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市 精 神 散 论

城 市 精 神 散 论


城 市 精 神 散 论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城市精神应体现:神圣、创造、诚信、和谐、宽容等理念。在中国,建设城市精神,需要突破权力本位与关系人文的双重围剿,重点需要培育敬畏意识。

关键词:城市精神 建设


什么是城市精神?西方著名学者宾格勒认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向世界展示她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内在的风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应该是这个城市中各个群体的一种主体风貌。城市精神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精彩的,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风貌,还将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未来图景。

城市精神对城市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

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历史事业都有一种无形的社会精神气质作为时代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没有这一支撑,这项事业就难以完成。

科特金认为,一个伟大的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城市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体城市居民凝聚在一起。没有一个广泛接受的信念体系,城市的未来将很难想象。

法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伟大的社会学家罗伯特•以斯拉•帕克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所以,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定义,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他指出:如果我们仅只研究集结在城市墙范围以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质问题。

丹尼尔·贝尔表示,即使在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命运将依然围绕“公共道德概念”和“城邦的古典问题”而展开。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城市精神应体现:神圣、创造、诚信、和谐、宽容等理念。

城市需要神圣,没有神圣,城市精神就没有灵魂。

科特金将城市的特征高度概括为六个字:神圣、安全、繁忙。这里所谓神圣,属宗教层面的概念,广义可理解为道德操守的约束或市民属性的认同,是某城市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科特金认为,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富庶也不可能保持长久。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全称为“巴比---伊拉尼”,其义就是诸神于此处降临大地的“众神之门”。

从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到波斯人,都把他们的城市想象成最神圣之地。

在古代西方世界,城市往往是宗教的中心。

李维说:罗马历史的核心充满宗教信仰┄┄神居住其中。

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惊讶于罗马征服世界的气势和力量,致力于探索罗马何以具有如此力量和国家凝聚力的根源,他的结论就是宗教。他认为,罗马共和国的明显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罗马人对宗教的信仰。他相信,正是这种执著认真近于迷信的信仰------它在其他民族可能被讥为一种羞辱------保持了罗马国家的凝聚力。这种信仰在罗马人的公私生活中都来自极为隆重的形式,而且可以说已达到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它们的程度。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但至少他个人认为,罗马人这样做有其政治原因。如果一个国家都有智人组成,这种做法可能并不需要,但民众往往是感情多变,充满放纵的欲望、无理智的冲动和暴烈的愤怒,他们就必须用敬畏神明这种精神力量加以钳制。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古人在公众中引进对神明的信仰和对阴间的恐惧是有所考虑的,并且他认为我们当代希腊人却极为轻率愚蠢地抛弃了这种信仰,结果世风日下,不可收拾。其他事情不说,仅就政府官员而言,只要小有才干会耍手腕,那么即使有十个书吏、同样多的印章和双倍的证人层层设防,也不能保持忠诚。可是罗马人管理大量金银财物的官员却能保持廉正之风,正是因为他们信守对神明的誓言,因而始终忠于职守。在其他国家,要找到不侵吞公共财物的人绝非易事,相比之下,罗马人有关文献记载却清楚地表明,在他们中要找到一个犯这类错误的人相当困难。

西塞罗也说:我们罗马人之所以能凌驾于其他所有民族之上,要归功于我们对于神袛的虔诚以及遵守宗教的礼仪,要归功于我们明智地相信诸神的灵光统治并指导着人间万物。

因此,巴洛说:在罗马,没有任何神话所造就的道德会被抛弃,因为诸种道德观念均被包裹上了宗教祭祀之神圣外衣。

伊斯兰文明依存于对人类生存目的深刻洞察上。与它所取代的古典文明一样,其核心在于对城市的虔诚信仰。必须把信徒群体聚集在一起是伊斯兰信仰的关键的一环。穆罕默德不希望他的人民重新返回沙漠和宥于部落的价值体系;伊斯兰教实际需要城市作为“人们在一起祈祷的地方”。(保罗•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七到十世纪伊斯兰土地上的城市》,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1,第41页。)

《古兰经》中说:“将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分给他们,你也不能把他们联合到一起。但是真主却能联合他们。”

信仰的首要地位明显地表现在伊斯兰城市的布局中。清真寺现在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取代了古典城市所重视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

新型的工业社会可能创造史无前例的财富,但也造成了物质对神圣的一种侵蚀。工厂里看不到同情,看不到上帝,工业城市缺乏宗教空间或者强大的道德约束,只有马克思所说的“金钱关系”。到19世纪50年代,去教堂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像曼切斯特这样的城市,还不到1/3,而此前去教堂曾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威廉·布莱克这样表达他对于机械年代带来的影响的恐慌:经牛顿水车的冲染,黑色的布料,如黑色的花冠笼罩在各国之顶,满目皆是无情工作的机器,车轮飞转,齿轮暴虐相迫,此非伊甸美景。

城市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城市就没有活力。

科特金说,城市表达和释放着人类的创造性欲望。

法国神学家雅克·埃吕尔认为,城市代表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

雅克·埃吕尔写道:“该隐创造了一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这座城市来代替上帝的伊甸园。”(雅克·埃吕尔:《城市的意义》丹尼斯·帕迪译,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威廉斯·厄德曼斯出版社,1970,第5页。)

