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都不低头念稿,是因为都背下来了吗?

为什么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难道都背下来了?

《新闻联播》栏目从1978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42年的光阴,可以说这个栏目伴随着很多人成长,而节目前面的那个悠扬高亢的旋律,相信每个人都会非常熟悉,甚至都能随口哼唱下来。《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到目前不知道换了多少拨了,但是无论怎么换,他们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高超而又严谨的主持风格、标准流利的播报语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够不够。不知道大家在看这个节目时,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整个节目播出的半个小时时间内,主持人很少低头看稿,有人说他们事先都做足了功课,每条消息都背了下来,这是真的吗?


其实不单单是《新闻联播》,现在很多电视台都设有新闻类的栏目,主持人也会像《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样,非常严肃、认真地进行播报,而且在播报时要端正坐姿、目视前方,既要保障播报的速度,也要确保播报的准确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瑕疵甚至错误,因此节目对于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同时主持人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主持人对于当天的新闻稿件全部背诵下来是不现实的,这不仅会对主持人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增加极大的工作量,而且还会大大提高播报时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新闻的连续性和严肃性,所以必须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来辅助主持人顺利进行播报工作,这些辅助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主持人面前的稿件、摄像机、即时投影设备(屏幕)和提词器(非电子类提词器)等。


首先,当天需要播报的内容以稿件的形式打印出来,分别放到主持人面前的桌子上,在桌子的正上方放置一架摄像机,可以将稿件的内容摄录下来,在播报的过程中,主持人需要根据播报的进度及时对稿件进行翻页操作。该架摄像机摄录下来的内容,会即时地传输到位于主持人面前的一个水平显示屏上,记住,这个是水平的显示屏,我们在电视的画面上是看不到。

(稿件样式)

有了这个投影还不行,还需要将这个水平屏幕上的文字竖起的展现在主持人面前,那就需要应用光线的反射原理,在水平的显示屏幕上方一定的距离内,再放置一块与水平显示屏呈45度夹角的高透单面镜。那么,这样操作下来,从主持人的视角来看,就会在正前方看到一排竖直的稿件虚像,通过前面摄像机的焦距调整以及投影设备的参数调整,可以对呈现出来的虚像大小进行修正,从而以最适宜的尺寸供主持人朗读。


最后一步就是将主持人播报的画面摄录下来,然后形成电视信号发送到全球各个角落。那么,一方面,摄录主持人播报的摄像机必须在高透平面镜的后方,另一方面,这个高透平面镜挨着摄像机的一侧要涂上一层非常薄的金属镀层,在确保从主持人的角度光线透不过去的同时,也要确保后面的摄像机可以完整地拍摄到主持人播报时的画面。


这样操作之后,主持人就可以不用看稿件,直接通过前面的提词器系统(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逐页进行朗读就可以了,不需要背词,只需要及时将稿件进行翻页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呈现出来的稿件是虚像,只能从主持人的角度能看到,而在高透平面镜后面拍摄的摄像机是拍不下来的,所以展现出来的就只有主持人抬头播报时的画面了。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提词器,比如采访、演讲、大型节目现场录制、便携式户外等多种使用用途的,这些电子类的提词器固然比较先进、使用方便,但是由于《新闻联播》类的新闻节目的现场使用需求、周围环境、节目效果等都有特殊要求,所以电子类提词器并不适用,而是使用以光学反射为基本原理的老式提词器系统,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都绝非等闲之辈,以他们的实力,完全能做到全程脱稿讲解,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有了比“背诵下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1978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开播,至今已有42年的历史。但细心观察的话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新闻联播主持人只有在节目结束的时候收拾稿子,其余时间全程目光直视前方“脱稿演讲”

这不禁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他们准备了稿子却从不低头去看?难道在新闻开播之前他们已经全部背诵下来了?其实真相是他们并没有全部背诵下来,但他们也绝不会低头去看稿子。为什么像央视这样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很少低头看稿子呢?

