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2019年开始逐步整理俄罗斯行程,以“俄罗斯十大城市、高加索山脉和西伯利亚”三个系列的方式呈现,但意外的是,写到唐努乌梁海(俄称图瓦共和国)时居然招来了各种谩骂,有人说我“刻意挑拨两国友好”,也有人说我是“间谍”,还有人私信说我是“NGO”。

写游记写到被骂是“卖国贼”,估计我是国内第一个。既然如此,那这篇就算结束,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这片失去的土地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在制定自驾路线时,向导的妹妹给了我灵感,她认为应该将图瓦各个部族居住地连成环线,同时又覆盖了图瓦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不同气候与地貌,既了解了图瓦各部族的文化,又能系统拍摄这个被世人遗忘的纯净之地。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在姑娘的建议下,我们规划了一条全长约1600公里的自驾环线:

第一站从图瓦首都克孜勒前往苏格,寻找当年北洋政府与俄军战斗的地方;

随后越境进入蒙古的乌布苏湖,探秘中亚内陆3350平方公里面积的咸水湖;

再返回图瓦最偏远的昆古尔地区,感受千名土著居住千年却从未离开的封闭,

终点站托拉禾木(离贝加尔湖500公里),据说那里有喀纳斯禾木村图瓦人的祖先。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临行前,向导父母拉着我的双手叮嘱说:图瓦人相对“自闭”,他们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外来人普遍持谨慎态度,虽然你也是东方肤色与面孔,但对土著最好不要太过热情,以免适得其反。

前往苏格的路上,向导解说图瓦最大河流是叶尼塞河,但实际上,赫姆奇克河才是土著文化中的“母亲河”,这条从叶尼塞河分流而下的淡水河途经整条萨彦岭山脉,沿岸植被繁密、牧草绵延,是图瓦最大的农牧产区,也是土著集中居住的流域。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没有在中途几座村镇停留,抵达目的地时已近黄昏,向导指着羊群与山峦之间的空地说,这里就是当年北洋政府与俄国军队战斗的唐努乌梁海,也就是东萨彦岭的起点(西萨彦岭近沙俄),双方共投入3000余兵力殊死搏斗,于1918年7月收复失地。

然而好景不长,3年后俄国男爵恩琴率数千白卫军卷土重来,一应北洋官兵尽数被害,就连懂中文的土著也被牵连,直至苏俄军队赶到才躲过一劫。至此,唐努乌梁海全境被夺。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在过去近百年里,萨彦岭牧民把这片土地视为“炼狱”,据说牛羊吃草时稍微用力就会把地下的骨骸翻出来,21世纪后牧民达成一致,将骨骸堆在雪山脚下的树林里,这一条条“经幡”就是牧民们自发为死者悬挂祈福的,密集之处就连树枝都被压弯。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由于地势较低且草植极易积蓄湿气,河谷区域常年云雾缭绕,降雨丰富到牛羊都学会了“预报天气”:如果羊群坚决不出栏,那当天肯定会下雨。

一名牧民告诉我们:当地人有吃洋葱和辣椒祛湿的饮食习惯,这些物种都是清廷年代引入图瓦的,但也仅限于河谷地区才有。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当晚落脚在河谷最大牧场的蒙古包,场主蒙特德略带“凡尔赛”地说:放牧很辛苦也很危险,祖上传下来的草场约有1.7万亩,还有15座山头的1万多亩林场,目前共饲养有3万头羊与3000多头牛,还有1000头骆驼和牧马,每天都得骑马去巡视,以防止野狼等猛兽袭击牲畜。

图瓦比较常见的家族式牧场,小的也就十来个人,诸如蒙特德这样的超级大牧场,一般要百十来号人才顾得过来,所以叔伯侄表的家属一共200来号人全部住在牧场里。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2012年时,俄罗斯经济复苏连带旅游业也逐步兴盛,图瓦政府指定蒙特德牧场为河谷地区唯一有接待外宾资质的旅游景区。但实际上,蒙特德一年都接待不了一千名外国游客,因为图瓦离俄罗斯热门旅游城市太远,而且交通不便、设施落后,草原上别说手机有没有网络,就连电力也依然靠太阳能供给。

