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相声的高峰被人称为高老板,于谦却没有被称为于老板?

老板的称呼和现如今商业的老板含义不同

在曲艺界能够称得上老板的都是大角,能耐大、地位高

比如京剧界的梅兰芳梅老板,程砚秋程老板,尚小云尚老板等等

含义就是一个剧团的人都指着他吃饭、过活

那么高峰高老板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很显然有点过谦

不过,郭德纲称呼高峰为高老板也并不是不无道理的。一方面是因为高峰的传统活扎实。单单的就相声手艺来说,称呼为高老板绰绰有余。另一方面,熟悉德云社的人都知道,高峰在德云社还有一个职务是总尿鞋,额,不对是总尿席……

呃,咋说来着?

对头,总教习。

教习一词源自明朝,延至民国。是戏曲界对于老师的尊称。

而高峰能称为德云社的总教习可见郭德纲对于高峰能力的肯定。

活扎实

郭德纲在舞台上尊称高峰为高老板的另一方面的意思是,看到了没有我都尊称他为老板了,你们这些后生们就别趾高气扬了

曲外之意也是给高老板立个威风,毕竟,学习相声的都是些个小青年,而且还都是些个能捣蛋的毛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威严还真的震慑不住这群孩子。

郭老板也是用心良苦。

至于说谦哥

那就好说了,原本两个人就关系好,又是以弟兄相称。于谦年长几岁,按照郭德纲的说法算得上是德云社里面的忠厚长者。

称作谦哥也不为过

至于有的人说于谦为什么没有被称为于老板?这个怎么说呢?按照于谦的相声功底被称为于老板也是绰绰有余。

但是,于老板怎么着也没有谦哥儿来的亲近,关系上也拉近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个理儿

郭德纲拿起于谦来开涮也就没有了些许的忌惮

毕竟,再怎么说你也是个当哥的,不能较真儿…………




同为相声演员,高峰被人称为高老板,却没有人称于谦为于老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下面我先介绍一下于谦和高峰。

于谦




于谦,196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陕西蓝田县,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主持人。

1982年于谦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跟随相声演员王世臣、高凤山赵世忠先生学习。

1985年于谦拜到石富宽先生门下,成为第八代相声演员,为“明”字辈。于谦先后在北京曲艺团和中铁文工团工作。

1992年于谦开始涉足影视剧,担任一些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角色。

1995年于谦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大专班的进修学业,之后参与传记剧《马三立》的拍摄,饰演赵佩茹。

上世纪末随着相声的不景气,于谦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电视剧、节目编导,有时也在几家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2004年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成为郭德纲的固定搭档。于谦台风儒雅沉稳,反应敏捷,在舞台上充楞装傻,而又不留痕迹,让郭德纲的现挂发挥出最佳的喜剧效果。

高峰




高峰,1983年出生于天津,德云社相声演员、为相声第八代影视男演员,德云社总教习,毕业于天津农学院。高峰是德云社总教习,人称“高老板”、戏称“总尿鞋”,

2004年,高峰拜范振钰先生为师,成为第八代相声传人,为“明”字辈。2005年在郭德纲力邀下,高峰加盟德云社。

高峰是80后,比于谦小14岁,比郭德纲小10岁,但是他们三位在相声们,他们都是“明”字辈,所以他们都是师兄弟。



2006年郭德纲、于谦、高峰和李菁一起拜曲艺名家金文声先生为师,没错,成为西河门的弟子。金文声先生还分别赐四位爱徒艺名为“增”字辈的福、寿、禄、喜,从这个意义上讲,郭德纲叫郭增福,于谦叫于增寿,高峰叫高增喜,李菁叫李增禄。

在西河门,于谦、郭德纲、高峰也是同辈,更是亲师兄弟。高峰作为德云社的总教习,应该说是稳坐第三把交椅。



高峰的固定搭档是郭德纲的爱徒“栾怼怼”栾云平。高峰也经常和郭德纲、于谦合说群口相声。

郭德纲为什么称于谦为“谦哥”?

原因很简单:

1.于谦年龄比郭德纲大几岁,两个人又都是第八代相声演员,都属于“明”字辈。本身于谦就是师哥,所以郭德纲称于谦为哥哥那是名正言顺。

2.张文顺先生患病以后,郭德纲的搭档就成了一个问题。1997年郭德纲和于谦结识并于2000年组成临时搭档;2004年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成为郭德纲的固定搭档。两个人在一起摸爬滚打近20年,属于过命的交情,那感情是相当的好。

感情深厚才会称兄道弟,就好比普通的朋友到了酒桌上,三杯酒下肚,那是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哭天抹泪的,那会真的是比亲兄弟还亲。



3.最重要的是郭德纲称于谦为谦哥,他才能肆无忌惮地砸挂、占便宜。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小弟占哥哥的便宜那还不是理所应当?!于谦和郭德纲搭档这么多年,谦哥、谦嫂、谦哥的一家人都为中国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郭德纲为什么称高峰为高老板?

