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俗话说,“知足常乐”。

我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跑赢社会经济平均增长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仅此而已。

道理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会懂,但是实际上操作中,又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在投资领域依然适用,这也就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苦恼的原因之一吧。

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01

客户A每次凑到了一万块钱,就会来银行存一个定期,一般都是一年期,利率在2%左右。

有一次他在和其他客户聊天的时候,发现别人都是买理财,一个想法开始在他心中萌生,“每年能达到4%的收益率就好了”。

4%难么,很多人会说,把定期换成理财就行,可是A的认知范围有限,不理解非保本浮动收益究竟是什么概念。

最后的结果变成,A每天都在担心理财会不会亏损,每次选产品的时候纠结半天,也不敢买长期的。

由于理财都有购买期,年底算一算,综合收益也就3%左右,还弄得人心惶惶,实在是不太划算。

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02

客户B特别热衷于买理财,对每个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很熟悉,综合比较之下,都能选择到收益率最高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平均都能达到4.5%左右。

前段时间B和朋友聊天,发现他们都在买基金,赚得还不少,有个朋友去年放了两万块,今年账户上就变成了四万块,也不用什么操作,听得B心里痒痒。

B觉得自己每年4.5%左右的收益,刚刚才跑赢通货膨胀,也不贪心翻倍,折中要是一年能达到50%的收益,不出两年自己也能换一辆好点的车了。

于是B跟着朋友杀入了基金市场,运气实在是不好,赶上了“网红”基金回撤,每天亏几百块钱,相当惨烈。

B原来一直买理财,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他的朋友还有盈利可以撑一撑,B就尴尬了,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抛也不是,加仓也不敢,最后趁着基金净值回了一些,割肉抛了。

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03

客户C是银行的老基民了,跟他聊天得知,早在2008年就开始买基金了,对基金投资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我们也会在一起经常讨论行情。

不知道谁怂恿他,最近突然迷上了炒股,也许是因为基金盈利整体上来说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也有可能是“高处不胜寒”,觉得买基金没有什么意思了。

B心想,“股票一天最高可以涨10%,基金几乎看不见涨停的时候,既然买基金也是看行情,选板块,为什么不能直接一些,获取更高的收益呢?”

一入股市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

自从B把基金全部赎回换成股票以后,他就很少再来银行网点了,估摸着每天都去证券公司讨论行情去了。

有一次在街上碰到B,整个人憔悴了不少,很明显感觉没有那种精气神了,通过询问得知,重仓了某某白酒,目前被牢牢套住,每天都在惆怅应该怎么样才能早点解套。

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04

三个例子,都是近些年发生在银行里,实打实的客户实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客户群体身上,但其实有很多相似点。

ABC三个人都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投资了很多年,应该可以说是比较“元老”的人物,所以希望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这本可以理解。

可是,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钱,其他凭运气赚的钱,最后都得还回去。

我们确实应该接受和了解新事物,但是得给自己一些学习和领悟的时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接触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自己究竟能不能拿捏得住。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很多“半桶水”的投资者,可在投资市场没有人给你“试试”的机会,都是真金白银的教训。

如果对于自己当前的状态并不满意,可以拿出10%-30%的资金,进行新的尝试,但切记不能有“赌博式”心态。

此消彼长!三个客户的实例,道出了理财的真谛

不急不躁,稳中有升,把自己的“野心”收敛一些,幸福的生活自然多一些。

(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讨论,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客户   节操   块钱   收益率   真谛   认知   实例   收益   运气   熟悉   领域   操作   发现   基金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