这里没有夜生活,顶多围个篝火喝酒吃肉唱唱歌,白天时会有懂外语的年轻人陪着游客骑马看山,偶尔也会去体验一下原生态的放牧,但更多时候是学习怎么“打皮”,也就是把牧民剪下的羊毛打散,或者聚在一起聊天下棋。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一组拼车的欧洲游客告诉我,他们一行准备在河谷住上两个月,来这里就是为了放空自己,让孩子忘掉学习、让自己不想工作,每天开着车出去转悠,饿了吃肉渴了喝酒。

但向导却偷偷告诉我,他们应该是来勘探地质或测绘地形的,因为河谷早在苏联时代就已经发现了很多矿床,其中还有难以估量的稀土储量,这些都是欧洲各国急需的。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从河谷一路往蒙古国界驶去,沿途植被逐渐稀少直至消失,翻过萨格雷雪山就是蒙古国土,此时温度已从零上下降至-9℃。在蒙古牧民传说中,这座海拔4500多米的萨格雷雪山是“天神”特地创造的,目的是为了隔离两块大陆的不同文明,所以,蒙古与图瓦之间直至1970年代才修建了这条公路,只可惜缺乏维护已近报废。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雪山过后大约有一段40公里长的连续下坡,与图瓦一面绿意盎然比起来,蒙古这边无论是树林还是草场,都已经进入秋冬季节的枯黄。没有人烟没有牧草,这片土地也就没了生机,就连野生动物也不见了踪迹。

离乌布苏湖还有20公里的时候,向导兄妹突然停车遥望雪山跪拜,嘴里喃喃细语着什么。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原来,清廷时代的乌梁海分为三十六佐(一佐下辖300户牧民),虽说各自信奉藏传佛教或萨满教,但相互之间颇为和谐包容,以致很多牧民同时信奉萨满与佛教。

在萨满教中,萨格雷雪山与乌布苏湖之间的这段土地之所以寸草不生(曾经是内陆咸水海,因而植被稀少),是人类过度放牧惹怒大自然而遭到报复;而藏传佛教则认为这块土地天生“不详”,所以雪山脚下聚不成可供饮用的淡水湖,反而是盐度超高的咸水湖。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所以,沿途时不时就能看到“经幡”与简易的“萨满祭坛”,有些山头巨石甚至被指认为是“神石”,不辞辛劳也要搬运白狮坐镇。看到这一幕幕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场景,我犹豫间问了兄妹同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是俄罗斯人、突厥人,还是中国人?

向导没有考虑直接回答:“我是图瓦人”,而向导的妹妹相对圆滑:“中国的文化、俄罗斯的领土、突厥的人种。”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在乌布苏湖唯一泳场看到一大群蒙古人携家带口前来戏水,向导说10年前这种场面连想都不敢想,随着蒙古逐渐开放旅游,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涌入蒙古度假,这座蒙古最大湖泊也随之成为必游之地,甚至每年都会举办几次游泳比赛。

说实话,现场看并不觉得乌布苏湖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整理信息后却觉得相当有趣:这座咸水湖历经数十万年的雪山融水与纳尔河、图伦河以及阿尔泰山脉的哈尔黑拉河淡水洗涤,盐度依然高达18.8‰(海水平均盐度的一半),更奇怪的是湖中居然有29种鱼类,雅罗鱼等淡水鱼种约占4成。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乌布苏湖所在的整个盆地都列为世界遗产,理由是“诸多未解之谜”,比如“咸水湖每年冰冻期长达7个月”,“湖底水温常年保持在15-19℃”,“咸水通过地下河道排往下游变成淡水”等等谜题,至今没有答案。

在乌布苏湖15公里外的下游还有个乌列格湖,从海拔高度与地势走向来看,水源只有乌布苏湖一个,但这里的水却是淡水,如今是蒙古一级动植物保护区,以野马和一万多亩罕见的沼泽森林为主要保护对象。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从乌布苏湖再度入境图瓦有两个选择,一是走240公里长的山区小路,但路况危险、海拔起伏也很大;另一个选择在蒙古境内绕行600公里抵达科穆齐克河,然后跨河过草原抵达昆古尔。

三人简单商议后决定咨询蒙古旅游局与交通局,他们给出的建议是:“跨境山路每两天就有一班面包车往返,慢点开没问题,但必须做好食物补给与保暖措施,一旦汽车抛锚只要能撑过一晚就没事”。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为什么是给蒙古打电话,而不是图瓦?

