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老了开始害怕孩子,说起话来都轻声轻语?

父母为什么老了就开始害怕孩子,在孩子面前说起话来低声下气的,那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年轻时造成的。父母年轻时对孩子的态度怎么样,孩子以后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年老时的父母,这可能就是因果吧,有因必有果,表面上好似能摆脱因果,实际上很难改变因果!

在我们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家庭,父母年轻的时候对孩子的态度极差,这也是因为父母自己心理素质极差的表现,把孩子塑造成第二个自己,最可怕的是自己还不能自知!父母年轻时对孩子态度差非打即骂,孩子对年老时的父母态度一样没有好态度,很多会说这是孩子报复父母,其实这不是报复,而是被影响了,孩子从小到大被情绪恶劣的父母塑造成情绪恶劣的性格了,这是很难控制和改变的。有很多人很想改变自己的性格,但很难成功,认知高的人为了不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影响但家庭和下一代,情愿自己憋在心里承受着;而认知低的人不管那么多,随意发泄,把自己糟糕的情绪发泄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想想,农村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把自己在原生家庭受的伤害重新发泄于年老时父母身上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了,所以很少对孩子打骂。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老一辈人生孩子几乎都是为了让孩子给自己争面子和养老防老,所以对孩子的期待过高,性子又急,孩子稍微不听从自己就打就骂就羞辱,结果把孩子也塑造成他们那样情绪不稳定的人,最可怕的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到了年老时就更加不知道了,只会一味地认为孩子不孝!

所以,作为父母,你年轻时对孩子的态度就是孩子长大后对你的态度,所谓因果循环,因果不会因为你们是父子关系而不参与其中。




为什么要用怕这个字呢,听起来特别不舒服。我觉得不是怕是依赖和爱,正所谓老有所依吗,还有一点是父母觉得我们长大了再也不是孩子了,所以他们对我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只从过了十八岁,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态度真的温和了很多很多。婚后我的父母对我的态度又是一个样,特别关心我,而且变得特别的知趣,知趣的让我有点心疼他们,父母常和我说人老了容易招人闲,我说我小时候有是屎有时尿的你们都没嫌弃我,现在你们老了我也不嫌弃你们。现在的我更喜欢他们能再凶凶我,那样我会觉得好幸福。




我觉得这要看哪代人了,普遍来看,80年代前的父母更多的还是时代观念的原因吧,尤其50到70年代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小心翼翼。

在过去以孝为大、长者为尊的封建时期,孝是不容置疑的铁律,亲子间不讲感情只讲传统,讲国法家规,讲家族利益,父母老了也是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容不得子女半点怠慢,所以他们老了病了无能了也并不会害怕子女,轻声细语的只会是孩子。


可是近代这百年时代变化太巨烈了,西方思想的入侵,平等民主尊重这些先进思想直接冲击了传统孝文化,原有的子女绝对遵从父母这种完全不对等的霸道的亲子关系直接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我们开始讲爱讲尊重,讲付出与回报,父母地位跌落神坛,想要子女尊重自己孝顺自己,不再取决于外在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自己和子女

我们父母那辈人也就是50到70后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普遍贫穷。而他们又恰巧处在思想变革的时期,爷爷奶奶那辈还是比较讲传统,父母那辈受着传统孝文化影响长大,无条件的孝顺着他们的父母,结果他们当了父母,快要获取回报的时候,思想变了,社会变了,他们完全跟不上了,甚至毫无筹码与子女谈判了,他们慌了

老人对晚年的安全感来自对孩子的掌控,可是现在子女已经掌控不了,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他们都毫无办法有效的控制,他们不知道子女们想什么,子女想的很多不是他们想要的甚至恐惧的,他们害怕与子女越来越远,掌控不了子女就无法确定自己的晚年保障,无法从容的面对生活的困难与风险,这是让老人最害怕的,在绝对的依赖关系面前,父母处于弱势,弱势者哪来的底气呢。他们只能偶尔仗着父母的身份虚张声势,却又迫于恐惧小心翼翼的试探子女的态度,而且需要不停的试探反复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有安全感。

他们不仅是怕子女不孝顺自己,养老无保障,也在害怕被时代抛弃,年轻人都有文化能顺应变化迅猛的时代,可他们老了,连现代化生活用品都无法使用,智能手机都是最大的学习项目,靠自己很难接触新东西,也很难应对现代化生活。大多数老人已经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改变思想学习知识技能融入社会创造一番价值,他们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子女,甚至子女也成了他们活着的全部意义,越重视一样东西就会越恐惧,内心的焦虑不安让他们面对子女时不由的小心翼翼

还有就是源于爱与亏欠。老一辈养孩子时正是贫穷时代,维持生计就耗尽了精力,他们没有闲暇也没有那个觉悟给孩子们温柔美好的爱,也没那么多的见识为子女谋划未来,他们自己也还不懂爱,现在社会变了生活好了,他们也慢慢了解到了爱,知道了一些教育理念,尤其看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孩子,想到他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太多的错误太多的缺失让他们也觉得亏欠子女,他们想弥补,同时也希望子女们也能爱他们。

小心翼翼归根究底无非源于害怕,要么害怕自己得不到想要的,要么害怕给不了别人想要的。做父母,真的是世间最难的事,我的父母也曾是我的堡垒,觉得他们无所不能,现在却要事事问我,像个无助的孩子,想想就心酸,希望我们都能温柔的爱父母,也让他们的有生之年体验一把世间的温柔。

以上是我的看法,个人拙见,文化有限有些啰嗦,还望多多理解,感谢看我文章的人。




看了这个问题,我想想我自己,想想我的爹娘什么时候开始跟我说话小心翼翼的,是的,我能感觉他们的小心,但我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了。

是我第一次板着脸回去,把在单位里的烦闷带回家的那些天吗,我能感觉到他俩的面面相觑,小声的交头接耳,我一转身就装作若无其事,我听见他俩在厨房的议论——破地方,不想去还回来……。

是我第一次拒绝老陪爸出去看灯,自己想坐会儿的那次吗?失恋是一种病,热闹是一仙人球的刺,满街的灯像手术室灯光,我的心仿佛被切开了那样痛。老爸兴致勃勃的说走一起看灯去,我说,我不看你去吧,老爸敏感无比,试图拉我起来的手缓缓放下,竟然不知道再放回哪里。后来,他告诉母亲,那时候,他觉得我长大了——是我们长大的太突然了,才让父母的手无处安放了吗?

