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Oct.

3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一生拿了35个博士学位,以君子之风行于世间的胡适,背后,是一位无言的母亲。

来源 | 一日一度(yryd115)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1917年,经陈独秀推荐,年仅26岁的胡适做了北大教授。

年初,胡适一篇简洁有力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陈独秀的报刊上,新白话撼动文坛。

北京城的知识分子们一看,坐不住了,“这小子,凭一篇文章就能做北大教授了?”

抗议队列里,就有后来鼎鼎大名的教育学家傅斯年,他拉着旧学底子深厚的顾颉刚,二话不说就冲到胡适课堂上旁听。

几堂课下来,学生们专门跑去问傅斯年,“到底讲得怎么样啊?”

傅斯年呆坐半天,回过神来一声感叹:“大家都别闹了,这等学问,教北大学生绰绰有余。”

在全世界火了100多年的大思想家胡适,背后有一位大字不识,却影响他最深的女人——冯顺弟。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1

冯顺弟的父亲金灶一直想抱儿子,看到头胎是个女儿,就给她取名“顺弟”。隔了几年,果然生下儿子。

可金灶还有一桩最大的心愿,重建他祖上传下来的,被烧毁的老屋。想到自己的家人在战争中丧生,他立下誓愿:要在老屋基上建造起一所更大又更讲究的新屋。

一个人盖房子当然辛苦,每天天还没亮便起床到河边挑石头,几十里路一旦一旦来回跑,然后才下田做工。

到了晚上再跑三个来回,长此以往。有时候实在累了,就靠在长椅上吸旱烟,默默叹口气。

顺弟看了很心疼,作为女儿的自己帮不上忙又不能劝他休息,她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为父亲分担辛苦。

有一次她梦见自己变成了男人,做了官回家看望父母,家里新屋造好了,下轿来的那个男人,是她,又不是她。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14岁那年,顺弟跟着家人进城参加神会,她站在路旁听着旁人批评今年的神会,句句总带着三先生。

“三先生还没有到家,八都的鸦片烟馆都关门了,赌场也都不敢开了。会场上没有赌场也没有烟灯,这是几年也没有发生过的事。”

这些话被顺弟都听在心里。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能叫赌场烟馆不敢开门。

姻缘的事总妙不可言。

几年后家里有人来提亲,对方是个47岁的老头。找人一打探,竟是3年前人群里那位“三先生”。

三先生大名“胡传”,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中过秀才,当过塾师,42岁时出门远游,现任江苏候补知府,两位前妻先后离世。

父亲一听,脸都黑了。自己虽说是庄稼人,可要把女儿嫁给人家做填房,还是跟自己一般大的老头,他断然不肯。便故意写错了顺弟的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配。

谁成想人家先生对顺弟的八字了如指掌,掐指一算,竟是金玉良缘。

另一头的顺弟知道三先生是个好人,人人都敬重他。又想到做填房可以多接聘金,父亲一生梦想的新屋总算可以成功,便一口应下了。

似乎是注定的姻缘,父母不再反对。就这样,17岁的冯顺弟上了花轿,跟着47岁的胡传走了。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2 三先生很疼顺弟,闲时亲自编写教本,教她读书写字。

在这对老夫少妻结婚的第三个年头,冯顺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嗣穈。三先生老来得子,万分高兴,一家人过了一段温馨日子。

可好景不长, 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战乱中的三先生安顿好妻儿,却在回程的炮火中丧生。

23岁的冯顺弟成了寡妇。她看着怀里刚满3岁的儿子,掉了眼泪。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丈夫临死前,曾留下遗言:“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冯顺弟深知读书的出路,想也不想就把3岁的胡适送进私塾。

上学第一天,连学校门槛也没跨过去的小胡适,就被人抱着在桌子前认字。虽然他是学堂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却已经认得了近一千个字。

冯顺弟出生贫苦之家,吃一块豆腐都要记账,但在儿子的教育上却有一掷千金的豪情。

当时一年正常的学费是二块银元,冯顺弟出六块,要求让先生给儿子补课,传授中国难懂的经典著作。并在每年追加学费,读到最后一年,学费已经加到十二元。这在当时,已经是破天荒的纪录。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青年胡适

作为六个孩子的晚娘,每日有一大家子人要周旋,冯顺弟心中有苦,却从不对人说。

大儿子从小败家,抽鸦片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家中总有一群讨债的提着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不给钱就不走。

冯顺弟表面上平静,进进出出准备年夜饭,高高兴兴招呼大人小孩,脸上全无愠色。等到近半夜,才请一位临近的本家来,每位债主发一点钱,好说歹说,将这些债主一个个打发回去。

家里有不同的声音,她都能忍得下来。两个儿媳时常坐在墙根指桑骂槐,说的话一句比一句难听,屋里的顺弟便装作听不到。家族最后的颜面,她得守住。

这一切胡适都看在眼里,他出了名的好脾气,就是那时炼成的。

钱钟书曾说:“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合影

在北大做校长那段日子,胡适见谁都满脸笑容,对教授对工友,全无异心。连季羡林也说:“从没见他摆过架子。”

