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背后的秘密

经典文学之所以能成为名著而经久不衰,与作者的社会阅历、耗费的心血、敏捷的才思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密不可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不例外。

从创作背景探秘: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生逢乱世。当时的元朝早已没有王朝气质,官员腐败无能、百姓揭竿而起。与此同时,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在此期间,罗贯中也积极参与了张士诚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度与朱元璋为敌,意图问鼎王霸之位。后来,张士诚落败,罗贯中便退隐南方,专注于文学创作,最终完成了这部史诗级的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背后的秘密

罗贯中雕像

从创作风格探秘:罗贯中曾经拜师《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中,包含了个人英雄主义(关云长单刀赴会、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战长坂桥、三英战吕布等等)、以下犯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兄弟情义(桃园三结义)等内容,这与《水浒传》中的凉山聚义、武松血战狮子楼、林冲风雪山神庙、梁山好汉大败朝廷来犯等情节颇为相似。充分说明,罗贯中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师傅的衣钵,并加以提升(《水浒传》的结局是英雄落寞、《三国演义》的结局是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背后的秘密

从创作内容探秘:《三国演义》以《三国志》为创作基础,因此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为何不写明朝、反谈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一统中原?这反映了明朝的文化统治极为严酷(禁止言论自由),罗贯中只能选择借古论今。张士诚和陈友谅最终落败,朱元璋一统天下,这个历史事实与《三国演义》的总体情节如出一辙。《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描写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处处蕴含着三十六计的巧妙用法,说明作者熟读兵法,也做过谋士,对战役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作者最后的观点是:三国虽统一于晋,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个王朝都有消亡的一天。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雄心,展现了他看透王朝更替的睿智。

《三国演义》背后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演义   水浒传   梁山   桃园   挟天子以令诸侯   明朝   王朝   起义军   战役   名著   情节   结局   风格   秘密   作者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