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文|橙子妈妈

1.

3个不同年龄段的故事

墙上的这段字依旧清晰可见,那大概是在儿子4岁的时候,买玩具汽车的热情如火。为了延长“战线” ,我设了一些“表现好”的维度,达到就领一颗小星星,累积X个小星星,就可以兑换一辆小汽车。

这是最初使用的“代币奖励”。

上个月,为了鼓励他持续坚持一个长线的项目,我在白板上以天为单位,以周为周期画了很多个小格子:如果X天内打满X次卡,就会得到A。还有另一个阶梯,你会得到B。

他看了我一眼:你想给我A和B,为什么要和我是不是完成了某个项目联系在一起?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我愣了三秒。他的话无可辩驳。我默默擦掉了兑换规则,只把小格子留着,给他作为管理的工具。几天后,我看到方格子里被打上了一个个勾。

我联想起这两件事,源于今天有一位妈妈和我联系。她的孩子一直成绩稳定班级前三,这次期末考试发生了“抄题错误”等低级错误,导致分数难看。她很困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承诺(考进前三就买一辆捷安特自行车)导致孩子因为太想要自行车,太看中这次考试,太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妈妈的困惑也许是原因之一,但远不是全部。

这个孩子10岁。当我的儿子4岁和14岁时,我分别使用了几乎接近的“养育策略”,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完全是对物质欲望的变化,而是关乎思想、认知以及自我的发展。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2.

“对他奖赏”在孩子眼里

也许是对“自我”的破坏

低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制定的规则,是否可以在游戏规则里让自己获益,是他们很关注的。他们也会竭尽全力满足父母的“期待”,以获得“奖赏”。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但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直接。他会认为,我就是我,我的需要和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是完全不相关的两回事。在希望得到某个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自我,关注自我的价值,关注是否获得尊重。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孩子的“自我奖赏”与此不同,他可以对自己提出要求,然后奖励自己。但如果是父母或者其他人把预设目标的完成结果和“对他奖赏”挂钩,他的潜意识里会将奖赏与自我价值进行对比:这感觉太不好了!嗟来之食,不要!我就是我,不是可以用条件来交换的!给就痛快给,不给拉倒!

这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想买一件东西会磨到我们同意为止,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直接表达,观察我们的态度。这个态度不只是买或者不买的态度,还有是否真诚,是否真心,我们传递给他的感觉是否让他感觉到了被尊重。

如果亲子关系差,他会把我们对他要求的拒绝,看作是对他的拒绝。他会收起自己的需求,可能再也不会提,同时他也又关上一扇窗。等有一天我们又想起来这件事,或者“突然心情很好”,他也许会冷漠地说:不用了。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3.

当孩子伤心难过时

难道不是更需要一个礼物吗?

​纯粹一点可能会更好吗?

努力就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刻意的目标。考试就是专注考试本身,不是为了得到一次旅行。阅读就是专注阅读本身,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成长就是专注成长本身,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

专注考试后带来的惊喜,专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就是最有力量的自然奖赏。“返璞归真”,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那么,我们的心意、奖励、礼物什么时候出现呢?

原本没有“双11”,天猫创造了它,并赋予它意义。原本没有“618”,更多的电商创造了它,并点燃狂欢。《小王子》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礼物可以出现在任何你想“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的时刻。因为需要一款耳机,选一个美丽的落日黄昏送给孩子,而不是因为他在某个竞赛中获得了奖。因为需要一辆自行车,在一个周末一起去车行选车,而不是因为他学习进步了而奖励他。

当然,这个“不同的时刻”更可以是生日,是某个战胜过困难的纪念日,以及他正经历挫折、失败的那天。我们总习惯把“礼物”和一个可视的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但在孩子没有考好,很伤心很难过的时候,难道不更需要一个安慰、鼓励的礼物吗?这样的礼物,带给孩子的意义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是,我们可以做到吗?

当我们不再那么“功利”,可能就会让事情变得简单,也更加纯粹。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4.

这辆捷安特

买还是不买?

最后回到上面那位妈妈的疑问:这辆捷安特到底该买不该买?买了似乎破坏了规则,不买又不忍心。

有时候,我们制定的规则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困境。买or不买?我想每个父母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买还是不买这个结果, 而是把我们的处理过程向孩子公开 ,邀请他们的参与。不管最终我们做什么决定,都要和孩子坦诚沟通,买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买,理由是什么。只是粗暴地告知他们结果,是最没有智慧的做法。

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已经是最好的“惩罚”。考得不好,名次下降,这就是自然的后果,但不买自行车并不是。

考试没考好,我劝你给孩子送个礼物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橙子妈妈。资深媒体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专注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礼物   孩子   考试   小星星   橙子   青春期   专注   自行车   态度   父母   规则   时刻   自我   目标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