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昨天跟同事吃午饭时,聊起了她家孩子不爱分享的事情:

同事家孩子婷婷现在两岁零11个月了,在上幼儿园小班,她在家里可是个宝贝,大人们对她宠爱有加,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都给她留着。长期以来,使婷婷形成了一个习惯:好吃的就应该是她的,从来不与别人分享。

有一次,奶奶给婷婷买了一袋QQ糖,婷婷很喜欢吃,拿着袋子不放手。

最后就剩一颗糖时,同事说:“宝贝,现在只剩下一块糖了,给妈妈吃吧。”婷婷把糖攥得更紧了,不肯给。

奶奶看到后开导她:“妈妈平时对你那么好,疼爱你,你不能给妈妈吃吗?”婷婷听后,觉得很委屈,眼泪就掉了下来。

见到这情况,同事只好作罢:“好,好,不给妈妈吃,婷婷吃。”

姑姑家的孩子比婷婷小一岁多,同事打算把婷婷小时候的衣服、鞋子、玩具等整理到一个箱子里,准备送给小表妹。

一听说自己的东西要送给别人,婷婷不干了,她紧紧地抱住箱子,说:“这是我的,不给她!”

同事对她说:“这些都是你小时候用过的旧东西,现在你长大了,用不着了,正好妹妹能穿,能玩,就给她吧。”

“我不!这是我的!”婷婷仍然不同意,抱着箱子不松手,就是不让同事把那些东西拿走。

家里大人试了许多方法来引导婷婷,让她学会分享,可是没有用,同事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那么自私呢?”

想必不少父母说过下面这些话:

“你大,要让着弟弟。”

“别这么小气,跟小朋友一起玩吧。”

“不就是个娃娃,给人家玩一下又没什么。”

孩子拒绝分享,就意味着:

没礼貌、自私、小气、抠门吗?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呢?

“分享”这的确是中国的美德,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懂得分享。

但是,分享是要取决于孩子的状态,而不是出自父母们美好的自私愿望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从两岁开始,许多小家伙一下子变得“小气”起来,只要是他的东西,谁也不能碰,更为夸张的是,有时候遇到好看、好玩的东西,他也会毫不客气地霸占起来,不让别人动,怎么训都不听……

因此,许多父母就变得左右为难,很是尴尬。

在孩子与别人分享前,父母必须先让孩子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孩子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孩子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在《妈妈是超人》里有一期节目,霍思燕准备将嗯哼的一些玩具捐给其他贫困儿童,但嗯哼直接一口拒绝了。霍思燕对于嗯哼的反应没有表示生气,而是耐心地跟嗯哼进行开导:“你的东西有你自己的权利。”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霍思燕始终在对嗯哼强调一件事情:“玩具的所有权是你的,你来决定要不要捐出去。”

这恰恰是引导孩子分享的重要前提: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那么造成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 01、孩子的占有欲强,是他的东西就不允许别人碰。

● 02、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接受不愿意付出。

● 03、孩子不懂得“借”的意义,深怕自己的东西一借给别人就不再属于自己。

● 04、孩子以前借东西给别人,有被弄坏了或没有还回来等不愉快的经验。

了解了以上几种原因之后,父母要判断孩子小气是属于哪种原因?然后再调整教养方式和方法,适当引导,就能逐步帮孩子调整。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父母学会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

其实,教孩子学会分享是要有个过程的,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自己就没有了。

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这个概念,让孩子在感受爱的温暖和快乐的同时,也要帮助他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

心理学上的有一个“登门槛效应”:

循序渐进跟孩子提要求,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此效应,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比如:

我女儿在三岁左右,有一段时间出去玩耍时,别的小朋友想跟她分享玩具,女儿都是不同意分享的,后来我对女儿说:“你看,那边的小朋友在互相分享玩具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跟女儿过去观察了一会,我趁机说:“你看,他们互相分享玩具后玩的多开心啊,最后玩具再交换回来,你如果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的话,玩具还是自己的,只是跟别人交换着玩一下。”

有一次邻居家孩子来我们家玩时,女儿拿出自己的玩具跟邻居家孩子分享了,虽然当时很快就把玩具拿了回来,我及时的鼓励表扬了她:“宝贝,你今天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了,做的很棒。”

然后继续跟女儿说:“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他很开心,你也开心吧?这就叫分享,你觉得开心,就是被分享的快乐。如果你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别人也会和你现在一样快乐。”

后来出去玩时,我在旁边引导了几次,女儿慢慢地喜欢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了,在家里,她也会主动把喜欢吃的分享给我们。

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自己来认识分享,学会分享。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但世间珍贵的事,收效都很慢。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明白,有的东西可以分享,有的东西可能太珍贵了所以不能分享,都是正常的。只分享我们自己愿意分享的,不愿意分享的可以收起来。

同时,也不要去动别人不愿意分享给你的东西。当别人不愿意分享的时候,说明那个东西对别人很重要,我们不能私自去动,更不能因为这个生气。

充分被尊重且内心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可能是一个愿意分享的孩子。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分享,父母应该这样做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岁左右的孩子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倾向,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自发馈赠礼品、玩具,懂得对同伴表示同情和安慰。

分享其实是孩子一个自发的行为。只是我们会发现,这些分享行为有明确的对象选择。

同伴间自发的分享,是在孩子有社交需求之后产生的。孩子在2-3岁时,开始主动寻找玩伴,此时,以孩子意愿为前提的分享开始越来越多的产生。

分享不是必须的,孩子如果不愿意分享是正常的,这是孩子的权利,要尊重

当父母想要教给孩子“分享”这种行为时,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

那么父母如何来引导孩子分享呢?