向导略带尴尬的解释:图瓦旅游局形同虚设,交通局也只有十来个人工作,别说这么偏远的地方,就算在首府市区也指望不了他们。而蒙古之所以更熟悉路况,是因为两地之间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往返两地之间的面包车除了运输少量游客外,主要还是以信徒为主。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想象在几座绵延雪山之间,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座寺庙,最高海拔的一座在4200米的雪山半坡,最低海拔的一座才230米,跨度高达近4000米。

向导妹妹大着胆子跟其中一座寺庙的喇嘛打听,方才得知这些喇嘛是苏联时期躲到山里的(上一篇写到图瓦4000名喇嘛死的死逃的逃),在蒙古与图瓦牧民的帮助下才一点点将寺庙建了起来。苏联解体后,蒙古政府曾多次邀请这些喇嘛下山重建寺庙,但山里的喇嘛早已看透世事无常,拒绝好意留在山中。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第三站昆古尔,是图瓦共和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居住区,用俄联邦统计局的话说就是“一千年都没有人走出去”。这个形容当然夸张了,2002年人口普查还有1800多人,如今却连1000人都不到,不是出生率降低,而是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只有孤寡老人与儿童留守。

绍依奶奶就是典型的“留守老人”,两个儿子一个在图瓦克孜勒当司机,另一个在乌兰巴托采矿,所以闲暇也会招待一下外来游客,或者卖点奶酪肉干贴补家用。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对绍依奶奶来说,接待游客赚钱只是次要的,有人陪着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更舒坦,所以她忙前忙后甚至倒贴钱给我们做了很丰盛的晚餐,一大锅羊肉手擀面和一块牛油面包、洋葱拌西红柿,还有酥油茶。

吃饱喝足后陪老人聊了会儿天,大致了解一点当地部族的生活习惯,昆古尔虽然偏僻,但也因此得以保存最纯正的人种(突厥人),要知道整个苏联时代都在排除异己,图瓦萨满被杀的一个不剩,唯独昆古尔不受影响,甚至在后期还接纳了数百位流民。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这些流民中既有来自蒙古的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也有图瓦本土的鞑靼与布里亚特人,原本风格迥异的各族人群在昆古尔互助帮扶,反而融化出容“百家之长”的“昆古尔人”。

绍依奶奶说:在这里生活的都是“昆古尔人”,擅长骑马的鞑靼人负责采购盐、酒与药品等生活物资,对农业种植颇有心得的哈萨克人负责种玉米土豆,布里亚特人则专职捕鱼,蒙古人与图瓦人以饲牧为主。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功利心,也不计较得失,虽然大字不识却吃穿不愁”,奶奶看了我一眼接着说:“自从苏联打通贸易路线后,图瓦从蒙古买煤和中国产的商品,而蒙古则低价买入图瓦的牛羊与奶酪,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俄语教师来了,心,也就留不住了。”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最后一站是托拉禾木,传说新疆喀纳斯禾木村的图瓦人就出自这里,但询问多名老人却对此缄默不语,向导对此的解释是:托拉禾木的图瓦人曾多次被屠城,近代有白俄与苏俄军队,再往前还被蒙古铁骑劫掠过很多次,当地人因此养成了“言多必失”和“生人勿近”的习惯。

2017年时,托拉禾木人为了避免游客太多影响生活,干脆在附近修建了一批蒙古包专门接待游客,同时响应号召混用萨满文化与佛教礼仪,无论有没有入住或消费,所有抵达托拉禾木的游客都会受到盛大的欢迎仪式。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这是个比喀纳斯禾木村更值得游览的古村落(还不收门票),每年夏季举办的三场摔跤大赛是旅游旺季,据说每次比赛都有好几万游客赶来,除此之外的另一特色是浆果,一大桶才200卢布(18元人民币),酸甜可口十分开胃,是榨汁酿酒的最佳材料。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浅谈历史多说风景:看我镜头下的唐努乌梁海,美不美?

这就是曾经的唐努乌梁海,虽已不是我国土,但依然不改它的纯净与无暇。

(纪实旅行不易,希望您不吝点赞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萨彦岭   北洋   木村   土著   咸水湖   苏联   蒙古   财经   俄罗斯   牧民   喇嘛   河谷   寺庙   向导   雪山   镜头   游客   风景   梁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