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可以瞬间释放电,为什么不能把电鳗的放电原理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

电鳗瞬间8百多伏放电原理可运用到新能源汽车?

▲图:移动瞬释强压发电机电鳗

人看动物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却又诸多迷惑不解。比如电鳗瞬间发电极值800V,可以电死任何活人,甚至海狮,鱿鱼,鲨鱼。那些跑到沙滩去晒日光浴的海生大动物,说不准某只就是被电逃上岸了晕过去后回不来了的贪吃倒霉鬼。所以电鳗瞬间放电真的强,足够自卫还击了。这啥原理呢?可移用投放新能源汽车上吗?

▲图:硫酸电池电流电路工作流程图

先不急,来看电汽车池的电流工作原理图,还原剂Zn在适度硫酸溶液作用下,失去2个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从锌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铜极。氧化剂H⁺在铜极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₂挥发,从而形成互感电流,从锌极流向铜极。

▲图:电鳗和电池生电原理图

所以电鳗发电原理不是这样的,平均650V的电压还不能持续几分钟,是不可能持续发电的。来看这图,电鳗本来行动迟缓,栖息于缓流淡水,不时上浮水面吞空气呼吸。体长圆柱形,无鳞,灰褐色,长达9尺,重达49磅。背鳍、尾鳍退化,尾占体长4/5,下缘有长形臀鳍,靠臀鳍拨动而游行。尾部有发电器,释放正电荷,都来源于肌肉组织,并受脊神经支配。能随意发出650伏的脉冲电压。灰广口盾圆形,带负电荷,背黑腹橙黄,无背鳍腹鳍,臀鳍特长,是游泳器官。有两对长梭形发电器于尾部脊髓侧。

电鳗尾侧肌肉,是规则排列的6000~10000枚肌肉薄片组成,薄片间有结缔组隔,并有许多神经直通中枢神经系统。每枚肌肉薄片像个小电池,只能产生150毫伏电压,近万小电池串联可产生800V高的电压。但这自卫足够,自卫后需要循环再生,才能再次发电自卫,所以远远不能持续几十小时地供汽车用电。

▲图:丰田汽车充电系统电路原理图

再看这图,丰田汽车充电系统电路图。1号区是电压调节器,是一个总集成,不需再看内部电路,把它当个整体。2号区域定子转子线圈。左边3号区是整流电路。

先开点火开关K,发电机后端IG信号线通电,流到电压调节器IG端子,IG端子接收到信号,给三级管VT1基级一个信号,VT1导通,电流从蓄电池正级,到发电机B端子,再到励磁绕组/转子线圈,通过VT1控制到E点搭铁,形成一个回路,产生磁场即电生磁场,这使用了NPN型三级管特性,起开关作用。即基级通电,集电级与发射级导通。电流流向如图:

▲图:汽车单线制并联电路原理图

汽车电路实行单线制并联电路,这总体而言,局部电路仍有串联、并联与混联。全车电路都由各种电路叠加成的,每种电路都可独立分列,化繁为简。按照基本用途可分为灯光、信号、仪表、启动、点火、充电、辅助等电路。每条电路有自己的负载导线与控制开关或保险丝盒相连接。

不同车系线路规律不同,大概有三大类。1.检测类:负责检测各种信号看汽车工作状况。2.处理类:处理这些信号,根据它们发出指令控制发动机、变速器,空调等等。3.执行元件:负责执行处理器发的指令。

▲图:太阳放电辐射地球效果示意图

综上所述,电鳗发电原理过于简单,续航也挺短暂,确实不实用于新能源汽车。最后比较一下太阳系的地日系统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超人级,甚至神级的充电系统呢。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评论区尽情补充。

谢邀。我是@永生寿 欢迎关注学习,进步爱得更久。




为什么不把电鳗的放电原理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其实题主在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电鳗是瞬间放电,而不是持续放电,电鳗是一种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可放出高达300至800伏特的电压,而他的放电原理也是非常的简单,在电鳗尾部两侧的肌肉中生长着成千上万个由神经控制的肌肉薄片,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小电容

每个这样的小电容仅能存储100毫伏左右的电压,但是却有近万个这样的电容,当神经系统传来信号时,便可以刺激离子流过肌肉薄片,所以电鳗可以发出几百伏特的电压,人类根据电鳗的放电原理,制作出来的东西就是电介质电池,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供给是强大的直流电,驱动电机使汽车运行起来,

