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人和法国人互相瞧不起?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法国人为什么总是和美国对着干?这个问题实际上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指的是法国当权者在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第二个角度指的是为什么一般而言,今天的法国人总是对美国人不满。 

法美失和的根源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冷嘲热讽、态度消极和极度不信任,是50多年来法美关系风风雨雨、起伏不定的根源。法国当政者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经贸交往中对美国的抵制、抗衡,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较为强烈的冲突。其中,最厉害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66年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并把北约设在巴黎的军事指挥部总部赶出法国;第二次,就是近两个月以来,围绕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问题,法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与美国的立场针锋相对,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将这种对立立场公开化、具体化。

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以法美矛盾冲突为代表的欧美关系,经历了战后最为激烈的起伏跌宕。从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到世界环境保护问题;从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惩罚性“反倾销”关税而引发的钢铁贸易战,到欧盟改变香蕉进口政策,而引发的“香蕉战”;从欧洲要求美国用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阿富汗囚犯,到布什签署议案引发的欧美农业贸易冲突:从美国情报机关针对欧洲企业的全球窃听系统“梯队”,到国际刑事法庭问题上的南辕北辙;从巴以冲突上的分歧,到对伊战争上的矛盾和互不相让…将欧美两个大陆隔开的大西洋中的波涛,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汹涌过。

近半年来,法国媒体上有关法美分歧和矛盾的分析、报道越来越多。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词汇,像法美“危机”、“分手”、“离婚”、“冲突”等,也越来越多。“9·11”事件后,希拉克是第一位访美的外国总统。法国左派第一大报、被美国人称为“批评美国最多的欧洲报纸”的《世界报》,在事件之后发表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社论,宣布“法国人无条件地站在美国人一边”。

时隔一年多,现在法国媒体上却已经有了“美国人,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的言论。在美国媒体上,最近两周,“反法”也已经成为时髦的话题。法国人“我们都是美国人”的表态,曾给了刚刚遭受巨大创伤的美国人极大安慰,让美国人觉得“世界理解了我们、接受了我们”。而现在,以反美、反全球化著称的法国农民领袖若泽·博韦,再次成为美国媒体攻击的对象,成为向美国公众说明“法国人反美是有传统、有市场的”绝好例证。另据美国媒体报道,有些美国议员甚至呼吁“抵制法国货”,反法情绪在美国相当强烈。

法美失和的现实原因

(一)时常主动、甚至带头和美国对着干,符合法国的外交传统和国家安全利益

法国的外交,是注重价值的外交,也是注重技巧的外交。法国外交把在国际关系中维护“人权”、“平等”、“公正”、“主权”等这些既传统、又时髦的价值观,视为己任,视自己为这些价值观最“正宗”和最坚决的捍卫者。一个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外交上纵横捭阖的基础——“实力”的前世界强国,运用自如的,当然是法国外交强大计谋、智慧的传统。

一位研究欧美关系颇有成就的分析人士称,现在欧洲只不过是美国的“弱”亲戚,还不是一个“穷”亲戚。就是说,欧洲人还能为美国人提倡或主导的国际干涉行动“买单”,如在波黑的维和和战后重建工作。一旦有一天,这个亲戚变得相对而言“又弱又穷”的时候,既不能配合美国的行动,又没有能力(即使是相对而言)维持现状或接受美国的账单的时候,不难想象美国人将怎么对待欧洲人。而那时,作为欧洲对美国“犯上”次数最多、程度最重的法国人的命运,就更不好过了。所以,法国就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及早让美国人明白:“美国的单边主义已成为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这种趋势使得美国变得格外危险,最终有可能毁了美国、毁了世界。”

(二)一个巴掌拍不响

美国人在国际关系中漠视其他国家、包括传统盟友欧洲国家的利益和立场,忽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或特殊性,是法美关系变化的“另一个巴掌”。

苏联解体后,美国超级大国的霸气、惟我独尊、在国际关系各个层面中的单边主义,把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处处和美国作对的对手。最早把美国称为“超级大国”、也是最早公开批评美国“单边主义”的西方国家就是法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一种以救世主自居的思潮,正在美国愈演愈烈。这种心态使美国自认为“别人都应该向我们学习”。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速胜,助长了某些美国人对武力的崇尚,和“美国可以、有时必须独立处理一些麻烦”的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一些所谓的“鹰派”人物,在维护美国利益时那种咄咄逼人、嚣张、偏狭、排斥异己的态度和家长式作风,更是让欧洲人寒心。

一位法国朋友给记者讲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法国人对美国人目中无人的作风是多么敏感和反感。艾菲尔铁塔下,一群美国中学生正在电话亭外边吵闹着要给远在美国的家人挂电话。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竟然不知道应该先拨美国的国际代码、再拨地区号码和自己家的号码,还问“为什么要有国家代码?”这位朋友说,美国的国家代码是01,是所有国家代码中的第一个,这还不够?难道“其他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三)由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使欧美“共同对敌”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再存在,欧洲也不再是世界的焦点