01:低头看稿有失专业水准,全程“脱稿”是为了显得端正、专业、严谨,彰显央视一流水平

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平台,一直都以专业、严谨、严肃著称。《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就遭受过一些争议:例如有人认为主持人的表情四季如一,让人觉得有疏离感;另外有人觉得不让主持人低头看稿,显得十分不人性化等。

其实不然,这才是符合中央电视台的风格和特色。设想一下如果台上的主持人在讲解新闻的时候不停的低头看稿,眼神四处飘散搜索台词,那么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不专业的错觉,这样一来收视率和口碑都不会得到保证

何况是央视,对于主持人节目肯定会制定一些硬性的要求,来匹配电视台的调性,无形中传递出专业、严谨、端正的气场,在给予听众尊重的同时,影响到电视机前的每一个观众。

02:强大的背诵和记忆功底,快速的素材消化、准确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主持能力加持,是他们脱稿、即兴讲解也存在可能

前面提到,央视的主持人都是非常专业的,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想必之前也经过了层层的历练和筛选,因而在主持能力方面一定是异于常人的。例如央视主持人康辉、白岩松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都是学校顶级的学霸。

对于底子如此优异并且拥有十几年主持经验的学霸来说,利用自己强大的背诵和记忆能力,快速的消化素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记住一些关键词,是完全可以实现脱稿讲解的。但尽管如此,这种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相信在现实中也不会经常去采用。

03:位于水平视线提词器的加成,让观众形成新闻联播主持人脱稿讲解的错觉

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曾经晒过自己的稿子,里面是真实记录着一些文字辅助自己去讲解了,也就是说他们在节目尾声的时候收拾的那些稿子并不是道具或者摆设。

之所以主持人从不低头去看稿,是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水平视线的提词器,来让观众形成新闻联播主持人脱稿讲解的错觉。

当你以为主持人可能在看你的时候,其实他可能是在看提词器上面播放的内容。这样一来它既可以给你造成脱稿演讲的错觉,同时也会让自己的播报错误率大大减少。

鉴于之前所说的,如果频繁的低头看稿或者视线飘忽不定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不够专业,但提词器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观众只看得到镜头前面的画面,正常人是难以识破主持人面前会提词器的。

另一方面,使用提词器不低头看稿也是为了减少错误率,让播报的主持人心里有底。据称,新闻联播主持人每出现一次口误,就要扣掉巨额的工资,“严重者”还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再加上有很多新闻内容是发生的时间比较靠近节目播出的时间,让他们短时间内消化并且精准播报是难度较大的,因而提词器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04:这是中央电视台长久以来的坚持和特色,才铸就了新闻联播的经典永流传

央视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尽管在不断的做出改变,衍生了不少节目,但其主持人的特色还是一如既往,给人以十分专业的感觉,所以不让主持人低头看稿,也是为了维持这一种特色。

另外,对比世界各国的“新闻联播”,会发现我们的主持人专业性、播报水平处于一流梯队,回头来还得得益于央视这一份坚持。

所以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低头看稿是对的,过度嬉戏和娱乐化就不严谨了,这样也才能显得更加风度翩翩,泰然自若,彰显我们大国的风范。




为什么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不是他们都背读下来,而是他们坐在新闻联播们播音室或厅内,他们的两眼平视直视看着、望着前方、前面的墙上频幕上或者是投(背)景、投(背)影墙频幕上,播音新闻稿编辑事先将当日当次播音员所要念读的新闻稿内容文字,投放在播音员两眼平视直视前方、前面的墙上频幕上,播音员再照本宣科的念读。

播音员两眼平视直视、看着望着两眼前方、前面墙上、频幕上的字幕正在照本宣科的念读时,镜头立刻、即刻瞬间转向切换、切掉播音员两眼前方前面墙上、频幕上的文字字幕,所以观众在看新闻联播时,只看到播音员两眼平面平视直视念读新闻稿文字内容,而不是低头念读新闻稿文字内容的原理和道理。

在播放新闻联播时,后台文字编辑和视频编辑、后台电子科技技术工程工作人员,利用高科技电子自动控制系统,指挥、指导连续不断的进行交差、交换、切换新闻联播当日当次当期播出内容所需要的播音员念读文字内容的画面和视频播出内容画面。

新闻联播如果需要滚动重播或复播,就不存在上述文中所说的现象、因素和情况,不存在再现场重新录制制作新闻联播节目,只是将原来原先以前原始的首制录制版新闻联播节目照本宣科播出就完全可行。




《新闻联播》这档节目自1978年开播至今已经播放了42年了,在每一天19:00到19:30这段时间为我们进行实时的新闻在线播放。

在很多人的眼中,《新闻联播》的主播们平常都是衣装革履,正襟危坐地看着镜头播报,很少低头念稿。


于是很多人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么多的新闻,这么长的句子,还有那些拗口的人名地名,这是最强大脑吗?这些主持人都是一气全部背下来吗?

