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相声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以郭德纲的影响力和当下媒体抓热度的传播能力,“公式相声”这个词已经不能称得上新词了。

这个词如果字面解释一下很简单,但它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却一点都不简单。

那就从头讲一讲这件事,来剖析一下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现象。

事件缘起

因为是热点事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一部分我们就长话短说。

郭德纲、张国立作为导师,举办了一次名为“相声有新人”的比赛,旨在挖掘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加以培养。这个节目来了一对夫妻,是上海交大的博士。

这两个人之前见到过,在交大社团活动、毕业晚会上都曾经登台演出,在学校里面现场的氛围其实还不错。但是这一次在现场因为相声理念的冲突,“怒怼”了郭德纲。

这俩人是工科博士,然后运用自然科学的理念来创作相声,提出了“公式相声”这一个新词汇,他们认为相声的创作可以用理科式的方法计算出来,并且还写了三本书,送给郭德纲。

可能是年少轻狂,这俩人在台下就经常怼其他选手,在台上对前辈郭德纲也没有什么起码的尊重。当然了,以老郭的嘴,自然不会输的。

这就是“公式相声”的由来,这俩人也被大众广泛议论,但客观来讲,主要还是负面评价较多。

“公式相声”背后到底是基于什么来创作

要说这种创作方式一点道理都没有,这显得偏颇,但它所依托的创作理念绝对不是李宏烨夫妇两个人认为的公式。

我们来看李宏烨自己说的相声创作过程。

笑果预期公式是这样的:

这个很复杂,一般人看不懂,但没关系,总结起来就是:

李宏烨将相声的笑点进行分类,并且计算出观众因为演员形象而发笑的持续时间大概在0.5秒到0.9秒之间,因为演员语言艺术而发笑的持续时间大概在1秒到2秒之间。然后通过上面这个基本看不懂的公式,来计算自己写作的段子能让观众笑多久。

先别说合不合理,我相信他对于这两个时间的比对不会是凭空想象的,应该是做了一些观察得出来的估值。并且还同时考虑了演员演出时候的效果以及观众的理解水平。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来,李宏烨用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是靠着观察观众而来的,也就是大量的样本数据。

而他所认为的能让一个段子达到最完美的方式,其实就是根据现场各种条件,比如演员的状态、观众的兴趣点以及段子自身的浅深等因素,进行系统匹配。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用什么样的相声。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般情况下的大数据分析。

再举个更直观点的例子:

下象棋的时候,很少有人能下过象棋软件,为什么呢?因为电脑当中储存了大量的棋谱,你每走一步,电脑会分析各种计算,推测你下一步甚至几步的走棋路数,最后选出一个最适合的对策。

公式相声模拟的就是这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将人脑来替代电脑。

所以说,以当今科技水平,连人脑研究都不算透彻,怎么能应用这个公式呢?现在还没见到有人能将人脑的运行速度提高到和电脑一个水平,所以这个公式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被实践的。

“公式相声”闹剧之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很多人对科学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学科才能是科学,其实这些学科真正大幅度改变人类生活的时间才三百多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就像我们十年之前根本无法想象,手机可以这么智能一样。

真正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组成的,自然科学再厉害,没有人文科学的教化,也无法发展。说得极端一点,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学习自然科学?

相声艺术是属于语言、表演一类的人文艺术,想要用一个理科公式来计算出来,这是有多荒谬呢?

“公式相声”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认为“自然科学无所不能”的想法在作祟。之前因为我们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为了培养自然科学里的顶尖人才,所以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但现在如果去试试看,如果只专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在这个社会上不说举步难行,那也是步履维艰。

支持自然科学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但不应该以贬低人文科学来达成目的。自然科学带给我们的是物质上的变革,人文科学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升华。我们所应用的语言文字、所在的社会形态等等无形中的事物,都是人文科学带来的。

你不能一边享受这人文科学带给你的安定,一边谩骂人文科学是无用的东西。

这种“理工科”式的膨胀心理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如果缺少了道德的约束,灾难随时都会降临。利剑如果不能握在正义之手,那么随时都可能成为一把凶器。

所以,看似一场闹剧的“公式相声”,其实背后所透露的是自然科学爱好者中较为极端的思想,这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公式相声是什么,我也搞不太懂。不过就像于谦老师回应公式相声一样,公式相声就是这个。

李宏业倒是很尊重于谦啊。

当然了,大家要觉得他一文不值吧,那肯定也不对,因为人家毕竟有赞助,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了。需要特意提醒大家,书是好东西,但是也不都是好东西!有的书真的会误人子弟啊!相声公式就是利用工学的机械自动化的公式,给套用在相声上。感觉就像驴唇对了马嘴,博士夫妻用一直最搞笑的方法,用自己的人生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真的是,多学没坏处啊!当需要的时候就一定要应用到!

