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留守儿童的出现,既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遗留物;而留守老人的出现,是农村日益凋零的铁证,当留守老人不在,农村的未来又在何方?


留守儿童的出现,在我的印象当中,是80后和90后们共同的记忆。在那个时候,南巡讲话以后,大量的私人经济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进城务工闯荡的年轻70后们,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在家务农的年轻人聊起外面的世界。


一传十,十传百,大量的70后开始外出寻找新的机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带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给了80后、90后不一样的童年。


而留守儿童人数的顶峰,可查的数据在2008年;根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留守儿童的总量超过了全球儿童总数的20%。这么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之冠”。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在这之后,随着大城市房价的一路攀升,大量的农村人口“迫不得已”在城市买入刚需房产。于是,00后们不仅成为了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成为了城市的原住民。


一室二厅的刚需房,最适合容纳两代人居住。当留守儿童因为刚需房被时代慢慢解决,农村的留守老人开始延续了留守儿童的困境。


过去的老人留守,是为了照顾孩子;而今天的老人留守,只是为了守着那么一个空荡荡的“家”。


而过去的留守儿童主体,今天的80后和90后们,绝大多数已经步入了就业市场,有一部分人饱受原生家庭的折磨,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当留守儿童逐渐走出农村,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留守老人们则成为了另一类“农村式尴尬”。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其中近半处于空巢状态。如果老龄化是大势所趋,那么,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就无疑是这一浪潮中受冲击最大的群体。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对400名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这份调查,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


而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3年,留守老人的总人口已达5000万人,这个数据和留守儿童的峰值大致相同。


但不同的是,由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之间不同的年龄特性,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搬到城里来给子女带去麻烦。除此之外,大量的农村老人更是无法适应城市生活。


传统观念、适应能力差、以及经济条件有限等等,这些因素都客观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尴尬。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不同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往往自身既不愿意给子女添负担,又碍于传统的“面子”思维,再加上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都让留守老人这个群体愈发庞大。


就笔者所在农村来看,除开农历春节,整个村子只有两位50岁以下的壮年劳动力,其中仅一位14岁孩子在小镇读初中,其父亲是砌砖工,母亲则全职务工。


而笔者的奶奶,则是一个人留守在家里。


这一情况,发生在前年笔者爷爷去世之后,已有快两年有余了。


原本,老人自己早就想来到大城市同家人在一起。但其子女之间思考庞杂,而老人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话语权。


这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农村留守老人所要面对的尴尬。


在这一点上,即使是我这个亲孙,也难有很大的话语权。


随着现在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可能子女每年都会给不少的抚养费,但另一个问题是,这些空巢老人所面对的精神空虚,又该如何自处呢?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而未来,农村式尴尬恐怕还会继续上演。这一代农村70后,自己的退休想法也是回到农村去,回到当初出生的地方去,一方面是家乡情结,一方面是经济能力不允许留在城市。


但这个问题,会否又演变成今天的留守老人呢?


当今天的70后乃至60后们,再次遇到40后50后老人们所面临的处境时,这些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70后60后们,又该如何自处?


农村从未繁荣过。


这一点,几千年来一直是如此。城市化进程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但我关心的是,在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村的留守老人,在很大程度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是进城打工人的精神寄托?还是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的弃子?还是,农村一直为城市所服务?


我相信,以上三点皆有。


今天的留守老人,我相信不会像留守儿童一样,短短十几年二十几年时间就可以彻底消失。庞大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以及进城务农的农村人口,最终,他们还是会回到农村去的。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或许,唯一不同的是,技术的出现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好消息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后一批的留守老人们,很大程度上可以在网络中排解精神空虚,可以靠着视频连线的方式,拉近与子女的距离。


但技术也只能替代一部分,而非全部。


就像我姑父所说的那样,“在家务农,无法供养父母妻儿;进城打拼,又无法顾及父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而这,就是农村式的尴尬。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外的社区式小团体,或许会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正如现在部分农村地区的集会一样,老人组成的小团体,自给自足,自帮自扶,这能够很大程度上替代儿女不在身边的不便和精神空虚。


过去的老人们,“大家”这个概念看得很重,不太注重个人的情绪好坏,于是把家人挂在嘴边,把每个人的安危都挂在嘴边,这看起来很好,但却极容易让老人陷入一种精神上的空虚状态,没有了自我,全部是他我,这种留守老人其实是很寂寞的。


而在未来,留守老人如果能在“大家”这个概念上,有小家有自我的概念,那么借助社区式的小团体,农村留守老人的未来,还是会比较光明的。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留守老人,真的是一个很尴尬的群体。我忽地想到爷爷去世时的场景,当时我正在老家市区出差,离家近,所以第一个赶到,当我看到奶奶拉着爷爷的手,哭着说你的儿子没一个在身边的时候,那一刻我认为是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是父母健在的,不能出远门,如果非要出远方也得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或者目标。


对于每一位农村人来说,要出远门的理由都很充分。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与担当。但时间往往不等人,当你还未找到更好的未来的时候,你家中的老人却已然等不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


当我们回家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多回家看看那位等你归来的父母。


留守老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遗留物;也是农村日益凋零的铁证,当留守老人不在,农村的未来又在何方?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点击【关注】,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个人成长心得。


留守儿童消失了,留守老人出现了,农村式尴尬何时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尴尬   老人   农村   儿童   铁证   小团体   子女   空虚   群体   进程   父母   精神   未来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