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编辑丨拾初

高端制造的产能不仅不会外迁,还会继续在中国加大投资。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否会面临大规模制造业外迁,是时常引起关注的问题。


复杂产品的供应链彼此环环相扣,缺失任何一环,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疫情指出,中国制造一度供应中断,影响波及全球,使许多企业重思如何应对供应链安全风险。结论是:多元化布局产业链。


另一个持续多年的担忧是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东南亚等国或将接替中国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


但仔细考察,会发现制造业要迁出中国并不容易。


首先,全球化贸易的确在衰退,但区域化贸易在增强,制造业的价值链会越来越靠近市场需求国,并且数字技术会从新的维度重塑全球化。而中国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早已从单纯的低成本生产基地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这对产业链有强大黏性。


其次,人力成本之外,原材料、产业链配套、工人技术水平、政策环境、工业基础等都是决定制造业布局必须考量的问题。并且,人力成本往往只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影响较大,越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复杂、智能程度需求大的行业,对其他因素的考量就越重要。


更加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全球化的衰退并非贸易冲突或者疫情之后才开始发生,而是早就开始了调整,麦肯锡在2019年4月的一份名为《变革中的全球化,贸易与价值链的未来图景》的报告中认为,全球化进程在2005年前后数年就已经达到拐点。这份报告指出,跨境贸易在全球商品产出中的占比在下降,2007年至2017年,出口总额在商品生产价值链总产出中的占比从28.1%降低到22.5%;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高技能劳动力;同时,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在临近消费市场的地方开展生产。


麦肯锡将这些趋势归因于三大因素:一是中国等其他新兴国家的国内消费占比提高,出口占比下降;二是新兴经济体在完善本土供应链,降低对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三是跨境数据流和物联网、数字平台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


因此,制造业是否会外迁,不能简单下结论。而对于高端制造业而言,代表性国际企业的布局表明,原有的产能不仅不会外迁,还在继续在中国加大投资。

No.1

从廉价工厂到新兴市场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从简单的低成本加工工厂到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的这一变化是跨国公司在华布局产业链的重要考量,将产能靠近市场也是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的考量之一。


麦肯锡在2020年9月疫情发生后发表的《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韧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总结道,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寻求成本更低的资源和劳动力,制成品贸易大幅增长,而金融危机阻断了这一趋势,麦肯锡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进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它们最初以成品装配商的身份参与全球价值链,但随后逐渐成为世界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并开始发展更广泛的国内供应链,同时减少了对进口资源的依赖。


GE、西门子是高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代表,燃气轮机又是它们的代表性产品,历来被视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燃烧温度高、压力高、工况复杂恶劣,需要精密的设计制造和各类特种工艺才能保证产品在高温条件下正常运行,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高端制造产品,也是中国制造尚未攻破的堡垒之一。


随着国内天然气发电的不断发展,这些代表公司正在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疫情也并未影响这一趋势。GE的燃气轮机业务从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最初只有几个销售代表,2000年前后,GE开始在国内建立工程师和检修团队,为业主提供现场服务。2004年,GE与国内三大动力之一哈尔滨电气以及南汽在秦皇岛合资设立燃气轮机维修服务中心,进行本地化维修服务。2020年,GE与哈电成立的,致力于打造燃机制造基地的合资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并完成技术转让,进一步推进燃机本土制造。


从最初的维修服务中心到如今的燃机制造基地,GE的燃气轮机制造业务在华的投资深度在加强,促使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中国的天然气发电市场前景。


2012年至2020年,国内气电装机容量从不足4000万千瓦增长至1亿千瓦左右,随着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来说,天然气发电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能源,尤其在东南部地区前景广阔。天然气发电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发展的“窗口期”,预计在2025年总装机量相比当前水平增加50%,达到1.5亿千瓦。基于市场需求,GE坚信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


已经投入运行的哈电通用燃气轮机(秦皇岛)有限公司,其本地化程度也将逐步加深。据介绍,该公司一期将从燃机组装等基础生产工艺展开;同时在推进的二期将实现燃机热部件的本地生产,将包括部件的铸造、机械加工和特种工艺,生产技术要求更高。


从2004年建设备品备件的维修服务中心,到在本地建厂组装生产燃气轮机整机,再到计划进一步进入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GE的燃机制造业务在中国投资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正对应了中国从低成本制造工厂逐步向重要新兴市场转变的过程,这是吸引外资在华继续投资的核心因素,类似的变化在其他领域同样在发生。

No.2

制造业不仅拼人力成本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巨大的市场潜力是跨国制造企业在华加大本土投资的前提,而本地的人才、供应链能力是这一投资能够落地的基础。并且先进企业的经验表明,中国制造业逐步提升的基础能力,正在让这些企业的投资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布局之一。


GE中国总裁向伟明表示,在过去十多年,中国整体供应链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是GE加大对华投资的前提;而本地的人才、供应链能力是投资落地的基础。