实际上,《新闻联播》的新闻稿并非是全部背下来的。

就算是没有看过新闻联播的人都知道,新闻联播的时间固定是半个小时的,而且新闻联播每天播报的都是当天的一些国家大事以及全国各地的一些新鲜事。


这么多的新闻加起来,光新闻稿就能有十几页了,而且一般他们都是在当天下午的时候才能拿到稿件,因此主持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这些稿件。

但是新闻联播在播出之前,主持人肯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当晚要播出的新闻熟记于心,将语句分析清楚,保障语速的均匀,这是大部分主持人的必备功课。


因为新闻联播除了考验主持人的台词功底,还会考察他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因此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们都是有非常硬的台词功底。

提词器

其实为了防止主持人在主播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播放新闻联播时,后台文字编辑和视频编辑、后台电子科技技术工程的工作人员会利用高科技电子系统,在主持人面前准备一个提词器,指挥、指导连续不断的进行交叉、交换、切换新闻联播当日所需要播音员念读文字的内容画面和视频,以及播出的内容画面。


由于文字的移动是需要根据播音员的语速、感情和播报情况来决定的,所以在新闻联播的时候,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根据主持人的语速来调节字幕的速度和提词器上的内容。

如果设成自动的话,反而有可能会造成混乱,而且为了能让主持人清晰的看清字体,还有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语速以及感情。


一般提词器上能显示的字数也是有限的,都只有9个字。但是这也要求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有很强的台词功底的,因为有时候提词器也会出现故障。

其实在综艺节目里,歌手唱歌的时候有时也很容易忘词,有的制作单位就会提供一些歌词的提示器,但这个“提词器”和新闻联播里的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


李梓萌低头念稿

2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一经播出,主持人李梓萌罕见的登上热搜,引发关注。在节目刚开始后就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那便是李梓萌在播报一段将近8分钟左右的新闻稿的时候几乎全程低头读稿,但令人惊讶之余,我们也应该能够想象的到这条新闻的重要性。


在视频中可以看出,李梓萌在镜头下重音停连处理得当、播报顺畅,全程没有一处错误,并且听起来也令人非常舒服,令不少人称赞起她专业的业务能力,而此次李梓萌低头读的稿子是关于疫情防控方面的新闻。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形势非常严峻,低头念稿也是因为这是一条关于疫情防控的急稿,工作人员们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投屏到提词器上,然而李梓萌在念稿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的卡顿,这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能够当上央视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其专业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正文

《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因为连续口播20多分钟上了热搜,说到最后康辉已经嘴唇发紫,面部发白,但是依然零失误。这篇稿子是康辉直播前八分钟才拿到了,就算再厉害 的主持人也不能八分钟就记住,如此长篇的稿子,所以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子,不是都背下来了而是有神器的辅助。我们从如何能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和新闻联播主持人是如何工作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如何能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

1.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基本上,如今能够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播,基本上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专业。所以想要进央视,哪怕你是地方名牌广播专业比如浙江传媒,也做不到进入央视。



  1. 需要五官端正,看起来一身正气,而不是喜庆搞笑,或者贼眉鼠眼。并不是相貌攻击,而是就事论事。




3.还有就是至少有10年从业经验。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

新闻联播对于播音员的管理十分严格,接近于半军事化。

康辉和李瑞英曾在采访中表示,《新闻联播》的主创都是半军事化管理,24小时都有人值班,交接班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如果和我交班的同事还未到,我就不能卸妆,必须一直等着他,以避免遇到突发新闻,而主持人出现真空。”郭志坚表示,《新闻联播》的主播几乎没有休息日,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有任务就随时待岗,或者随时上岗,一点都不能松懈,这是一种常态。

