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这样的(2)小学那点事儿

说完了幼小衔接马上就来,到了小学,在小学阶段到来之前,我们要做一件事儿,那就是要和孩子说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小学生活,很多人都会对孩子说要上小学了,你的苦日子来了,小夹板就要被套上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就种下了两颗种子,哦原来小学是个这么可怕的事情。

小学生活是有苦有乐的,就像生活一样有甜也有累,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过分的和孩子强调辛苦的时候,孩子心里就会觉得小学生活注定是苦的,即使是有了美好的瞬间,他也会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当你把对事情的预期定位到哪里,那么哪些就是主要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活我们在和孩子讲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小学生活是件美好的事情,描述了种种存在的美好,而在这个之后让那些新股都是获得美好过程中的一些必经之路而已。

小学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你会发现孩子们可能在幼儿园的时候区别不大,但是进了小学之后几个月下来,同样的孩子,同样的课,但是在不同的学科上面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差距在哪里呢,这源于孩子的学习类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在面对学习接收信息时,也是有自己不同的擅长和特点的,有些孩子擅长于听觉,她在上课的时候只要把耳朵给到老师,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能够记住这堂课的内容,这些孩子通常在写作业的时候会喜欢听轻音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就是放松,而有些同学则是在背东西的时候就是要抄写几遍才能够记下来,他们学东西一定是要看,而且看完了要写。

不同的学习类型就造成了孩子学习之间的差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输出信息的方式,有的老师就喜欢写板书,有的老师板书仅仅是几个字,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自己讲,那这个时候不同孩子那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不喜欢写板书,只喜欢讲的老师遇到了一个视觉型的孩子,也就是一定要抄写了,他才能够记住,那么这个时候那就相当于是南辕北辙了。

同样的一个特别喜欢抄板书的老师,遇到了一个喜欢听不喜欢写的孩子,那么他的课堂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要求老师,老师也确实不可能做到去适应所有孩子的学习类型,那么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试听能力都不错,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而且大多数孩子是偏听觉性的,因为在他们上学之前他们大多不用去写东西,所有的指令也好,故事也好,都是通过听的,而上学之后,我们更多的信息都是需要看,你需要看书你要看黑板,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高孩子的视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上小学之后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那就是学的好不好,其实学的好不好和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和孩子的能力有关,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学习类型以及学习能力,和孩子的学习方法有关,和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关,和孩子的学习动机有关。

孩子越小他对于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法,所以这个时候只要他能做的事情,他通常是愿意去做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重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能力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是如何来调动孩子的动机,能够找到适合他的方法,培养好他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做的其实不只是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孩子,爱学习的心,孩子爱学习,喜欢探索,世界是天生的,但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后都不愿意去做这事呢,因为在去探索的过程之中,他获得的都是消极的体验,每次学习学不好都会被批评,所以他就不愿意去尝试了,所以我们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接纳,那是所有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犯错到不犯错的过程,但我们能够接纳这一点,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时,孩子更愿意去尝试和努力。

孩子在三年级之后血液负担会成倍的增大,因为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基本上他的能力已经到达了该有的水平,所以我们常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道理的,因为7岁之后再想提升能力,那么其实很难更多的我们就只能通过方法来弥补,所以三年级之前尽可能去提升孩子的能力,三年级之后努力的去寻找适合他的方法,培养他的习惯。

小学阶段会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作为我们要学会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对于一些典型的孩子的症状,我们也是要有所了解,比如说多动症,比如说抽动症,比如说自闭症,比如说恐惧症厌学等等等等。

比如说多动症更多的是会影响到孩子的规则,课堂效果以及专注力而抽动症更多的是影响到孩子的细节,比如说面部表情,比如说小动作。

有老师反映说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会厌学,其实孩子喜欢上学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他喜欢学校的饭,喜欢在学校上体育课,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一个老师,但很少有人说我喜欢考100分,所以努力去上学,所以孩子喜欢上学的理由很多,他不喜欢上学也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些孩子会因为老师不关注自己而不喜欢上学,有些孩子会因为老师太关注自己而不喜欢上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外界是敏感的,你不知道到底应该给予他什么样程度的关注,才能够让他既感觉到被关注被鼓励,又感受不到压力。

所以我们要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同时我们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于孩子们的影响。

中国有个成语叫杀鸡儆猴,有个成语叫敲山震虎,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有些时候我们的批评也好小处罚也罢,面对的孩子可能没事儿,但是其他看到的孩子可能就会受到触动,所以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的原因,现在的孩子能够理解什么是对他好,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知道老师对自己好,但是却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好。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获得勤奋感,对学习保有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实现自律,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能够去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点。

尽管说孩子的很多内在素质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形成的,但在小学阶段作为人类工程师的老师,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的孩子们凌乱的这种意识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形成积极的或是消极的观念,所以老师就是那颗种子。

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随着孩子的能力发展而变化的,当一个孩子能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他不做,但是他自己在心里也会获得这种能量,当孩子在三年级之后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意愿占据主动。

三年级之前孩子能做就愿意去做,做了就会受到表扬,而三年级之后他想不想做,决定着他要不要去做这个事情。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对于他的能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减弱,我们开始从引导他变成了和他同步,慢慢的变成了要去支持他,其实孩子在不断成长,我们也要不断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那逐渐到了小升初逐渐到了青春期,孩子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下节内容继续来说。

人的一生是这样的(2)小学那点事儿


人的一生是这样的(2)小学那点事儿


人的一生是这样的(2)小学那点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小学   厌学   板书   事儿   事情   美好   阶段   理由   努力   过程   能力   类型   老师   孩子   喜欢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