● 方法1:从小培养,让孩子愿意同别人分享

孩子不愿意分享,父母不要一味地责怪他,因为这和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关系,父母一定要先反省自己。

从小,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让他慢慢地养成一个好习惯,愿意同别人分享。

天天今年3岁了,他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天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且每次需要他与别人分享的时候,妈妈就会以孔融为例,引导他分给别人。

一天上午,隔壁的周阿姨有急事出去了,把儿子伟伟拜托给妈妈照料一下。伟伟比天天小半岁,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天天很知道让着伟伟。妈妈让天天陪着伟伟玩一玩,并让他把玩具借给伟伟玩。天天很懂事地把自己的变形金刚、小汽车等玩具都拿了出来,很慷慨地给伟伟玩。伟伟不会玩变形金刚,天天就教给他怎样玩。两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

中午要吃饭了,妈妈做了天天最爱吃的油焖大虾。虾上桌了,妈妈剥好一个,天天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一个。妈妈看到了,及时地提醒他:“天天,伟伟也喜欢吃虾,妈妈剥好的你们俩一人吃一个。”

“好吧。”说着,天天把已经拿在手里的虾给了伟伟,自己坐在一旁等下一个。

晚上,周阿姨把伟伟接走了。妈妈伸出大拇指夸奖天天:“宝贝,你能把玩具和吃的都分给伟伟,做得真好!”受到表扬,天天也非常高兴。

在孩子有了分享的举动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使孩子从精神上得到满足,感受到分享乐趣。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明白,好的东西不能只顾自己,在他接受爱的同时也应学会付出爱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 方法2:在满足孩子的基础上,教育他与别人分享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有足够多的东西,他都不会小气,喜欢跟别人分享。因此,在给孩子买东西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买一些。在满足孩子的同时,再教育他与别人分享。

凡凡是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如果手里只有一点儿东西,无论怎样开导,她都不会分给别人。但是只要手里有许多的东西,凡凡还是十分乐意分给别人的。

有一次,妈妈带凡凡出去玩,出门前,凡凡拿了一个小面包放在口袋里。在外面,凡凡和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凡凡想起自己的小面包,便拿出来要吃,让妈妈帮她打开包装。

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哥哥也和他的妈妈闹着要面包吃,妈妈就掰开一半,分给了那个小朋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面包减少了一半,凡凡不乐意了,非得跟小哥哥要回来。

小哥哥的妈妈想给两个孩子再买些面包,可附近根本没有商店。妈妈就告诉凡凡,咱们家还有好多呢。听了妈妈说到还有好多,凡凡才不再闹了,开心地让小哥哥把面包吃了。

从那以后,每次外出前,妈妈都会让凡凡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以便于分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吃。

在家里,父母买好吃的东西时,尽量多买一些,然后分成多份,让孩子送到每个人的手中,这时,孩子会高兴地去照做。如果这个东西孩子十分喜欢,可是这样的东西只有一份,孩子肯定不愿意给别人。

因为自己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孩子自然就不会跟别人分享。因此,教孩子学会分享应该建立在满足他自己需求的基础上才行。

●方法3:不能强制执行,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要和别人分享

在教育孩子让他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和他谈,让他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分享,千万不能强制执行。如果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让他不情愿地把东西分给了别人,会给他的心灵造成伤害,给他带来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还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行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如此一来,分享变成了交换,甚至是霸占,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看护得更紧,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是自己东西的主人,他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优点,不分享也没有错。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能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无限分享。可以教给孩子分享的好处,能够表示友好,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等等。

还有,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和条件,比如:

在孩子生日时买一些东西,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引导孩子主动将东西给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带孩子出去玩,遇到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肯分享时,父母也不必着急,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发展已经日趋成熟。

除此之外,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慷慨大方,乐于与亲朋好友分享,以自身的良好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孩子不喜欢分享?父母应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明白分享的快乐

结语:

大多数人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会感到伤心难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分享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反复的训练和父母很大的耐心。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请不要指责孩子自私,不要将孩子与恶劣行为划上等号,更不要贴上任何过分的标签。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效应   父母   孩子   小气   门槛   小朋友   面包   自私   好吃   同事   哥哥   女儿   玩具   东西   妈妈   方法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