老板这个称呼在演艺界那是了不起的称呼,那必须是绝对的“角”,真正的“腕”,或者是一个人能够养活一个团体的挺尖人物。像梅兰芳先生被人尊为“梅老板”,那绝对是举世公认。

高峰被郭德纲称为“高老板”原因也很简单:

1.高峰少年老成,基本功扎实,一身本领。相声说的是有滋有味,韵味十足,但是他的相声年轻人不是特别喜欢,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你听高峰的相声得品,得细品。郭德纲非常敬重高峰,所以称高峰为高老板。



2.高峰是德云社总教习,德云社招收的学生都要先经过高峰的调教,一大帮孩子都归高峰管理。郭德纲得给高峰扬名立万,震住一帮孩子们。郭德纲在舞台上提到高峰都是“高老板如何如何”,说的时间久了,孩子们印象就会特别深:德云班主郭德纲都这么敬重高峰,我们初来乍到可不敢放肆。



3.堵高峰的嘴,防止高峰占便宜。郭德纲说群口相声(三人相声)的时候,经常会拉上高峰。如果郭德纲称高峰为老弟,那他得吃多少亏啊?郭德纲是吃亏的人吗?所以郭德纲一本正经地称高老板,那就是为了堵高峰的嘴,我这么敬重你,你好意思占我便宜吗?

所以我们看郭德纲、于谦、高峰三人同台的时候,高峰和于谦一样都是吃亏的人设。高峰大不了和于谦争个大太子什么的,反正是占不到便宜。

综上所述,郭德纲称高峰为高老板,称于谦为谦哥,原因都是一样的:

一是敬重。敬重两位的功力,敬重两位与世无争的人品。

二是人设。为了舞台效果,必须强化两个人的人设。

各位朋友们,我的回答你们认可吗?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高峰是德云社的总教习,当然可以称为高老板,于谦什么职位都没有,虽然他也是员老级别。


郭德纲每次都把高峰叫高老板,其实是对他一个很高的称呼和评价。高峰跟随郭德纲这么多年来,他和于谦就是郭德纲的左膀右臂,地位很高,郭德纲很多次在公开场合都说高峰对他的帮助这辈子都无以为报。

郭德纲没有出名之前,他的徒弟都是他自己亲自教的,那时候他有时间也有精力,但是现在就没时间了。现在德云社新招来的徒弟都是高峰先教年,差不多了筛选出来好的,再由郭德纲调教。高峰在德云社人才的输送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现在是德云社的总教习,权力上仅次于郭德纲,叫他高老板一点都不为过。

而且高峰虽然没有岳云鹏那样人气高,但是他相声的基本功夫很扎实,是老艺术家型的,值得人尊敬。


于谦和郭德纲合作这么多年了,两个人现在谁也离不开谁。郭德纲的风采更多来自于谦的功劳,郭德纲经常拿于谦的家人开玩笑,确实贡献了不少。但是他在德云社只是一个员工,没有权利,本身说相声是出于兴趣爱好,就是玩儿的,不靠这个赚钱,只是个捧哏的相声演员,自然叫他于老板不合适。



郭德纲叫高峰高老板,可以更加肯定高峰在德云社的位置,让那些徒弟对高峰产生一种敬畏,是为了帮助高峰更好的管理德云社吧。




这个话率先出自郭德纲之口,而后叫开。高峰年龄比郭小,称高老板有尊称的意思;于谦年长于郭,称于老板就不如称谦哥更妥帖。就是这么简单,不要瞎分析。




德云社按分量讲,郭,于,岳云鹏。如果于谦称老板了,那高峰就没法定位了。所以只能按江湖称号,称高峰为高老板,侯镇叫侯爷。辈分高,但市场火的程度达不到,而且业务也跟辈分不太匹配,郭德纲帮着抬抬身价,叫个高老板,叫个侯爷。




德云社的精彩舞台上,每一个演员展现的那么好,基本功练得那么的扎实。这都得益于高老板的精心栽培。在德云社里郭德纲,于谦和高老板,都是德高望重的人。高峰可能名气照他们哥俩要稍微逊色一些。但是高峰的相声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他负责德云社的演员业务水平的培养,也是大家都非常尊重的人。高峰的台风很好,看他说相声的时候,字正腔圆。京味十足。我觉得他在德云社的人缘也应该是很好的。这样的老师每天都能抽出时间来。对徒弟们那些基本功进行再深入的培养。替郭德纲老师培养这些人才。为德云社的未来发展,它是做出贡献的。大家叫他老板觉得也不是调侃的意思,而是大家从发自内心的那种尊重。高峰的相声我也非常喜欢看。在我的心里,她和于谦。郭德纲都是很重要的笑声演员!





我的个天啊,这个问题好回答啊!

