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2002年7月23日,在北京市的一家医院里,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叮嘱自己的司机:“不要闯红灯。”

这五个字,也成了郑老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忠于组织,毕生奋斗

1943年,郑培民出生于吉林省海龙镇的一个普通的民工家庭,家境并不殷实的他自幼便知道只有刻苦学习,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因如此,1962年9月,郑培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物理专业,并凭借自己极强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担任物理系学生会主席一职。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为了提升身体素质、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1968年,郑培民自愿前往辽宁省第3275部队参加军事训练,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最初,郑培民在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同时担任厂党支部书记一职。

1981—1982年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郑培民还进入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研究班学习。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过程中,郑培民都展现出了自己端正踏实的态度。

郑培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有着极大的热忱。

从青年时代开始,郑培民就积极主动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数十载从政生涯中,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无时无刻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他还用自己在湖南湘西从政时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党中央理论与领导的正确性。在郑培民3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曾多次变换岗位,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抱怨,坚决服从党中央的指示,从城市到村寨,每一处都曾留下过他辛勤的背影。郑培民同志忠诚党的事业,服从组织安排,勤政务实,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坚强的党性原则。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不畏艰苦,心系百姓

在走上省级领导岗位之后,郑培民没有丝毫的“官架子”,他工作作风严谨,处事光明磊落,时刻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郑培民在当地具体组织实施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等活动,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始终注意广泛结交朋友,通过同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为官数载,一心为民,也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湖南湘西,在郑培民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过一段不屈不挠的斗争。

1990年5月,郑培民被调任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

他刚一来到这里就向干部询问当地发展情况,第一个问题就直击“要害”:“哪一个村子是最穷的?”

得到答案后,郑培民二话没说,就直接赶往了叭仁村。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叭仁”一词是苗语,有“在山顶上”的意思,而叭仁村所处的位置,正是如此。

这个村寨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三面都是峭壁悬崖,更严重的问题是,想要抵达叭仁村,属实要经历很大一番波折:由于叭仁村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人们要先从湘西坐车到乡里,然后,再耗费4个小时,徒步走12公里险要山路,有些地方甚至还要“手脚并用”。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在郑培民离任后的十几年,众多苗族百姓之所以还对郑培民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他曾跋山涉水,对叭仁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改变,曾经“爬”着山路过来的最大领导,也只是村干部。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叭仁村十分缺水,这里的百姓甚至终日“为水发愁”。

“滴水贵如金”,为了得到一点生活用水,这里的百姓甚至愿意用自家的粮食来换取。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入到当地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设计方案,为叭仁村开辟了水渠,开通了电路。

这样,叭仁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提着沉重的水桶,特意跋山涉水到几公里之外的山沟去取水了。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在湘西苗族自治州任职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亲自到到过湘西的二百一十八个城镇和乡村,这个数据还不包括一些深山中的寨子。

在郑培民的工作生涯中,他的妻子曾多次到湘西探望他,刚进到他的住处,就看到地上扔着一双双还未来得及清洗的满是泥巴的橡胶鞋。

每当妻子要帮他清理时,郑培民总是拦住妻子:“每天都要出门,还是会弄脏的。”

郑培民仅有的一套外出开会时穿的西装,也在潮湿的柜子里被虫子蛀了洞……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2002年的冬天,一封来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叭仁村的信,跨越万水千山,邮寄到郑培民身边,字里行间都是湘西百姓对他的感恩。

村民们在答谢信中表示,郑培民是第一个跨越1700米海拔,翻越崇山峻岭,不辞辛劳前来苗寨考察的省委领导,待他们就像亲人一样。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廉洁奉公,清白做人

从政几十年,郑培民不忘初心、两袖清风,曾官至湖南省副省长,却从未替自己和家人谋求过任何私利。

他的妻子杨立求,从未沾过丈夫的光,忙忙碌碌、朴素一生,也仅仅是新华书店的一个小职员,女儿的终身大事,郑培民没有大搞排场,就连一份十分“体面”的嫁妆都没有拿出来。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这些,在他看来,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郑培民心中有“大义”,他的心中装的尽是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他将自己的热血青春与满腔赤诚全部献给了湖南湘西的父老乡亲们,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最惦念的事情竟是提醒自己的司机不要闯红灯!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党中央不断号召全体党员要增强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如果每一位党员都能够保证自己拥有坚定的信念、作风端正、内心与思想纯洁,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纯洁。

郑培民同志时常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想思想信念不崩溃,政治信念不动摇,就要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与重构。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做人是做好一切事的根本,他将“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有本事”作为自己人生的行为规范,通过磨炼,不断打磨自己的心智与灵魂,力求成为“人民的好公仆”。

郑培民同志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从未被权力所诱惑,他廉洁奉公、清白做人,没有拿过群众一针一线,哪怕是在“公事”上,郑培民时刻注意保持低调。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曾经有一次,他到湖南省一城镇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他已经官至湖南省副省长,当地接待他的领导特意为他订了一间十分豪华的酒店。

郑培民走到门口就停住了,他问明情况后,神情严肃地对负责接待他地人说:“共产党人最重要地是什么?不是这些享乐的、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湘西山里一些地区的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难以维持,我又怎么好意思在这里安然享乐呢?”说罢,便愤然离去。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他能够正确应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绝不以权谋私,也坚决不进行不正当的“权钱交易”,郑培民同志曾说:“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正大光明地说出来,我没有一点对不起党和人民”。

他认为,自己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他的,这也是国家对他的信任,他绝不能辜负,自己一定要廉洁奉公,清白为官。

因此,郑培民不但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就连他的家人,也不允许有任何“出格”行为。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为他的妻子制定了“三不”规则:

1.绝对不能替任何人给自己传消息,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同事,是书信还是口信,一律都不允许;

2.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礼品赠送;

3.坚决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获取便利。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曾经有一次,有一个人希望通过郑培民的妻子杨立求“走捷径”办理事务,为此,还特意送了杨立求3000元的“礼金”,这一举动直接触碰到了郑培民地两条“红线”!

杨立求与丈夫相处多年,十分清楚郑培民的为人,她便板起面孔,十分严肃地向那人说:“你给我们‘送礼’,就是让我们犯错误,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虽然郑培民同志的党内职务不断发生变动,但是他妻子始终低调朴素,她的工作一直都是书店的销售员,只不过工作地点偶尔会发生些微小流动而已。

郑培民与妻子对儿女的教育亦是如此,他们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创造的一切不属于你们,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在郑培民同志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句“不要闯红灯”,不仅是留给司机的,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他在世时也时常告诫自己,其他的职业岗位需要有才气、有灵气,而党员干部唯有不忘初心、一身正气,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现如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党员干部所要抵制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但凡心思稍有不正,就会落入贪污腐败的无底深渊。

郑培民同志为所有党员做了最好的榜样,只有廉洁为官,一心为民,才能够永远不“闯红灯”。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不要闯红灯

郑培民用他的实际行动与光明磊落的一生,向所有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含义,他以真心待人,人必以诚相馈。

前辈已逝,精神永存。郑培民同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至理名言,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每一步路,像一曲嘹亮的冲锋号,敦促我们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湖南   土家族   湘西   党中央   廉洁奉公   初心   湖南省   险要   临终   清白   妻子   群众   同志   百姓   领导   工作   财经   郑培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