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论教育》:妈妈,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我邻居家一个小孩,比较淘气,他妈妈常常不准他做这个,也不准他做那个,觉得他做不好,会误事。

其实我发现邻居家这个小孩优点挺多,也挺机灵,但是他妈妈不放心让他单独或者帮忙做某件事,比如上街帮助采购商品,又比如参加一个户外活动。

有多少家长会像这位妈妈一样呢?

发展研究显示年幼的孩童天生就有帮忙的能力,布朗大学医学院心理疾病与人类行为副教授理察·蓝迪(Richard Rende)说:“把东西弄掉了,他们会捡起来。够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帮你拿。”

家长不加分辨一味阻止孩子去做自己想做或者能做的事情,那么孩子会感觉到挫败感。孩子没有成就感,也就积累不了自信。

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想法有不少坏处。

首先,这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父母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会引起孩子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再者,孩子会无法自立。教育孩子的目标是让他们“自立”,即:能够独立做出选择、独立判断自身价值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家长总是帮孩子做决定,孩子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长会很慢。

现在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吃饭,也不会自己系鞋带。前段时间,就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班45个孩子,只有6个孩子会剥鸡蛋。

这个就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手包办造成的。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谈到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遵循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爱弥儿——论教育》:妈妈,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卢梭

为人父母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好的方面继续保持,不恰当的则要思变。父母应当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加干涉,甚至要主动引导孩子去做他们没做过的事情。

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很有启发意义,长辈们需要参照以下几点来教育后辈。

1. 客观对待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现象

小孩子可能被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淘气、多动、懦弱、害羞、不懂事等。大人随意在小孩子身上贴标签,其实无意间引导孩子向那个标签定义的方向发展,有弊无利。

现在很多小孩子早熟,在我看来,他们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可是家长们在孩子中学,甚至于大学毕业后还把他们当成不懂事、不会有所作为的“小孩子”。

加拿大华裔10岁男孩王泓翔唱京剧被爸爸认为是“三分钟热度”,但是王泓翔却偷学京剧,在节目《歌声的翅膀》里面唱出天籁之音,惊呆了阎维文、孙楠、伊能静等评委。

他爸爸认为他三分钟热度,唱不好京剧,要不是小王泓翔自己坚持不放弃,很可能他的才能就被埋没了。

再拿我自己来举例吧,我小时候话比较少,被认为很内敛,一直是大人口中的“小孩子”。其实我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还算不错。大人不了解,也不懂我。我常常因此被阻止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的发展。

大人错误的意识和观念,就像是慢性毒药,会让孩子“慢性中毒”。

2. 给孩子主动权,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帮忙、多试错

家长如果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让他们做家务、不让他们单独去做一件事,怕他们犯错,可能使小孩子缺乏主见,也锻炼不了胆魄,甚至可能变得懦弱无能。

年少时犯错比年老再犯错要好,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错误是一种经验,会提醒以后少犯甚至不犯类似错误。

一蹴而就的人几乎没有,成功的人一般都是经过很多次试错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那一步。

爱因斯坦读小学时制作的凳子,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太糟糕,结果爱因斯坦说还有更糟糕的凳子。于是,他拿出了前面几次做的凳子,最后一个凳子比开始几次做的凳子好多了。看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再嘲笑他。

爱因斯坦不怕犯错,勇敢试错,才有机会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只有让孩子勇敢试错,去面对失败,他们才能在无数的失败和错误中站立起来并获得自信。

如果小孩子想帮大人做家务,大人完全可以让他们去试试。适当的劳动,会让孩子紧张的大脑得到调剂,做家务出出汗,身体得到锻炼,智力也会得到提高,对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我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实例,我那些小时候的伙伴中,从小开始做家务,甚至喂猪、放牛、放羊的,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也更加容易把一件事情做成。反观那些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而宠溺的伙伴,往往承受挫折、办实事的能力会弱一些。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小孩子如果提出自己来完成某件事情,那家长们应该鼓励他们才是。

3. 根据小孩子的性格、智力等情况,因势利导

多动、淘气的小孩,往往比较外向,可以表扬他们做得好的部分,在做得不好的地方鼓励他们。

内向安静的小孩,他们的优势常常是深度思考,而不善于口头表达,可以引导他们去写作,也可以引导他们做具体行动。

学过性格学、DISC理论的人都知道,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为支配型、影响型、稳健型和谨慎型,性格没有谁好谁差之说,不过却可以供老师和家长参考并研究怎么因人而异来引导和培养孩童。

美国脱口秀节目《Little Big Shots》中,4岁越南裔男孩Evan的钢琴表演十分出彩,小小年纪竟然把高难度的《野蜂飞舞》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弹奏得十分流畅。

据称在Evan正式弹奏钢琴之前,他都会在钢琴上弹奏自己的曲子,当要给别人表演时,他也总是坚持弹自己的曲子,而不是课本上学过的曲子。父母看见后,并没有反对,反而鼓励他弹自己喜欢的曲子。