李宏业郑钰二人,利用这些和公式把相声计算了出来,得到了笑果总预期的公式。那些个不知道如何算来的常系数,和计算方法,可以说给相声盖上了一层迷雾。不过我觉得,如果李宏业郑钰不去挤兑郭德纲,我觉得他们可能还能在相声这个行业继续混下去,在《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中,被郭德纲怼的哑口无言,又把话说到商演上面,让郭德纲走着瞧,结果是这样。

这几本书还是有点内容的,毕竟是人家的代表作啊,就像是一本规范,已经给想学相声的朋友们做出了指示。指示规范不能达到总预期,所以就比较坑了。笔者指示觉得,这么高的学历不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做有建设性的事,而是因为相声能赚钱,火就来炒作相声,你说到底是教育的失败还是人性的可悲?只可惜了,国家把这么好的资源给了这样的两个人,难道说真理真的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他们高举着博士的学位,最后却来了这么一出,真的让人觉得是在用生命在说相声啊。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公式相声是最新播出的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中新出的名词,节目中郭德纲作为评委观测各组选手的相声,其中有一对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妇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节目中标新立异的公式相声以及表演者的强词夺理与郭德纲的辩论也是十分的精彩
节目中博士夫妇嘲笑前一组表演者没有笑点,而自己表演时却是全程无笑点,并在结束后与郭德纲老师的辩论中十分没有礼貌
并在提到于谦老师时用“于谦儿”,非常没有礼貌,一直提的自己是博士,却全然没有看到有任何文化人应该有的礼貌以及涵养
于老师也是发布微博实力嘲讽这对博士夫妇,德云社其他相声演员也是表明自己态度,说白了公式相声就是一个笑话,博士夫妇的理论明显没有任何依据,最后配图一张博诸位一笑




你真应该买本《相声有限元》来看一下,原创文化专项资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双博士李宏烨郑钰著作。



里边准确写了什么是公式相声,什么笑点,饱和度,符号,亮度等等


关于公式相声,发明人李宏烨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解释过,如果认真的朋友,应该早就看见过。


大概就是通过定义一个包袱的搞笑时间和观众反应,模拟出一个比例,用亮度高低确实包袱取舍,定义好主包袱和话题,围绕这个在延伸出段子。


一般人反正听不懂,真的乱,光那几个符号,都够大家喝一壶的,不愧是博士生发明的东西。


想学他这个相声,比上三年高中还累,没个高等数学逻辑思维,根本玩不转,从这一方面看,公式相声,非但没有降低大家说相声的门槛,反而拔高了不少,数理化这东西,太难了。


我斗胆分析了一下这个公式相声的门道,按理说,逻辑公式,只能用数字计算数字,用数字代替情感,最后得出文字相声,我觉得这有点不太可能,真的能做到的话,早就拿诺贝尔奖了。


公式算不出观众情绪,所以这个公式相声,可能不是公式,而是类似于大数据分析的模板。


比如通过几百几千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采样分析,说那个包袱能让大家开心,几个包袱连一起效果好,用什么话来衔接能引发大家什么反应,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然后套用模板,快速创作出相声。


这也是为什么李宏烨博士说他几年时间能创作出600多段相声,比郭德纲一辈子才会500段高出几个等级。


其中的玄妙就在于此。


郭德纲其实早年间讽刺一些主流演员的相声,也提到过这样的“公式相声”


一个演员,一辈子就会一段,到哪就是一句唱


比如到太原,就唱:“太原啊太原啊,我滴故乡”


到天津就唱:“天津啊天津啊,我滴故乡”


到佳木斯:“佳木斯,佳木斯,我滴故乡”