电鳗虽然也能放出接近1安培的直流电流,但它放出的却是脉冲电流,一秒钟能放50个脉冲,放完之后需要休息才能进行下一次放电,所以完全依靠电鳗放电是不能给新能源汽车持续低供电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能不够持久。毕竟你也没有见过哪个汽车在公路上跑跑停停的吧。

专注科学问答,欢迎关注与讨论




有思想就有无限可能





谢邀。

电鳗有着“水中杀手”和“移动的发电机”之称,这两个名字的由来与电鳗能够放电的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既然电鳗能够放电,那么把电鳗放电的原理放到新能源汽车上,看似非常的合理。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电鳗

电鳗的名字里虽然有“鳗”字,但是它却不是鳗鱼的一种。因为鳗鱼是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科的鱼类,而电鳗则是辐鳍鱼纲电鳗目裸背电鳗科的鱼类,两种鱼从目就完全不同了。因此,电鳗不是鳗,就像鳄鱼不是鱼一样。

电鳗是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独有的鱼类,在其生存空间内,它没有天敌。即使是凶猛的鳄鱼想要咬它,结果要么是被电晕要么是被电死。

那么,电鳗为什么可以放电呢?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电鳗全身的肌肉全部特化了,在它的肌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放电体。电鳗全身约有0.6-1万片相连的肌肉薄片,而每一片肌肉都可以释放0.15V的电压,也就是说电鳗一旦全身放电,瞬间的电压能够达到900-1500V,这比我们常用的220V电压整整高出了5倍以上。

电鳗虽然肌肉能够释放电压,但是如果没有正负极的话,很难形成对外界有伤害的电压,所以实际上电鳗的头部充当了正极的角色,而尾巴充当了负极的角色。

看到这里,许多小伙伴会问:电鳗带电为什么电不伤自己?

上面我们说过,电鳗的肌肉是发电体,而头尾是正负极,所以它的身体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发电体。那么它为什么不会电伤自己呢?

因为电鳗的肌肉与头尾形成的回路都在皮下脂肪之上,而电鳗的脂肪有很强的绝缘能力,再加上进化出带电的身体本身就是经过了漫长的适应过程。所以,电鳗放电并不会电伤自己。

电鳗放电能否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01 瞬发性和持续性

电鳗只有在遇到危险或者捕猎时才会放电,平时它是不放电的,而且电鳗放电是瞬发性的。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电鳗每秒可以放电50次左右,而且每一次放电的电压是递减的,电鳗可以用这个频率持续放电10秒钟左右。之后,电鳗就会进入虚弱期,它需要休息至少半个小时以上才能重新的积蓄电量。

所以,要用这个原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显然弊端太多了,总不能跑几公里就歇半天再跑吧。

02 衰减性

上面我们说过了,电鳗放电会随着放电次数的增加电压减小,所以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就是,起步很快,月抛越没劲。

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总结

电鳗虽然可以放电,但是它的放电特点有着瞬发性、不持续性以及不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因此,无法利用电鳗放电的原理用在新能源汽车上。

你认为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鳗是通过上亿年的进化出来的会发电的生物。它的原理也已经被研究清楚,生物这种机制就是通过ATP能量转化电能的方式,暂时无法利用。毕竟不可能抓几条鱼到发动机里。实在非要这种形式就直接上古代的马车,ATP转化成动能就可以了。不过,现在新能源汽车中也有部分应用了电鳗的发电形式


1、电鳗的放电原理

在历史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电鳗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细胞,这种细胞叫做盘形细胞。大量的盘形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鳗鱼的一块“电板”。鳗鱼身上有大约6000-10000块这种电板,每块电板这些电板主要存在于它的尾部两侧肌肉,互相之间。每块电板大约可以产生150毫伏的电压,全部电板串联起来,瞬间可以释放800V的高压。可以瞬间将猎物电晕。那电鳗到底如何放电呢?

