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1<<

粘性“创意”:这些年你听过的谣言

有一个谣言你一定听过。人贩子会在小孩子的头上摸一下,然后孩子就没有知觉了,接着他就会被带走,卖到山里去当别人的娃。所以,父母一定要小心,确保小孩始终在你的视线里,别让他落单。

还有一条谣言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被大爷大妈们争相转发:纯净水已经被命令禁止饮用了,因为纯净水没有营养元素,喝多了不仅有害,而且还会导致骨质疏松。

而流传在年轻人里的典型谣言则长得很科学:你跑步减肥跑错了!慢跑前20分钟是不消耗脂肪的,消耗的是糖原,要到20分钟之后才开始真正消耗脂肪。

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比如:可乐杀精、人类的大脑只被使用了10%、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太空中唯一可见的人工建筑是中国的长城等等。

为什么这些谣言具有如此强的粘性,不仅能牢牢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被口口相传,争相转发朋友圈?甚至还有人会站出来力挺这些不是谣言,“是有科学依据的”?

是的,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符合了“创意粘性”的SUCCESs法则。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2<<

六个法则:让你的创意具有粘性

什么是SUCCESs法则?

美国著名的两位行为设计学家希思兄弟(Chip Heath & Dan Heath)通过对数百条类似的“谣言创意”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一共有六项原则在人类大脑中发挥着具有“粘性”的作用。

原则一,简单(Simplicity):简单意味着容易被记住,它能在人们遇到一定场景时瞬间被触发。比如看到可乐,同时身边又有男同胞存在时,“可乐杀精”这四个字,就立刻会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有人会脱口而出。

原则二,意外(Unexpectendness):意外能瞬间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是学渣,考试只能考五分、六分”。这个说法看似有事实依据,能证明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成绩的确很差,但事实上它只说了一部分事实,却没交代爱因斯坦上的瑞士学校满分只有六分。

原则三,具体(Concreteness):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具体的细节能有效增加信息的真实感。比如“一种癌症疫苗刚刚被瑞士科学家研发出来,治愈率高达97%,人类彻底击败癌症”。这里的“瑞士科学家”、“97%”正是用来提高真实感的具体细节。

原则四,可信(Credibility):这里的可信不一定是真的可信,而是穿上了科学外衣,故意营造出的可信“感”。比如很多人跑步减肥总是减不下来,所以才会有“你跑步减肥跑错了!慢跑前20分钟是不消耗脂肪的,消耗的是糖原,要到20分钟之后才开始真正消耗脂肪。”这类说辞,给人一种虚假的启发感,甚至还会觉得收获了有用的新知。

原则五,情感(Emotions):人类是情感动物,尤其一些负面情感,更能唤起人们强烈的传播意图。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坊间开始流传碘盐可以防辐射,结果导致超市里的碘盐被抢购一空,甚至连榨菜都一度脱销。

原则六,故事(Stories):人们天生喜爱听故事,有画面感的故事情节最容易被口口相传。比如极其著名的桥段莫过于康熙帝驾崩后,雍正上位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人把“传位十四皇子”加了笔墨,改成“传位于四皇子”。这段江湖传闻从此成了千古之谜,甚至频繁出现在电视剧的情节里流传至今。

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这六个法则极大增加了谣言的粘性,让人们口口相传、乐此不彼。而且有趣的是,组成这些法则的首字母如果在最后再加一个s,也正好组成了英语单词里的SUCCESs,也就是“成功”。这也让SUCCESs法则变得特别简单好记,容易被传播。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3<<

取其精华:我们从谣言中学到什么

但是今天,我们可并非完全只谈谣言为什么能被病毒传播,我们更多的意图是想要通过归纳谣言中的传播原则,找到一定的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我们的创意传播中去,比如增加你写文章的可读性,或者提高企业的品牌创意、商品创意甚至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当中的影响和传播。

