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抑郁,或许只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评价太过客观

为什么忠言总是逆耳?

为什么我们看到他人眼中有刺,却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

答案或许都是一个,我们对自己的宽容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自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比别人眼中的自己大概要漂亮30%

虽然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但确实有实验证明,我们眼里(记忆里)的自己,比别人眼中的自己更好看。

日本Keio University的研究员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们给大学里同一个班级并且彼此熟悉的学生照相,然后P了一下图,放大或者缩小眼睛和嘴巴,令本人以及其他同学选择出与真人最像的一张,结果发现本人选出来的照片和其同学选出的照片差异很大:大多数本人选择了更漂亮的照片,而其同学的选择则更符合真实。

感到抑郁,或许只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评价太过客观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更好看,比如

熟悉效应——大脑更喜欢熟悉的事物

动态效应——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动态图像,而我们照镜子时是会有表情变化的

然而,如果你觉得我们只是在外貌这一个问题上对自己不客观,就大错特错了。

1980年,俄勒冈大学的心理诊所的彼得·卢因森(Peter Lewinsohn)及其同事一道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试图从临床上检验抑郁症患者如何评估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实际表现。研究者既让抑郁患者进行自我评价,也让独立观察员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并给出评价,然后评估两种评价的一致性。同时,研究者让患有同等严重程度的精神疾病但却不抑郁的患者也经历以上的测验程序,同时让健康(在过去和现在都不曾患过抑郁症)、能自我控制的正常被试(在年龄和人口统计学上与抑郁症患者相似)也经历上诉测验程序,最后,把抑郁症患者的测验结果同后两类人的测验结果进行比较。

被试分为不同的小团体,被安置在一个舒适的房间里,并告诉他们研究者想要更多地了解陌生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每个人在各自组里先进行一段自我介绍,然后研究人员离开,他们被单独留下来交谈20分钟。这些观察者都受过严格训练,且不知道这些被试的诊断病历和历史(即不知道被试是抑郁症患者、非抑郁的精神疾病患者,还是有自控力的正常被试),他们通过房间后面的一面单向镜观察并进行评价。评价会按照一个标准的评价量表,其中列举了诸多可贵的品质:友善、受人欢迎、内心坚定、引人注目、亲切温和、表达清晰、善于交际、对他人感兴趣、善解人意、幽默、口齿伶俐、乐观开放、对未来充满憧憬,等等。当20分钟的交谈结束后,每位被试也要用相同的评价表对自己在小组互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测试结果和大家的推测有很大出入,抑郁症患者并没有通过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他们只不过是用一种“正常视力”来看待和评价自己:和其他组相比,他们关于自身积极品质的评价最接近观察者对他们的评价。相反,那些非抑郁精神病患者和有自控力的正常被试在进行自评时,都有夸大和拔高自我,他们的自评要比观察者的评价更乐观、更积极。抑郁症患者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只是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

感到抑郁,或许只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评价太过客观

引用这个实验,不是想说明“一旦我们客观的评价自己,我们就会变得抑郁”,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对自己究竟有多么的不客观。

实际上,“积极错觉”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心理防御系统”的一部分,适当的“积极错觉”能让我们更加自信、乐观,减少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我们不用对自己太过苛刻,一定要取掉这副有色眼镜。

下一次,当我们看别人不顺眼的时候、当我们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不妨也停一停,想一想——

我们大概率也不是全对,只是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批评他大概也没用,因为他眼中的自己是没错的。


我们不需要摘下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做开心自信的自己没什么不好;如果我们还能戴上同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俄勒冈   抑郁   彼得   客观   评价   有色眼镜   观察者   研究者   错觉   测验   患者   乐观   眼中   熟悉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