对于制造业,通常有所谓“人、机、料、法、环”这五大关键因素,分别指制造产品的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在全球化发展初期,中国的优势体现在人力的低成本,而如今逐渐在人才的高技术能力、原材料供应链能力、基础工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开始体现优势。


对于燃气轮机,在材料角度,GE目前在国内有合作的铸造和锻造厂家来做基材,双方共同开发精密铸造和精密锻造工艺,这类工艺是作为设计厂商的GE和铸锻件企业一同合作开发出来,目前已经实现了B/E级和F级燃机基材的生产。在海外与H级燃机的供应商都是历时几十年实验把铸造的成品率从个位数不断提高,国内也要走这条路,热部件的生产是试出来的,工艺要求和检验标准非常严格。


人才方面,目前GE哈电合资公司所有生产制造的人才全部依托于国内本土人才,也会派人到海外进行培训,与国外设计部门一起实现成品的制造,目前该合资公司是GE除了美国格林威尔和法国贝尔福之外,全球第三个大型燃气轮机整机和热部件的生产基地。


环境方面,中国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基础设施方面如600吨、800吨的天车(桥式起重机)、厂房等外围设施一应俱全,投资环境良好。


设备(“机”)和方法(“法”)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基础的薄弱之处。比如燃气轮机的制造设备,目前依然是将近70%需要采购国外设备,而燃气轮机本身的制造方法与设计密切相关,需要依靠GE已有的成熟工艺、方法、要求,在国内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这方面的差距是更深层次的基础工业差距。


总的来看,决定制造业布局的因素远远不止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受人力成本影响较大,可能出现外迁风险,但非劳动密集型行业更看重其他因素,而且占比越来越高。


麦肯锡的前述两份报告分别表示,仅有不足20%的商品贸易属于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而且在过去10年里,这一比例在很多价值链中逐年降低,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高技能劳动力。2018年,只有13%的商品贸易涉及从低工资国家向高工资国家的出口,除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所有行业的公司都开始根据其他因素进行选址决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引入、供应商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向伟明分析称,当制造业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复杂程度,并不是哪里的人力成本低就去哪里,而更多的是市场在哪里就去哪里。有些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往外走,如印染、纺织、造纸、服装等行业,而高端制造企业不会这样,因为当地的配套、人才达不到要求。


GE当前另一大主营业务——航空发动机相关业务也在国内布局。向伟明表示,航空业务目前已与包括国企、合资及中小民营企业共超过30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苏州设有本地的供应链工厂,在华采购及生产的产品线不断拓宽。对于GE来说,一家供应商需要三到五年的磨合和培养时间才能最终作为合格的供应商为GE生产零配件,但是一旦作为GE的供应商之后,也很难迅速变更,在各个市场都是如此。


在航空发动机零件制造领域,低人工成本或能源成本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生产效率和降低次品率。例如一个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盘的原料即价值几十万美元,因为加工不当出现次品并报废会造成很高大损失。GE在选择供应商时,首先会综合考虑企业的工艺、质量、成本能力。

No.3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会动摇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什么不会动摇?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首先遭受打击,因而也一度影响了海外的供应链。但此后中国成功的应对疫情,反而最早恢复了供应。从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表现证明,中国的供应链和供应商抗压能力、韧性非常强,是最稳定的供应链之一,这体现在GE医疗自己的工厂和整个中国供应链在疫情期间零感染,保证了核心的CT产品产能实现翻倍,百分之百地完成了订单。目前GE在北京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生产CT、X光成像系统、手术机、血管机等设备,其中CT设备制造供应了GE全球三分之二的产能,在上海的造影剂生产基地,90%的造影剂供货全球,在天津的有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基地,供应了全球一半的产能,在无锡的超声产品占GE全球超声销量的近40%。


风机属于GE的可再生能源业务版块,其在广东揭阳风电的工厂将在今年投产,这是全球第二条生产最大功率的海上风机的产线,将成为GE参与广东省发展海上风电大省,打造区域海上风电生态圈的重要支点。而GE此前在沈阳的风机制造工厂也是面向全球的制造基地,截至2021年一季度,GE沈阳风机工厂累计向全球供货超过3200台风电机组,约三分之一的产品供给海外市场。


麦肯锡的《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韧性和再平衡》报告中,针对全球价值链是否会在各国间转移这一问题,认为对于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价值链来说,迁移最具有经济可行性;全球创新类价值链(半导体、汽车、航天、机械、通信和制药)因其高价值、尖端技术和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贡献,受到政府最严格的审查和潜在干预。但仅基于经济因素来转移这些价值链,可行性很低。


谈及中国时,报告认为,在积极的市场前景和本地人才、供应链的支撑下,即便全球制造业产能出现新的变化,中国仍将在其中、尤其在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继续是重要的世界工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中国   燃气轮机   工厂   劳动密集型   疫情   产能   价值链   制造业   地位   因素   成本   供应商   能力   基础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