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涨到跟退休职工一样多,这可行吗?

一般来说,提这种建议的人,基本的想法就是钱不用自己掏,还能赚来别人的称赞,“何乐而不为”呢?

说实话,从建国后开始,我国的养老制度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会出现一下子全盘打乱,搞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

1951年我国实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工人实施和建立退职养老(退休)制度。1969年劳动保险基金停止计提以后,有关养老模式已经名存实亡。

1957年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种退休条件和待遇。

农民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退休制度,这是考虑到农民的具体情况。首先,农民不是以工资收入为主体,主要是以土地为根本生活资料的群体。我国先是为农民平均分得了土地,但是又实施了农村和城镇相互独立的保障制度。为了解决社会商品不足的问题,我国还实行了票证制度,但这仅仅是对城镇居民实施的。

1956年,我国推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的农村公社,实际上也是想将农民纳入到一个大集体中实施保障,现实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农业的产出毕竟比较低,距离工人的收入水平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1978年,我国实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将过去集体的生产资料——土地,又分给了农民,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时的企业仍然是过去的固定用工制度,养老依然是由企业来负责发放退休费。

90年代,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富余职工,急需改革过去的用工机制,当时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为了解决职工失业以后的养老医疗等待遇问题,国家才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离开企业的职工,并不是永久拥有企业的一部分股权或者企业的机器土地,而是通过视同缴费年限的方式,国家就有关工作时间予以记账,等到退休的时候计算养老金。退休待遇领取的条件,由过去的连续工龄改为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

所以说,从养老模式的变革来讲,过去的养老模式,农民和工人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忽视之前的不同,突然全面采取同样的养老待遇。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大家采取同样的养老保险缴费,未来领取同样的养老金。这就是我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建议是好的,但是行不通!现在的养老金是一种保险性质,只有投保才能获取养老金,不是社会福利,也不是政府出钱,而是个人投入的回报。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的时候费了那么多得劲仍然有些农民不参加现在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当时的政策非常宽松,可以往前买,可以分档买,但是再好的政策就是说服不了有些农民,现在提出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早干什么去了,农民的性质跟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一样都是没有退休待遇的,反而农民还多了一份承包土地,现在的农民可以到城市买房,可以转户口,孩子上学,工作都跟城市人一样了,也可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享受职工养老待遇,而城市人还不允许去农村买房,这就是农民的优势。要想获取养老金只有一条路就是按照政策投保。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有人建议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涨到和退休职工一样多,这可行吗?首先我需要说明的是,你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是没有办法去做到的。我们先来谈一下为什么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比较偏低,这是由于他们在参加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的过程中,每一年的缴费水平相对也是比较低,可能仅仅只需要200块钱就足够了,那么15年以后也可以领取到每个月100多块钱的养老金待遇。

但是要反观我们企业单位的退休职工,他们的养老金虽然说能够达到一两千块钱甚至是两三千块钱,我们殊不知他们在过去这工作的几十年当中,每一年都要付出高额的参保交费水平,如果说通过工作单位交纳社保,可能大部分在职人员感受不到缴费社保的压力,毕竟企业单位会承担大部分的缴费金额和缴费比例,我们个人所承担的这一部分,也直接会从公司当中扣除,所以说在职人员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可是作为灵活就业的个人,会有很大的压力存在。每一年的缴费水平几乎是要达到1万元左右,但是我们农村地区缴纳农村养老保险,每一年不过只有200块钱,可想而知他们二者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你付出的贡献是不相同的,最终所得到的回报也是有所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农民,也是可以去参加一份职工养老保险,如果说你选择参加的职工养老保险,那么将来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一定会跟,城市里面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完全相同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将农村老人养老金涨到跟退休职工一样多这不现实也不合理,如果退休职工全国平均退休金每月三千元的话,国家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可以将农村老人补助金(养老金)从每月一百多元加到全国平均四至五百元左右比较合理。四五百元每月够农村老年人吃饱饭的。虽然全国有一亿多农村老年人,国家每月也要花四五百亿贴补地方财政才能实现这一良好愿望的。从国家目前财政良好状态下可以做到这一点的。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这是任何一界政届领导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好了这是个有关全国农村老人的问题,希望上下各路精英都能注意就好了。个人浅见谢邀。




这可能是无法实现的事情,而且这个原因确实也无法最终能谈得清楚,说得明白。这真的是一种历史的问题,而且其实现在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都是有着其自身的道理。

例如过去有人提出农业反哺了工业,所以现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其实是我们最好给予农业反哺的时候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当年为我国的工业化付出了辛勤劳动的那几代农民,基本上都要么去世,要么已经高龄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还有人说城市里的职工是缴纳过养老保险的,而农村的农民是没有缴纳的,所以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这是有原因的,但其实这好像也不正确。那么什么对呢?