今天的国际热点,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日本海,其中经过了从中东到中亚、到印支次大陆的广阔天地。这是今天世界上已知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的储存地和运输线,而美国和欧洲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是不同的、有冲突的。所以,法美冲突是利益的冲突。

法美失和的社会原因

(一)老贵族对新暴发户的不满、嫉妒和无可奈何。

欧洲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强国,英、俄、法、德、意、西、荷兰等都曾是世界的中心。现实的反差,令其中的不服气者越加对现实不满,对美国试图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充满了疑问和否定。在美国人看来,法国人今天对美国人的所作所为,就像法国学者和老百姓最讨厌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说,“令人无法理解、自相矛盾”。

(二)对美国文化的蔑视

欧洲各国普遍珍视本国的历史文化,瞧不起美国文化的浅薄、庸俗、商业化。法国人更是坚持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文化例外”、顽强地捍卫法语的地位和纯洁、努力抵制美式饮食文化、大众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等因素,在法美关系的演变中非常重要。

(三)美国人看法国,充满了轻蔑和不信任

动不动就罢工、游行,中央高度集权、效率奇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要求的享受却越来越多,夸夸其谈、忘恩负义…这就是法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最近,提出“法国凭什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美国媒体上把今天的法国和二战爆发之前的法国“绥靖主义”——软弱、出卖、背信弃义、卑躬屈膝相提并论的文章越来越多。还有人提到法国自拿破仑以来,从来就没独立打过胜仗;1944年夏天,要不是以美英为主的盟军诺曼底登陆,法国还出不了对强大邻国、侵略者德国的“那一口恶气”。所以有美国记者冷嘲热讽地说法国人是“当然的和永久的和平维护者”。

(四)希拉克和小布什互相看不对眼

1995年当选、2002年再次当选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号称戴高乐主义的传人,是法国政坛上的常青树,也是世界政坛上的资历和年龄较老、国际影响较大的一位。多年来,他在法国和世界政坛上长袖善舞,在法国国内出色地经营了自己的传统右翼阵线,在世界舞台上为法国的大国地位纵横捭阖、活跃异常。独立外交和大国地位,是希拉克从戴高乐那里传承下来的理想。在小布什面前,希拉克是有资格找到“前辈、长者”感觉的。面对踌躇满志、得意忘形的布什总统和他的班子,想让法美关系现在不紧张也困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是关注和点评。

就国际各个国家同美国的关系而言,美英关系是兄弟。小弟处处听大哥的,大哥罩着小弟,小弟有啥要求大哥基本都能满足,美俄是对手,天天掐架。但彼此又是斗而不破。美日是父子关系。日本处处听美国的,国防外交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

在这些国家了,美法关系很有意思,有点像情人关系,法国争一争,美国就让一让。法国再争,美国就不让了,法国觉得美国不够朋友和盟友,而美国则认为法国得寸进尺。美国总认为法国是二等国家,却总想做头等客舱。法国却认为自己是欧洲的主人,不应该由美国颐指气使。美国总认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美国的世纪。是美国拯救了欧洲。而法国总认为会世纪轮回,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法国的,现在只不过是短暂的停歇而已。美国总认为她的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是国际潮流的风向标。而法国却从来不认为美国有文化,而法国的文化却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美国总认为美式英语是世界语言,也是美式文化的的体现,而法国却认为是法语是上流社会的语言。捍卫法语是全体法国的共识。美国的饮食肯德基和麦当劳走遍全世界,而法国却总认为法国大餐是世界美食。

法兰西民族极其高傲,看不上英国对美国的奴才相,但让法国自己出来领导世界,各个方面又明显吧如美国,也只有跟随美国。但有时候又不得不反对和抗议一下,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实际上就是一个面子而已,不敢面对已经失去的荣光和辉煌,在这一点上,英国人做的就很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面子要里子。

其实,美法关系很不错,美国的自由女神就是法国送给美国建国一百年的礼物。而当年英国可是火烧过白宫的,(英国不仅烧白宫,而且火烧圆明园)拿破仑时代,美法可是盟友关系,共同对付英国,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欧洲的主人,面对美苏争霸,西欧倒向美国,东欧倒向苏联,而法国在戴高乐带领下。却特立独行。成为欧洲的一个另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了冷战结束。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持续地强大。而欧洲却在持续衰退,法国德国积极发展和扩大欧盟,希望依靠欧盟的集体的力量来抗衡美国的影响力,但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却并不关系明显。

可以说,美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外界说的那样差,他们之间利益冲突是极其微小的。二者之间的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他们之间利益已经将他们捆绑在一起了。而分歧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已,就算有分歧也完全可以通过谈话解决,根本不存大的利益冲突。