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城市寻求通过高高耸立的商业建筑和有灵感的文化设施来重新产生神圣地点的感觉。

历史学家凯文·林奇说:“一个突出的城市景观不过是一个轮廓而已”,在这个轮廓之中,城市居民营造着他们“全社会的重要神话”。(凯文·林奇:《城市的形象》,马萨诸塞坎布里奇,科技出版社,1960,第4页)

城市需要诚信,没有诚信,城市发展就是无序和高成本的。

诚信是秩序之本。《左传》以信为“国之宝”。孔子也说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吕氏春秋》有:“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惟信乎!”这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才能使社会保持稳定;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生活有序地进行。

诚信是效率之源。在我国古代,讲“诚信”历来是对“良贾”的一项基本要求。《周礼·地官·司市》中载:“贾民禁伪而除诈”。另外,《礼记·王制》中也说:“布帛狄来表粗不中数,幅广不中量,不鬻市”。从实际情况看,讲诚信的经济功能是多重的。首先,诚信是经济生活的润滑剂。据研究,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落后都与缺少诚信有直接相关性。其次,诚信具有简化复杂的功能。诚信通过承诺的履行,消除了风险,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选择空间。再次,诚信本身也体现为一种资本。经济学家赫希认为,诚信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社会学家科曼也说,诚信是社会资本形式,可减少监督与惩罚的成本。第四,诚信为经济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进行最优配置提供了可能。诚信本身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使经济资源可一定程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立体交叉式的综合配置最优化。

诚信是道德之根。诚信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立人之本。《春秋彀梁传》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诚信作为人格追求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信,即仅仅表现为自我的表里如一,信守承诺;第二层次是中信,即不仅要求自我守信用,而且能对与自我有关联的人进行信用的促生;第三层次是大信,即个人诚信将完全服务于全社会人类整体利益的目标,这是一种个人诚信的真正升华,这种境界将成为诚信人生的最高追求。

城市需要和谐,和谐是城市长久发展的基础。

和谐由三个部分有机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另外,城市和谐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与乡村的和谐。

乡村和城市之间隔阂的日益扩大会引发社会危机。

城市造就了城市与乡村的断裂,城市成为了胜利者。但乡村也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

历史学家乔恩·蒂德福解释说,郊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排排没有尽头的草坪和车库,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想逃避现实又不得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郊区为从拥挤的城市归来和受原有的种族关系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临时休息的港湾。在那里,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友谊和加入新的团体而不必顾及传统的社会习俗。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郊区是城市的对立面,它抽去了老城区的精华。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企业迁往到城市郊区,郊区正在把城市由创造性的中心变成令人唾弃的杂乱无章而四分五裂的城市集合体。郊区在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取得了胜利,也横扫了所有工业发达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一个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的问题。

埃及开罗的历程就是这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际形成的是两个开罗。一个是受到了欧洲的巨大影响,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商业氛围和世俗色彩浓厚的大都市。另一个却是停滞不前,紧紧地受到穆斯林社会与宗教传统的束缚。一位19世纪后期的观察家评价说:开罗就如同一个破成两半的花瓶,两部分永远无法对接在一起。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都经历过同样的分裂:成为一个西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和更加贫困与传统的都市的复合体。在这里,难以言表的贫困、肮脏和疾病与巨大的财富和特权共生。

城市娱乐技术的泛滥既体现了人对城市繁忙的一种反叛,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异化。

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指出,在工业时代,“娱乐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忍受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原因。

城市需要宽容,没有宽容,城市就没有广阔的发展道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马克斯•韦伯在《经济通史》中说:城市创造了政党和政客,因此创造了西方独有的政治形式;城市创造了艺术史、科技史的奇迹,希腊、哥特式艺术都是城市艺术,数学和天文学等科学思想从巴比伦、希腊的城市里孕育而出; 城市使宗教文化发扬光大……由此可见,人类的政治文明、科学艺术、宗教文化都是在城市中成长或兴盛起来的。

这里若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城市的创造,也就不会有城市文明。

纽约的生机与活力与纽约所具有的宽容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在纽约,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文化风格构建了独特的纽约精神。

巴黎没有宽容,就没有现在的巴黎。宽容使巴黎成为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世界引领者和世界艺术中心。

在中国,建设城市精神,需要突破权力本位与关系人文的双重围剿,重点需要培育敬畏意识。

对于“敬畏”,东西方的许多贤哲都有过深刻论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特别强调“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值得人类敬畏,那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德国现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保持敬畏意识,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有利于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其核心和灵魂就是要敬畏生命。其次,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城市秩序。城市发展不能没有秩序,而敬畏是对无序行为的一种有效约束。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所以,敬畏有利于道德建设,从而也就有利于城市秩序建设,最终也就有利于建设和谐城市。再次,保持敬畏克服了无所畏惧,也就克服了盲目性和人类的自大狂。第四,保持敬畏也克服了人类在不确定性世界面前一味地恐惧和迷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理性。所以,敬畏实质也是一种平衡,是人类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平衡。


城 市 精 神 散 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开罗   伊斯兰   罗马   敬畏   神圣   宽容   宗教   人类   和谐   诚信   精神   社会   城市   经济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