习榜样。任正非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隐私保护方面“要学习苹果”,业务方面“学习爱立信”。

任正非说,亚马逊的开发模式值得学习,一个卖书的书店突然成为全世界电信营运商的最大竞争对手,也是全世界电信设备商的最大竞争对手。第二,谷歌也很厉害,大家也看到“谷歌军团”的作战方式。第三,微软也很厉害。




我一直都很尊重任正非这个老企业家,能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做成世界五百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容易。为什么任正非能够带领华为走向成功,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磨练了任正非坚毅的性格

任正非在青少年最大的阻碍可能来自父亲,在那个年代由于父亲的成分有问题,小学和初中的求学路都十分艰难。最困难的时候一家只能去河里挖沙抬土来维持生计,在这种艰难的情境下,任正非凭借着毅力读完了大学并在接下来参了军。

还是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尽管任正非在部队成绩表现优异,但是基本上和嘉奖无缘。在部队生活的经历和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十分重要的,在转业到国企被炒鱿鱼后,走投无的任正非又不肯轻言放弃,于是下海创立了华为。

虽然现在说这些有点马后炮,但是青少年时期培养的坚毅性格绝对是任正非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2.华为的管理和利益分红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华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绝对是独特的利益分红制度。任正非作为创始人,手里只有干巴巴的不到2%股份,其余全部分给了员工。

在华为内部一直提倡多劳多得,只要你是人才,你有能力,那么你就能获得更多。相较于中国其他的企业,华为更像是一个另类的“家族企业”,所有员工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为自己干活,肯定要比拿着老板工资干活的员工劲头足。全员上下一起努力的话,那么华为的成功也算是必然的。

3.居安思危的任正非

华为绝对是中国最具有危机意识的公司之一,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于领头人--任正非。

在2000年华为以29亿元的利润位列中国电子行业第一的时候,全华为一片欢腾,但任正非发布了《华为的冬天》这篇著名的文章。在文章内任正非主要观点不是表扬华为取得的成绩,而是大谈危机和失败,提醒华为要居安思危目光放长远,绝对不要因为当前的小小成功而洋洋得意。

从目前看华为确实做到了,华为自研了麒麟芯片和手机操作系统,在5G也突破性的掌握了话语权。未来华为肯定会继续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到自己的手中。

作为中国知名的老企业家,在华为初创的时候可没有像现在的各种融资,都是靠自己一步步打拼过来的。坚毅的品格、独特的分红制度加上一直以来的危机意识,这就是我认为的任老成功最大的三个原因。

大家对任老成功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谢谢悟空邀请!

任正从来不卖各种鸡汤,也没有加入各种圈子,把华为做成了中国企业的标杆,靠的是什么力量?

在我看来,华为成为中国企业标杆,有6大驱动力量。

1、专注力:十年一日总精进

平心而论,华为年均69亿美元的纯利润,可谓“富可敌国”,但任正非从来心无旁鹜。为保持独立性与灵活性,坚持不上市;为确保全员力量冲击一个城墙口,不搞多元化;为让有限的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高层领导一般不接受公开采访,不出席社会活动,不接受社会荣誉……

2、研发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华为基本法里有这样一条:“华为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企业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对标一下,华为没有纸上谈兵,如今全球18万员工,45%是研发人员,全世界几百名顶尖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聚集华为,每年15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2000件专利申请,全球超过30个5G商用合约,已经进入无人区。

3、薪酬力:财散人聚大智慧

财散人聚,大道至简,华为应用得炉火纯青。自开张起,华为就坚持员工持股制。如今员工持股比例占98.6%,工作15-20年的华为资深员工,每年工资收入300万左右,年终还有分红;任正非本人仅占1%,前不久还提出要进一步缩减自己的股份。 舍得了孩子才套得了狼,在华为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强大的利益机制赋能,华为员工个个嗷嗷叫。

4、思想力:穿透时空领未来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企业,就是企业家的孩子,也是企业家自己的故事,能长多大,能走多远,都受企业家个人的愿景、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牵引。华为商业帝国里,任正非仅占1%股份,地位无可撼动,就在于他对企业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如此评价任正非——他的不仅是企业家,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与危机意识的杰出战士……他思想的穿透力,恰如导引华为巨轮破浪前行的航标灯。

