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当一个人被安排去挂职锻炼,是否就意味着将要提拔?

以前挂职和进党校学习一样多半意味着提拔重用,现在如果不是带着组织意图去挂职,这充其量是多了一种经历。

一、什么是挂职?挂职有几种形式?

挂职,顾名思义就是挂任职务,是指由组织安排到某单位挂任某个职务,在一定期限内以某单位领导的身份开展工作,积累学习交流经验。

挂职分上挂、下挂和平挂三种类型。上挂是指下级单位到上级单位挂职,下挂则是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挂职,平挂是平行单位挂职。组织上安排挂职目前以下挂和平挂两种居多。

下挂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基层经历,提高个人处理急难险重事情的能力,像中央部委干部到地市挂职、省直机关机关干部到县区挂职,都属于这种类型。挂职对象中央部委以司局级干部居多,省直机关以处级干部为主。

平挂主要目的是学习经验、开拓视野,以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挂职居多,比如江西干部到浙江挂职、湖南、贵州干部到广东挂职等,都是典型的平挂,挂职对象以县区副县长、副书记居多,少部分地区会委派县区长平行交流到江浙沪和深广地区挂职县区长。

以前很多地区会派出干部到上级部门挂职,比如地市发改委派副主任到省发改委挂副处长,省发改委派处长到国家发改委挂副处长等,现在这种挂职因为各种原因已被清理,相对比较少见。

挂职期限一年到两年之间。下挂基本上是两年,平挂和上挂一年居多。

二、单位安排挂职是否意味着提拔?

答案显而易见,不一定。

如前所述,主要要看挂职的目的。如果单位是委以重用,派你去挂职是为了丰富履历、提高能力,那么挂职回来多半会提拔。这种情况出现下挂比较多。比如中央部委的副司长到地市挂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两年挂职期满回单位后,在一定周期内多半会提拔正司局级,或安排实职,或予以晋升职级。这已经成惯例。而如果是正司局级干部下挂,短期内无法提拔,也是为了后来晋升副部做铺垫。比如前几年中央选派到地方挂职或任职的六十名干部,现在很多都提拔了副部,很显然当时是带着意图去挂职的。

反之,如果单位只是为了完成组织部门安排的指标任务,随意推荐一个干部去挂职,挂职期满就不一定能提拔重用了。这种情况有点类似第一书记,有人通过这个平台提拔了,那是因为单位领导重视,把这种挂职当作锻炼干部的机会和平台来对待,回来后自然会委以重任,由此形成导向。而一些单位不重视,派人下去只是为了应付,就不会把最得力、最能干的人安排下去,回来后提拔肯定没那么容易。




有这种倾向,但并不一定,如果是上级安排的挂职任务,那么多半只是一种工作经历罢了。

因为工作原因,我看过不少领导干部的简历,大领导们多数都有挂职经历,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等等,到上级或者下级挂职的都有。我们县的县委书记在担任部门一把手的时候甚至还去国家部委挂职过半年,回来就提拔当上了县委常委。

挂职是个很有门道的人才交流和培养方式,挂职有没有前途,重点看挂职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举几个什么的挂职案例来说明。

1.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挂职副局长。

几年前黄部长到某民族地区挂职任当地的民宗局副局长,挂职时间为一年,后来以后接着干副部长,其挂职经历无非是让他的个人简历上多了一笔罢了。这是因为他的挂职是上级安排的任务,完不成任务要扣分,所以县里必须派一个人,而老黄又是那个不太讨领导喜欢的人,所以就安排他去了,很显然这种挂职肯定是不会让他提拔的。

2.科工局局长挂职沿海地区县政府办副主任。

我们县属于落后地区,经济十分不发达,县委书记等决策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主动向上级申请,选派年轻有为的科工信局局长去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其目的是为了学习那里先进的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等相关经验。果不其然,该局长挂职回来后就被委以重任,被提拔为副县长,分管工业。

3.团县委书记挂职乡镇副书记。

团委的事情不多,团县委书记又是被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将其安排到乡镇挂职是充满了深意的,是为了下一步提拔作铺垫。这种类型的挂职基本上可以和提拔划上等号,事实确实如此,该团县委书记最终在挂职半年后被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成了当地最年轻到乡镇一把手。

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说白了,能不能被提拔一眼就能看出来,领导重不重视难道谁还看不出来吗?