我们长大成人,是父母最深的期望。

而后,就是他们一天一天的老去。

我们工作的地方,总是远离有父母的家园。等回去时,是更温和的母亲和说话更有分寸的父亲——多一份体谅,也多一份生疏——你变成了有点儿陌生的人,需要小心对待的人。

不再训话,多的是“你看咱这样行不行……”,不再无所不能,多的是:这事我可不懂,还是你们行……,不再大嗓门,说话温柔得像诗朗诵。

后来……父亲查出大病,小心翼翼的跟着我们求医,我们带他去哪儿,他就去哪儿,做CT时,像个很乖的孩子,躺在那里,眼睛巴巴的看着医生,好像说:你看,我这样就可以了吧,就会好了吧!

医院守夜的晚上,夜里心累,出去医院门口,二两二锅头一饮而下,十分钟时间,回去,看到他蹲在床上等我……似乎很焦急,也很生气。

可是,爸爸,为什么你不再训我?




看见这个问题,心里很酸。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年人了,爸爸已经离开我11年了,所以生活中格外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和妈妈在一起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有的话说出来马上就后悔了,看见妈妈不再说话的样子心里难受的不行。所以,真的要控制情绪,不要随意的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发脾气。

说真的,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孝顺的人,和妈妈在一起基本上是都听妈妈的。但是妈妈有时候会担心自己,让自己怎样怎样,妈妈说的都对,但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很多的不得已,所以做不到妈妈说的那样,又没有办法解释。既觉得自己委屈又觉得自己无能,被好多事情牵绊做不到妈妈说的那样为自己好,所以有时候忍不住发脾气。

发完脾气,看见妈妈默不作声的样子,真的很心酸。她们的身体已经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挺拔,高大,都是瘦小的佝偻的,默默的坐在那里不再说话,心里真的很后悔。

中年人为了生活,为了上有老下有小,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做不到常常陪伴父母。道理都明白,也知道父母已经年迈,应该多陪陪他们,可是我也要在外面打拼生活,在外面也要受委屈。受了委屈又不愿意在父母面前显露,所以父母说一些大道理,明明知道是对的,是为了自己好,但是真的有很多的无奈,真的做不到,又不能把自己的委屈说给父母听,不能解释,只剩下发脾气了。

所以有时候看见那些一边背负生活的重担,一边在父母面前笑呵呵的人,心里真的很佩服。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有什么难事自己背着,只让父母不再操心自己就可以了。所以以后要在父母面前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他们看到我们好的一面,不好的东西留给自己背着吧。

父母觉得帮不上孩子了,日后得指望孩子了,所以在孩子面前会变的小心翼翼。其实他们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把我们抚养成人,帮过我们的家庭,他们在能干的时候没有停歇过,他们一点都不愧对我们。乌鸦尚知反哺,羊羔尚知跪乳,现在是该我们赡养年老的他们了。对他们有一丁点不好,是我们愧对他们。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希望天下的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都不必小心翼翼,都能坦坦荡荡!




这很正常,当人步入老年后,身体机能减退,比如爱忘事、与社会脱节等,使他们蜕变为弱势群体,与成年的子女开始了角色互换:从监护者变为被监护对象了……




孩子小时候为什么害怕父母,不敢顶嘴?因为情感和生活都依靠父母。父母年纪大了情感和生活依靠孩子,仅此而已。尤其是过了70岁,很多对外事务,比如看病或者大额购物(保健品除外),医生和销售人员都会要求家里子女陪同,这等于默认老年人已经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了。




能够内心清楚这些就好,说明你是一个孝顺的人,心理装着父母的人,有时对老人发脾气也是迫不得已,我们都是常人,在外面独当一面,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承受一下委屈,需要忍住,在自家老人面前可能就很难控制了,发泄一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千万不能伤害到老人,佩服你的孝顺之心!




为什么父母老了开始害怕孩子,说起话来都轻声轻语?

这个问题,主要是怕老了年龄大了没人照顾,自己行动又不方便,买个东西都困难所有就有求孩子。你要是大声朗朗,可能孩子很不高兴,借顾上班没时间不来照顾,这下就生活困难。前面一个案例,一个离休干部,92岁,老伴两人退休养老金一万多元。他说,不靠孩子,自己请保姆照顾。五个儿子,四个女儿都不来看望老人。住院也没人来看。保姆打电话给儿子,儿子说:知道了,人都不来。为什么?就是老人年轻时候在当官的期间从不给家人孩子办事。也不照顾小孩,所以这些孩子一商量,都不去看老人。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老人生病一个都不来。




轻声细语是真的,但不叫怕。我们家是因为儿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体贴父母,而且刚开始读博的孩子讨论各种问题时,明显的感觉见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以……这不是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害怕   父母   孩子   因果   年轻时   轻声   小心翼翼   子女   委屈   情绪   面前   态度   老人   说话   思想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