《新闻联播》播完之后,两位主播和配音主播也不能马上下班,要等到晚上9点新闻频道的重播之后才能下班,以备有临时更改的内容,“也就是说,一般主播们下午4点到岗,晚上9点30分才下班。”


康辉在2020年11月3日开播前8分钟接到了20分钟口播文稿,如此难度巨大的人物在新闻联播岗位上是时刻要求你准备好的。所以康辉会说,不是他厉害,换做任何一个新闻联播主播都可以做到,可见这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

主播在厉害毕竟也是人,无法做到神一样的记忆力,所以还是需要有硬件辅助的

除了能够提前得到稿子并熟练朗读外,直播间还会有专门的辅助神器,提词器。

在《新闻联播》的题词器长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提词器不到有主播词,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这也是为了一旦有意外发生可以及时,调整,并看到自己的外表和仪容是否端正。




然而即便有如此神器直接给你一篇稿子,你能气足腔圆地给朗读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知道你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明明这个字不是这么读的,意思也不同,可逆第一眼就会认错,并读错。




比如你再读这个上面这个图。

所以能够将几千字完全读对,读好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十分难得。

在cctv读错一个字罚50 ,那都是好几年前的,据说现在已经涨到了一个字读错罚款200元。要是我去估计还得倒贴工资。




当然直播时也并不会全程镜头都在你这,你也可以在同伴独播时再看一看稿子,这也是为何,直播时主持人的手会翻稿子的原因。




据说新闻联播主持人读错一个字都是要罚钱的,而许多著名的主持人从没播错过一个字,记忆力简直可称恐怖。

毋庸置疑,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水平高,但全凭记忆一字不错,很难令人相信,事实上,并非是记住稿子,准确地说是读稿子(这也很难很难)。

主持人将要播出的稿子放在面前的播音台上,播音台上方有一台摄像机,将稿子内容拍摄下来。在播音台前面有一架提词器,实际上是一个水平向上的显示屏加一面与水平方向成45º角的单面镜,单面镜比普通平面镜镀层要薄,没有涂不透明漆,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当两面一明一暗时,在明亮的一侧看到明亮一侧物体反射成的像,在黑暗的一侧看到明亮一侧物体(两次折射的像)。

新闻联播拍摄时,只将提词器前面照亮。摄像机拍摄的稿子的图像,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再通过单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显示屏上水平的图像,通过单面镜成的像正好竖直呈现在播音员的面前,主持人只需面向前方就可看到要播出的稿子,对着读就可以了。还有一台摄像机在提词器后面,可以通过过单面镜拍摄到住持人,但住持人看到的稿子的像是虚像,在单面镜后面的摄像机拍不到。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康辉曾分享过他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幕后的故事,他是如何播报新闻的呢?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刚刚闭幕。当晚的新闻联播,需要对这一重要事件 进行播报,而且播报内容特别多,特别重要,包括了全会公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简历以及中外记者见面会等情况。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规定,这种重要的新闻,需要经过严格的拍摄、编辑、制作、审稿、传送、播出,时间非常紧张。


据康辉介绍,当晚7点,导播发出了开播口令后,康辉和李修平开始播报内容提要部分。但是,此时,他俩能够正常播出的新闻,只有一条,其他的都还在紧张的制作中。


就这样,在紧张有序的播报中,康辉完成了124分钟超长时间的新闻联播,而且中间没有任何一个错误。安全播出,准确无误,康辉也创造了一个记录。


不仅是康辉,中央电视台的其他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联播时,也几乎不会出错。中央电视台有两个最经典的节目,一个是每年的春晚,一个是每晚7:00的新闻联播,深受每一位中国人的喜欢。而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从来没有一位是低头念稿的,他们都是背下来的吗?还是有什么绝招秘籍?