到哪都能唱,张口就来。


一分钟就能创作一段相声


分析李宏烨博士的相声之路,不难看出这样相声的影子。

演员写书,成立项目,经费扶持,出版发行,相声大师。


标准的相声成名之路,在贴合郭德纲的例子,李宏烨,并没有走出创新相声的大门,还是在老圈子。


李宏烨只不过把郭德纲调侃的那种相声,丰富了一些内容,添加了普通人看不懂的符号,本质上,公式相声,还是体制相声的模板,并不是什么创新。


还是那句话,公式是死的,观众是活的,情感是变化的。


用死的东西,算活的东西,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错误的。


相声的魅力就在于面对不同观众的不同表现形式,甚至是上台以后根据观众反应的临场发挥。


公式相声的大数据模板,纵容能做到天衣无缝,步步为营,处处赢得掌声,那充其量也是小品,不是相声。






前几天我看了他们的表演,且不说他和郭德纲的对话如何,单看表演实在是太干了。而且夫妻二人没有舞台交流,一切事物的塔尖都有基础支撑,塔尖越尖,基础就要越深厚,您想创意,想搞不一样,可以;也支持鼓励,但别忘了基础,说白了就是你肚子里要有货。就像你读博,做科研,你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凭空想象成吗?枉你俩说自己是博士,不过你们俩的表演,说实话我也没笑。



这是演讲+诗朗诵,两货目空一切,趾高气扬,连基本礼貌都不懂,小时候父母没告诉你不能用手指人吗?博士就是这个素质?



看了节目以及本篇新闻,我注意到的几个关键词:1.创业搞相声,2.融资,3.回头客,4.我可以让观众也可以说相声,讲身边的事。综上所述,这哥们不傻,这是一个辅导机构的宣传套路以及授课理念,第一步就是炒作,郭老师又给别人当Wi-Fi蹭了。



记得曾经郭德刚和张文顺先生都说过相声入门门槛太低,是个人就说自己是相声演员,你说不看基本功,那你也别看我的高考成绩,直接让我去清华可以吗?



这两个人说每天写多少段子,你写再多有什么用,你写的是相声吗?脱口秀段子吧!相声不在于多在于精,你说段相声能让大家记住你说的大概那你就成功了,我没记住你说了啥,只记住你一直强调我是博士,是交大的博士,作为博士难道你的业绩就是这些段子?



果你想借此出名,那么你成功了,至少在这些天里是成功的。但是也谢谢你再次印证了学历与个人素养真的无关,同时你们也成功的拉低了整个博士界的文化底蕴,估计也会拉低交大的录取率吧,厉害了我的交大博士。




公式相声的重点是相声,而不是公式。

一般人很容易被李宏烨那三本厚厚的著作,以及他T恤上的数学公式唬住,以为这是一种现代科学加工后的权限文艺形式,跟我们通常看到的相声完全不同。

其实它的本质还是相声,只不过加上了一种看似新奇的标签而已,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炒作用的手段,是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硬凑在一起博眼球而已,并不是什么毁天灭地的创新。

就像有人把电影院座位换成马桶一样,取名“排泄观影”,号称能够让你对电影的体验值提升百分之五百,应该不会有人觉得这玩意儿真的会取代传统院线吧。

公式相声也是如此,所谓公式,就是将一个事物分解成几个关联的量,各个量之间用一定关系(如定律或定理)的算式组合起来,使之能够能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

虽然我没看过李博士的著作,当然估计以我本科生的水平也看不懂,但通过一些碎片信息大概了解到,李博士是将相声分解为一个结果,一个衡量,一个变量,做成效果预期总公式。

X就是预期效果,这个结果并不是单一指向,既可以是现场观众对公式相声的接受程度,也可以是李博士讲某一段相声所产生的网络热点指数。

K是变量,这个变量是不同段子中的主要元素,当然也可以是相声之外的元素,比如李博士在某一场综艺节目中,跟三俗祖师爷打嘴炮的胜负指数,之所以是变量,这里面会包含对方应对以及节目方剪辑等多方因素影响,所以不是一个恒定指数。

X。是公式中的恒量,也就是每一次效果运算中,可以反复引用的套路。比如我们假定“骂郭德纲就有热度”,那么“骂郭德纲”就可以是一个恒量,并且可以作为预期效果运算反复引用。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笑果预期总公式进行运算了。