  • 首先:电鳗的盘形细胞膜的前端有一种叫做跨膜蛋白质叫做钠钾泵(Na⁺/K⁺ pump 或 Na⁺/K⁺-ATPase)。这种蛋白质很神奇,它可以在神经元的控制下,消耗1个ATP能量,可以从细胞里面搬运3个钠离子到细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离子转入。这样相当于每一次消耗1 个ATP后,能产生1个正电荷。所有的盘细胞都在不断搬运钠离子,就形成了电板的电压。这就是电鳗充电准备状态。


  • 其次,要形成可控放电,电鳗的盘形细胞还需要一个重要结构,那就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这个结构存在盘形细胞的后侧。当打开这个钠离子通道,由于细胞内外钠离子的浓度差,钠离子会自动从这个通道流入。当大量的钠离子涌入,细胞电位瞬间反转,细胞内的电压大大高于前端细胞外。前端通过瞬间消耗ATP来将电压释放输出到猎物身上。这就类似于一次放电。


  • 最后,盘形细胞的细胞膜前后不对称结构,导致它前后膜产生的电压不会被抵消。也就形成了我们前面说的电板。所有电板连接起来在头部形成正极,尾部是负极。电击猎物时,消耗ATP形成电压,打开电压阀门,即完成对猎物的放电。


从电鳗的发电、放电原理来看,它完成一次发电放电是需要消耗它肌肉的ATP能量的。所以,它无法持续放电。

2、新能源车有部分也是利用了该发电原理

电鳗的发电原理是通过消耗生物能量ATP,来获得电压差。而且是什么时候放电,就什么时候发电。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对电池的使用目前有好几种形式:

  • 纯电新能源:化学电池充满电再上路,这种和电鳗的原理没有关系,完全是化学反应过程。
  • 混动新能源:这种可以通过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由电能提供动力行使。这种形式是有点类似的,但原理上是不同的。
  • 氢能汽车:这种汽车是把氢输入燃料电池中,氢原子的电子被质子交换膜阻隔,通过外电路从负极传导到正极,成为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化合为纯净的水雾排出。这种和电鳗的原理就比较相像,也可以算是一个应用案例。

氢能源汽车目前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甚至有一些人为了获得利益,用假的氢能源汽车来炒作赚钱。


总结

总之,电鳗放电原理是通过钠钾泵消耗ATP能量来搬运钠离子正电荷到细胞外形成电压,通过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来控制放电。这种用活体发电的方式新能源汽车应用不来。但是这种发电形式,目前氢能源汽车可以说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

感谢阅读!我是数智风,用经验回答问题,欢迎关注评论。




今天来聊聊电鳗。电鳗是亚马逊河里的狠角色之一,主要集中在圭亚那地区,习惯在浅水的池沼或者水体比较浑浊的岸边活动。它们属于体型较大的鱼类,体长能达到2.5米,体重为40斤左右,大家最熟知电鳗是因为它们能够放电,在尾部脊髓两侧有两对发电器。

电鳗为什么能发电?

电鳗能放电的秘密就在于它们尾部两侧的肌肉。它们的尾部有规则地排列着6000-10000枚肌肉薄片,薄片之间还有结缔组织相隔着,里面有着许多神经能够直通中枢神经系统。我们可以把这些肌肉薄片想象成是一个个小电池,虽然说一个小肌肉薄片只能产生150毫伏的电压,但是当成千上万个小电池连接起来的时候,力量就不容小觑了。

生物电

电鳗只是把电利用了起来,实际上所有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的过程当中都会发生电位和极性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生物电”,是生物活动特别基本的一个特征。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在放电,但是我们感受不到呢?

这个秘密藏在我们的细胞膜里,我们的细胞膜是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这种分子最大的特性就是它属于双层结构,稳定性很好,而且磷脂分子的绝缘性是非常优异的,不会轻易漏电。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当我们进行呼吸作用的时候,被氧化的葡萄糖是不会直接转化成ATP的,它会先变成携带能量的氢原子,然后在线粒体膜上蛋白质的引导下运送到膜的两侧。当膜的两侧聚集了大量丰富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时候,就会产生电势差。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神经信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电信号,所以我们称脑电波。而神经细胞最为重要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搬运带电的离子,让钾离子进入到细胞膜内,将钙离子运送出去,同样膜两侧的电势差引导着离子的运动。

而电鳗与普通动物的差别就在于,它有能力将这些电能储存起来,并且集中释放。当电鳗需要用电的时候,它的大脑会发送信号给发电细胞,打开离子通道,从而产生电势差。又通过体内的细胞膜和脂肪阻碍电流的运动,让电流从体外通过,于是产生了电流。

电鳗放电和新能源汽车的原理

电鳗通常是在遇到危险或者捕猎的时候放电,但是电鳗的放电原理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放过电之后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在体内累积能量和离子。也就是说电鳗是不能持续放电的,而且一次放电完之后,都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来“充电”。显然这种原理是不适合用在新能源汽车中使用的,汽车总不能开一会停一会吧。而电动汽车的电池却是能够持续放电的,在汽车启动的时候不断有能源的补充。

