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昌|关注儿童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发展

陈会昌|关注儿童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教育者及家长的重要使命和关注焦点。“德”不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决定人的终生幸福的重要保证。“德”,包括人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有哪些心理学依据?我认为,戴维·谢弗的这本《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告诉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答案。本书从初版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它既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又紧密结合家庭和学校教育实际;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用书,也适合与上述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用途,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阅读。

在此,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戴维·谢弗的这部《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作者在 1979 年出版本书第 1 版时曾宣告,“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出来的时代已经来临。自那之后的 40 年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不仅出现了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理论观点,而且大量实证研究呈几何级数增长。现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已经实实在在地从“发展心理学”中独立出来了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独立是一种必然趋势首先,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发展心理学逐渐将其范围拓展到人的毕生发展,研究对象从过去的 0~18 岁的儿童青少年,扩展到从生命形成(精卵结合)到死亡的全程,研究范畴包括生理发育、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这三大领域。因此,无论从时间维度(年龄),还是从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看,毕生发展心理学都是一门体量巨大的学科。那么,把这样一门体量巨大的学科进行分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是必要的。

陈会昌|关注儿童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发展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一些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另一些国家以“新兴国家”的面貌崛起。世界各国社会与经济的变迁,导致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质量提高,催生了人们对战争年代被掩盖而当前得以大量显露的心理问题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 :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情绪情感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培养,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以及家庭、学校、电视、电脑和互联网等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等。由于社会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生态效度较高的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亟须一门分支学科对这些研究加以概括,给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1979 年,正是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主攻方向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接触了皮亚杰、科尔伯格、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包若维奇等人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少文献。虽然本书的第一版早在 1979 年就出版了,但当时的期刊文献中,关于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并不多。1987 年,我到日本东京参加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双年会时,情况发生了巨变,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发表物和关心此主题的研究者大大增加,关注儿童道德发展主题的研究者则变得寥寥无几。这次学术会议,是我转向儿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1979 年我刚涉足心理学研究时,我国的心理学事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甚至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差距也不小。经过 40 年的努力追赶,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实践中。2000 年,我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推广项目——“幼儿社会化”研究时,多数家长对“社会化”既不了解,也不认可。当时,父母们感兴趣的主要是一些工具性的能力,如奥数、学业成绩或各种特殊技能,这和西方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相似。

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幼儿父母,对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俗称情商)都越来越关注,并且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成本。因此,《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 6 版)的翻译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陈会昌|关注儿童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发展


和第 5 版相比,第 6 版的内容有很多更新,新增小节、主题和较大段落达71 处 ;新增参考文献 2500 篇,约占全部参考文献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些紧跟时代的主题,例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对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方式及效果的比较,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所关心的。本书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也包括我本人的研究)。

本书是一本教材,可适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还可用于与上述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此外,本书也可作为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阅读的参考书。虽然是专业教材,但其内容通俗易懂,紧密结合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所有内容都以研究为依据,可信度高。

2012 年,本书英文第 5 版的中译本在我国出版,我和我的学生们承担了该版的翻译。第 6 版的翻译由我本人承担。除了新增内容外,对原有内容也做了重新翻译。在此,我向曾经参与第 5 版翻译工作的郭俊彬、张云运、高雯、王树青、张晓、李秀勋、彭晓明、张光珍、夏美萍、谷传华、王茜、贾秀珍和梁宗保致谢!

虽然我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已近 40 年,但在专业术语的译名,尤其是西方儿童青少年中特有社会现象的描述方面,仍可能存有不同意见,译文的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会昌


陈会昌|关注儿童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品德   人格   发展心理学   儿童   幼儿教师   教育工作者   社会性   研究者   品格   社交   心理学   青少年   家长   技能   家庭   内容   专业   陈会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