比如某年某月某一天,李博士写了一段新相声,于是对其启动了笑果预期运算。

这个段子本身质量如何不需要计入运算,甚至连变量都不是。李博士只需要将段子发出后,将公式中的恒量拉进来,叫嚣“茶馆不叫相声,因为上不了晚会”,以此激怒某个特定粉丝群体,而这种叫嚣能够引来的粉丝群体反扑是一个变量,如果无人理会,那么最终的预期效果也就是零。

很显然,李博士这次并没有遭到预期的粉丝大量攻击以及转发,最终效果接近于零,说明在对恒量值进行代入时,不能过于隐晦,必要时候直接提某些重点关键词,那么运算的最终结果就会更加接近预期值。

比如这一条提到了某个关键词,那么最终运算结果就瞬间升华了。

综上,这就是公式相声的本质所在。




公式相声,就是对相声的定量化研究分析,并建立模型。

这件事本身没啥问题,军事也好,经济也好,人的心理也好,通过数据研究分析,做一些定量的模型,这是很常见的方法。用于相声就是一种进步,学术上应该鼓励。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式相声为什么少有人支持,反而骂声一片呢?

说研究者缺乏真正的学术精神有点解释过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把学术看简单了。

他们一张嘴就说,破解了相声的秘密,可是,相声的秘密在哪里呢?

任何艺术,真正的秘密只有一个字:人。

当年马三立的大儿子要学相声,马三立断然拒绝了,原因是什么?马三立说,相声两个字,你首先要有相,你的相就不是说相声的相,还是去干别的吧。马三立这个话,至少能告诉我们一件事,说相声不仅是作品的事,马三立不会愁作品,他知道,说相声的关键是人。

如果我们用马三立的视角再去看公式相声,你就会发现,公式相声只是对段子的分析,并没有人的分析。

别说相声演员,比如岳云鹏的相声人格模型了,你有岳云鹏的表情数据吗?他的粉丝就有表情包,就凭这一条,那些粉丝就比博士研究得通透。

所以说,真正的公式相声,是一个海量的研究工程,它是大量的人的数据分析与段子数据分析的有机结合。

想根据几个段子总结一个公式,就把传统相声挑落马下,您这不像是博士,更像是烈士。





公式相声,这是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烨两口子研究的所谓相声。简单一点,他们就是将相声里边的一些专用名词,替换成他自创的术语,比如什么相声的有限元啥的,然后通过他自己的一通捣鼓,弄成的一个公式。

还将观众的笑声精确到零点几秒,这不扯吗?相声代表的是人物情绪,将演员的喜怒哀乐通过表演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让人发笑。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个包袱理解不一样,笑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按照他们的相声公式,将这一切都固定了,这不好笑吗?

这个地方应该乐3秒,你没乐,这就是观众的不对了,他们听不懂博士的笑点,所以这里就提醒观众应该多读书了。这个地方应该乐5秒,你只乐了2秒,说明你读书了,但是知识储备量不够,应该继续读书,你才能明白笑点。

相声是一种艺术,艺术报含各种情怀、技巧、文化在里边,怎么可能是一个公式就能计算出来的呢?




所谓的公式相声,就是把相声的表演方式公式化。说穿了,就是外行以说笑话的形式在台上表演,既不是相声,也不是脱口秀,。自以为是的人要是还坚持己见,他硬要说自己的玩意儿是相声,谁又能把他怎么样呢?当然啦,据说他已经拜了师,要是好好的学学,将来没准真的成为相声演员也不一定。当今社会,喜欢剑走偏锋的人有的是,为了出名,炒作一下,也能红起来的,可是,那毕竟只是一时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热得快,凉的也快,要想真正在某一方面出成绩,还是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那才能平稳。要想一步升天,就要有掉下来被摔的心里准备。要盖楼房,就得先打好地基,不然,早晚楼会塌掉。




说一下我的理解吧:

不知锅灶为何物的印度人看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又听了日本人进行英文配音的解说后按照韩国人口味用纯非洲食材在肯德基厨房做的正宗满汉全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公式   佳木斯   相声   恒量   人文科学   段子   变量   自然科学   包袱   观众   演员   博士   效果   东西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