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每到“六一”儿童节,路sir总是想起罗大佑的那首《童年》,回忆起儿时的暑假,小时候做过的沙雕趣事。


路sir经常在想:童年是从哪一时刻溜走了?有人认为一部童年动画片的完结,就是童年的完结;有人认为,上了初中后,自己就不再是小孩子;也有人则说,人家永远是宝宝!


路sir曾读过《童年的消逝》这本书,里面的观点颠覆了我们对“童年”的认知与定义。媒介大师尼尔·波兹曼从另一个角度,惋惜了“纯真”的逝去。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那么,在尼尔·波兹曼眼中,童年到底是什么?他是怎样找到童年的这个定义的呢?


中世纪的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童年”!


什么是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有人会说,童年就代表了一个人上小学的这段时间。也有人说,童年就是幼儿园到青春期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的这段岁月,还有人会说,童年没有作业,能够无忧无虑地玩耍。


尼尔·波兹曼就明确地认为,童年是从文字印刷时代开始的,区别一个人的童年和成年,就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阅读能力。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按照这个定义和标准,西方人在中世纪那会儿根本就没有童年这个概念,大人和小孩都一样,中世纪的西方人没有童年!


这个提法确实挺新鲜。中世纪的西方社会里没人知道啥是童年?怎么可能!要想深入了解尼尔·波兹曼的想法,那我们得先来回溯一下历史,说说西方中世纪那会儿的一些故事了。


相传,大概在14世纪的时候,西方还没有太多正规的启蒙学校,没有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孩子的所有经验和知识基本都是从身边的成年人那里获得的。


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小孩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在一起聊天。成年人在说一些暴力、血腥或者“少儿不宜”的话题时,人家小孩也根本不带回避的。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当时,小孩子们在成年和长大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没有一丝丝防备”。他们小时候就听说了很多成年人的秘密,接受到了很多在那个年龄段超出心理承受能力的信息。他们跟所有的成年人一起,玩一样的玩具,听差不多的故事。


而成年人呢,似乎也压根没有什么“少儿不宜”的概念。那会儿的成年人好像都比较“单纯”,他们不觉得暴露自己的身体有啥不对,也不觉得当着孩子们的面做一些羞羞的事很过分。一切,都以自己的天性为准则。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不识字、没有教育观念以及缺乏羞耻心,这是中世纪的西方人“没有童年”的三大原因。


在口语传播的年代,教育无法很好普及,秘密无法完全保守。大人和孩子之间只有生理上的区别,思想都是一样的“幼稚”。直到印刷机的出现,才结束中世纪西方人这种“幼稚”状态。


文字的出现

产生“知识差距”


印刷机的出现就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分工,一批类似作家、新闻记者的职业在这场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诞生了。作家可以把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变成文字,写进书里,只有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的读者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而一旦人有了更加私密的情感表达和传播工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一样了。阅读,就相当于一种新的技能,一种解码的能力,因为只有识字了、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了,你才能明白书和文字里头的那些弯弯绕绕。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得上学,就得认字,更得学会做阅读理解概括中心思想了。于是,教育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当然了,文学作家只是印刷机促成的众多新生事物中的一个。很多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包括农业学家,只要是识字的、能写字的,都想通过出书这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们今天的微信公众号一样,各路大家都想尝尝鲜,开个微信号发点文章,让全国人民都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些变化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儿童跟成年人之间出现了“知识差距”。这样一来,文字就打乱了之前人们共享的 “信息系统”,人们便按照“阅读能力”这个标准把不同年龄的人划分为“成人”和“儿童”。


电视的出现

代沟的消失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而学校诞生的初衷,也是为了要让孩子更好地跟成人进行交流。于是儿童的任务就变成了识字、认字,学会读和写。


从深层次上可以这么说,“童年”其实是成人世界对年龄不大,还不具有辨别、认知能力的人所设置的一个保护期。


在历史上,人的“童年”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反复探讨和论证,可以说来之不易。


但是尼尔·波兹曼却说,一台小小的电视就会把童年给毁了。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电视怎么可能会毁了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电视的诞生让社会又重新回到了之前那种“成人”和“孩子”共用一个信息系统的状态。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看电视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跟读书、写字不一样,你只需要会按开关、会插电源线,就能通过电视来接受信息。而且,电视的表达多直白,直接用画面就告诉你所有的事儿了。所以说,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这对人来说简直是“零门槛”。


第二,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其实根本不用人动脑子就能进行分辨。电视里的东西都是画面,还配的有声音,干什么都像在搞“真人秀”一样。小孩子也不用怎么识字,只需要用眼睛看图画,就能够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


第三,从本质上来说,电视是一款“大众媒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电视面向所有人开放,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只要你打开电视,各种各样的电视剧、新闻那是接踵而至。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有人会说,现在的互联网不也是这样吗?没错!现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上小学的孩子,都会用百度搜个什么东西,在视频网站上看自己想看的电影、动画片。


真是“细思极恐”啊!科学技术和传播技术进步了,可造成的效果咋跟中世纪或者古代那会儿一样呢?人类究竟是更文明了,还是回归原始了?


经过这么一探讨,你也许能够理解尼尔·波兹曼提出的“电视毁童年”的论断了吧?如果说电视让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在慢慢消失,那么童年到最后会不会消逝呢?


童年究竟该走向何方?


关于“童年究竟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尼尔·波兹曼并没有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但是在《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的最后,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可以给我们的思考指明一些方向。


第一,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说,童年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童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童年的衰落预示着当前文化的普遍衰落吗?放宽一点来看的话,我们现在这种“代沟”的消失,是不是也预示着文化的衰落呢?其实,这个问题想探讨的还是科学技术跟文化之间的关系,科技是否让文明退步?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还过什么儿童节吗?


第三,是否有人在“保护童年”?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很多学校、老师包括家长,都在努力尽可能地保留孩子纯真的童年,让孩子少接触一些成年人的烦恼,多一些童年的快乐。可是时代在变,社会也在变。除非家长控制孩子们接触媒介的时间和机会,否则迟早要接受“童年正在消逝”的事实。


如果说童年其实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它的消逝,很可能也是人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儿童   印刷机   西方人   中世纪   儿童节   媒介   成年人   成人   童年   定义   能力   文字   孩子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