小孩子有各种可能,有个性差异,也各有优势,大人们不能因为自身思维局限而断送孩子的“创造力”。

现在有很多开明的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好的教育,接受更为有意义的锻炼,因为迫于经济压力,而没有去实行。好在现在网络时代,很多课程都是免费共享的,家长们可以利用起来。

4.趁早抛弃“他还是小孩子”这样的说辞和看法

2019年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令人震惊,男孩父母事后也没有对受害者家属说一句道歉。

这个13岁男孩虽然才上初中,但是已经有一定分辨能力和认知能力了,如果我们再把他当成“小孩子”其实是不妥的。

孩子犯错,父母应该指出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袒护孩子则会扰乱他们的“是非观”。大人应该认清的是,许多小孩早熟,常常会有各种想法,提前教育、提前预防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爸爸去哪儿》里面黄磊的女儿黄多多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当陆毅的女儿贝儿想要和多多的小狗玩耍时,多多去征询黄磊的意见,黄磊却对女儿说:“多多你是姐姐,你可以自己解决。”一句话,黄磊就做到了对女儿的尊重,女儿虽小,但是却充分尊重女儿的想法,允许她自己做决定,这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

《爱弥儿——论教育》:妈妈,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图片来自网络

黄磊没有在心里把女儿当成“小孩子”而武断干涉女儿的决定权,正是这样,才能够把女儿教育得有担当、有责任心。

黄磊说过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我要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摆爸爸的架势,在我看来,亲身示范,让她身临其境地体会更好。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要承担不做的后果,为自己负责。

黄磊充分尊重女儿,给了女儿足够的自主权,值得家长们好好学习。

大人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孩子表现出主动性,要善于引导;孩子胆小怕事,那就多多鼓励。每个孩子可能会在一方面表现得十分被动,但也很可能在另一方面表现得积极;也可能在一方面显得迟钝,而在另一方面显得灵敏,所以孩子在大人的眼里应该是独立个体,是有着自由意志的人。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谈到的“直观教育”其实也是侧面教育家长不能用各种枷锁束缚儿童,阻碍他们自然本性的发展。“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儿童们接触到的直观事物与他们应该学习到的观念保持一致。

家长不仅不能阻止孩子去从事他们想做的事情,还应该鼓励他们去做一些可以拓展能力的事情。比如,十几岁的孩子要一个字坐高铁去外地走亲访友,很多家长是不放心的,但是如果小孩子主动要求,觉得没问题,那不妨让他试一试。

2014年曝出的一则新闻让许多网友惊呼:“这位大学生的自立哪里去了?”事情是这样的,家住湖南长沙赤岗冲某社区的梁女士每隔两个月就会收到儿子从重庆一所大学寄过来的包裹,包裹里有什么呢?竟然是儿子穿过的脏衣服。儿子因为嫌脏嫌累,竟然不惜把衣服寄回给妈妈洗。

“一包脏衣服,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失败。”湖南省社科院方向新教授分析说,这与当前中国的教育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家长们应该注意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011年,沈阳的女生小菲因为不会做家务,放弃了去南方一所名牌大学上学的机会,而是选择退学,回家乡复读。

小菲的初衷是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因为父母太关注她的学业成绩了,高三复习的时候,她妈妈每天都陪在她的身边。小菲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实小菲自己也觉得不妥,可是后来录取通知书下来之后,她的奶奶却病倒了,她的爸爸妈妈需要去照顾她奶奶。小菲只能一个人在家,可是她发现自己从没做过家务,好不容易洗一次碗,还把碗打破了。小菲越想就越显得无助,最后干脆决定放弃去南方上大学。

这个事件也延伸出了另一个现象:家长在过度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关注孩子学习,生怕耽误孩子学习时间。

其实有一部分家长的想法略有差异。他们不主张让孩子独立做某件事情,仅仅是因为不想让孩子受累受苦。有时候看到孩子穿得光鲜靓丽,也不忍心孩子插手家务,生怕弄脏了孩子的衣服。

有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孩子能力不够,还不具备独立完成某件事的条件,所以不会放手让孩子去实践。他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更甚者会怒斥孩子的“越轨”行为。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常常是很浓的,因此他们常常容易搞错分寸,常常容易臆想出不必要的“戏码”。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做小事情,也要放手让他们干大事情。

华人作家刘墉曾一直教育他的孩子们走出去。

其实,你会发觉当你让孩子能够海阔天空、能够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讲是不可怕的,是可以任他驰骋的,也是不那么遥远的。所以,父母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的。

《爱弥儿——论教育》:妈妈,放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刘墉

正如卢梭在书中强调的,要儿童从客观的事物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直观教育”目的就是依据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的知识和儿童内在的认识能力完全一致。

这其实也是倡导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去尝试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去通过体验加深认知。所以,家长们要向如上提到的教育家学习,避免单方面“加戏码”,避免单方面干涉孩子、违反孩子发展规律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卢梭   爱因斯坦   小孩子   凳子   直观   大人   想法   放心   家长   父母   独立   事情   女儿   错误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