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灌溉作物、提供用水、连接运输......可以说,河流是滋养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大功臣。因此,人们对于河流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印度将恒河奉为“圣河”,赋予恒河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神乎其神的功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向备受关注。然而近几年,它的发展走向却“悬”了起来。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800千米“地上悬河”形成。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长河,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向东,最终汇入渤海。在流动途中由于所经地区的缘故,黄河会携带大量泥沙前往下游。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所携的泥沙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根据数据统计,黄河每年会携带16亿吨的泥沙作为“行李”,其中12亿吨的泥沙最终会投入大海的怀抱,另外4亿吨泥沙则会留在黄河下游,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成为一片能够为人们所用的冲积平原。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成也泥沙,败也泥沙。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黄河下游的泥沙越来越多。泥沙堆积得多了,黄河的水位也随之增高。为了防止黄河泛滥,人们在这些泥沙堆积的地方相对应地建立堤坝,黄河水位越来越高,堤坝高度牢固度也随之提高。久而久之,总长为800千米的“地上悬河”就这么形成了。

决口泛滥由来已久,黄河难题令人担忧。

尽管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但面对神秘的大自然,人类的力量始终微乎其微。从古至今,关于黄河的治理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心腹大患。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黄河下游发生过1500多次的决口泛滥事件,给人们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黄河的每次决口泛滥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携带着滚滚泥沙袭击黄河周边地区,轻则毁坏农作物、造成周边人民的财产损失,重则破坏生态环境、危及周边住民的人身安全。每次黄河泛滥的受灾面积都以万平方米计,受灾民众的人数则以百万计,令人揪心。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了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导致那次黄河泛滥淹死了89万名民众,著名的黄泛区由此而来。黄河泛滥的同时,渤海也面临着被填平的威胁。

虽说自解放之后,政府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决口泛滥的问题得到处理,保证了黄河周边人们的安全。但每年4亿吨泥沙的不断堆积,河床的不断抬高,地上悬河的不断增长,黄河危机的乌云再一次笼罩中华人民。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不能挖泥不能分流,水利专家对此发出警告。

古有大禹为了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采取疏导法足足治理13年才取得一定成绩。今有研究学者为治理黄河提出众多方案,希望能有效缓解黄河危机。面对危险悬河的出现,中国人民自是无法坐以待毙。面对日益堆积的泥沙,人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疏”。既然问题由泥沙引起,那么把泥沙挖走不就行了吗?

黄河的泥沙堆积由来已久,且不说要把数量如此庞大的泥沙运走需要多大的工程量,黄河是奔腾不息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泥沙进入黄河下游,如果想要达到所追求的环境平衡,那么就需要挖沙船就需要无时无刻进行工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将这么多的泥沙挖出来,该如何处理它们也是一个难题。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有专家提出了“分流河”这一方案。分流河方案的主要思想就是在黄河的入海口开辟一条新河道,让渤海有个共同分担黄河泥沙压力的小伙伴黄海。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渤海被填平,还能推动黄海周边地区的发展,一举两得。但这个反感也被否决了。尽管黄海的面积是渤海的5倍,但它容纳泥沙的体量终究是有限的。专家们也对这个难题的处理方法发出警告:“小心行事”。

黄河难题专家都发愁?每年堆积4亿吨泥沙,“地上悬河”令人担忧

上面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缓解黄河危机,还得从能让它携走大量泥沙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个源头整理。正是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黄河每年的河床才能越来越高。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则和过度的人类活动脱不了干系。因此,地上悬河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类的问题。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安稳生活,对于环境的保护,人类仍需上下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悬河   黄河   泥沙   黄土高原   恒河   渤海   难题   地上   堤坝   由来已久   河床   千米   下游   人类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