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的出圈和入圈

蓝光的出圈和入圈



又到房企年报季。


对地产行业而言,2020年是魔幻的,更是震荡的:“三道红线”加持,监管层层加码,各地调控力度不均、节奏不一,花样调控政策百出。


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房企表现各异,有人出局,有人更进一步。


2021年,哪些房企拥有更多机会?


《地产风声·年报季》第五篇,解读蓝光。


经常有金句爆出的郁亮,前不久在财报会议上又来了一条:


要向制造业学习,向管理要红利。


这番话说出了地产行业一个最新趋势:去年到现在,50强房企中有超过一半优化了组织架构,许多都在向制造、科技等行业讨经验。


用最近比较火的词来说,房企在纷纷“出圈”,跳出地产行业学管理。


4月13日,蓝光召开2020年度业绩会,会上提到:


目前,地产行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精益化和数字化是主题。


从中可以看出,蓝光也在“出圈”。与此同时,它也在“入圈”,即要做长期主义者,更加沉入行业精细化地搞地产主业。


这同样是趋势。在最近各家房企发布的财报中,“主业稳健且高质增长”的语句,频繁出现。



1


郁亮在讲向制造业学管理时,专门提到圈外的美的。


十多年前,“三大件”的短缺阶段早已过去,家电行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那时候,美的又是优化组织、仓储体系,又是搞数字化,管理效率猛增,成绩连年提升。


地产行业重视管理后,同样能见效,比如蓝光。


这次业绩会上,精细化管理被蓝光多次提到,总结下来就是:


精简自身组织、数字化变革、土储调配。


去年,蓝光进行了一场大面积“组织瘦身”:


将全国布局的区域从15个优化为10个,稳固“上海+成都”双总部;总部的管理层级,由8级减到5级,区域由10层减到5~6层。


按照专业说法,蓝光“瘦身”后:


管理半径大大缩短。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提出“管理半径”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组织能够管理的范围。


组织的精力、时间、能力都是有限的,当行业出现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时,应该精简组织、缩短管理半径,集中资源干细活儿。


好比手掌收缩握成拳头,出击地更精准和有力。


此前,缩短管理半径的大多是地产圈外的科技企业:


乔布斯带领苹果走出难关时diss道:“索尼的部门太多,创造不出iPod。苹果没有这么多部门,而是分成各种职能。”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在电商增长放缓时也表示,“一个人的管理半径不应该超过7个人。”


眼下,地产圈同样面对较多不确定性,蓝光也跟圈外的科技企业一样,缩短自己的管理半径,实际上是在应对行业变化,最终对业绩提升也做出了贡献:


财报显示,去年蓝光销售额1035.36亿元,继续稳定在“千亿军团”;营收达429.57亿元,同比增加9.6%,归母净利润33.02亿元。


当然,精简组织无可避免地会涉及人员调动。蓝光的做法是,在总部和区域之间双向赋能,具体说就是:


“总部人才定位又精又专,区域人才要又强又实”。


同样是在缩短管理半径。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向圈外学管理的同时,许多房企还在吸收实打实的数字化技术——前者增强软内功,后者武装硬实力。


蓝光也不例外。


去年,在创办三十周年的时候,蓝光宣布开启“第三次创业”。重新出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用全面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表示:


“数字化日渐成为企业发展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未来。”


为何数字化对房企如此重要?答案依然是效率。


一方面,现在大型房企在全国各个区域几乎都有布局,管理起来非常复杂而且反馈会滞后。数字化系统能让集团实时了解分公司的情况,从而快速决策应对行业变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也能在房子本身上发挥作用。


拿BIM来说,它是一种数字化建筑模型,能帮助房企将感应器植入到工地的各个区域,从而建立起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工地,最终提高建造效率、降低成本。据统计,光地下车库一项就能省600万元。


另外,现在大家都在搞的智慧社区,也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


不过,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技术,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像研发BIM模块,如果自己单独做至少要投入3~5亿元,而且研发周期还长。


与圈外人合作,是一条最简单而高效的道路,蓝光也走上了这条路。


2019年,蓝光联合政府、高校和各行各业的公司,开始构建起一个产业科技平台。它相当于蓝光的数字化“朋友圈”,改变了单打独斗的模式,变为群策群力。


去年8月,蓝光办了首届科技节,主题是“科技协同,产业共生”,现场与海尔智家、涂鸦、鸿雁、海康威视四家科技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


跟圈外合作搞数字化,带来的效果很明显。


蓝光方面透露,今年就能够全面铺开BIM在智慧工地上的应用,周期明显缩短。另外,去年疫情期间,蓝光的全民营销APP “蓝朋友”,凭借逼真的数字看房体验,最终也拿到不俗的销售成绩。


这次业绩发布会上,蓝光继续把数字化当做未来布局的重心。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关键:


“谋”经营红利、“强”价值创新、“链”共赢生态。



3


出圈不是远走,而是为了回归,即聚焦主业,更好地入圈。


就像去年,B站成为“出圈达人”,又是搞电竞,又是搞教育,最终主业视频业务暴涨,顺利登陆港交所。


蓝光在“出圈”的同时,也在聚焦主业——地产。


打法依然是精细化。


去年,蓝光在全国化布局时,调整了土地和项目储备结构——主要落在新一线、二线和强三线城市。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年末,蓝光总土储面积达到2640万平方米,总货值约2800亿元,新增项目60个。总土储在新一线、二线及强三线城市占比达到了70%;新增项目在新一线、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占比达到80%。


蓝光的布局转移,其实是在顺应大势,把精力集中在高能城市。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在50%以前,一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由50%向70%推进时,新一线、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将涌现大量的机遇。


这是因为,一线城市已经非常成熟,叠加其周边的新一线、二三线后会组合成比较大的都市圈,形成虹吸作用,催生出需求旺盛的楼市。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内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都市圈效果已经显现。


所以能看到,去年蓝光新增项目的销售均价达到1.35万元/平方米,同比提升了50%,对销售增长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当然,销售的增加,也离不开对产品的精细化运作。


2020年,蓝光提出“温度人居时代的引领者”的品牌定位,遵循“更懂生活更懂你”的品牌主张和“善筑中国温度”的产品主张,打造懂客户、有温度的产品,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形成芙蓉系、未来系、黑钻系三大主力产品系。


拿成都·蓝光未来来说,售价高出竞品3%,去化速度高出175%,销售内力强劲。


说到底,既“出圈”又“入圈”,归结到一点都是在当下的大环境里,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


达尔文说过: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


而是最灵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会上   红利   半径   主业   布局   业绩   总部   效率   去年   区域   组织   城市   地产   行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