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蚂蚁”

阿里巴巴被罚了180多亿之后,蚂蚁集团又被约谈了。


细数下来,这已经是蚂蚁第三次被约谈。


从去年马云在国际峰会上发表“演讲”之后,蚂蚁似乎在一瞬间成为了舆论中心,连续被监管部门的多次约谈,也导致蚂蚁的股价一跌再跌。


说现在的蚂蚁,每一步都走到风口浪尖也不为过。

热锅上的“蚂蚁”



蜉蝣撼大树


蚂蚁集团的前身,是诞生于2004年的支付宝,十几年过去,如今的支付宝已经远不止是单纯的支付工具。


蚂蚁集团依靠着支付宝,建立起了包含数字支付、微贷科技、理财科技和保险科技平台的商业生态。这几个业务模块的代表产品,分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支付宝、花呗/借呗、余额宝。


数字支付是支付宝的核心功能,也是蚂蚁金服的商业生态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石。


蚂蚁通过建立数字支付、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以及保险科技平台,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平台商的角色,作为一个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经营者与银行、居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纽带促成生意,赚取平台费。


整体来看,蚂蚁集团主要的营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阿里巴巴旗下使用了支付宝服务的交易平台,二是开通了支付宝服务的线上和线下商家(不包括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商家),三是利用支付宝平台提供金融服务的各大金融机构。


回顾蚂蚁这么多年以来的发展,不得不说,最开始的余额宝、花呗、借呗的确是很合算的,换句话说,初始的蚂蚁金服是消费者与蚂蚁的共赢。


但随着蚂蚁集团不断的壮大,阿里越来越占据垄断地位。


从数据上来说,蚂蚁集团个人用户已经超过10亿,机构用户超过8000万家,数字规模支付达到了118万亿元。


不过这也是蚂蚁集团最大的风险,那就是一旦加杠杆出现问题,没有人能想象后果,因为所有人都要承担后果。


而且随着蚂蚁的壮大,蚂蚁集团资本家的面目也逐渐显现出来,对利率的提升、各种有悖人性的借贷广告层出不穷,潜移默化的鼓励人们借贷,不断瓦解用户神经,让用户不知不觉中被诱导消费,花的更多。


用用户惯性来创造用户粘性,用用户粘性来撬动杠杆,短短十几年,蚂蚁就由初始资本金的30亿元扩张成3000亿元的资本规模。


而随之而来的蚂蚁上市的消息,更是让蚂蚁一时间风光无限。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将启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版寻求同步上市的消息更是让整个蚂蚁集团集体沸腾。


7月21日,蚂蚁集团在杭州的总部大楼,整层楼欢呼,据说这是财务自由的声音。


有文章称,蚂蚁集团一共有16660人,对其员工的激励高达1377亿元,一旦上市,平均每位员工大概会被分配到约826万元这一消息传出,直接拉高杭州市的房价。


但就在全民期待蚂蚁上市到来的时候,蚂蚁突然翻车了。


让我们将时间调回到2020年10月24日,也就是导致蚂蚁翻车的导火索。


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措辞严厉的批评:“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银行现在是当铺思想”。


蚂蚁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干着银行该干的事情,却不按照银行的标准来经营,还企图争夺银行的控制权。


这个言论却严重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蚂蚁的崛起是因为银行的配合以及监管的支持,更是为了便利更多的消费者,提高金融效率与信用管理,这是因为监管的存在,企业才有了做事的底线,才有了与消费者站在一起的立场。


蚂蚁被约谈


果不其然,此话一出,监管层震怒,蚂蚁当即迎来了他的第一次约谈。


2020年11月3日,蚂蚁IPO被叫停。


11月4日早间,蚂蚁集团公告,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将不计利息分批退回。


但蚂蚁的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时隔五十二天之后,蚂蚁又迎来了他的第二次约谈。


第二次约谈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对蚂蚁存在问题进行定性,并且当时第二次约谈,对蚂蚁提出了整改要求。


这一次约谈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5条: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这次谈话强烈释放出三个信号,一是明确监管者的定位,二是流程的调整更尊重市场的感受,三是监管内容更加公开透明。


就在我们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尘埃落定的时候,2021年4月12日,蚂蚁迎来了他的第三次约谈。


而本次的约谈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蚂蚁金服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


整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


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金融管理部门将督促蚂蚁集团切实落实整改方案,把握好工作节奏,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体验不下降,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我们来仔细看这五条内容:


第一点,断开支付宝与其他业务的链接,这条实质上是宣判了“花呗”死刑,因为“花呗”其实本质上就是虚拟信用卡,花呗的业务是直接嵌套在支付宝的链接道路中的,一旦链接被断开,花呗也就缺少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点,主要对应的是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服务,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消费者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


第三点,算是这五条中的中重中之重,是对蚂蚁集团的最终定性,明确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蚂蚁上市之前,拒绝金融行业研究员调研,只接受TMT行业研究员来访,这下求锤得锤,得到了最坏的监管结果。本来还有可能把科技和金融板块拆分,分别估值,这下整体按金融控股公司估值,会直接影响该公司的估值。


第四点,是为了限制蚂蚁集团的杠杆率。


第五点,主要是为了针对蚂蚁旗下的天弘基金和该平台引入的其他几家货币基金,虽然监管层的目的是为了管控流动性风险,但此举客观上会影响蚂蚁集团其他业务的发展规模,对公司未来业绩也是一大利空。


前罚阿里巴巴,后继续续约蚂蚁集团,这两件事的目的只有一个,核心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蚂蚁金服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


这也就意味着以后蚂蚁集团所有的业务都将严格按照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也意味着蚂蚁不会被拆分或者“反向混改”,仍能保持自身业务的运作-----只不过不再具备超额利润的空间。


但这次约谈并不是完全的坏消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消息都在侧面佐证蚂蚁集团目前来说是“稳”的。


换句话说,这次约谈是帮了阿里一把,因为结论里明确了一句“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体验不下降。”


这句话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阿里的买卖还是可以有序经营的,互联网的业务也可以不用停,虽然处罚很重,但也有那么点“改过自新”的味道。


而且反垄断法带走了蚂蚁182亿,但没有触及到企业拆分,约谈要求蚂蚁金服申设为金融公司,但实际上买卖还是在继续做。


而且蚂蚁之前的业务,最大的问题是“以科技之名,行金融之实”,通过金融科技的大名头,规避掉金融监管的大环境。


而现在这一切都要感谢于国家,是国家帮助蚂蚁真正走向脱虚向实,帮蚂蚁真正成为一个金融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蚂蚁   目的   阿里巴巴   阿里   杠杆   余额   消费者   风险   业务   银行   金融   集团   财经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