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昨天下班,跟同事一起坐班车回家路上,同事讲了她家孩子最近闹心的事情:

同事家是男孩,叫冉冉,已经两岁10个月了,最近发现他越来越不听话了,大人说不可以的事情他偏要做。

比如,告诉他不能吃太多凉的东西,会拉肚子,可他闹着就要吃;

比如,阳台上种的花不让他摘,可他偏要过去揪下来几朵……

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一天晚上,该吃晚饭了,让冉冉去洗手。然而,等了大半天,冉冉还在卫生间里没有出来。走过去一看,他正拿着一只玩具小鸭子玩水呢。

同事一边说着要吃饭不能再玩了,一边拿出毛巾给他擦手。冉冉仍然抓着小鸭子不放,也不让给他擦手。

可是再不吃饭菜就要凉了,最后,同事连哄带骗地他把拉到了饭桌上。开始吃饭了,冉冉面前是一碗蘑菇汤,他并不正儿八经地喝,一不小心,汤洒到了他的手上,还好汤已经不烫了,没有伤到他。这时,冉冉居然创造性地用手把汤往自己的脸上抹,他发现这样做很好玩,就又抹了几下。

同事看到了,就训斥他,冉冉不仅不听还笑眯眯地继续肆无忌惮地抹。爸爸也生气地批评他了,以为这样他就会停止,没想到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了,脸上、鼻子上、额头上抹得到处都是,劝也不行,发火也没用。

唉!同事说太令人苦恼了,冉冉每天都会这样捣乱,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喜欢做。

很多妈妈都发现,自家宝宝到了两岁左右的时候,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分分钟从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变成一个恨不得朝他屁股拍两巴掌的“小恶魔”。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进入一个自我意识的特殊时期,我们称之为“发展危机”,这个时候的孩子,会表现出“跟成人对着干”。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孩子说“不”,并不是意味着叛逆

就好像我们大人说不一样,他们是表达自己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最渴望的事应该就是“自己做主”

瑞士儿童心理专家让.皮亚杰经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

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
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会塑造出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力。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

很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总是指挥控制孩子的行为。

孩子会认为父母不信任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会讨厌父母的说教从而拒绝指令,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一个小男孩在蹒跚学步,父母在后面喊“这个不能碰”,孩子就去碰一下;“前面有水不要踩”,孩子就故意去踩一下。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是自我探索、拒绝指令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孩子喜欢与大人对着干,要注意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想探索周围的世界,发现和施展自己的能力。就像同事家孩子所经历的这个阶段,无论做什么,孩子总是否定大人的要求,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期,这很正常。

父母不要误以为孩子这样做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而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试图用反抗来证明自我。一方面,孩子是想引起他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就是父母越是强调这件事情不可以去做,孩子就越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去做。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埋怨孩子不听话,而应该去理解他、尊重他,加以巧妙地引导,事情才会顺利解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飞镖效应”,又叫“飞去来器效应”,说的是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完全相反。

在古代,“飞镖”原是一种捕猎武器,当猎人将其用力掷出后,它会沿着一条弧线飞出去,又继续沿着弧线折回来,重新回到猎人手中。而飞镖出发与返回的飞行轨迹刚好相反。

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这个理论同样适用。

比如,父母本来不希望孩子做某些事情,但批评和阻止的结果却是越不让做孩子越喜欢做。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总是想方设法阻止他的行为,以尽量避免此效应的发生。

孩子的运动能力在逐渐发展,他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新事物。这时,父母出于各方面考虑,就会监视着孩子,并且对他的“不当”行为加以阻拦和限制,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激发孩子更强的好奇心,一旦有机会他就会再去尝试。

因此,在孩子最初要自己做些什么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情,不妨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做会使孩子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能避免逆反行为的产生。当然,为了安全起见,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的物品来替代危险的东西,在确保孩子远离危险品的情况下给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同时,也要给他设立一定的规则,对他的探索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面对叛逆期孩子的“对着干”,聪明父母这样做

父母要正确看待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变化,第一叛逆期是每位小孩都会经历的,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

我们应该充分地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同时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尝试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千万不能过分放纵,要把握好“度”。

● 方法1: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尽情探索

2~3岁的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坚持自己做事情是他急于探索事物的表现。对此,父母尽量不要经常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鼓励他尽情探索。

我女儿3岁的时候,看到我做什么,她也要跟着一起做。

有些事情她可以做,但是有些事情她根本不会做,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如果不让她做,她就会吵着非要做。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厨房里做饭,女儿也走了进来,看到我正在切菜,她就拽着我的衣角,说:“我也要切菜。”

我告诉她:“你太小,还不会切菜,等你长大了,再帮妈妈。”

“不,不,我要切菜。”女儿仍然不依不饶地请求。这可怎么办呢?

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切生日蛋糕时用的塑料小刀还没丢掉,便找出来,又递给她几片菜叶,让她在旁边的桌子上随便切。

我一边做饭,一边和女儿聊天:“宝贝,你想做什么菜?”