5、文化力:自我完善系统化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建国内第一部企业宪法——《华为基本法》,至今仍为企业界流传的经典;倡导“狼文化”,快速由国内走向全球,在各个领域冲击全球第一,由强至大,不断推动文化升级; 从狼文化到奋斗者文化,从CEO轮值制度、让平庸的员工出局、到实现新老交替,华为只为奋斗者站台……这既是任正非危机意识的具现,也是华为始终保持活力的秘诀。

6、包容力:心宽似海纳天下

任正非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货源、法律与市场的三位一体”,所谓货源,就是华为全力研发与生产一流通信设备;所谓法律,就是华为遵循客户所在国与所在地区的法律,一切按法律办事,将客户的信息安全置于最高地位; 所谓市场,就是需求导向,尊重规律,遵循规则,以一流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不搞我赢你输的零合博弈,不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第三方利益……这既是骨子里的自信,也是弘扬开放、合作、共赢的中国文化,中国价值。

全球视野,国际风云,商业陷阱,市场攻伐,自主研发,群狼战术,危机意识,奋斗文化,6大元力,驱动华为的高速成长,让曾经低调如迷般的华为,开始从伟大走向新的征程。

我是刘薄士,专注爆品研发、产品/品牌升级、IP打造、全网营销,不搞锦上添花,专门雪中送炭!自古评论出英才,欢迎点赞+关注,拍码+拍砖。




没前提条件的鸡汤都是毒鸡汤。任老爷子的很多话其实也是鸡汤,只是更务实和基于大前提的。

吸纳人才,以身作则,率先士卒,当仁不让。一个愿意做实业愿意和他人分享事业成果的人,何愁事业不成?

财聚人才,财散人聚。这个基本的常识,任正非践行的非常透彻。




如今的华为已如日中天,不仅是世界通信产业的佼佼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企业中的绝对标杆。做成中国标杆,我认为最重要的力量是华为的全员持股机制,是这个机制为华为吸引了人才,激活了人才,激发了人才,然后成就了人才和公司的双赢。


分三点来说明:

1、任正非谈全员持股制的萌芽

在2012年初任正非为轮值CEO鸣锣开道撰写的内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他回顾了自己在创业之初为什么要采用合伙制,这是华为全员持股制诞生的萌芽:

“我刚来深圳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或者搞点科研的,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了。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我转而去创建华为时,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地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


2、1990年第一次实行员工持股制度,拯救了华为

1990年,为解决公司经营所需的资金问题,也为留住人才与公司共同发展,华为率先开始推行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当时在公司只要工龄超过两年的员工就可以以一块钱一股来购买公司的内部虚拟股权,公司拿15%的税后净利润来跟拥有股权的员工分红。

正是通过这种员工持股制度,让员工有了除工资薪金之外还能获取额外收入的机会,也让员工从此翻身成为公司的主人,对自身工作岗位和对公司都有了更深的责任感,结果两年后公司营业额就突破1亿元大关。

当时的员工持股制,接近是全员持股,在获取银行融资极度困难的90年代初期,华为公司正是依靠这种内部融资的方式渡过了难关。1997年,华为的注册资本增加到7005万元,增量全部来自于员工股份。1998年至2000年,华为的内部股激励机制一度让华为的业绩急速飚升,每股1元的认购价格一直延续到2001年,之后开始施行迭代版的员工持股制。


3、前后4次升级员工持股机制,成就如今的华为

继1990年至今,华为已成功实施了4次大型员工持股计划,每一次均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迭代升级。华为现在全球员工超17万人,其中持股员工超8万名,差不多每两名员工中就有一人持有公司股份,其中董事长任正非持股比例仅1.01%,员工持股的代表机构工会持股98.99%。

正是这一共担共创共享的人才持股机制,大大激活了人才的创造力,激活了公司的效能,2015年华为全年营收达3900亿,2016年达5200亿,2017年突破6000亿,2018年突破7000亿,增速达15.7以上,净利润的增长率更是超28.1%,华为成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屹立于中国民营企业之巅。


华为是我最欣赏敬佩的企业,一直以来也是我长期跟踪研究的对象。更多关于企业战略、管理、人资、组织、薪酬、绩效、激励、股权、合伙制等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我这个有18年丰富经验的老司机,都可以得到解答。