在我国针对农村,实行了新农保的养老制度,但是实行的时间要比城市中的养老体系晚的多。在过去新农保每年缴纳的金额也不多,各个地方村镇组织的财政情况也不相同,补贴也各不一,同样地方财政情况也不一样,补贴的也是各地差别很大。这也就造就了新农保每年发放的金额其实也不多,而且各地差别还挺大。现在新农保已经归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了,未来将有国家一盘棋,整体统筹整体安排。这可能是未来最好的公平化的养老措施安排。

我们的经济虽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整个经济规模已经是全球第2名。但是我们目前是大而没有富,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还没有有效的高速增长。此时面对上亿人的农村老人,想快速提升他们的养老待遇,估计财政方面也解决不了。钱还是有限的,用钱的地方也是非常之多的,到底应该如何分配?这又是一个难题。

现在城镇职工在提升养老金水平时,其实也会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同步向上调整,也就是说每年的纳入两个体系的老人都在提升待遇,但但是未来会不会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体系调整的更快一些呢?这倒是有可能,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们目前还实施的是城乡两元化的管理体制,其中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差别,如果未来真的将城乡管理体制变更,那肯定会将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养老差距打通,调整到同一个水平。

这个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那么只能从发展的角度去慢慢得以疏理,慢慢理顺了。但是对于农村户籍的居民,记得一定要将自己纳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或者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只有自己进入了养老社保体系,未来才能得到这些所有的国家社保政策。所以一定要缴纳社保啊。

有了社保,就有了保障,之后再开始想办法增加养老金的收入把。




按社保法交纳养老保险,农村人像城市失业人员只要依法缴纳了养老保险,60岁以后一样领养老金,多缴多得。但不要想不交钱就能占便宜,城里老人也办不到呀。




不应该是建议,而是应该实行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和退休职工一样多。因为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农民种出来的,他(她)们也是国家的职工,他(她)们每年都有数量粮食上交国家,所以农村老人应该享受退休职工一样待遇。




如果想把国家搞破产,那就胡思乱想吧。算算账就知道,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是多少,现如今职工的养老金都有点入不敷出,更何况再把农村老人加进来?另外,算算国家给予不同入群的待遇就知道该不该这样做。职工在为国家工作期间,国家给予职工的劳动报酬是职工劳动价值的一部分,职工创造的大部分劳动价值作为社会积累贡献给了国家,职工退休后除了拿回一些剩余价值养老外,基本形成了“无产阶级”;而农民则不同,国家把土地无偿承包给了农民,农民的劳动价值基本上自己收获,另外,土地成了农民的财产,相比之下职工与农村老人各有各的养老资源。再者,国家养老金资源也承受不起负担农村老人的能力,现在对农村老人,国家给予了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同时还在不断提高,将来在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养老金提高到职工和农村老人一样的地位,同时收回农村老人的土地,实现老人养老的同等水平也未尝不可。




农村老人养老金涨到跟退休职工一样多这不可行,也不合理。农村人也应该得到国家经济发展后的红利,养老金应该有且也应该适当提高,但与退休职工一样不合理,因退休职工以前交了社保,而农村老人未交社保,再者退休职工无田无地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农村人好歹还有田地可利用。




不用说多么深奥的,打个比方就明白了!下岗职工没有土地,如果不缴纳社保,同样没有退休待遇!这和农民身份没关系!同样农民工进城打工,老家有土地,只要在打工期间缴纳社保,同样有城市养老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养老金   老人   农村   养老保险   社保   待遇   职工   水平   体系   土地   农民   建议   我国   社会   国家   城市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