女儿头也不抬地说:“好吃的。”

“除了切菜,还得放些什么才能做成好吃的?”我接着问。

女儿想了想,说:“放点盐。”

“哦,真聪明,都知道往菜里加入调味料了。”

不一会儿,女儿放下手中的刀,自言自语地说:“切好了。”之后,她就跑到外面去玩了。

几次过后,女儿对切菜失去了兴趣,再也不嚷嚷着要我手里的菜刀了。

在女儿想要菜刀切菜时,我的做法既在安全的范围内满足了孩子的探索需求,也扩大了她想象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尽量别用禁止性的或者否定性的语言,避免孩子丧失自信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 方法2:让孩子亲身去体验一下接触某些危险物品的结果

许多父母都会明令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电源插座不能玩,窗台不能爬,厨房的煤气不能动……

可是,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并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好奇心会驱使他非要去试试不可。

这时,父母不妨让孩子去体验一下接触某些危险物品的结果,有了亲身感受,孩子就不会再轻易地去碰触不让他动的物品了。

表妹家霖霖是个活泼调皮的小家伙,现在两岁半,家里的一些东西,比如插座、暖水瓶等,大人不让他动,可他总会趁家里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拿过来玩一玩。

有一次周末带女儿去他家玩,霖霖在客厅桌子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只打火机,就拿在手里把玩。只听见“啪”的一声,霖霖将打火机打着了,他看到一闪一闪的火光很兴奋,一直摁着打火机的开关不松手。

我看到后,赶紧将火吹灭了,并且一把将打火机夺了过来。霖霖哭着闹着非要打火机。

我把打火机放到高处,告诉霖霖:“打火机是很危险的,小孩子不能玩。”可霖霖根本不听,一个劲儿地缠着要打火机。怎么办呢?

于是我倒了一杯开水,拉着霖霖的手让他轻轻快速地碰触了一下。

“烫不烫?”我问霖霖。霖霖摸着自己的手指,点了点头。

我继续对霖霖说:“你玩打火机,万一被烧着了,比这还烫,会特别疼。”这下,霖霖再也不敢随便地就把打火机给打着了。

由此可见,父母在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要灌输给他“危险”的概念,让孩子亲身去体验这种方法能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能减少孩子接触危险物品的概率,也能减少他的逆反行为。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图片源于网络

● 方法3: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却偏要做,这时父母就别再硬性要求了,一味干涉的后果只能引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正确引导,和他讲清楚为什么不让他那样做,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服从的。

3岁多的嘉怡也到了令妈妈头疼的逆反期,越不让她去干什么,她偏偏喜欢去做,每次都会牵动着妈妈的神经,却总也制止不了。

星期天,妈妈带着嘉怡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里,嘉怡很高兴,她看到妈妈去推购物车,非要抢着自己推。妈妈对嘉怡说:“咱们两个一起推。”

“不要,不要妈妈。”嘉怡一边说,一边打妈妈的手,不让妈妈碰购物车。

这购物车一推就走,真是太好玩了!只见嘉怡推着车子横冲直撞,而且跑得特别快,有好几次都差点撞到别人的身上。

超市是公共场所,不能任由着嘉怡的性子乱来。妈妈拉住了车子,告诉嘉怡:“你看,超市里的人这么多,你推着车子很容易撞到别人,那样的话,人家会不高兴的。”嘉怡撅着小嘴,并不说话。妈妈继续对她说:“你看一看,超市里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坐在购物车里,有的跟在妈妈的身旁,没有一个是自己推着车子的。”

嘉怡的小手仍然紧握着把手,不肯松开。妈妈只好接着和她商量:“这样好不好?下次妈妈从商店给你买一辆小推车,让你在家里推个够。”这下,嘉怡答应了,把购物车还给了妈妈。

美国西北大学争端问题专家雷汤普森教授建议:

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为什么孩子应该停止他们的不当行为,不仅能帮助孩子换位思考,未来也有助于孩子更多地体会他人的感受,还能帮助孩子达到自省的目的。

就像上面事例中嘉怡妈妈的做法,既没有打击孩子学习做事的积极性,还利用了她喜欢模仿的心理,暂时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并没有引起她的反叛行为。

反之,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简单呵斥、阻止孩子,那么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惹得孩子大哭大闹,这样会更下不了台。

孩子第一叛逆期,不想让他跟你对着干,就要避免“飞去来器效应”

图片源于网络

结语:

没有需求的孩子,不是成长中的孩子。

不会执拗的孩子,不是有想法的孩子。

孩子越是对你说N0,他的成长欲求、他的想法正在悄然形成。

当孩子向你说不,跟你对着干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强制打压,也不要盲目讲大道理。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叛逆期成长的道路上,真正的去理解孩子叛逆行为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因此而头疼。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叛逆   孩子   危险物品   都会   飞镖   打火机   效应   大人   同事   父母   事情   女儿   自我   妈妈   发现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