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鸿门宴后,项羽面前再也没有什么阻碍,他以诸侯盟主之姿,风风光光地率军开进咸阳城。此后项羽的所作所为,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令韩信彻骨心寒。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第一件事杀戮』秦降王子婴原本受到刘邦善待,最终还是难逃一劫。不仅子婴,所有赢姓王族、宗室子弟,项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第‬二件事—纵火』项羽下令焚毁秦国的宫城殿宇,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仍未完全熄灭。昨日的琼楼玉宇、雕梁画栋,今日都灰飞烟灭。更令天下读书人痛心疾首的是,秦宫里珍藏的书册档案、诸子典籍、百家著作统统毁于一旦。后世有人评说,项羽这把火的罪恶,丝毫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只在民间禁书,将天下典籍尽收于秦宫,而武夫项羽此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灭绝。

『第三件事—抢劫』项羽与军中高级将领们“身先士卒”,大肆掳掠秦宫的奇珍异宝、美人佳丽。上行下效,从关外远来的士兵们,在咸阳城烧杀抢掠,项羽对此也视若无睹。

以上种种行径,除了人性的贪与恶之外,还有一层内在心理动因,就是“报仇”。身为楚国贵族之后,项羽的祖国亡于秦,祖辈父辈(项燕、项梁)皆死于反秦战争。国仇与家恨,在此刻尽数宣泄。项羽到咸阳后对“秦”的所有打击,从人到城,都是报复性与摧毁性的,他就是要将“秦”彻彻底底地毁掉,毁得连渣都不剩。而这种对于秦的仇恨,绝非项羽一人所独有,“天下苦秦久矣”。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关东六国的士兵们与项羽感同身受、同仇敌忾。经年累月的仇恨就在这刻,变成了烧杀抢掠的罪恶。

自从战国时期孝公迁都咸阳以来,百年经营之下,咸阳已成为一个富庶繁荣的都城。而如今咸阳如人间炼狱,千疮百孔,暗无天日犹如墟。关中百姓之前有多爱戴刘邦,现在就有多恨项羽。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韩信站在这废墟之上,心内无尽悲凉。这一次,他心灰意冷,放弃了劝谏。因为他明白,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人能够劝得动那个不可一世的天下霸主呢?

令作为此时绝对的主宰者,秦亡之后天下往何处去,全在项羽。项羽不是秦始皇,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意愿。既然“六国”复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又回到了战国时诸侯割据的局面,那就索性进行“大封”。依照周礼,封邦建国,各得其所。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首先,尊奉楚怀王这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为“义帝”,以郴县(今湖南郴州市)为都。郴县是偏远蛮荒之地,将楚怀王打发到那儿,无异于流放然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盟主,统治西楚九郡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首都。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最后,项羽将“怀王之约”视若废纸,按照他的意愿重新分割天下,封立十八路诸侯,分别为: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河南王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茶、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在这十八路诸侯之中,分给刘邦哪块地盘,项羽颇费思量。依“怀王之约”给刘邦关中重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范增出了个好主意:赐他巴蜀之地,那里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自古以来就是流放罪臣的地方。刘邦哑巴吃黄连,气得直跳脚。张良再一次通过项伯从中斡旋,项羽耳根子软,大手一挥,“多赏沛公一块肉吃”,又划给刘邦一块地盘“汉中”(约为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刘邦仍然不痛快,憋了一肚子气,但是人家的拳头硬,自己被打掉了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咽。

最终,项羽立刘邦为汉王,统治汉中、巴、蜀,以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为首都。项羽收编了刘邦的十万大军,只拨给他三万人马,打发他速往南郑,去当那个偏居一隅的汉王。

大分封之后,天下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但并不是所有受封的诸侯都感到心满意足,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表面的祥和之下,潜伏着重重危机。而这一切,正沉溺在无上荣光与美酒佳人之中的西楚霸王,自然都没有瞧见。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启程归楚,包括刘邦在内,各路诸侯纷纷打道回府、各归其国。就在这个时候,韩信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离开楚王项羽,投奔汉王刘邦。

临行前,韩信犹豫要不要当面向项羽辞行。可一想到,项羽每次与他交谈,都唤他“你小子”“那高个”“那个谁”,恐怕直到现在,项羽都记不住自己这个小小执戟郎的名字。就好像卑微的韩信甚至不配拥有一个姓名,能够让高贵的项羽费神记住。一想到这儿,韩信感受到一种比胯下之辱更加刺痛的轻视,斩断了当面辞别的念头。

韩信在项氏楚军中的历程正式结束,这是他军旅生涯的开端,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回首过往,这段时光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梁为主帅时,四个字足以概括韩信的境况:“无所知名”。那个年头,来投奔项梁的,要么是带着兵马来的地方豪强(如陈婴),要么是带着智谋韬略来的军师谋士(如范增),要么一看就是勇猛非凡的武将(如蒲将军、钟离眛)。反观韩信,仗剑从军,孤身而来,没有任何名望,也不带兵马财物,虽然长得英武,却也不是那种沙场上能够以一敌百的武夫,于是直到项梁战死,韩信始终没能受到青睐脱颖而出。

『第二阶段』项梁死后,韩信投入项羽麾下,机缘巧合,成了执戟郎。这时候韩信的境况同样是四个字:“屡策不用”。他能够接近主帅,屡次建言献策,却始终不被采纳。这对于韩信来说,比默默无闻还要难受。韩信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可有时候他也闹不明白,究竟自己是因为“人微”所以“言轻”,还是由于“言轻”所以“人微”。

下一站往何处去,鸿门宴后,韩信心中已有答案。

原本不被看好的草台穷寇刘邦集团,率先入关抢下头功,广施仁义收服民心。大分封时虽然遭受项羽打压,但从沛公到汉王,刘邦已然成为可与项王一争天下的不二人选。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良臣择明主而侍,韩信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他的选择,和当时数万名自愿追随刘邦的关东子弟一起,投入汉王阵营,随军前往南郑,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初出茅庐的韩信,遇到了许多“社会新鲜人”都会面临的困境,那就是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韩信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毫不眷恋,头也不回,转身离开,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这是韩信的过人之处。在进行重大选择时,并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对已有的东西恋恋不舍,而是始终目光向前。因为犹豫不决,只会令脚步停滞,唯有果敢决断,人生才能向前进,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在进行重大选择时,要学习韩信,不瞻前顾后,而是始终目光向前

正果书堂传播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南郑   汉王   关中   项羽   郴县   汉中   武夫   鸿门宴   瞻前顾后   兵马   盟主   刘邦   陕西   典籍   诸侯   目光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