当初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穷得粥都要喝不起了,便找到同在美国的胡适,想借个1000块。

几天后,胡适汇款给林语堂说:“这是预支工资,回国后,请到北大工作。”

等林语堂博士毕业回到北大任教,把借贷的事跟校长蒋梦麟一坦白,蒋梦麟不解:“北大从来没有预支过工资啊。”

两人才醒悟那是胡适自己出的钱。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文言文和白话文对骂最凶的那段时间,因为政见不同,鲁迅的笔尖子就冲他来了。

同是文化人,好脾气的胡适面对“攻击”始终不语其他,只谈观点。

有人骂鲁迅“阴暗”,他反而书信一封相劝:“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后来许广平麻烦他帮助出版《鲁迅全集》,胡适丝毫没有推辞,为出版四处奔走,未曾有过一句恶言。

人人都赞胡适品德高,可他却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3

顺弟懂包容,可她身上,也有那个时代女性少有的风骨。

胡适的五叔整日游手好闲,是村子里出了名的浪人。

有一天他在烟馆里发牢骚,大意是说顺弟平日里生活不检点,“顺弟管这么大一家子的事,每次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我看啊,很可能是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顺弟的耳朵里,气得大哭,跑遍村子请了几位本家,又把胡适五叔喊来,当面质问他:“你说我给了好处,你给我拿出证据来,要是没证据,你就给我当众赔礼道歉!”

在这之前,五叔从未见过这样的顺弟,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赔罪。

这样的母亲,胡适一直铭记在心。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国共对战那会,蒋介石对胡适礼数备至,早在大陆时,就频繁请他吃饭,还三番两次请胡适到政府当官,甚至有次说让胡适来做总统。

但胡适很清醒,政客与文人,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行。

胡适在美国,想回台湾,托朋友去找一块地盖房子。蒋介石听了,连忙回信说,“可在中央研究院附近给地建房。”

胡适收到消息后,当即拒绝。蒋不死心,邀请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就职典礼上,蒋介石提出明确要求:“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配合当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蒋介石话音刚落,胡适就站起来,“总统,你错了。学术有自由,与政治无关。”

蒋气得全身发抖。

很多年后,胡适跑去照相馆拍了张自像,拿到家左看右看,提笔在照片旁留言:“没有戴眼镜,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4

顺弟身上有母亲的慈爱,也有作为父亲的严厉。

父亲的缺位令顺弟得不得身兼父职,却从来不在人前骂胡适一句。若是孩子做错了事,她便对他一望,目光严厉。

胡适曾在纪念母亲的文章中写道:“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母亲的愿望很小,只希望胡适能如三先生那般正直。“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有一个初秋的夜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母亲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适家住,她怕胡适冷,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

胡适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胡适随口戏谑:“娘(凉)什么,老子都不(没)老子呀。”

话音刚落,一抬头,看见母亲正从屋里走出来,胡适赶快把小衫穿上,装作无事发生。

母亲当然听见了这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她罚胡适在祖宗牌位前跪下,重重斥责:“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母亲气得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去睡。

胡适跪着大哭,用手去擦眼泪,不知进了什么微菌,足足害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用舌头舔他的眼翳。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5 为胡适读书这事,冯顺弟前前后后流了不少眼泪。

顺弟虽是名义上的当家人,却没有掌握财政。

胡适12岁那年,当地的先生告诉冯顺弟,他已经没什么再可以教给她的儿子。顺弟决定让胡适去上海求学,便对胡适三哥说:“他今年十一岁了,他老子叫他念书,你说他能不能念得出来?”

这句话寓意明显,一旁的三哥听完默不作声,对她冷笑几声。后来胡适终于如愿前往上海,临别时母亲装作十分高兴,一滴眼泪也没流。

这是胡适第一次离开母亲,母亲为他做了一只枕头套子,并在上面用紫红色线绣了两行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

多年后,胡适回忆其时其境说:“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一一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后来胡适赴美留学,顺弟的父亲、两个妹妹、弟弟相继离世。

胡家的店业也连年屡遭失败,这样连饭也要吃不起的情况下,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书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听说书已经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不惜变卖了自己的全部首饰。

要知道,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每月的工资也不过才八块钱。

点点滴滴,胡适都记在心里。他曾说:“是母亲的坚持,改变了我的一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家里店业荡然无存,顺弟遭此连续打击,日益病重。

为让儿子潜心学习,她隐瞒了病情,私下里请人来家里拍了张照片,保存起来,对家里人嘱咐: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17岁的她,何以培养出35个博士?

06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

1917年7月,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得知消息后,母亲紧绷数十年的神经突然松懈,从发病到溘然长逝,不过十几天的时间,享年46岁。

葬礼那天,举村哀恸。远在北京的胡适,没来得及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

回顾母亲一生,胡适提笔写下悼文:“伏念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一生拿了35个博士学位,以君子之风行于世间的胡适,背后,是一位无言的母亲。

胡适《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订婚》

— THE END —

☀本文选自一日一度(yryd115),作者:度公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中央研究院   胡适   填房   烟馆   鲁迅   蒋介石   赌场   老子   北大   家里   儿子   父亲   教授   眼泪   博士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