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


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

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人生也一样,认准自己的才能,付出努力,才可能一鸣惊人。


樊若水是五代时南唐一个县令家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能思会算。长大后,樊若水慢慢有了自己的梦想,期待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可是,当时南唐的国君李煜无心治理朝政,致使政权风雨飘摇。樊若水满怀热情投入科举考试,却屡试屡败。樊若水投效无望,一时灰心丧气。


秋日早晨,樊若水望着后园一池枯荷,池花对影落,越看越愁。他推开院门,走了出去,这一走,便走到了位于牛渚山的广济教寺。不远处的江上,一个戴斗笠的僧人正划竹筏前行,忽然一片花瓣悄声落下,又缓缓徐徐在江水上飘荡,樊若水叹了一声,见那僧人将竹筏靠在岸边,摘下斗笠。


僧人问樊若水为何叹气,樊答道,只因满心抱负无处施展,凭自觉得辜负了这红尘美景。那僧人微微一笑,指着停在一旁的竹筏问道:你知道这筏子用什么捆的?樊若水一看,真逗,这竹筏不用竹子还能用什么捆的?僧人笑道,你只知道竹筏是竹子捆的,那么你知道竹子会不会自己变成竹筏?


樊若水心里一惊,他知道要加工好一个竹筏,首先要挑选上好的竹子,用刀削去竹子表皮,将粗的一端放在火上烤软,按一定尺寸将竹子弄成弧形,做成筏头。还要涂上防腐汁液,干燥后再涂上桐油,搭好支架,需要一人在上,另一人在下用藤条绑紧扎牢,方可做成上乘的竹筏。而竹筏的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倾注了制筏工的努力和心血,并不是竹子凭空就能变成竹筏。


樊若水若有所悟,返家。眼前时隐时现那日在广济教寺见到的僧人与竹筏。忽然有一天,他想到一件大事:在北方强势崛起的大宋已经对南唐虎视眈眈,之所以长期打不下南唐,绝不是缺少军事人才,而是少了一座桥!


樊若决定弃暗投明,发挥自己的才能,干一件大事——为大宋在广阔的江面建一架浮桥。


为了做好这件事,樊若水去广济教寺剃度做了和尚。当然,和尚的身份对他仅仅是一种掩护,他的目的是收集和考察采石江面的水文资料。平日,他仍然是敲敲木鱼念念经,可只要逮到机会,他就来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在图纸上标上记号。他常常在傍晚,以垂钓为名,牵着一条长长的丝绳,划着竹筏到西岸,回到寺院后,再根据丝绳的长度计算长江宽度。


经过几个月的勘察,樊若水已经对长江的数据了然于心,他随即脱了僧袍,渡过长江,一口气跑到大宋都城开封,直接给赵匡胤送了一封求职信,并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赵匡胤慢慢打开眼前的这卷《横江图说》,一时大为惊叹:图纸上不仅有详细施工规划与精妙的设计,就连采石江面的水文深浅,都有极其细致的标注。


在樊若水的精心策划下,赵匡胤命人打造了上千艘巨舟,砍伐了大批巨竹,在石牌口架设浮桥。开宝八年十一月,一座浮桥被整体平移到采石水域,凭空降临在金陵城前。宋军士气昂扬踏桥而来,一举攻破南唐防线。


樊若水设计的这座浮桥,不仅加速了大宋统一南北的时间,也改变了樊若水的人生。打了胜仗的宋太祖特许樊若水参加进士考试,之后官至舒州军事推官,到任不久,又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短短数月,樊若水就成为大宋王朝炙手可热的新星。


有人说,樊若水从一介无名的书生到达人生颠峰,是因为有好运气,能遇到一个知人善用的好君王。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在人生前行途中,唯有认准自己的才能,并且付出艰辛的努力,最终,才可能做到毫不费力,一鸣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竹筏   标上   竹子   国君   南唐   斗笠   浮桥   江面   长江   僧人   水文   图说   图纸   努力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