美国人在二战中拯救了法国,战后又帮助法国重建,使得法国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但是法国觉得翅膀硬了,在很多国际事务上跟美国唱反调。比如伊拉克战争,法国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当时就有美国人愤而将French fries改名为Freedom fries。法国现在力求成为环地中海地区的盟主,所以主动出兵利比亚和马里等国,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还有一点就是法国是法语国家中心,本质上就跟英语国家美英加澳是对头。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况且美国在应对国际事务时并非单打独斗:作为美国邻国的加拿大在外交立场上一直和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被美国纳入了北约的盟友体系,仅在北约这一框架体系之下美国就拥有28个盟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也被美国纳入到自己的盟友体系内,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本身就含有美国遏制阿拉伯国家把持中东石油资源的战略考量......在如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8个与美国有正式的盟约关系,可以说美国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盟友体系。作为北约成员国的法国同样是美国盟友体系的一员,事实上美法之间的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根本性的矛盾,在大多数国际问题上两国的观点不能说完全一致也至少是趋近的。题目中本身就指出说美法关系不好是不恰当的,不过法国与美国的关系比起其他美国盟友的确显得较为独特另类:英国在国际事务中长期奉行追随美国的基本国策,日、韩则是受到美国高度控制的国家,相比之下法国在所有美国盟友中可以说是独立自主意识极为强烈的。我们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1964年1月27日法国成为抢在美国之前率先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6年身为北约成员国的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迄今为止法国仍是美国盟友国家中少有的境内不存在美国军事基地的国家,同时法国也是统一的欧洲武装力量的积极倡导者,长期以来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以幻影战斗机为代表的法国武器就是美式武器的重要竞争对手之一。美法关系总体上看是一种盟友关系,然而这对盟友的关系却一直是颇为纠结的。那么美法关系的这支纠结状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正值英法争霸时期,因此法国很自然地将支持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视为削弱自己的对手大英帝国的一种手段:当时法国向北美提供了二万套军服、三万支火枪、一百吨火药和三百多门大炮。独立战争头两年半的时间里美军90%的火药来自欧洲,其中绝大部分武器上甚至刻写着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名字。20岁的法国侯爵法耶特与10位有志同道合之士于1777年4月20日远渡重洋抵达北美战场。1777年9月拉法耶特参加了布兰迪万河战役并在战斗中负伤,此后他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的战役,因为在这两次战斗中镇定自若的指挥才能收到全军的称赞。拉法耶特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最大的贡献是1781年他在南部战役中拖住了康沃雷斯的军队,最终迫使康沃雷斯投降。此战后拉法耶特被美国人称为“我们的侯爵”。1777年12月4日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传到巴黎,在此之前法国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援助主要是通过拉法耶特等志愿者进行的,在公开的官方层面并没介入北美独立战争,然而萨拉托加大捷坚定了法国介入的决心。1778年2月6日法国与美国签订了《美法同盟条约》,以此为标志宣告法国正式介入北美独立战争。在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中参战法军的人数是美军的2.5倍,投入的大炮数量是美军的10倍以上。事实上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具有标志性决定性意义的约克镇战役是一场法国人帮助美国人打胜的战役。独立后的美国与英国的关系仍然紧张:独立战争中的亲英派人士北上落脚加拿大并以此作为反美基地,而独立后的美国也对英属加拿大存在野心。由于法国在独立战争时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加之独立后的美国与法国的对手英国关系紧张,因此美国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同法国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拿破仑就曾将美国视为牵制英国的一股重要力量:1803年4月法国将自己统治下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路易斯安那地区以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的低价出售给美国,这使美国领土扩张了一倍,直接奠定了美国未来大国崛起的基础。拿破仑这么做其实就有利用美国牵制英国的意图,而得到路易斯安那的美国也的确在1812年与英国就英属加拿大的归属开战。到了1876年法国赠送给美国一份独特的独立100周年纪念礼物——这就是如今矗立在纽约哈德逊河口附近的自由女神像。当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军士兵踏上法国的土地时喊出的口号是“拉法耶特,我们来了”,只不过这次轮到美国人去拯救拉法耶特的祖国了。