一、节目主持人是万里挑一,个人综合素质非常强,脱稿是最基本的要求。


众所周知,央视的节目主持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更是万里挑一,对个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比如康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奖,主持过9次春晚,主持过多次国内的大型节目。当年高考,康辉的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本可以报考北大、清华,但是康辉最终选择了喜欢的播音专业,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


在进入央视之前,这些主持人也是历经锻炼,优中选优,并不是随意的播音员都会被央视选中。他们的综合素质都非常的高,既要有非常专业的播音能力,还要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应变能力,还要心理素质非常强。


超强的记忆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正式播报之前,主持人都要熟记稿件的内容,并且多次进行练习,达到脱稿的最基本要求。

二、临时稿件,没有练习时间,完全靠应变能力。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央视主持人卢静向记者复述过罗京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一条重大新闻节目开始后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当时和罗京搭档的李瑞英,就藏在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罗京看到稿件的同时就必须播报出来。


这时候,突然有一张稿件纸,李瑞英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桌下急得满头大汗。好在罗京播完前一张的最后几句时,从凌乱的稿件中找到,才有惊无险。下了台后两人都虚脱了。

对于这种应急的稿件,是经常会遇到的。有时候看新闻联播,我们经常会听到主持人讲,我们插播一条最新的信息。这类信息都是加急的。


现在的央视主持人,虽然都带着稿子,但是并不低头看稿子,而是看前方的提词器。


1979年,赵忠祥随国家领导人访问美国,看到了美国播音公司里使用提示器,就是类似一块玻璃,放在播音台前,主持人看着屏幕念稿子,也不影响摄影摄像。


现在,中央电视台设备已经非常先进了,每个台都安装了提词器。主持人看着眼前的提词器念稿子。


这种提词器,就像是投影仪,主持人把稿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内容就会在提词器上显示出来。

三、央视严格的制度,让主持人严格要求自己,尽量熟记稿件。


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主持人的要求 非常高,不允许主持人播音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


据撒贝宁讲,他主持今日说法栏目,每出错1个字,罚款50元。


而新闻联播,错误分为A、B、C、D四个等级,最轻的,出1个错别字,罚款300-500元,严重的,直接辞退。


正是在这些严格制度的约束下,央视的主持人虽然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但是,他们仍然会背诵稿件,力争熟记于心,避免出错。只有那些紧急的稿件,他们才会按照稿子念下来。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持人,专业素质非常高,非常敬业,值得我们尊敬,更需要我们向他们学习。


点赞央视的这些默默奉献的主持人




其实不光是《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低头念稿,绝大多数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都不会这么做。那是不是这些主持人把将要播报的内容都背下来了呢?他们的记忆力难道如此超群?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不需要主持人去背稿呢?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1.难度大

《新闻联播》是一档从1978年1月1日起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直播的节目,注意,是“直播”而不是“录播”。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每天新闻播出的时间都是晚上7点,而节目播报的内容是当天白天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也就是说,当主持人拿到新闻稿件时,在开播前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每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又很大,这些稿件加起来往往会有几十页之多。所以,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难度非常大,即便“最强大脑”的选手过来,估计也难以保证不会出错。

2.没必要

《新闻联播》是一档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一档节目,如果期间错误百出,比如念错国名、地名、外国政要的名字等,就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会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

除此以外,《新闻联播》还是一档直播节目,与录播类节目不同(录播类节目有失误时可以重新录制,重新剪辑处理),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所以,为了减少主持人的失误,保证节目播出的安全性,要采取更为保险、稳妥的技术手段来辅助主持人,所以,主持人也没必要去把稿件全背下来。

那具体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使用专业的“题词器”。

主持人之所以能够从容地面对镜头,并且自信地将内容说出来,主要是有题词器的帮忙。这个设备其实就是一个放在摄像机旁边的一块屏幕,工作人员会提前将新闻稿输入进去,然后在直播时字幕就会滚动播出。

不过提词器一般不会把整篇稿子的内容都显示出来,它主要显示的是其中的关键词,稿件的全部内容在主持人自己的手里,如果实在是记不得词了,可以低头看一眼自己手里的稿子。一般来说,主持人都会提前熟悉稿子,所以很少看到他们低头。

所以,我们看到的播音员在对着镜头说话,其实他们是在对着镜头前的屏幕念稿子。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整篇文稿准确无误,一般屏幕上一行只显示9个字,并且还会有专人根据主持人的语速和情绪去调节控制播放字幕的速度。

当然,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主持人只是简单地“念稿子”机器,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要做好一名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需要主持人具备端庄的外表和扎实的专业素养,除了要发音准确,还要求主持人对新闻稿的内容有一定理解,并且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重音、强调、停顿、连续,形成合适的风格。

