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都说虎父无犬子,很多开国元勋的后代,都成为了国家的建设者或保护者。他们受父母的影响,用整个身心去爱着祖国和人民。

比如说上将王平之子范晓光,他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了军人。

然而他之所以后来被人们所熟知,却是因为他在汶川地震当中的壮举。

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直到13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为他的事迹而感动?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图 王平

开国元勋之子,为何不随父姓王?

2008年汶川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让我们熟知了一个人,他就是原成都军区副司令范晓光。

提起范晓光我们不得不想到另一个对他有着深远影响的人——他的父亲王平。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明明是亲父子可范晓光为何不姓王?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开国元勋的无奈,还有他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担忧。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图 范晓光和父亲王平

王平原名王惟允,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当初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太过于复杂,便想着给自己改一个简单的名字。

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为他改名王平,意喻:“平凡当中的不平凡”。

从此以后一个叫做王平的人,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在革命工作中身先士卒。他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七十多年,为整个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他是令人尊敬的英雄,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大儿子范晓光出生于1945年,那是中国即将看到光明的时代。

他的妻子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抗战胜利在即曙光就在眼前。

可这个时候他们身边还有很多潜在的敌人,谨慎起见王平让儿子随母亲姓,就是为了避免敌人有机可乘,在范晓光身上打主意。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范晓光生在一个物资贫瘠的时代,鸡蛋都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

王平生育了7个子女,所以在他们家里有着这样一个规矩。

所有的鸡蛋都要先给男孩子吃,女孩子就不要吃鸡蛋了。不是说王平将军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不是说他不爱护自己的孩子。

而是男孩子将来是要保家卫国的,所以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这样才能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范晓光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他听得最多的是父亲关于“长征过草地”的回忆。

每次父亲讲起这些故事时,所带着的语气并不是自豪,而是言语中带着掩藏不住的悲伤。范晓光可以感受得到,之所以父亲把每一个细节记得如此详细,是因为长征中牺牲了很多英雄的战士。

这些故事已经成为了一根根刺,狠狠地扎在了父亲的心里。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图 王平(左)

对于范晓光来说,父亲王平一直就是一个英雄。

可是王平却多次深情地教育儿子:我哪里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战场上的幸存者而已。那些为了革命牺牲性命的无数先烈,才是你们应该记住的货真价实的英雄。

父亲的这些话语都深深地印在了范晓光心里,在父亲的感染之下成长起来的范晓光,有着刚正血性的一面,还有着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图 王平(右一)

以父为榜样,立志当军人

范晓光将父亲视作自己的榜样,从小立志长大以后也要参军打仗。

可是从1949年开始,每天都可以传来打胜仗的消息,没过多久全中国都得以解放。

在所有人都欢天喜地的庆祝呐喊时,范晓光却急得大哭起来:“今天这里解放,明天那里解放,全国都解放了,将来我要去哪里打仗呢?”

听完他的童言无忌,所有人都哄堂大笑,这个孩子真的想当兵想魔怔了。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范晓光每天都在焦急当中生活着,他所焦急的事情是自己什么时候长大。

因为长大之后他就可以去当解放军战士,可以为国家贡献力量。

可以说他对部队充满了感情,这些都来源于他对父亲的崇拜。他要变成像父亲一样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他也知道当兵的意义不仅在于打仗,更在于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1964年范晓光的梦想成真,他考上了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范晓光非常珍惜自己的当兵机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刻苦训练,没过多久便成为了一名“神炮手”。

这些小小的荣誉范晓光并不觉得满足,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优秀的共产党员。

可是第一件事情就难倒了他,他不知道入党申请书该如何写。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此时范晓光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特意写信询问父亲:怎样才能写好一封入党申请书?

为此父亲批评了他:你之所以不会写入党申请书,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父亲的一席话令范晓光茅塞顿开,他开始慢慢地去理解“共产党员”的真正含义。

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范晓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身先士卒为他人做榜样。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大学毕业之后的范晓光,被分配到了远在东北的农场里工作。

在那里最难熬的就是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范晓光却要赤着脚踩进芦苇塘里,目的就是清除那些芦苇根。

脚在毫无保护之下,经常会被尖锐的芦苇根划破,范晓光每天回到宿舍里第一件事,就是用酒精给自己脚上的伤口消毒,消毒的时候他疼得直哆嗦,可是第二天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劳动。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1978年范晓光再一次穿上了军装,成为了真正的解放军军人。

这一天他等待了很久,他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奉献给部队,还有党和人民。

直到2003年范晓光来到了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副司令。

他经常利用下部队的机会,重新走过父亲经历过的长征之路。

班佑河边那片红军烈士殉难之地还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片红树林。在阳光的普照之下,这片树林闪耀着点点光彩。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2007年为了纪念自己父亲诞辰100周年,范晓光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

这里是父亲常常提到的最想去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家人最为牵挂的地方。

为了支持家乡东源的发展,范晓光和妻子向东源中学捐款30万元。

有了这些钱,学生就有了新的学生公寓。之后学校还收到了范晓光亲笔书写的题字:“王平将军希望学校”。

为了帮助学校建设,他再次向学校捐款捐书,还建立起了帮助特困学生的助学款。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汶川灾难来临,已离休却第一个到达现场

2008年的5月份范晓光已经从部队退居二线,可是汶川地震之后陷于危难之中时,他义不容辞地“重披战袍”,成为第一个赶到现场的高级将领。

到达灾区后他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受灾地区面积太大,他手上仅有的6000人,简直杯水车薪。

可是灾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他没有时间想其他的问题,冒着余震的危险他带着这些人冲在最前面。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范晓光一边指挥着官兵抢险救灾,一边四处筹集着补充的救灾人员。

此时他想到了一支队伍,那就是民兵预备役队员。

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范晓光迅速下达了命令,在全省进行紧急动员,要求民兵预备役人员全部到场进行抢险救灾。

这一动员就迎来了十万救兵,在灾难过后的前两天的最佳救援期内,这10万人成为了灾区群众的救星。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救兵来了可是范晓光却发起火来,这可是在他身上很难见到的,因为他无论对谁态度都和蔼可亲,究竟什么事情让他发了如此大火?

