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第一次听说项飙,那是在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我看见节目组字幕这样介绍他: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华人世界中最知名的人类学家之一


后来当我看完所有的《十三邀》后我总结到,许知远与项飙的那一次对话,绝对能够排进我心目访谈节目的前三之列。


很可惜的是,我没有看过项飙老师那本令他一战成名的人类学著作“浙江村”。


但这本赶在2020年末出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则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这位华人世界中最知名的人类学家的思想,以及他是如何看清自我与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的。


在项飙的过往谈话中,“附近”和“中心”、“边界”和“士绅”,这些名词成为了常挂在他口中的人类学名词。本书的意义在于,项飙通过谈话的方式,展示给了读者,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如何看待那些宏大的命题的。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既是项飙的自我反思,也是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启发。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那些宏大的命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温州的人类学学者,项飙以西方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不带任何角度和观点的方式,去阐述那些发生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大问题和一些现象。


本书内容较为晦涩,与一般的通俗读物不同。项飙老师在书中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琦展开了一场深度的谈话,内容以一问一答形式展开,为读者带去了一场人类学的思维盛宴。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个人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以及如何自处?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0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在谈到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区别的时候,项飙认为,西方教育还是比较强。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咬牙坚持的能力比西方强,能够学到西方学生没学的东西。


平均来看,西方学生的工作热情、纪律性比国内教育的学生要强。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孩子往往会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去观察去实验,最后再得出结论。


“往往这些问题都是比较个人化,比较民生化、接地气的论文;但在国内那些本科生,十九岁、二十岁时他们又在关心什么问题?”项飙说。


而国内教育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过分功利化地教育,学经济学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而不是为了去解决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这背后的支撑是,经济的增长、人口的红利,让大家觉得还有机会,未来还有更多的无限可能。


应试教育是程序化,是检索分子,不是思考者;素质教育是思考者,是以实证主义为出发点的创新精神。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认为,在教育问题上,我们需要将生活意义“内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买房、就业、找个好工作就能够解决的。


最后,教育的问题还是要回到人本身。青年的问题、未来的问题,这些都是靠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经济也不可能无限发展,不可能给每个人一架私人飞机随便开。


因此,教育最后一定是要回到意义本身。意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文精神,而是来自人和人的关系怎么构造,社会关系如何协调,物资资源如何分配。


自由是取决于你与他人的关系,教育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当周围的人都认可同一种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才会普遍存在,而非是你个人认可当中的意义。


02

自我定位,边缘与中心


在现代性下,边缘和中心变成了一组对立关系。我们有很强的中心情节,我们渴望回到话语权的中心,有着绝对的话语和掌控感。


一方面,我们认为边缘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另一方面,权利和资源的巨大集中,也让我们渴望回到中心,自己也能够去掌控话语和资源。


从底层上来的人为什么更渴望成功?项飙认为,底层的人在“边缘”待久了,更向往中心,对中心的欲望会更大。


这种欲望,能够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今天的年轻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都要吃苦,都要渴望财富。但这种能动性,又会造成各种扭曲。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很多人一进入“中心”后,就变质腐败,过往的家乡、土地和关系原则在中心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人没了原则,没了具体的社会关系,就会没有位置,没有主体性,完全工具化。


中心感太强,渴望感太强,其实很危险。


项飙认为,过去的士乡化,很大程度上是把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处理地很好。但在今天,“地方”文化越来越淡薄,“附近”在消失,大家都被一些宏大的叙事所包裹,没了地方没了边缘,那么大家就只能往“中心”挤。


从一个大的数据上来看,“边缘人”必然是大多数,中心是少数。因此,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边缘者,回到我是谁的问题。


我们需要想清楚,我能做什么,我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想不清楚,就会完全盲目地被主流意识,被中心所裹挟进去。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03

个人经验问题化


个人经验如何问题化?这是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


项飙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个人经验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个人经验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关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现在关键就是从哪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


用实证主义,从个人经验出发,找到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用经验去尝试解答。


世界是复杂的、变动的,我们个人在一个位置中,很多时候会面临固化的危险,有焦虑也会有困惑,而在这些负面情绪之中,我们需要用到实践的关系,用经验的关系,然后从中去寻找答案,或者安定自己。


从公共传媒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在这之中也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用反思性和批判性,去为大众建立一个可能的思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我们去寻找个人的问题和答案。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最后,项飙认为,这几年人类学变成了一个小主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家想通过人类学,学到一些比较中层的、跟经验直接相关的分析工具。


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个人的经验来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而非是一些假大空的问题,这非常重要。从很小的东西出发,而非那些看起来很宏大的东西,以具体问题出发,先来解决实际性的东西,最后再去谈那些宏大的命题。


本书也并非全无缺点。项飙的实证主义以及反精英的国家主义倾向过于明显,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一方面反对简单粗浅的学术概念,但另一方面,对一些学术概念又大谈特谈。


而过分地实证主义,也让一个没有立场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总的来说,《让自己作为方法》依然是一本年度好书。项飙的那种过分纯真质朴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视角精神,依然能够打动到我。


附近的消失和边缘中心,以及现代人的意义危机,这些具象化的现象,依然能够打动到我。


反对概念化,以个人经验为出发,这些方法论,也足以应付这个繁杂多变的高速信息社会。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把自己作为方法 ¥36.8 购买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点击【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职场干货与个人成长心得。


豆瓣8.5,一万人打出好评的年度好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实证主义   方法   人类学家   能动性   人类学   豆瓣   命题   宏大   好书   好评   边缘   意义   东西   关系   年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