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减隔震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落地在即,我国建筑物抗击地震的标准有望整体提升。

我国条例的出台需要经过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四大步骤。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先后历经立项、起草、审查阶段。

《条例》早在《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就已纳入“研究项目”列表中,由起草部门住建部于2018年2月1日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后由审查部门司法部于2019年10月8日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当前《条例》已纳入《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中的“拟制定”列表中,条例正式发布已是呼之欲出。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根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历年工作要点,2020年已强调“做好条例宣贯”,印证国家对出台该条例的信心和决心。

事实上,地震并非低频事件,《条例》落地意义重大,稳民生,助经济。

太平洋证券统计,2020年年初至11月28日,我国发生地震602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30次,全球发生地震987次,其中五级以上地震402次。

从房屋上进行功能性防护更有利于防范地震灾害,而房屋中的减隔震应用已是目前人力可及的最有效防灾方式。

《条例》中明确强调的隔震减震技术属于“以柔克刚”新型技术,不同于“以刚克刚”的传统抗震方式,隔震与减震分别减弱地震作用50-80%和20-30%,效果显著。

回顾汶川地震,不仅造成6.9万人遇难,37.46万人受伤,同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其中民房损失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类房屋损失占20.4%,而减隔震只占造价约5%(高烈度可节省造价),不论民生还是经济角度都是大有裨益。

且从定义上讲,该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执行力度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应强制执行。

加之《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将于2021年2月起实施,该标准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由“抗震安全性”提高至“抗震安全韧性”,代表我国建筑抗震要求的突破性提升,从单纯生命安全保障提升至兼顾经济财产安全和建筑功能保障。

“小行业大公司”的减隔震行业天花板将在政策催动下彻底打开。当前减隔震行业空间仅15亿元,龙头震安科技市占率30%+。

而据太平洋证券测算,装配式建筑工艺的发展以及立法内(新建和旧改的学校、医院等公建以及老旧住宅改造等)+立法外(LNG、地产、机场、IDC、地铁上盖等)+增量装配式应用给减隔震行业带来约440亿元的发展空间,近30倍当前水平,行业将长期处于较高速度的发展。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图:太平洋证券对立法内静态空间的测算

阿策认为,纠结于市场空间是扩张10倍还是20、30倍,没有太大意义,总之弹性很大。重要的是认识到政策一旦落地对行业成长的长期驱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股价戴维斯双击的可能。

相关标的:

1)震安科技

行业第一,全国市占率 30%以上,立足云南向省外拓展。

震安科技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隔震支座的销售,震安科技主营业务突出。近年来震安科技主要产品毛利率均保持稳定,达50%以上。

震安科技2020年将继续推进扩产项目,加新布局产能共计 16.8 万套,是 19 年的 3.7 倍。

2)时代新材

轨交减隔震并拥有LNG隔震项目经验,中标江苏LNG储罐隔震支座项目,在该领域技术实力领先。

时代新材在全球汽车减振领域规模排名第三,在新型减振产品和新项目产品获得市场突破。

轨道交通板块是时代新材主营业务的核心板块之一,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20%以上,其中桥梁及建筑工程减隔震产品质量受国际认可。

截至2019年,时代新材桥梁支座产能为50,400件,轨道交通板块收入25.5亿元,毛利率为32.71%。公司2018年年底中标江苏LNG储罐隔震支座项目,在该领域技术实力领先。

3)天铁股份

轨交减隔震并新发可转债布局建筑减隔震。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领域减隔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88%;其中轨道工程橡胶制品收入6.37亿元,毛利率高达58.03%,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9年12月,公司发出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9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于弹性支承式无砟轨道用橡胶套靴生产线建设项目(1.21亿元)、弹簧隔振器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8495万元)、建筑减隔震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8230万元)等。

参考研报: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思考一:为何我们判断《条例》落地势在必行》

《太平洋证券-建筑行业专题研究:隔震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二:若立法落地,20倍行业空间可期》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三:立法外空间,隔震的商业价值》


疫苗时间线

疫情左右了2020年的全球经济,疫苗将决定2021年。

虽然最终疫苗能否上市取决于各国监管机构是否核准,但根据全球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判断,多支新冠疫苗将从2020年底开始陆续上市已几无悬念。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美国FDA或于2020年12月中下旬批准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紧急使用申请,全球疫苗大规模接种序幕即将正式拉开。

除了辉瑞/BioNTech、Moderna的新冠疫苗大概率会在12月开启大规模供应以外,中国国药、科兴、强生等公司也计划在2020年底前发布III期数据,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始供应疫苗。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产量方面,2020年底前,海外有统计的疫苗产量只有7000万支。中金公司统计了海外最有希望推出疫苗的五大医药厂商(辉瑞、Moderna、Johnson&Johnson、阿斯利康、Novavax)在2021年的累计产量路线图,预计2021年1季度海外疫苗累计产量为8.2亿支左右,到了2季度疫苗累计产量约为22.5亿支,尚无法满足全球的接种需要。

不过到了2022年初,这五大医药厂商累计的新冠疫苗产量可能接近70亿支,基本满足需求。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在短期有限的产能预期下,2021年上半年海外疫苗的产量基本被高收入国家预订。

预计21年一季度海外疫苗产量约8亿支,可满足高收入国家重点人群的接种需求,上半年累计产量约23亿支,基本满足高收入国家全部人群接种需求。

参考流感疫苗的接种速度,预计高收入国家将在2021年夏天实现群体免疫,有望重回“正轨”。

由于获取疫苗时间靠后,且受冷链物流和医疗服务等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中低收入国家完成接种时间或落后高收入国家3-4个季度。

立法在即!30倍行业空间就此打开

于是我们可以预计,2021年,在疫情消退、宽松政策支持以及跨期替代消费等因素刺激下,高收入国家率先复苏,甚至可能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中低收入国家受隔离措施退出缓慢、贸易避险、通航管控等因素拖累,复苏进度相对落后。

这样的宏观条件组合,是利多中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的。

参考研报:

《中金公司-中金公司-深度研究:疫苗之后,经济何时重回“正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辉瑞   支座   行业   太平洋   疫苗   管理条例   产量   条例   海外   建筑   国家   证券   经济   财经   科技   公司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