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没有通电,一到夜晚,大家都在干些什么?

那时候虽然穷,但是人们活的很充实。晚上很多老人在煤油灯下纺线线,民兵去夜校学文化,演节目。那是个积极向上的年代。晚上大人们都有事儿做,不是推碾子,就是推磨。那时吃面全靠碾子和磨,磨一次不够吃几顿,所以要经常推。







农村虽然黑灯瞎火,但人们已经都习惯了那种生活。孩子们经常和邻村的孩子成群结伙的打仗!砖头土坷拉不长眼,经常落在身上,那时不懂事,根本不知道危险,有时也挨打,回到家里也不敢说,就偷偷钻被窝睡觉了。回忆起来总觉的小时候很有意思!




我跟你说,那些年代的农民是最苦的,工人干八个小时就下班,下班了在食堂吃饭,饭吃了随便哪的耍,打牌、下棋凭自己的爱好。

农民天一亮就出门,起码要干十几个小时,农村都是天黑了才下班,有些家里有老年人的回家能吃现成的饭。家里没有老人的回家还要现煮,那时没有电饭煲,在锅里煮,烧柴或者烧煤,把饭煮好了,再炒菜。饭吃了,一般男的还要推包谷来第二天喂猪,女的宰猪草,等把这些事做完,时间也在十点过了,也该睡觉了,早上五点钟就要起床,起来煮饭、煮猪草喂猪。特别是挖红苕,种小麦的季节,由于天气短,有些早上起来把饭吃了,猪食煮好把猪喂了天还没有亮,等天一亮就出门去干活了。

那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刮风下雨,烈日寒冬,天天都有事干,到了冬天田头土头没事干了,就喊去修水库,修堰沟,修公路、修电站,这些都是尽义务,生产队评公分,国家没有拿一分钱。实在没事干了,就搞农业学大寨,搞开田改土。题主问这个问题,我估计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吧!




晚上点煤油灯,开会,那时候生产队成立突击队,有青年突击队,共产党员突击队,工作是白天深翻土地,晚上学语录,唱红歌,斗私批修,批评与自我批评,比学习,比讲用,感觉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生在那个年代觉得挺有意义。




没有电的夜晚,社员的夜生活比现在内容形式都多:孩子们会用煤油灯照明写作业,可以在月光下搞很多活动,例如捉迷藏、星星过腰、挑朋友、打棒……大人纺花织布打落腹,民谣“爹织布娘纺花,小妮儿打落腹,呼啦啦啦啦啦!”做针线活儿,串门说话,聚在牲口屋聊天,各家有喜事时请说书人唱评书,讲故事,看戏,用发电机发电看电影……




那时艰苦,社员白天上工,晚上集中在小队屋,点个煤油台灯,由生产小队会计记录着大家白天的工分,然后十点钟回家睡觉。一年当中夏天最为特别,晚上全家中派一个人去小队屋记工,其余人将竹席凉床抬放到一块,坐着的,躺着的,小孩在周围“疯”着追呀的,听老人讲故事的……挺热闹的。




提起往事身心寒,傍晚无电煤油燃。

夜发工分上夜校,自造扑克难输钱…

生产队时期一言难尽…谢邀




看到这一问,睡意全无,勾起内心脆弱的神经。随父母下放的生产队没有电,家家点的煤油灯,灯绒火没有蜡烛火苗大,我每天在灯下学习写作业,爸爸在灯下写检查,妈妈和小弟早早睡觉。冬天夜长,下午4点一过天就黑了,那盏灯下我和爸爸的身影最多。

那时的农民天一黑就睡觉了,为节省灯油,没有谁家点灯熬夜。……




不得不说,那是一段非常单调的日子。因为我是经历了一段这样的日子的,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包产到户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段日子是我的童年。我的童年非常苦,也很不幸。

那时候是生产队的日子,家里自然没有电,不要说没有电,就连煤油灯也是奢侈的东西。那时候我的老家是四川的一个山区。人们基本都是遵循着日升而作,日落而休息的习惯。到了下午黄昏时期,人们都是早早吃过晚饭。然后坐在室外的坝坝里聊天,也有唱山歌的,也有围着父母唱儿歌的。当然,伙伴们在一起,也有在坝坝里玩耍,感觉那种纯真的乐趣比现在孩子们坐在家里不出去玩电脑游戏,看手机刷抖音啥的还有乐趣多了。

而父母们呢,当然谈得更多的是农时和农事,那时候生产队的日子很苦,没有吃的,肚子始终都是透明的。但人们还是很关心地里的收成,关心自己的工分,因为工分是人们年底分得口粮的命根子。因此,如何在明天的劳动中更卖力,获得哪怕多一分的工分也是值得的。因此,通常也会安排我们这小孩早晨早起,去山野捡拾动物粪便换工分。

当然也有人耐不住寂寞,手脚闲不住,因为肚子饿,会将自己的手伸向田野的庄稼,那些能入口的东西,都会被吃进肚子里,虽然有着不道德,或者叫偷吧,但为了活命,又有啥办法呢,现在想起来,比起如今的某些人,简直不值得一提了。

也许你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因为那时家里孩子多,也可能与人们物资生活困乏有关,也可能晚上的确无聊,但对于结婚的大人们来说,自然也会享受人生应该有的乐趣,于是,不知不觉的,到了一定时间,人们回过头来看自身边的家庭,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三五个孩子。

现在想来,那时的日子都是满满的回忆。有温馨,也有余悸,有故事,也不忍提起。




那时候没有通电,一到夜晚家家户户点起了小小的煤油灯。孩子们聚在灯下写作业,女人在灯下做针线,大人小孩穿的衣服鞋子大部分都是女人在煤油灯下做出来的,因为女人白天也得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年轻男人却去大队部集合,参加民兵训练。

那时候虽然不通电,可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家家户户都友好相处。夏季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场院安静下来了。大人小孩都在场院里,男人们抽着旱烟,女人们相互拉着闲话,相互打趣。小孩子就在朦胧的月色下玩游戏,麦垛房前屋后墙边地头,滚铁环,玩打仗,他们玩的既疯又肆意。即使磕了碰了,相互打伤了,也无所谓,父母也不过问,过几天自己就痊愈了。不像现在的孩子,只要一出门身后就跟着人,只要跌倒了一家子人就都急了不是搽药就是送医院。

而不能出门的老祖母总会在黑夜中给幼小的孙子孙女讲她自己的经历或者那些远古的传说。




从我记事起,就有电灯。不过在八、九十年代总是停电,当时没有电视,不管有电没电,就听半导体收音机,天热时就聚街外一块儿侃大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生产队   猪草   碾子   煤油灯   工分   煤油   小队   夜晚   白天   家里   小孩   时期   父母   晚上   年代   日子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