电鳗放电的能量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收集电鳗的电,并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呢?电鳗进化出了发电的功能,显然是因为这样的技能能够提升生存的几率。

对于人们来说,如果要收集电鳗的电力,只能说毫无必要。人们获取能量的方式其实会比电鳗高级很多,就我们从新能源的使用来看,我们不管是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还是核能等方式获取能源都会比小小的电鳗来得更快。

毕竟电鳗的电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更多的还是从生物体本身的机理出发,从而累积的电。但是我们对能源的使用不仅规模更大,而且也更快,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如果人类研究出了可控核聚变,那么能源问题将得到极大的解决。

关注麦克斯韦的科学,带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学动态。




电鳗那点电都是一次性释放的,然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汽车不烧油弄这么个玩意儿,怕是连动都动不了,况且得车上得装多大个鱼箱养电鳗啊,那这车到底是拉人还是拉电鳗呢?

现在纯电新能源电车,都是用化学电池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是缓慢进行的,因此可以较长时间地为汽车共用电力,或者是用“超级电容”那样物理形式的电池,也能维持一段时间放电,而电鳗则不行,电鳗产生电力是因为体细胞特殊,可以控制体内带电离子的流动,使得身体两边有一定的电势差,在遇到危险或者捕猎的时候,可以迅速地将带电离子返回原本所在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一过性的电流,电鳗放电最多可以释放800V电力,但是却是一过性的,细胞要再次移动体内离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积累能量和离子。

电鳗这样的电力相比人类发明的各种能量获取方式,实在是太低端了。新能源的意义在于可以减少污染、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目前已经在逐步地扩大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系热能的应用,这些都可以持续地产生电力并网,送入千家万户,还有更科幻的新能源,比如可控核聚变,还有被称之为“第五能源”的节能技术 ,哪一个也比养电鳗强得多,目前虽然也有“养细菌”获取能源的技术,但是效率还很低,不足以应用于实际。用电鳗当电池驱动汽车,实在也不是好主意。

电鳗放电的原理,不管是从效率还是持续性,都比人类发明的电池、内燃机差得远,汽车是代步的工具,自然还是要考虑到稳定性的,生物能源目前不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稳定。




电压高能等于能量多?你小时候做的尖端放电实验怎么来你不知道?况且靠生物获得能量更是夸夸其谈,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为1%,而且电鳗是第二营养级,从太阳处获得能量不过万分之一左右,况且它又把多少能量用来放电呀?!唯有之法,还是太阳能电池板,不过都是大量投入,极少量回报!化石能源用完之日,便是混乱之时,便是开战之始!

对各种新能源的研究,不过是过于乐观!风能、水能,在我们能量占比中,不过九牛一毛;更别提氢能,多为石油催化脱氢而来;提及新燃料电池,大功率下,电池本身就是巨大耗能器件呀!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再提及各类新材料电池,真不能冠以节能之号,电能-化学能-电能的这一过程,简直就是让能量走向坟墓,能保全一半都是庆幸!所以,珍惜吧!正如《三体》推崇,可控核聚变,才是摆脱能源固限,扩张宇宙之法!




这是想做生物电池啊,可惜功率和持续时间达不到要求。想要驱动新能源汽车,参照混动轿车的标准,大致要驱动50kW的电动机才能满足低速行驶的要求。电鳗是由肌肉前体细胞转变而来组成放电器官,虽然平均放电电压高,可以达到300多伏,但释放的电流很微弱啊。

电鳗放电时的电流约1~2安培,而且是脉冲式的放电,也就是说大约提供1kW的瞬时放电而已。因放电的是细胞组成的器官,达不到燃料电池的持续能力,存在持续放电时电流还会下降的情况。电鳗每秒放电约50次,但连续放电10多秒就要休息才能恢复,恢复时间和能力还不一定。哪怕只把发电细胞以技术手段组成细胞发电团,怎样解决控制、生存和能量转换等问题是个大问题,还不如用内燃机。

不会直接用活电鳗吧?想要驱动新能源汽车,车上养的电鳗比车都要重很多倍,并且怎么听指挥进行放电都是个大问题。别人是一键启动,我们是坐电鳗旁呐喊助威,想想就醉了。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考虑将雷电引下来,用于民生、和工业、高铁……。

就不要三峡发电站了。

这也是若干年前的初中考高中时的物理一道考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电鳗   新能源   电板   汽车   薄片   电流   电压   离子   肌肉   电路   能量   细胞   原理   电池   瞬间   能源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