另外,普通话纯正,表达准确这些基本要求也是不能少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还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假如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要求主持人能够处乱不惊、随机应变、从容处理。有些时候,新闻联播会需要主持人突发口播一些急稿,这个时候就比较考验一个主持人的功底了。

《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已经伴随着大家走过了42个年头,节目的主持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可以说,这些主持人们既有能力,又很努力!感谢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我们呈现出这么好的节目!让我们为他/她们点赞![赞]




《新闻联播》开播已经四十二年了,每天晚上七点到七点半的这个黄金时段都会准时播放。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是《新闻联播》陪我们度过了每一个夜晚。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了解一些国内外的大事,有时候大人们还会相互讨论今天的内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闻联播》的风格是严谨、严肃、端庄、正式。主持人更是经过层层考核、筛选之后才能留下来,个个都是精英。主持人都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根据当天新闻的变化来调整

那么主持人从不低头念稿,真的是把所有的稿子都背诵下来了吗?答案是不可能,每天新闻题材不一样,内容不一样。甚至有的新闻稿是很晚才拿到手,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熟读和背诵

为了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必须借助专业设备来辅助主持人的播报工作。这些辅助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主持人面前的新闻稿、摄像机,投影设备和提词器

首先需要把当天报道的内容,以稿件的形式打印出来,分别放到主持人面前的桌子上,然后在桌子的正上方放置一架摄像机,摄像机会把新闻稿的内容录影下来,即时地传输到位于主持人对面的一个水平显示屏上,这个显示屏,我们在电视画面上是看不到的

这样主持人就可以不用低头念稿,直接通过对面的提词器,按顺序进行朗读,不需要背词。只需要及时将稿件进行翻页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当然也会有例外,对于突然接到重大新闻临时加急的。提词器没有录入新闻内容,主持人只能边播报边低头看新闻稿。李梓萌就曾低头读稿子将近8分钟的时间,虽然她低头读稿子,但是一些重音或者是停顿都处理的非常得到,可见其业务能力真的很强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插曲

2018年7月12日,新闻连播的直播现场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当主持人欧阳夏丹和郭志坚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一个黑影因为送稿突然出现在电视机前,还挡住了主持人郭志坚一半的身影。两位主持人临危不乱,非常专业和淡定的继续播报新闻,完全没有受黑影所影响

7月25日的新闻联播也出现了失误,节目刚开始康辉播报完今天的日期后,原本接下来该康辉说欢迎收看,但李梓萌意外的抢了康辉的词。两个人同时说出欢迎收看,李梓萌立马意识到自己抢词。搭档康辉瞬间懵掉,在停顿两秒之后才继续播报

王宁在做客鲁豫有约时,也讲述了他的前同事播送《新闻联播》出过一次大错。当天的《新闻联播》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同事说成了“今天的新闻联播播送完了”。这在台里属于很严重的错误了,也因为这次错误,他就被辞退了。所以说新闻联播的直播现场出现大的失误,后果是很严重的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现在用提词器就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歌手开演唱会、各种综艺节目都会用到!更何况是《新闻联播》的直播,对主持人的要求极高,不允许有大的失误!




我以前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特别的佩服主持人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非常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在30分钟内不低头看稿子。却能把稿子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播报完且表情管理得那么到位的。有什么秘诀吗?

后来看了《吐槽大会》才知道了提词器这个工具。才明白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不需要背台本,也不需要低头看稿子,只需要抬头看提词器。

新闻播放的过程中主播们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前方。大多数人以为他们在看镜头。其实在他们注视的地方有一个文字的滚动条。和出租车后面的屏幕差不多。

主持人的头顶有投影,手稿内容会通过头顶的投影投到对面的字幕提示机上。这样主持人就可以做到完全“脱稿”了。

提词器将稿子的内容反射给主持人。让主持人在看字幕的同时也能面对着镜头。很好的维护了主持人的荧幕形象和播报质量。

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多为国内外的热门大事。虽然主持人的主持功底及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十几页的稿子背下来,并且要求0失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去看过现场演出的都知道现在各大综艺场子里都备有提词器。观众一般也不会为此而感到惊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新闻联播   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   新闻稿   播音员   稿子   摄像机   稿件   央视   水平   节目   能力   感觉   社会   内容   专业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