在美国极限施压的险峻关头,任正非的几次公开表态,都让人看到他代表着中国企业家顶级的战略能力、定力及无与伦比的冷静。

不得不让人叹服。

为什么他不卖鸡汤,不喜欢混企业家圈子?我认为这是个人性格原因,不能因为任正非不混圈子,其他知名企业家也不能混,不能因为巴菲特开一辆普通轿车,其他富豪也不能有超奢华的享受。

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也不能说是这种生活方式决定着经营一家企业的成败。

我认为,任正非把华为打造成中国的标杆,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他个人极其远大的抱负是根本。

任正非的智慧积累,较早看透人性,从而能团结人,能与各种不同组织结构合作,敢于分享。

任正非对军人意志的认同,让华为有拼死作战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强悍的执行力。

很早就有全球意识,引进美国最先进的企业制度,很早就用全球的标准要求华为,这也是华为成为绝对标杆的原因。

家国情怀,洞察人性,敢于分享,军人作风,全球高度,这些让任正非走到了世界的前端。当然,2019年的考验是残酷的,可不能说华为能躺赢呀,我们也为之,我们也担心,也为美国政府的无聊、无赖及残忍感到愤怒。




任正非确实是没见过他卖心灵鸡汤,也没有加入什么圈子,如今能把华为做成中国的标杆,靠的就是企业的狼性文化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华为创办于1987年,现有员工194000人,联合创新中心36个,研究院14个,是全球领先的 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是一家100%由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96,768人,参与人全部是公司员工,没有其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

一、华为的狼性文化

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以客户为中心”,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华为是中国企业“狼性文化”的缔造者,狼性文化贯彻华为成长的全过程。在华为创立早期,竞争对手主要是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网络等百年企业,实力非常强劲,而华为只能望其项背。


华为为了好好的生存下去,为了抢夺订单,通常不择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在与对手中兴通讯的竞争中,即便赔本也一定要拿下项目。可以说凡是有华为的地方,一定就有血雨腥风。华为这头“土狼”处处树敌,在国内国外都不受待见,华为早期进军欧洲时,曾被抵制。


现如今,华为早已告别了生涩的年代,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价值主张也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产业链的构建,与人为友。但华为身上的狼性并没有因此退化,它已经化为血液,在华为的躯体里静静流淌。改变的是,华为在行事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不择手段,到现在的委婉曲折。华为内部人曾说,凡是华为认定的目标,均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这一点至今未变。

二、坚持不懈的精神

华为30多年坚持聚焦在主航道,抵制一切诱惑;坚持不走捷径,拒绝机会主义,踏踏实实做事,长期的投入,厚积薄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从20年前的文章就可以看得出,任正非有着超长的战略眼光,设定的目标很长远远,但他就是能一步一步的坚持下去!这也是华为做成中国企业标杆的力量!


三、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精神

平心而论,华为年均69亿美元的纯利润,可谓是“富可敌国”,但任正非从来心无旁骛。为了保持独立性与灵活性,它坚持不上市,不搞多元化;为让有限的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高层领导一般不接受公开采访,不出席社会活动,不接受社会荣誉等等。

华为商业帝国里,任正非仅占1%股份,但地位无可撼动,在于他对企业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这样评价任正非,他不仅是企业家、哲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与危机意识的杰出战士……他思想的穿透力,恰如导引华为巨轮破浪前行的航标灯。


总结:综上分析,为华这么多年的发展,不是靠的心灵鸡汤,而且靠的真功夫,狼性文化、坚持不懈的专注精神,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响当当的民营企业。


欢迎【关注】火火爱秀,每日分享通讯、网络、电商、自媒体、数码、软件等科技领域小知识,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哦




华为是做实业的,实实在在做企业的,做实业的本来就不容易,他们的创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励志传奇,卖什么鸡汤。卖鸡汤有什么用,企业就做好了吗。做好自己的企业才是最实在的。把华为做强做大做好,对任正非非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加什么圈子,华为自己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子。中国有多少企业跟华为有关系,是华为的供应链。

靠什么力量,企业求生的力量,企业也有生命周期,不做好不就完蛋了。这两年华为承受那么大压力,依然挺住靠着顽强的生命力量




务实,危机感,目标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华为   标杆   鸡汤   中国   奋斗者   力量   作战   美国   全员   企业家   圈子   员工   人才   全球   科技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