回顾美法关系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在美法关系的早期阶段法国的国力强于美国,是美法关系中的主导一方;然而时过境迁后昔日拉法耶特的祖国已需要当年的被拯救者来拯救自己。这样的变化是法国人难以接受的:法兰西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法国有着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长期以来法国就扮演着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角色,即使是称雄全球的大英帝国也是在与法国的长期战斗中崛起的。法兰西民族以人类进步为阶梯,以科学理性为武器,以社会正义、自由、宽容为空间,反对特权、专制、愚昧与迷信,为世界贡献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启蒙运动先驱以及雨果、福楼拜、巴尔扎克等世界级文豪。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和伯利克里时代的希腊、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高峰。法国人热衷于讲述高卢勇士与罗马的战斗故事,讲述圣女贞德与英国人的战斗故事,讲述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的辉煌。那么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法国人又是如何看待美国人的呢?事实上美国人在法国人眼中不过是一群暴发户而已:在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事件的推动下欧洲长期占据着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而法国则长期扮演着欧陆第一强国的角色。这时的美国可不是今天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只是一个身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包围中的小国而已,在法国人看来如果不是当年自己的援助可能世界上都不会存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法国人看待美国人就像是一个破落贵族看待一个暴发户:贵族尽管已没落,却仍打心眼里觉得暴发户的行为举止粗鲁野蛮。如果说法国人打心眼里对美国就有一种鄙视心态,那么美国人其实也差不多: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从建国伊始就视欧洲的传统体制为陈腐过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本身就诞生在反对旧大陆带来的旧制度的战斗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越英国而跃居世界第一,因此当英、法等国在一战中精疲力尽之时都需要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强劲工业实力的美国提供支持。当一战的战火熄灭时英、法等国赫然发现:美国已然成为自己的债主。不过这时美国尽管在工业产能、经济实力上已超越英、法等老牌强国,但在政治军事力量上还没到傲视全球的地步,于是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中英、法这两个老牌强国仍竭力将美国排除在战后的国联体系之外。也许这时老贵族法国因为成功压制美国这个暴发户而沾沾自喜,不过其实法国已高兴不了多久了。

如果说一战使美国成为了英、法等欧洲老贵族的债主,那么二战则彻底扭转了世界局势:一战中法国并没沦陷,只是需要拥有丰富资源储备和强劲工业实力的美国提供财力物力支持;然而二战中法国作为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是需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解放的。这下美国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面前就显得更有底气了:是美国将西欧从纳粹德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还受到来自苏联东欧阵营的威胁,无论是欧洲的战后经济复兴或是防御苏东阵营的国防安全需要都离不开美国的鼎力支持。具体到法国而言:法国在二战爆发之初就迅速被纳粹德国占领,以致于美国在设计战后的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时本来都没打算让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然二战后以欧洲秩序主导者自居的美国压根就瞧不上法国,然而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情绪却并未消失:法国长期以来是以世界一流大国自居的,怎么能容忍自己眼中的暴发户骑到自己头上呢?法国开始寻找一种可以尽可能使自己在当时的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话语权的方法: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

多年来法国一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鼓吹者:法国设计了作为欧盟前身的欧共体的最初蓝图,也是欧共体最早的六个成员国之一,至今法国仍是欧盟体系内的主导国家。二战后戴高乐设计的欧洲一体化方案甚至是包括苏联的——戴高乐心中的欧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也就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整片区域,1944年戴高乐和斯大林还签署了《法苏互助同盟条约》。法国这样做当然是为抵消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从而增强自身话语权,事实上与新中国建交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事实上这样的心态不只法国有:当棱镜门事件曝光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国家发现尽管自己和英国一样是美国的盟友,然而自己却赫然在美国的监听目标之列。其实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普遍有一种贵族心态:美国在他们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发户——美国尽管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其主要人口是由欧洲移民构成的,美国的政治体制和行为价值观也是在欧洲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欧洲人甚至有资格说自己是美国人的祖宗。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如今都是美国的盟友,但欧洲大陆国家心知肚明美国其实一直把他们和英国区别对待,面对美国的强势也许只有抱团取暖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增强欧洲各国在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可以说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国家普遍和美国实际上都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而美国也的确是将欧盟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之一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法国和美国的关系显得特立独行呢?这是因为尽管欧洲大陆各国普遍和美国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然而像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大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法国没法比,所以这些国家在对美国说不时没法国那样的底气——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些国家尽管和美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可其境内均存在美国军事基地,这些国家的内政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受美国左右的。当然有人会说德国:德国就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方面看来的确与法国不相上下,如今德国和法国一样扮演着欧盟主导者的角色,实际上德国也被美国视为挑战者之一。不过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其影响力更多限于经济科技领域,而在政治军事领域是天然受限的,因此总的来看德国的综合国力仍相对次于法国——比如法国可以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行使一票否决权,而这就是德国所不能做到的。欧洲各国同美国的关系基本都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欧洲人视美国为不知礼仪的粗鲁暴发户;美国人视欧洲为日益没落的腐朽老顽固。由于法国的大国自豪意思及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就使法美关系显得尤为纠结。




法国想主导自己的命运,可是实力不济!美国世界霸主当惯了,根本没有把法国看在眼里!各怀鬼胎,互相不服,渐行渐远,大势所趋……[大笑]




Pansesus:因为历史很骨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美国人   戴高乐   新奥尔良   北约   法国   欧洲   德国   英国   盟友   美国   法国人   国人   独立   关系   国家   时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