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创造乡村振兴战略“成都版”

李翔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2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于高质量推进这个战略实施,总书记给出了精准指引,特别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践中,坚定贯彻落实这个重要论述精神,是保证成都找准现代化发展节奏的方向所在,遵循正确方向,探索前进,创造乡村振兴战略的“成都版”是新时代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肇始于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成都西部片区等全国11个区域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部署开展11项改革试验,其中赋予成都5项试验任务展开,省市县三级联动,从四川省、成都市以及成都西部片区的8个区(市)县进行实践探索。2021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由此开始加快了成都市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步伐,标志着成都西部片区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里程。按照预定目标,到202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结合成都实践编制的《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融入成都发挥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经验,提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市场机制;规划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破行政区划统筹产业布局、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产业功能区协同共建机制。其中颇受关注的“十大基础工程”,包括都江堰精华灌区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西部区域旅游环线公路工程、西部区域旅游环线轨道交通工程、天府水源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城乡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工程、城乡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工程等,以显著的特色为夯实试验区发展基础增添了鲜明的亮点,初步显露乡村振兴战略“成都版”的意蕴。

从目前基本形成的态势中,可以看出,成都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创造乡村振兴战略“成都版”的路线图已成轮廓。

一、加强制度保障,强化法治思维

“十四五”是成都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推进、互补互促,以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推进城乡共建共治共享,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以内,农村大美公园形态成型成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在制度保障上,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称《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为此,成都试验区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各司其职、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和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突出重点难题,细化落实任务

城乡全面融合,就是逐步缩小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差距,《乡村振兴促进法》突出了“人才支撑”和“城乡融合”两大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两大难点和瓶颈,如何突破还需要落到实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五大振兴”与城乡融合的逻辑与前后关系,没有城乡融合就没有乡村振兴。

成都试验区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三、注重基层实践,提升融合水平

成都试验区基层的城乡融合选择了合理的突破口。一是规划融合。应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多规合一”,利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机会,把乡村特色产业、特色风貌规划等纳入统一考量,重点推进城市和乡村地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甚至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建设用地统筹安排,田园风光总体设计,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借景”,用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秀美环境点缀城市文明,用城市的现代文明促进乡村发展。二是要素融合。重点是推进人才、土地、资本,“人、地、财”三种资源的融合,已经初步显示出“城乡融合高水平、乡村建设高质量、生态价值最大化”的大致格局。

四、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任务完成

成都试验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成都市的8个基层区(市)县普遍突出顺应城乡融合要求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宜居宜业品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更加注重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城乡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功能区主导区域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建立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和60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33个大中城市第3位。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基本形成,积极探索以绿道为纽带,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农业园区(景区)等相互支撑、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294%。大美城市宜居乡村新形态基本形成,保护修复川西林盘556个,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天府蓝网加快建设,大地生态景观加快成势,乡村人文景观全面展现。党建引领系统治理新局面基本形成,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扎实推进“两项改革”,调减乡镇(街道)114个、村(社区)1327个,乡村治理效应整体提升。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西控区域整体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8项成果被国家部委推广,100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城乡一体覆盖,

简阳市提前3年脱贫摘帽。

五、强化组织建设,促进融合发展

围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成都试验区坚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地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明确职责分工,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任务落实到人。二是加强工作监管。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各项工作要求,加强培育全过程监管。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参训农民满意度。健全完善绩效管理,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绩效评价。各省份做好辖区内项目监管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挂钩机制,做好培育计划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组织参训农民对培训教师、培育基地、培训组织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评价。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统计和发展情况监测,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四是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和网络教室,为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提供条件保障。建设专职师资队伍,选聘兼职讲师,培养农民讲师,用好各类共享师资。强化教材规划建设,督促指导培训机构选好用好培训教材。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全面实行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市县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主要精力要抓“三农”工作。把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县党委、政府负责人及部门(单位)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带动城乡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成都金沙智库研究会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成都   城乡   乡村   成都市   战略   试验区   党委   机制   生态   农民   农村   国家   城市   工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