那天我跟一个老领导讨论是否要去挂职和借调的问题,我问他,是不是我去挂职或者借调了,就一定比我现在呆在乡镇更有前途,或者说我一直呆在乡镇更有前途?他对我说,没有谁能给你说明怎样做更有前途。一个人的提拔,和你的机遇、能力和遇到的领导有关。转移到挂职这个问题上,就是是否能被提拔一眼就能看出来,领导特别重视你你就能提拔,不重视你你就提拔不了呗。

我认识一个正处级干部,他就是通过挂职由副处升任正处的。这个领导至今也就不到40岁吧,本科学历,长得特别帅气。他是任副处3年去挂职的,挂职的地方是某市一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其实他也并没有为这个村子做出多大贡献,但是宣传很到位。比如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贫困户呀,替老百姓卖一些农产品呀等等,还在挂职期间就调整为正处了,而且这是去年刚刚发生的事情。

不过话也说回来,挂职锻炼也是一种经历,即使不能被提拔,也能丰富下简历。能被组织派去挂职,确实是一件有意的事情。




年轻的宋处长最近被公示,准备提拔为副厅长。人们都羡慕他这几年真是官运亨通!

宋处长在单位满3年以上的老处长中,是最年轻的一个。有些老处长,在正处级的位置上甚至干了十多年。那为什么这次偏偏提拔年轻的宋处长呢?

原因是他刚刚挂职锻炼回来!

三年前,单位要派一名正处长到“对口”贫困县挂职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下命令,当常委副县长,负责脱贫攻坚工作。主要职责是管理乡镇、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虽然是去当常委副县长,但那个县是偏远的深度贫困地区。加上这种挂职的常委副县长,只是个临时性的。过期就作废物!所以,当时单位里没什么人愿意去。

只有宋处长是主动申请到这个贫困县去挂职锻炼。原本是2年一换,遇上去年是攻坚最后一年。所以,他在那里一干就是3年。

脱贫任务圆满完成,成绩突出,他被省里评为脱贫先进个人。但原来年轻帅气的宋处长,如今皮肤也黑了、头发也白了很多。

在这次选拔副厅长人选中,宋处长以绝对的优势胜出。胜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他有挂职锻炼的经历和得到省里表彰的荣誉。

回到题主的问题。当一个人被安排去挂职锻炼,只能说可能会为下步提拔“加分”,但并不等于一定会提拔。这是因为决定提拔的因素很多,德、能、勤、绩、廉,还有年龄、民主得票率等等,都是影响能不能提拔的因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有了挂职锻炼的经历,肯定为他(她)下步提拔重用创造了别人没有的优势。

所以,如果你在体制内,只要有挂职锻炼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把握。虽然在外挂职锻炼一般都比较辛苦,但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就不要太多计较眼前的得失。

对此,你怎么看?我是@职场探秘者,欢迎评论、关注、交流!




挂职锻炼和提拔没有必然联系,挂职需谨慎。

从以前来看,一个干部如果能被组织派去挂职锻炼,那就意味着组织在有意培养,下一步离提拔重用就不远了。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挂职和提拔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挂职可能就是一种经历。由于近年来干部交流比较频繁,东西部交流、上下级之间交流,上派挂职,下派蹲苗等等,干部挂职已不再是稀有资源,有大量的挂职机会可供选择。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只要一多,含金量就低了。

其次,外出挂职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现在各单位由于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所以最优秀的干部领导绝对舍不得让去挂职,反而是单位里可有可无的、不承担重要任务的,或者能力不行的,才派出去挂职,反正出去了也不会对单位整体运行有什么影响。

再次,挂职后回来不好安排。一般挂职,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你一走,你手里负责的那一摊事就要分给别人,你的职位可能也就让别人占了,领导不可能让你的职位空上两三年。等你挂职回来,能否保住以前的位子都不好说,况且这几年你又没给原单位干活,单位领导为什么提拔你。




别问,问就是提不了,能提的人也不来问




大体是这样,但也分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司局级   单位领导   地市   下级   处长   常委   部委   上级   乡镇   副县长   体制   重视   干部   单位   领导   组织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