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

老公又买了一个滑板,他不敢拿到家里,就直接放工作室了,我发现后,就质问他:“你又不会玩,你年年都买滑板干什么?”

“你不懂,这是长板,跟以前那些不一样!”老公骄傲地说。

“那又怎样,放在家里都是摆设,我从来没见你玩过!”我据理力争。

“我买滑板只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并不一定要会玩啊!”老公解释道。

“婆婆还说你小时候有多乖,我看你一点都不乖!整天瞎折腾!”我有些气愤。

“那当然了,小孩子有几个乖的!我小时候也是被‘毒害’了,爸妈整天跟别人说这小子可省心了,从来不找事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公有些激动。

“那不挺好的嘛!”我说。

“谈不上好吧!我觉得是在压抑人的天性!”老公继续嚷嚷。

“为什么这么说?”我问。

“小时候,我看到电视里的外国小孩玩滑板,就问我妈要,我妈说家里没钱买,要我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别乱要东西,从那以后,我就以‘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家里,在学校里都是这样,就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老公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那又怎么样?现在不好好的嘛!”我不解地问。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没怎么样,就是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而已,虽然我现在长得浓眉大眼、五大三粗,但是我内心却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总是一味地忍让、迁就、以别人的想法主导,就是一个不会拒绝的烂好人,我非常讨厌自己的这一点!”老公的声音越来越大。

“别激动,喝口水,喝口水!”我微笑着将水递给他。

“别跟我来这一套!”老公躲开我。

“干什么?想造反啊!”我假装生气。

“对,就是要造反,我今天就让你看看乖孩子长大之后是什么样的!”老公说完之后,拉出一个箱子。

“什么啊这是?”我问。

“来看看吧!”老公打开了箱子。

我低头一看,全是崭新的滑板鞋,满满一箱子,我不由得感到害怕,相处这么久我居然不知道,这还是我的老公吗?除了这些事,老公是不是还有别的事情瞒着我啊?太可怕了!

“其实,我也非常痛苦,我内心是非常喜欢这些东西的,但我又怕你们不接受,所以我一直在偷偷地买,我不想再压抑自己的想法了...”老公有些委屈。

我没说什么,把箱子再次封上,放到了原来的位置,我对老公的境遇有些同情,也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一些反思!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以前,婆婆说起老公小时候的事情,总是很欣慰,说他如何乖巧、懂事,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孩子,那未尝不是一种“坏事”,坏就坏在,本应该活泼可爱的年龄却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应该调皮捣蛋的时候却是暮气沉沉地过活,那不是孩子真实的模样,也不是孩子应该有的童年!

之前自己带孩子时也希望她能够老实一点,因为我可以轻松一点,有时候,为了让她安静一会儿,还会拿手机打发她,有时候,为了让她老实一会儿,还会说你不乖妈妈就不高兴了,现在想想真的不应该!

作为家长,应该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她去试,让她去闯,让她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她无所顾忌地去生活,让她更多地去接受阳光,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更真实的自我,和更健全的人格。

长大以后的乖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在书刊上曾经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家长带小孩去参加宴会,这样的宴会毫无乐趣可言,但是有的孩子还是能坐得端端正正,不擅自动筷子,不乱扒拉菜,不大吵大闹,不提早离席。大人们忙着自己的事儿,间歇中有人偶然发现竟然没有被打扰,于是装腔作势地给那个安安静静的孩子夹几道菜,摸一摸头,向着他的父母问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然后假惺惺地说:“真是个乖孩子。”

可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做一个宴会上的乖孩子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大人们的眼里他是一个“乖孩子”,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个“不快乐的列席者”。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不远处传来其它孩子们愉快的奔跑打闹声,这个孩子不由回头看了一眼,然后下意识地,就想从椅子上站起来。好在,他很快制止了自己的行为。宴席上的觥筹交错也很热闹,那是属于大人们的打打闹闹,每个人都笑着叫着,脸上泛着红色的光。

长大以后的乖孩子内心总是纠结,慢慢的都成了听话的孩子,心里装着无数人无数事,就是没有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朋友和家人面却放飞自我,不愿质疑权威,听劝随大流。

怕被拒绝,所以不愿提出自己的需求,违心的从众保持合群,委屈却不说。

怕拒绝别人,别人寻求帮助,明明想拒绝就是说不出口,勉为其难的做了遭人埋怨,还不停地给对方道歉。

怕争辩与冲突,在意他人看法,有时候很玻璃心。

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非要说爱好,就是看书、旅行、唱歌,那些会玩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无趣。

很难谈恋爱,因为不太主动,走到相亲市场,介绍人来一句“Ta是老实人”,于是老实人这个标签贴在了我们身上可能永远撕不掉……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听见孩子的声音,才能打破“乖”的局限

在《如懿传》中大火的张钧甯,童年时也曾经是个乖孩子。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小时候便内向腼腆,也曾经把老师和父母的话奉为圣旨。

转变发生在她17岁那年,张钧甯被选为礼仪队长,于是,她开始艰辛的训练。

之后,因为训练影响了学业,妈妈拦着她不准再去。

张钧甯第一次反抗妈妈:“这是你的人生还是我自己的人生?”

妈妈为此感到震惊:“女儿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乖女了,但我因为她的勇敢而骄傲。”

按照妈妈的设想,张钧甯大学毕业后本该按部就班地成为一名教授或律师,但机缘巧合之下,张钧甯走上了演艺的道路。

面对母亲的阻止,张钧甯再一次问母亲:“这是你的人生还是我自己的人生?”

从此,张钧甯彻底挣脱了“乖”的桎梏,越来越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若得到满足,人们将得到最大的快乐。

我们需要乖孩子吗?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孩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乖孩子最容易在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中摇摆,甚至为了满足父母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开始,他们的心声被倾听,他们的想法被鼓励,他们的梦想被接纳,那么他们便不必那么费力地挣扎,便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乖孩子”也许给家长省去了很多管教的功夫,但隐藏在其后的弊端不容小觑,这种伤痛非常大。相信家长都不愿意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一个为了别人活着的人,那么,就帮助孩子撕掉这个“乖”的标签,让他大声喊出自己的需求。

希望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们,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吧,不要再用自己狭隘的“标准”去框住一个新生的思想。鼓励孩子去经受失败和挫折吧,那才是最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磨刀石。

孩子,希望你能做一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活出自我,当个乖小孩子很累,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万种,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规规矩矩地压过固定的轨道,到达终点站,窗外的风景,再美,也与ta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乖孩子   父母   孩子   老实人   滑板   箱子   小时候   想法   家长   老公   需求   自我   真实   妈妈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