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生活笔记」专栏

----------

01 “千里迢迢来还债”

五一出行期间,结识了几位女性朋友,很有幸听到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忍不住感慨:人活着真不容易,每个人的生活都堪比一部电影。不,比电影还精彩。

原本很想把其中一位姐姐的故事分享出来,但征求她意见时她婉拒了。她的人生经历,让我对命运这个词更多了几分感触。她的母亲说她这一生是“千里迢迢来还债”,前世的因缘在今生延续。但让人特别敬佩的是,在命运洪流巨大的裹挟里,她没有逃离,没有抱怨,而是非常勇猛地承担起了千斤重担。这应该是最好的了却因果的方式吧。很多时候我们说谁修行怎样,其实身边许多看上去特别普通的人,可能就是着布衣的大菩萨。

有没有一生都非常平顺的人?或许有,但比较稀少。或者说,过得太平坦,也无缘体会更深的生命维度。

修行首先是关于一个人从痛苦中走出来。人生长河里,谁都逃不开大大小小的风浪与波折,心理上会感受到许多疼痛与苦楚。因而,修行并非不接地气、与世俗隔离,相反,它是开启内在的智慧和慈悲,能够更圆融、和谐地与人事物打成一片,没有隔阂感。

无觉知地生活,一再重复旧的习气与模式,可能是痛苦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会听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觉。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02 觉察的练习,从三分钟开始

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觉察、觉知,也可以称为“见证(witness)”。知道自己此刻在干什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言行与心念波动,但是不做评判。

正念(Mindfulness)正是针对于此。因为每个人的头脑里都积累了无数关于好坏对错的观念,形成了固有的经验与框架,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评判和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对,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当我们处在无意识状态的时候,这些念头闪得很快,疏忽而过,随即卷动起了情绪,一颗心就这么波动起伏。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刻,都处在无觉知、无意识的状态,都是跟着惯性在走,不断地重复旧有思维和行动模式,也就是“轮回”。心念是散乱无序的,譬如吃着饭,手里刷着抖音;走着路,计划着明天的事;躺在床上该睡觉了,却辗转反侧回忆过去谁谁欺负了自己。等等。

如果能够当下觉察到脑子里的各种想法、念头和价值评判,意识到自己头脑中的活动内容,清楚地“看见”,从而能放下/放过它们,我们就从过去一直牵绊自己的事情中走出来了,就能停止能量的内耗。

比如,伴侣讲了一句批评自己的话,当时听到了,瞬间感觉到内心升起了一股火气,又随之而来一阵委屈,这种及时的感知就是一种觉察。这时候,如果能够看见这些情绪反应,却不跟着掉进去,不用这样的情绪去和对方较劲、争执,而是能够hold住,看着这个愤怒、委屈的感受,任其来去、生灭,这就是处于觉察的状态中。

当然,从毫无觉知,到有一点觉知,再到很清晰地觉察,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有意识的练习。

谈到练习,很多人就会提到打坐、静坐。有打坐经验的朋友常常能一坐就是40分钟、两三个小时,但这个标准对于新朋友来说则无异于煎熬,会升起畏惧心,反而敬而远之了。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在这里,要和大家推荐陈宇廷老师的教学,他一直主张禅修轻松化——少量多次的练习。

每次不求多,只练习三分钟。无论是静坐、观呼吸,还是练习专注,让意识聚焦于当下的物事,不管什么练习,先从三分钟开始。在这三分钟里,让身心完全在一起。他说,“超过三分钟,都在东想西想,其实没有意义,是一种糊涂的状态。要少量多次,而不是一次做很久。”

只有轻松、愉快、没有负担地进行,我们才能持续下去。身体享受了,自然愿意重复。

无论是工作中,或是在家庭里,甚至走在路上,在交通工具里,都可以做这三分钟的练习。和减肥一个道理,少食多餐,而不是一下子饿一天,然后又暴饮暴食一顿。温柔对待自己,保持耐心,才能养成稳定的习惯。

杨定一博士也分享过,改变一个旧习惯,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新习惯,而不是压抑、批判旧习惯。因为,越压抑越固化。

他也说,改变不是因为你必须改,而是你可以改,你选择尝试新的。我们内在永远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去做快乐的尝试,而不是压迫自己一定要怎么样。那样持久不了,也没有必要。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03 我-在,回到纯然的觉

当觉察的习惯越来越强烈,我们就进入更深入的阶段:单纯的觉。

觉察念头、情绪、行为,都还是有一个人(主体)带观察外部的事物/念头(客体)。而觉的状态,是不把注意力落在具体的东西上面,而是处在一种细微的、清醒的意识状态,知,但又不是知道什么。

在觉的练习阶段,为大家分享杨定一博士「我—在」的练习。

让自己轻松地呼吸,自然地一吸一吐。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吸一吐,重复几次,让注意力稳定。

吸气。吐气。

吸气。吐气。

吸气时,在心里默念“我”。吐气时,默念“在”。

吸气──我。吐气──在。

睡觉前,或者白天空闲的时候,随时可以做这个练习,慢慢就能体会到一种很微细的感受,一种存在的感觉,但是似乎有没有“我”。

杨博士说,这个练习也是在做一个声明──我和主、神、佛性,从来没有分手过。祂们的本质,也就是我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我们共享的一体,就是心。

回到这个三维世界,当一个人随时处于觉的状态,任何外境的变动都影响不了他,他牢牢地定在那个不动的源头,而同时能自由运用身心,去完成该完成的事。这也就是圣人们说的,随时都在静坐。

从觉察,到觉,也是一个从观察者走向纯然观的过程。

修行并非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而是去假存真,回到真实本身。从我们以为自己是某个人、某个身份、某个性格特质、某种人设定位的认知,到完全打碎这些认知,真正认识到「我是谁」的本质。

“我”并非一个带着具体身份的人。体会到这一点,所谓人生,才有了质的飞跃,才可能真正明白圣人们说的解脱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觉察开始,回到觉。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每次三分钟,从觉察到觉,跳出旧有模式的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平顺   旧习惯   心念   千里迢迢   圣人   认知   注意力   本质   念头   情绪   状态   习惯   阶段   轻松   模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