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

先引用一个经典实验: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为什么会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

心理学之延迟满足效应

这个实验最后反映出了一个心理学效应:延迟满足效应

什么是延迟满足效应?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3岁看到老,这个说法是有来源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为什么会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

三岁看到老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但我们想想小时候的孩子是可以慢慢引导为自律、自我肯定、充满信心的。

作为家长以及老师,一定要早期培养引导孩子成为这类人。但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为什么会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

  1. 延迟从1分钟开始

培养孩子的初步自控力,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否则时间过长或令孩子沮丧,最终放弃追逐目标的信心。

2. 等待过程中不要过分关注

孩子小时,可以通过监督来完成,当孩子慢慢长大,就需要放手让他自律,不要过分关注。

后天是可以改善自律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实验者   犹豫不定   多疑   循序渐进   神经质   能力强   自尊心   自控   糖果   心理学   效应   过分   说法   信心   自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