看了底下的全部回答,真就没有人一语道破啊。

看来这个机会要留给我了,

郭德纲称高峰为高老板,主要是因为高峰最拿手的是 快板啊,

想当年李菁在的时候,也是称李菁是丐帮的少帮主啊,

后来李菁走了,台上暖场的快板小段也都是由高峰完成的,

相声行的称呼好多的都是以调侃的方式来叫的,

郭德纲在坑王驾到里还叫自己 坑王呢

于谦还叫相声皇后呢,

所以郭德纲管高峰叫高老板,

一是对高峰擅长快板的一种认可和调侃,

二也是向观众们表达高峰的快板水平很高,

原来的李菁已经把丐帮少帮主的名字给占了,

在舞台上称高峰为高老板,也是为了让观众们对高峰的特长有所了解

此老板,非彼老板,

在相声行业里,更像个外号。

这就是我的看法,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

欢迎评论,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答案。




老板这个词过去南方用的比较多,主要用来代称商铺的管理者。据传最早诞生这个词是五代十国,南方闽国国君王延曦,他发行的官方货币是大铁钱,延续到了宋朝,当时每一板为六十四文,各省称大钱为老官板。而经商者都爱用这种官方货币,因为相对民间货币更为稳定可靠,所以人们就把持有老官板的工商者简称为“老板”。

但北方一般不这么叫,开店的一般叫店家或者掌柜,也有叫“东家”的,因为东方为上,所以东方的家是正家,请客也被称为“做东”。

梨园行里面用到“老板”这个称谓,是清朝中后期的事情,那时候梨园行脱离了江湖行当,成为了文艺界的顶流,算是混整了。于是称谓也开始蹭蹭的涨级,从以前伺候顾客的下九流戏子,一跃成为有身份地位的“爷”了。

当时梨园行一共有两种老板,一种是前台的老板,也就是戏班里面最大的角儿,能够养活整个戏班的班主。

后台老板就是场地负责人,戏楼的所有者,有时候也是戏班的经理人,他主要负责打点舞台以外的事情,比如卖票分账已经跟权贵交涉等,所以算是后台老板。

当然真正从权力分配来说,后台老板要高于前台老板,虽然后台老板自己并不产生利益,全指着角儿的票房分账,所以大部分时候都低头哈腰的奉承角儿,比如《霸王别姬》里的那坤,对程蝶衣和段小楼各种跪舔,但真正要跟袁四爷这种权贵打交道,还得那坤去当中间人,尤其是角儿作死的时候,后台老板有多大能耐可以直接决定角儿是死是活。

所以说前台固然风光无限,但藏在后台的才是真正的顶梁柱。

而相声在过去的地位跟梨园行差了几十里地,根本也没资格跟“老板”这词儿扯上关系。相声演员走南闯北的撂地演出,领头的就叫“掌穴”,即使能够进入剧场茶馆演出,也是被京剧大鼓挤兑的份儿。当年侯宝林为了跟茶馆经理争取更高的待遇,被人指着鼻子骂“欺师灭祖”,那份心酸可想而知。

当年相声演员最羡慕的是评书艺人,因为他们能够被尊称为“先生”,老板这个名称对他们来说太遥远,连做梦都不敢往那方向去。

所以说现在这些给自己封神,各种浮夸标签一通贴的相声演员,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侯宝林大师,如果不是他跟相声改进小组的成员不懈努力,让这个行当登堂入室,成为文艺大家庭的一员,相声演员就只能跟二人转一样,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等待消亡。

不扯远了,赵本山这种二人转的旗帜型人物,大家对他的称呼最多就是“本山大叔”“赵老师”,有谁说他是“赵老板”吗?小沈阳宋小宝那么火,有人说他们是“沈老板”“宋老板”吗?

行业地位决定了从业人员的身份上限,再怎么成功,也冲破不了人们对你的鄙视。

而郭德纲为了炒作自己和德云社,把那些封建沉渣翻出来各种宣扬,还跟梨园行各种贴,开箱封箱都搬过来用,火了之后直接就是“郭老板”“郭大角儿”。当然现代社会本来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只要你有流量有话语权,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相声界就角儿遍地走,老板多如狗了。

其实高峰这个老板称谓挺没谱的,他既不是德云社能够卖票的大蔓儿,也不是后台有管理职能的骨干,郭德纲给他扣“高老板”的帽子,无非是给他立人设罢了,吹高峰基本功无敌,全国相声人比他强的找不出三个等。但高峰下台还是不敢这么自居,喜欢他的人叫一声“高老师”就足够了。

德云社如果真的按照梨园行规矩来论老板,那么前台老板就是郭德纲,后台老板是王惠,其他人都没资格挂这个称谓。

而于谦这种身份特殊的存在,大爷、谦哥、相声皇后这些称呼,哪个都比“老板”听着顺耳~




是否为老板,觉得大家只是客气。能力当个教师绝配。




因为于谦是捧哏的,明白了吗?本事再大定位在这里,看相声行最牛逼的全是逗哏的,于谦已经是个异数了,这也是早年的叫法,就是高峰的本事可以自己出去单干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后台老板   老板   教习   角儿   戏班   快板   梨园   谦和   敬重   基本功   称谓   搭档   扎实   相声   演员   高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