原来救兵虽然赶到了,但是由于没有经过任何救险训练,救援人员始终无法完美配合,无形当中拖慢了救援的速度。

再加上汶川到映秀之间的山沟里,有很多伤员因为道路不通没办法送出就医,无奈之下范晓光亲自调来了直升机,还带来了解放军301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准备救助伤员。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直升机到达第一线却盘旋了半小时无法降落,因为下面竟然有架飞机为了配合媒体拍摄,始终占用着停机位。

这件事情令范晓光非常恼火,人命关天的时候竟然还搞形式主义。

等到他们的飞机降落之后,火冒三丈的范晓光一脚就踹飞了摄像机。然后他大声斥责了在场的一些人:“赶紧都给我让开,要不然我就处分你们!”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也不怪范晓光发火,在现场的记者也的确太多了。

每天都需要五六架直升机往返接送这些记者,再加上本来灾区物资就紧张,为了让这些记者吃上饭,很多救灾的官兵都饿着肚子。

不吃饱饭哪有力气继续救人,灾区还有那么多被埋在废墟里的老百姓,多耽误一分钟他们都会有生命危险。

这时的范晓光再一次下达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再放记者上山,有人敢违反命令的话,他就把这个人扔下水。

为了加快救援的脚步,范晓光不得已才这样做,事后他多次公开向记者们赔礼道歉,希望他们可以理解自己想救人的心情。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危难中冷静果敢,最后一个撤离

这边灾情还没有得到缓解,那边又有新的危险悬在灾区所有人头上。

强烈的地震让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多日来连续降雨,当地形成了几十座非常危险的堰塞湖。

在这些“不定时”炸弹当中,唐家山的堰塞湖是最危险的,因为它的容积已经超过了3亿立方米。

一旦这个堰塞湖承受不住出现溃口的话,下游绵阳的百万群众都会有生命危险。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为了这件事范晓光几日都吃不下饭,他是被温家宝总理钦点的排险工作组人员之一,他肩上担着百万人的性命。

除了研究解决措施之外,他还对当地的百姓郑重承诺:目前为止唐家山的堰塞湖,还没有溃堤的危险,就算危险一旦发生的话,部队也会掩护着老百姓先撤出去,而他作为部队中的干部也会最后一个撤出去。

这些话语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定心丸,有解放军在他们什么都不怕。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2008年6月10日是泄洪的日子,悬在绵阳人们头上的这把“锋利的剑”,终于要被处理掉了。

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泄洪的过程,被记者们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人们也在这些镜头里发现了这样一组画面:危难解除了抢险人员也分批开始撤离,作为领导的范晓光却是最后一个撤离的。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对老百姓的承诺,他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抢险救灾任务。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图 范晓光指挥堰塞湖抢险

范晓光在灾区成为了当地的“定海神针”,可是他的家人却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他在灾区整整守了28天,亲人无法得到他任何准确的消息,每天儿子都在哭闹着喊要找爸爸。

直到他的妻子在电视上看到他指挥抢险救灾的身影,全家的人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家人眼含着泪花看完整段新闻,可是家里90岁的婆婆却向所有人提了一个要求:谁也不能在这个时候给范晓光打电话,因为那样的话会影响到他的工作。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灾情有所缓解之后,范晓光终于想起给家人报个平安。

当他拨通妻子电话的时候,还想着和自己的妻子开着玩笑:“你可要小心,搞不好你就要当寡妇了!哈哈!”

这才是他的妻子所熟悉的丈夫,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他都用最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这种性格的范晓光很大程度是受父亲影响,只要人活着有信念,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灾难过去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他是英雄,都希望能够采访他报道他的事迹。

面对这样的事情,他每一次都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并不是什么英雄。那些参与抢险救灾的普通战士,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救灾前期缺少专用设备,很多民兵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挖,才把老百姓一个个从废墟里挖出来。

伤员虽然被救出来,可他们的手早已磨得血肉模糊,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当之无愧国之栋梁,国庆坐上阅兵车

2019年10月1日我国举行了阅兵式,令人们瞩目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队。

一辆辆阅兵车上面坐着的都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可是他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不断地向周围欢呼的群众挥手致意。

这些老人都是曾经的战斗英雄,他们为了中国的革命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其中有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他就是范晓光中将。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他坐在车上左手举着自己父亲的照片,右手熟练地向群众敬起了军礼。

那个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很久了,他代替着自己最敬爱的父亲,在国庆阅兵式上看着眼前繁华的一切。

面对这些令人敬佩的英雄们,台下的群众全部起立致敬!

从天安门城楼到天安门广场,原本只是一段不长的距离,可是在这些老兵看来这段路却走了近一个世纪。

上将之子范晓光,首个到达汶川救灾的将领,承诺:我最后一个撤离

结语:

“哪里有灾难发生,哪里就会见到人民子弟兵”,这就是老百姓对解放军的评价。

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范晓光这样的人,用肩膀撑起了为人民遮风挡雨的重任,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

现如今的世界当中,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岁月安好。中国军人用不怕牺牲的精神,筑起保护祖国和人民的铜墙铁壁。

这是国家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我们要珍惜和爱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汶川   成都军区   东源   之子   都会   救兵   灾区   将领   上将   解放军   老百姓   部队   父亲   危险   事情   记者   英雄   国家   财经   范晓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