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人不可能不自私,所以去私从公,公而忘私成为修身的最高目标。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3000字,深度阅读需12分钟,受益终生|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人生在世,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圣先贤早就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成为君子。


君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光辉形象,古往今来,成为君子,一直是中国人人人向往的目标。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认为这个目标太难而选择放弃;很多人以为必定吃亏而不愿意;也有很多人,常常立志又无从做起。


其实,成君子并不难,只需要在做人、做事两方面下功夫。


《论语》开头第一句话,记载了做人的三要则,只要做到了,做人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再修习做事的三要则,便能兼顾做人和做事。


中国人重视做人的道理,并不轻视做事的原则,好好做人,就是为了好好做事,两者关系很密切。


做人但凭良心,只问耕耘,不必计较有什么收获,做事必须讲求效益,所以重方法,讲技巧,有目的。


做人、做事都达标了,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君子。


做人三要则


《论语》的第一句话,记载三件事,分别为学天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以及人不知而不愠。


这三件事是孔子针对中国人的性格,所提示的成为君子的三个条件。做好这三件事,就成为具备基本修养的君子。



01

勤学时习之



学指“明白道理”,而不是“追求知识”。


做人最要紧的在明白道理,空有一肚子知识而不明白道理的,叫作“两足书橱”。


习不是 “温习”,也不是“复习”,更不是“补习”,而是“养成习惯”。


中国人重行,明白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等于不明。


一个人明白道理之后,要时常实施,以养成习惯,有了成效,自然充满喜悦。


君子不是空口说的,要以行为来做给人家看,所以实践所明白的道理,成为了君子的第一要则。


现代某些人偏重知识的追求,明白宇宙运行的道理,却不了解做人的道 理。


我们特别在“学”前面,加上一个“勤”字,便是身为现代人,听道理的机会,比从前少了很多,应该特别勤学,才能补足。


无论如何,把所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变成自己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02

有朋自远方来



一个人,勤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经常实行,养成良好习惯,必然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字不是两个“月”字组成,因为天上不可能有两个月亮同时出现。它是由两个“肉”字组成,表示两人气味相投。


朋友可能是君子,也可能是小人。但是君子“不要结交品德修养不如自己的人”,既为同道,当然也是君子。


小人结交小人,君子和君子做朋友,合乎常理。


邻近的朋友时常来往,并不稀奇。远方的同道,竟然不远百里、千里而来,自然觉得十分快乐。


朋友为什么老远来访?


我们将心比心,如果逢到稍长假期,马上想起要拜访某人,请问是何缘故?


是不是“多少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呢?可以占一点便宜,才去;根本占不到便宜,值得吗?会不远几十公里而去吗?


占便宜,占什么样的便宜?如果属于物质方面,喝上等好茶、看罕见录像带、品酒、赏古玩、吃好东西还带一些回去,这种念头,已经几近小人。


君子所想得到的,多半属于精神层面


比如可以听到一些更为精微的道理、请教一些想不通的事情、学习他的风范、让小孩子看看人家的家教、增长自己的见识。


如果能让朋友抱着这样的心情登门拜访,在做人方面多数是非常成功的。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03

人不知而不愠



自己不断自修,持续求上进,可是人家不知道,有意无意看轻我,我也不生气。这种修养,不是很好吗?


现代人最可怕的是自我膨胀,有些人简直认为自己比神还要伟大。


人人自夸,生怕被人家看扁。


会写字的,自称书法家;写几篇文章,就自称作家;几次演讲下来,就称为“名嘴”。


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大发脾气,这哪里是君子的作为?


君子不是不表现,而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慎重,做事勤快。


多做少说,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而不是耍嘴皮,自吹自擂。就算真正有实力,为大家所称赞,也应该适当谦让。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使命,就是把自己修治好。


至于别人认不认定,要不要向我们学习,根本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


真正的好东西,是隐藏不住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总有一天会实至名归,用不着在这方面多操心。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始终没有发现,对我有何损失?


不生气,才能够持续成长,并且维持良好关系,使别人逐渐明白真相。


至于结果如何,实在没有必要计较。世间事真的假不了,而假的也真不了,不必急于一时。


做事三要则


做好“勤学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件事,已经具备君子的基本修养,做人方面也基本成功了。


会做人,不见得就会做事。但是做人的目的,是要做好事。


君子有了基本修养,还应该进一步把事做好,这就需要认清三个要项。而且不是说说就算数,要切实付诸实践。



01

公正而且诚恳



公和诚是做事的基础,一切秉公处理,还要态度诚恳,大家才乐于接受。


做人是自己的修养,做事要合乎大家的要求。


做人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事应该讲求效益,注重方法,务求己安人安,大家都安。


公就是去掉私心,值得大众信赖,即使遇到生死关头,也不致改变操守。


其要点有三:



公不公有时候很难讲,出发点正确,态度也很诚恳,偶有疏忽而不公,大家比较容易谅解。


人不可能不自私,所以去私从公,公而忘私成为修身的最高目标。


修治自己的目的,并不在于比别人更高明、更壮健,却应该比别人更能够舍弃私欲,乐于公益,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02

礼让而后当仁



中国人同时说两句话,一句话是“让一步海阔天空”,好像让是没有错,一路让下去就对了,不料却冒出另一句“当仁不让”。


到底该让不该让,为什么让了半天,却又要当仁不让呢?


让的目的在于不乱占位置,把位置让给最为合适的人,让他去发挥。


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是让给比自己更能够持续长久为别人服务的人。


若是让来让去,而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这时候再让下去,不但显得虚伪,而且有逃避责任的嫌疑,这时应该挺身而出,当仁不让。


遇事立即“当仁”,未免太自我膨胀,以为非我莫属。


礼让为先,让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最合适的,再来当仁不让,大家比较心悦诚服。


老子主张不争,很多人认为办不到,行不通。


实际上不争,就包含了要争的意思,只是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


当仁不让,便是不争的自然结果。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03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无为”,指出自然好像无所作为,实际上是无所不为。


很多人误解为“表面上什么都不管,暗地里无所不管”,表里不一,不是君子作风。


孔子也主张“无为”,若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固然不必参与那个职位上的事,以免在那个职位上的人受到干扰而难以发挥。


在职位上的人,当然应该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怎么可以无为呢?


可见,无为并不是不做,也不是表面不做,实际上做得很多。无为必须能够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才算无为。


一个人礼让为先,到了当仁不让的时候,往往又会自我膨胀,认为既然非我莫属,那就放手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结果造成独裁,令众人不安,又被大家强拉下台。


所以,当仁不让后,马上要想到无为。


尽量按照大家所欢迎的方式和方案去做,而不违背自己的理想。


无为是不求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表现,以共识和团队精神来达到无不为。


无为的重点,其实在无不为。能够无不为的时候,才有资格讲求无为。


以上就是做事要注意的三个要项原则。



论语的生活智慧(修订版) ¥57.6 购买

君子就是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时时兼顾做人和做事,不致有所偏失。


勤学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做人成功的条件;


公正而且诚恳、礼让而后当仁、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做事的三大要则。


先后次序,十分分明。只要有恒实践,功夫自然到家。


秉持这些原则,持经达变,配合人、时、地、物、事五大变数,做人做事,自能制宜。


怕你成不了这样的人!有人知难而退,自我放弃,其实做到这些足矣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要则   论语   人不知   目的   知难而退   有朋自远方来   当仁不让   付诸实践   诚恳   君子   修养   小人   道理   中国人   自我   自然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