比如你一定听过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为什么这简短的10个字那么有魔力呢?我们对照着SUCCESs法则,发现它首先非常简单,郎朗上口;而且也很可信,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东西;并且钻石的“恒久远”寓意着一对伴侣的爱情也能恒久犹存,充斥着浓浓的情感元素;最后,这十个字又能营造出人们脑海中的画面感,让人联想翩翩,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勾起某个对自己触动很大,有关恒久爱情的故事

你看,一个广告词,仅仅只包含了SUCCESs法则中的四个原则,它对人类大脑的俘获力就可见一斑。

既然这六个原则如此有魔力,今天,我们就从“简单”原则入手,向你介绍希思兄弟总结出来的三个核心技巧,帮助你,让你的创意充满粘性。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4<<

“简单”技巧一:善用倒金字塔结构,真正有效提纲挈领

在我们的经验中,如果看到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首先大脑就会感觉压力山大,然后内心深处就会升起一股厌恶情绪。如果这段文字看了2行还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大多数人立刻就想把它关闭了。

所以,一个段落之前的导语,正是一种倒金字塔式,真正实现提纲挈领,瞬间让读者秒懂的技巧。因为如果读者对导语感兴趣,你就能让他的注意力多维持几秒;而对方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发现内容对自己有价值,甚至读到后来不舍得略读。这个时候,你内容的有效传播目的就达成了。

比如你可以看一下我这篇文章01、02、03、04、05、06,每一小节的下方都有一个“小标题”,而且标题还用冒号来分开,就是为了让读者先读冒号前的“简单”部分,让人先产生预期的价值感,然后用冒号后面的部分,详细描述接下来要讲的价值感大概是什么?从而一步步引导你继续往下阅读。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5<<

“简单”技巧二:了解和掌握认知图式,让读者从已知到未知

什么是“认知图式”?这个词汇透着一股高级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但请你比较一下我解释这个词汇的方法。

方法一:心理学家将“图式”定义为某种类别或者概念的一般属性集合,由我们记忆中预先存储的信息组成。认知图式则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根据“图式”内容产生的认知结构。

方法二:如果你找来一枚煮熟的鸡蛋,把它一刀切开,用它来向一个小孩子解释地壳、地幔和地核。你实际上就在使用“认知图式”,因为小孩子对熟鸡蛋很熟悉,这是他们记忆中预存的信息。这种预存信息就是认知图式。

你有没有发现,方法一虽然用最严谨的语言向你解释了什么是“认知图式”,虽然每个字你都认识,连起来阅读却发现很难理解;而方法二使用的正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技巧,把人们早已存在的理解(也就是认知图式),类比到另一件事物的解释上,这样做,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呢?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6<<

“简单”技巧三:构建使用金句,掌握传播规律

小时候,当你热衷于一遍又一遍收听流行歌曲的时候,会不会有某一时刻让你恍然大悟,这些歌词居然都是押韵的?

“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夜不流泪”

“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绝不会像阵风东飘西荡在温柔里流浪”

“还没好好地感受,雪花绽放的气候”

如果你熟悉这些歌词,甚至在你的脑海里还会同步“播放”相应的乐曲。

没错,正是因为这些都是朗朗上口的金句,在你的脑海里深深扎下了挥之不去的韵律,所以它们会在你的心中一遍又一遍地继续,牢牢控制住大脑掌管节奏的脑区。

再让我们用这个技巧来看看那些经典的广告词: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爱干净,住汉庭”

“真情永不变,大宝天天见”

这些广告语也正是符合了“简单”原则中的金句技巧,所以这些品牌在当年也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传播心理学:怎样才能让你的创意有粘性

07<<

看完了以上关于“简单”原则的三个技巧,以及理解了它们分别对应的案例。

现在,也请你来说说,现在浮现在你脑海的创意广告词、或者让你记忆犹新的一首流行歌曲是什么,它们是否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特征呢?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吧~

“创意粘性”的话题我会用六期来和你讨论,今天是第一期,如果你对它感兴趣,请你点击关注我,下一期,我们将进入SUCCESs法则中的第二个字母,意外(Unexpectendness)。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粘性   创意   图式   口口相传   冒号   瑞士   广告词   谣言   可信   认知   心理学   法则   消耗   原则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